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到底这些〃民〃或〃众〃是什么身份呢?其实,原古文中说得已经很明白,“殷周之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也就是说,国家按人头授给他们土地,类似现在的包产到户。这怎么会是奴隶呢?奴隶怎么会授田呢。郭老闭眼不看这前面的大字,而应从后面找哼哈二将,实在没法跟他论理啦。
事实上,商周当时的奴隶,来源有限,只有区区战俘、罪犯、卖身偿债者三类,数量因此有限。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也非常有限,并不包括农业这一最主体的生产领域。与“古希腊”、“古罗马”这种典型的奴隶制相比,它是没有资格叫奴隶社会的。郭沫若硬把中国的商周时代视作奴隶社会,是一种“自污”!而这种“自污”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说明古代很差,而现代很好罢了。
我们说,奴隶,在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到秦汉明清,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是生产活动的一种补充,但从来不曾是主体的生产者。养活全体大众和统治阶级的,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农民朋友们,中国的社会生产者的身份性质一直没有很大变化。所以,论定商朝是奴隶社会,而随后又是农民地主的封建社会,这种试图以社会生产者的身份性质来划分历史,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其实,商周,和秦汉明清,最大的区别,倒不在于主流劳动者的身份,而在于社会统治的形式和结构。鄙人认为,应该按照社会结构和统治方式来划分中国历史,那就是“分封制社会”和“皇权专制”社会,前者含盖夏商周的主要时期,后者是秦汉明清这些时代。这两种不同的社会体系,实质区别是非常巨大的。商周分封社会,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国内,又是国君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有世袭封邑给自己的家族子弟,一层层分封,被封出去的封邑和封地,归受封者独立支配。无数大大小小的世袭封邑,解构了中国,导致天子和诸侯国君的专制力度不大,而个性和自由的张扬往往就在士民中存在。而秦汉明清,是皇权专制社会,是皇帝家族借助招募来的职业化官僚,来一统地管理国家郡县,是郡县制的结构,专制力度也就大,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就奴才性多。总之两者差异很大。在社会构架、政治文化、自由程度、经济组织、专制力度、人才选拔上,都有质的不同。官吏选拔方式也不一样,商周分封社会的各层统治者,是凭血统和世袭而充当,后面的皇权专制社会是市场化选聘官吏。
所以,分封制度社会与皇权专制社会的上述巨大社会差异,使得用这两个称谓来命名和区分中国历史社会阶段,是有实在意义和便利的。
而我们分封制社会,向皇权专制社会的过渡,则是从商鞅的变法开始的。商鞅的变法,就是改变了分封,而加强王权专制,实现了两种社会形态的转变过渡。关于这些,我们后面的书中还要再详谈。
下面谈谈阶级。不论是分封制社会,还是皇权专制社会,其中的阶级对立也都是存在的。在分封制社会中,阶级对立是授封者与被封者一层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乃至战争,还有一个是封地的私有者,与封地上的劳动者,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而所谓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却并找不到,因为奴隶本来就不多,拥有数万奴隶的大奴隶主,在中国更是没有。)在皇权专制社会下,阶级矛盾也类似,是天子与各层的下属统治阶层之间的相互矛盾冲突,以及土地私有者(没有像封邑那么大了,而是小片土地了)与土地上的劳动者,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总之,阶级矛盾是相似的,前后并无太大差异和变化。
矛盾是类似的,但不同的是社会结构和统治的组织方式。
所以,用社会结构的不同来区分历史,与用阶级类型区分,更有意义。
总之,商周是分封社会,秦汉明清是皇权专制社会,这是更有意义的分法。
这就是鄙人的最终观点。
而以为商周是靠奴隶生产(错的)因此算“奴隶社会”,秦汉明清靠农民生产,因此算“封建社会”,但“封建”这个词本义是指“封建诸侯、分封”,而当时却又不是分封,这种漏洞百出而且对于分析社会问题又没有多搭帮助意义的划分法,实在是我不能理解的。

附录 附录三 说“社稷”

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要搞一个仪式。先造一个大空场,上面堆着五堆土:东面一堆是青土;南面赤土;西边白土;北边骊土;中央以黄土。王室亲戚、战斗功臣以及“友邦”领导人,都团聚到这里。将被分配到哪个方向去,就从哪个方向的土堆里凿取一把,与中央的黄土混合一起,裹以白茅,送给他,作为分封的信物。接受这个信物的亲贵、功臣或者“友邦”领导人们,也表示他接受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和未来的统一指导。

附录 附录四 说“封建”

商王朝的直控地区,实际只有“王畿千里”有限的面积,其它土地都承包给了诸侯们。
周王朝也是如此,周天子把核心区以外的更大片的土地和城邑,都分封了出去,自己只留了相对小的区域。这跟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通讯、交通等技术水平落后有关。大周朝只能通过分封的形式,把土地委托给诸侯们去管理。
还有一个原因,许多诸侯是从当地原生态的部族自我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不能接受被别人兼并成一个统一行政体的一部分,成为后代的郡县。这是因为各部族的文化差异显著,地区经济发展的也不平衡,各个部族自霸一方,尚无某个部族(包括周部族)可以强大到足以兼并天下一切部族的地步。所以,当时还远不能形成后代的大一统。周天子,只能借助分封的形式,维持出一种松散的“部族”或者说“诸侯国”们的“集合体”,并名义上担任这个“集合体”的“共主”——显然,他和后代的郡县制的统一帝国的皇帝,有着质的差距。
大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诸侯,散在那些原生态的诸侯之间。所谓原生态的诸侯,就是各地原有的原始部族,逐渐演化成为各种诸侯的。他们与大周的关系,有好有坏,比如南方的三苗等等,就很不买帐。但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们,在汉水沿岸形成了一个屏障,挡住三苗和楚人有可能向周发起的进攻。并且,对于这些不是一条心的诸侯,周天子也多次举兵征讨(像从前的商王武丁一样),比如周昭王就是死在征讨南方的路上。
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诸侯,比起原生态的诸侯,毕竟是少数,但是他们的优势在于,团结起来有力量,而原生态的诸侯互相不团结。所以,周天子想打人的时候,亲周天子的各国诸侯就随王军出征,打周天子想打的人,往往很见效。
大周天子就这样通过分封、借力打力地管理着天下。它和秦代以后的王朝帝国,严格地来讲,还有实质上的很大不同。总之,当时是分封制的松散政体,还远远不是统一的郡县帝国。
周天子把弟兄们、功臣们、友邦部族们分封到周的直辖地区以外,簇拥和保护着周,用《左传》上的话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或者“封诸侯建藩卫”。这也就是“封建”一词的来历。
周天子把土地封给他所亲近的人,这些人叫做诸侯;诸侯再把土地给亲戚功臣们,这就成了卿,卿再把自已的大片土地,分给自己的孩子们,成为某邑大夫,某邑大夫。诸侯国君要听周天子调遣,卿则要听诸侯国君调遣,而大夫听卿的调遣。
这种层层分封的体系非常符合《大英百科全书》给feudal system的定义:领主把领地交给封臣管理,封臣要为领主尽一定的义务,但他具有领地上绝对的权威。这样一层层地分封下去,形成金字塔的结构,西方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的。我们有理由把大周朝视作封建社会,近似西方中世纪。而秦汉唐清这些郭沫若所谓的“封建社会”,其实是中央直接控制地方,并没有通过分封,所以叫它“封建社会”不合适,应该叫皇权专制社会。
有人说,不对啊,在皇权专制社会,也就是你说的秦汉明清时代,也是有一层层的官僚,譬如州长、郡守、县令什么的,这和分封制的诸侯、卿、大夫有什么实质的不同呢。不同在于,在分封制下,被分封的诸侯、卿、大夫们对于封给他们的土地、城邑,是全权拥有的,是其家族可以世代将其相传的,所以,诸侯、卿、大夫对受封的城邑具有高度自治权并且世袭权。这些诸侯、卿、大夫,对上一层领主,是比较游离的。总之,天子对一层层封下去的诸侯、卿、大夫什么的,管控力度是相对弱的。而皇权专制下,州长、郡守、县令什么的,是没有这样大的独立权限,他们被皇帝管控得很紧。州长、郡守、县令,对于州、郡、县,是绝对不能视作私家所有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管它叫皇权专制社会的原因了。
这种社会架构的区别,也给人性带来了不同。在分封制下,被分封的因为有自由度,所以养成了春秋战国人那种自由、张扬的个性精神。而皇权专制社会之下,层层官僚们因为自由度小,所以奴才秉性就大一些。人们的价值观也不一样,分封制时代(商周含春秋战国)的人们重名,皇权时代(秦汉明清)人们重利。
这大约是因为,他缺什么就会重什么嘛。卿大夫们自己有封邑,也就不重利了。州、郡、县的官僚们,因为并不能把州、郡、县当作自己的私人封邑,所以穷啊,能不重利吗?
所以分封制下的卿大夫,重名不重利,而皇权时代的官僚们,却是重利的很。
所以,在分封制时代,特别是春秋战国,也就演出了那许多重名的慷慨激扬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实质都是这些卿大夫们,他们最慷慨激昂。当然,受他们气质影响,民众们也古朴质烈。
惟其如此,鄙人也才把分封制时代,也就是整个的商周含春秋战国,称为青铜时代,用青铜的光泽,象征那个时期人们的远古个性精神。
虽然造就了人性上的张扬和魅力,这是它的可贵之处,但大周朝的分封制,相当于后来的皇权专制社会,坏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分封出去的诸侯常常混战,甚至向上侵权于天子,造成社会动荡,乃至割据。这和西方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也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周天子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大诸侯,它的直接实控的地盘并不大,主要是陕西关中以及河南洛阳两大地区——凭着这两块土地上的产出自奉自养。一旦这两个地方丢掉一个,比如犬戎攻破了镐京,周平王被迫放弃陕西关中,东迁。周这个大诸侯就只剩下洛阳一块土地了,立刻变成小诸侯了,经济也弱了。这就是大周朝东迁,进入东周阶段以后,就开始虚弱下去了的原因。
而这时,天下的诸侯们却有强大起来的,比如齐、晋。齐、晋、秦等春秋五霸,就开始凌驾于周天子之上。最终秦诸侯竟兼并了周这个大诸侯。
我们不禁要问,周天子最初干吗要把土地分封给别人?自己直接派官吏去管着,岂不更威风!
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跟当时通讯、交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有关,而且周的军事实力和统治力量,也不足以覆盖整个中国。总之,只能实行分封制,当时还没有力量建立一个彻底由中央对地方进行高度集权统治的、派干部到郡县去的、统一的郡县制帝国,如后代的秦汉唐宋那样。
在分封制下,“周”所直控的地盘,其实非常有限,说白了,“周”不过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大诸侯。但是由于周这个“大诸侯”,相对于其它各家诸侯,面积毕竟更大一点,德行也最高一点,所以天下诸侯们都愿意奉它作“共主”。但是,“共主”能责诸侯们所服从和执行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共主”不能从各家诸侯处收税,也不能派遣大量干部给诸侯,也不负责给各家诸侯提供财政拨款。总之,它决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它更像是霸主与小弟的关系。
所以,“周朝”,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的王朝。叫它“周时代”也许更适合。“大周天子”还不能和后代王朝的皇帝、天子相提并论。“大周天子”的威风,也就比后代的汉唐皇帝,大打了折扣。
直到秦以后,中国才有了真正的王朝,即秦汉唐宋明清。秦汉唐宋明清的皇帝,把他的触角,由一层层官吏们牵引着,伸展并控制到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管它们叫皇权专制社会。皇权专制社会下的皇帝的权力,比分封制下大周朝的“天子”,要真实和结实多了。他们以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这是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的结果,也是帝国或王朝开始形成的标志,。
我们最后做个比喻,用以了解一些分封制社会和皇权专制社会——中国前后的两种社会形态的区别。
譬如草原上有一千群狮子,象征着中国的一千个诸侯。其中有一群狮子实力最强,狮数最多,这群狮子被标志为“周”,这群狮子中的狮子王,叫做“周天子”。而其他999群狮子,也各自有王。但是由于主动和被动的原因,这999群狮子的王,都不同程度地听从最大狮群之王“周天子”的号召。这就是当时的分封制社会。
如果“周天子”的这群狮子,蚕食鲸吞,把其它999群狮子全都一群群击败了,收编在自己这一大群之内,使得草原上就剩这唯一的一个庞大狮群了,那么,这就是后来秦汉唐明清这样的统一帝国了。“周天子”也就该改称“皇帝”了。这就是皇权专制社会了。
我们觉得,用分封制社会、皇权专制社会,来划分中国的历史,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要来得准确而且有意义的多。
最后罗嗦一下,在税收体系上,分封制和皇权专制社会,也有显著的不同。在分封制的体系下,被分封的诸侯、卿、大夫,只是象征性地向上一层纳贡,表示自己名义上臣服上一层就可以了。而上一层的天子、诸侯或者卿,其实是有自己的自留的土地城邑,用这些城邑自养,不需要从下层领主那里紧紧地抽税。况且下层领主独立度很大,也不会买他的帐的。但是,皇权专制下的州、郡、县,则是像抽水机一样,要不停地、实实在在地向上边纳税粮财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