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球,李银河还是能够接住的。他称李银河是“无价之宝”。

  王小波与李银河之间的这种无障碍沟通,对他们双方的事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有过学术研究经历的人,尤其是开创性研究经历的人,很可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自己已经对某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研究方法,但由于某个(或某些)材料的缺乏,导致无法动笔。这时候,如果旁边有个高水平的人帮着提供一些信息,那将是莫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许多学术作品的作者,会在序言中感谢其他人,这并不是礼貌上的客套,而是这些人确实对这本书的完成有贡献。我记得当年费孝通先生在做社会学研究时,需要一些古代的文献资料时,往往就会向附近的潘光旦先生请教,受到了很大的帮助。另外,即使是小说家,也往往会对某些细节感到难以把握。这时候,他也会希望有人给他提供这方面具体情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机会,那些人的探索过程,将会变得更加艰难。

  王小波与李银河是幸运的,他们之间没有嫉妒的心理,都希望对方的事业能够不断提高。于是,他们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各自事业的发展。毕竟,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相当重要,是会传于后世的。 

  李对王事业的帮助

  在我看来,李银河对王小波事业上的最大帮助是为其提供了一个写作的环境。

  想要写作与真正能够写作是两码事。

  王小波想要写作的愿望可以说是一直就有。直到他到美国留学时(赴妻子就读的匹兹堡大学),这种愿望开始无法抑制了。如你所知,美国是一个高消费的国家。在那个国家,没有钱是生存不下去的。小波到美国是去留学,而不是去做生意。因此,他是有挣钱的压力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到餐馆等处打工。然而,这样做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平时的上课时间,想要写小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而这时候,是李银河帮助了他。李在美国读书时,成绩优异,拿了不少奖学金。她赢得的奖学金足够二人吃饭、租房等日常开销。因此,王小波可以不用出去打工,把经历更多地用在他的文学写作上。他的小说《黄金时代》就是那个时候完成的。为此,小波常把李银河比做资助巴尔扎克写作的贵族女人。

  留学回国的王小波顺利地进入北京大学做教师,讲授社会学。然而,此时的他对小说的热爱已经进入痴迷的程度。虽然大学里讲课时间并不很长,但王仍不愿自己因此而分散精力。他想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从北大辞职,在家专心做自由撰稿人。

  在常人眼里看来,王是疯了。自己有那么一个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工资丰厚,享受医疗保险等等,却不想做了。这不是疯了是什么?就连王的家人,也对他的做法表示反对。王的哥哥劝小波,文学不当饭吃。王的母亲觉得儿子没日没夜的写小说对身体不好,而且弄不好还要遭到迫害。历史上受此遭遇的文人不少。但王觉得,人活着还是应当有些追求的。这才是他存在的意义。

  于是,他辞职了,他回家了。给他坚定支持的,依然是他的妻子李银河。当时中国,人们还没有听说“自由撰稿人”这个词,也几乎没人做这件事。即使是现在,这样的人也不多。另外,做这件事是否能赚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都很成问题。而且王小波希望写出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是符合市场要求的流行读物。因此,对于王小波来说,他随时面临着被饿死的危险。如果没有李银河的物质帮助,王即使有写作的愿望,恐怕也无法实现。



  然而,李对王的帮助不仅仅在金钱方面。李本人的工作甚至还为王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如你所知,李银河进行过同性恋研究。在做这项研究时,她找来王小波帮忙。于是,王有机会接触了不少男同性恋,了解了他们的交往方式,内心活动等等。而这为他后来创作同性恋题材的小说《东宫西宫》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王小波通过《东宫西宫》获得了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成为国内获得此类荣誉的第一人。而《东宫西宫》之所以能将同性恋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准确,是与王进行过同性恋研究分不开的。

  李对王的支持还体现在她的宽容。读过王小说的人都知道,王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作品里的男主人公往往是王二。小波在家里排行老二,他与作品里的王二很像是一个人。于是,读他的作品,感觉象作者在写自己的经历,或者作者想象自己有过哪些经历。而且,王的作品中并不回避对性的描写。他一会儿想与陈清扬Zuo爱;一会儿又想与二妞子Zuo爱,甚至还有他与女人之间Xing爱过程的描写。于是,问题就来了。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问题并不大,顶多也就觉得这个王二挺好色的。不过男人嘛,都好色,正常。我这话还不全面,其实女人也挺好色的。对于李银河来说,事情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她是王二的夫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当事人,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做什么。他通过写小说,与各种不同的女人意淫。虽然这并不是真实的,但至少也应该算是精神上的不忠。然而李银河没办法,她无法阻止丈夫,因为她知道丈夫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写作伟大作品。于是,李只好容忍,任王二在小说里“胡作非为”。这难道不是超越世俗的宽容吗?

  最后,难能可贵的是,李还能看出小波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的价值,这一点我将在后文具体说明,这同时也是李支持王的根本原因。另外,王、李两人经常交流,话题广泛。他们俩又都是非常聪明、博学的人。因此,我冒昧地揣测,王作品中的某些情节、思路等等,是在与李的讨论中形成的。

  总之,李对王的帮助是难以量化的,但可以肯定是,如果没有李的帮助,王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王对李事业的帮助

  李对王事业的帮助很大,王对李事业的帮助也不小。

  许多人一听到李银河这个名字,第一反应是,她是一位研究同性恋的专家。其实,李的研究范围很广泛,除了同性恋之外,异性恋、虐恋等,她都研究。不过,这应该能够证明她在同性恋问题上取得的影响力更大一些。那么,她是如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呢?这其中离不开王小波的帮助。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李银河在北京进行婚姻家庭问题研究。在研究“独身”问题时,李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他是李银河进行同性恋研究的直接导火索。李当时询问他不结婚的原因。那位青年开始很不好意思说。于是,李给他提供若干原因。他说,既不因为这,也不因为那。李沉默了,等待青年说出真相。那位年轻人看到了李银河的真诚,又看到王小波的朴素。于是说,我看你们也不像坏人,我就实话实说了吧,我不结婚是因为我是同性恋。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出现网络。王、李二人感到这个线索真是太难得了,想通过这个人,对同性恋人群做一番调查。幸运的是,这位青年是一位十分热情的人;同样幸运的是,他还认识不少同性恋者。于是,一项关于同性恋者的调查成为了可能。

  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没有网络。同性恋者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往往是在公园和公厕。然而,为了了解他们的交往方式就必须到这些地方调查。我们还知道,李是女人,让她去男厕所搞调查不太雅观、也不大可能。因此,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王小波的头上。

  其实,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一个女人进行同性恋研究已经是不务正业。她的老公本应对其加以训诫,更别说支持、帮助了。然而,王小波却坚定地支持李银河的研究,并加入到研究中来。王小波经常来到同性恋者聚集的厕所,拍摄一些墙上的文图标记,了解同性恋的接头暗号。有趣的是,王每次进厕所时,都有许多人探出头来,看到他后又都缩回去。王向旁边的人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人家告诉他,就是没看上呗。王听后还感到很失落,觉得自己没有魅力。

  闲话少述,在王的帮助下,同性恋研究得以顺利完成。李、王二人发表了研究报告《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这是中国有关同性恋问题的第一部专著。

  许多同性恋者看到了这部作品后,纷纷与李银河联系,自愿提供自己的感情经历。这也使得李银河后来的相关研究能够不断深入,并于1998年发表另一部重要作品《同性恋亚文化》。因此,李之所以能够在同性恋问题上取得今天的成就,是离不开王的帮助的。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帮助,还体现在李银河的另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上。李有一部作品,在学术界评价很好,它是《生育与村落文化》。而这部作品的完成,也与王的帮助有很大关系。

  王小波在大学时学的是理科,而读的却是文科硕士。因此,他的学科背景很复杂,这也导致他对什么都了解一些,比如高等数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因此,有什么不懂的,不用查资料,问问小波就差不多了。李银河就有这样的感受。

  她说:“我写《生育与村落文化》时,自始至终得到小波的无私帮助。他们共同讨论了每个章节、每个思想,其中不少最为新颖犀利的思想来自他。此外,宏观分析一节的统计分析及其解释也得益于与他的共同探讨及他在统计学方面的造诣。”③最后,李银河不无感叹地说:“可以说,如果没有小波的帮助,这本作品就不可能完成。”④由此,我们能够感受到王在李银河事业上的重要作用。

  总之,王对李的帮助也是难以量化的,但可以肯定是,如果没有王的帮助,李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从前述事实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银河与王小波是事业上的相知。

  
  3,反世俗的婚姻生活

  婚礼俭约

  李银河曾进行过中国村落文化的研究。她发现,在中国的村庄里,大家互相熟悉,彼此交流。所以,村里没有不透风的墙,你的事别人都知道,别人的事你也知道。于是,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事,都不得不承受来自群体的压力,无法自己做主。

  就拿结婚办喜事这件事来说,你就必须搞得十分隆重。这样才能得到村里人的认可。否则,你在村里的威信和地位就会下降。人们会对你说三道四,觉得你没有办大事的能力。于是,村民们不得不在这件事上花很多钱,搞得苦不堪言,即使他们不愿意。

  其实,李博士的观点不仅适用于村落文化。即使在城市当中,市民们也会经常面临这样的压力,只不过不像农村那样显著罢了。

  然而,王小波与李银河的婚礼却办得十分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俩人甚至没有拍结婚照、没有举行婚礼。不过,结婚证还是领了。只是在两家各请了一桌,这个婚也就算是接了。这就是王、李之间的婚礼。

  
  不要孩子

  王与李是在1980年接的婚。在当时那个年代,选择做丁克家庭(自愿不孕),也容易被人诟病。然而,王、李二人却偏要这么做。当然,他们这种做法也不一定值得提倡。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中国就没有接班人了。但是,他们俩做出这样的选择却无可厚非。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人口爆炸的阶段,选择自愿不孕反而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王、李二人一直没要孩子,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小波去世。因此,他们也不可能再拥有孩子了。

  阴盛阳衰



  中国家庭中,要求男强女弱。男子汉应该在外赚钱,而女人应当做个贤妻良母,把家照顾好。

  而王、李二人的家庭却不是这样。这里需要事先说明的是,王小波虽然被许多人称为伟大的作家,但那是他去世之后的事情。而在他去世之前,他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认可。

  因此,王、李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王小波死前为标准。那时,王是硕士,而李是博士;王是讲师,李是教授;王赚的钱也肯定比李少。也就是说,在王、李二人组成的家庭中,始终是阴盛阳衰。

  然而,王、李二人对此都并不在意。王、李并不是个世俗的人。王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才华。他觉得,把小说写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不必那么在意。李银河也没拿世俗的眼光看待小波。李常这样说:“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

  
  李不顾母亲反对

  李银河与王小波在结婚时遇到了波折。原因是李的家人和朋友不同意这个婚事。早年,王、李之间经常用书信沟通想法。王在信中说:“你妈妈不喜欢我,我猜老人家心里给你选了更好的人。我很难过的是,你身边那么多人都对我反目而视。我并不太坏呀。”王甚至有了放弃的想法,他说:“既然如此,你就找个更合适的吧,我们之间恐怕只是竹篮打水。”李的母亲觉得王小波的思想怪异,担心与这样的人结合会出差错。而李的朋友也觉得王小波配不上李银河。总之,李的家人、朋友都不赞成这门亲事。然而,李却仍旧坚持自己的看法,非要嫁给王小波不可。最终,由于李的勇敢,家人做了让步,她与小波成为了夫妻。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耳畔忽然响起了梁静如的《勇气》,这首歌或许再现了李银河当年的心境。

  终于作了这个决定,

  别人怎么说我不理。

  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

  我愿意天涯海角都随你去。

  我知道一切不容易,

  我的心一直温习说服自己。

  最怕你忽然说要放弃,

  爱真的需要勇气。

  来面对流言蜚语,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

  我的爱就有意义,

  我们都需要勇气。

  去相信会在一起,

  人潮拥挤我能感觉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