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枭雄在乱世-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对而言,南面进攻部队受到的影响最大。主要就是,补给车队从军粮城出发,沿着一零三国道、津滨高速、京津塘高速都能到达东丽区与河东区,而要前往双港镇,还得改走省道,并且在河网密集的战场上行军几十公里。
由此可见,快到十二月中旬了,美日联军在天津的作战行动仍然很不顺利。
D集团军再次投入战斗,能够有一些协助,但是意义并不明显。
打到十二月十日,D集团军只在主城区里推进了不到两公里,而C集团军在东面攻占了津昆桥、在南面扫荡了双港镇。
平心而论,D集团军的进攻速度不算慢。
问题是,D集团军没能有效控制住占领区。东北军利用天津主城区里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网、以及挖掘去来的坑道系统,能够轻而易举的渗透到D集团军的防线后方。虽然在渗透作战中,东北军只能出动步兵,而且规模不是很大,也很难组织起来,但是此起彼伏的零星战斗给美日联军制造了很大的麻烦,还毙伤了不少官兵。
在九日与十日的战斗中,D集团军就有将近六成的伤亡与后方的零星战斗有关。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在九日下午就为D集团军增派了四个日军二线师团,增强战线后方的兵力密度。
毫无疑问,对于D集团军来说,这只是无济于事。
日军二线师团的战斗力本来就很弱,编制规模也很小,与东北军的步兵师相当,在缺乏主战装备的情况下,与东北军拼刺刀,日军没有任何胜算。
最典型的一场战斗发生在十二日凌晨,当时一支日军巡逻部队在宜兴路遭到伏击,随即退到盛强科技研究所等待援军,而驻扎在万顺小区的一个日军步兵营在接到呼叫之后,立即整顿部队,沿着宜兴路南下。一路上,日军遭到了东北军的猛烈阻击,埋伏在街道两旁建筑物内的东北军用交叉火力打得日军抬不起头来,更别说继续前进了。随后,日军又先后从庞家园子与赵家台出动了两个营的兵力,还派出了一个装甲连。两路部队都在行进路上遭到东北军伏击,没能到达盛强科技研究所。直到美军派来一个装甲营与一个机步营,强行打通了宜兴路,日军的两个步兵营才赶到了目的地。这个时候,被围困在盛强科技研究所的日军巡逻队已经全军覆灭了,而执行救援任务的三个日军兵营与一个装甲连也损失不小,就连美军都阵亡了十多人。让美日联军怎么也不敢相信的是,在这场典型的围点打援伏击战中,东北军只出动了一个营的兵力。
可以说,在天津主城区内,这场战斗非常具有代表性。
问题是,打到这个地步,美日联军已经是骑虎难下。虽然帕特里奇考虑过暂时放弃攻占天津的想法,但是东北军在天津主城区里的顽强战斗,让他不得不相信,如果不能及时打下天津,别说进军北京,能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站稳脚跟都是个问题。拖下去,居高不下的战斗伤亡最终会拖垮美日联军。
不管帕特里奇怎么想,在这个时候,美日联军只能咬牙坚持。
毫无疑问,最大的问题就是居高不下的战斗伤亡。
打到十二月十五日,美军的伤亡数字就超过了四万,其中阵亡官兵一万四千余名,超过了帕特里奇在战前订下的最高标准。这个时候,D集团军仍然在北辰区南部与河北区北部地区与东北军激战。
虽然C集团军在东面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在十三日夜间打下了东兴路立交桥,并且在十四日夜间攻到了东风立交桥,前锋部队距离天津市政府的直线距离不到四公里,但是在攻打东风立交桥的时候,C集团军没能速战速决,最终被东北军的增援部队赶了回去。更重要的是,打到这个时候,东路进攻部队已经深入天津主城区十多公里。因为兵力单薄,所以该路部队一直沿着津滨大道推进,在道路两旁的防御纵深不到五百米,最险要的地方甚至不到两百米。
可以说,东路进攻部队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想继续前进,除了增添兵力、扩大突击范围之外,没有更好的法子。
相对而言,在战场南面,美日联军的表现最为糟糕。
虽然在十五日上午,美军的先头部队到了大寺镇,但是受到道路交通等因素影响,美军没能打下这座位于一零七省道上的重要城镇,甚至没有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在遭到东北军抵抗之后就停了下来。
原因也很简单,南路进攻部队本来就最弱,又在双港镇消耗了太多的兵力。
就算到了大寺镇,也是强弩之末了。
总的来说,天津主城区的战斗已经变成了帕特里奇最不想看到的消耗战,而且帕特里奇没有法子解决这一难题。
从理论上讲,增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法子。
在很多时候,美日联军的进攻部队都是因为兵力不足,不得不放弃进攻,甚至不得不退回出发地。
问题是,帕特里奇手里没有可以增派的部队。
A集团军正在后方休整,即便乐观估计,也难以在二零一五年一月中旬前返回战场。
E集团军已经到达锦州,正在进行战地整编,即便是不需要整编的三个王牌师,也得在赶赴战场之前换上冬季作战装备,并且熟悉美日联军的通信指挥体系。受此影响,E集团军最快只能在十二月底投入战斗。
以当时的情况,唯一可以动用的就是B集团军。
问题是,B集团军又是唯一不能动用的,因为该集团军直接面向北京,对面是东北军的第四十集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十五集团军。别说增援天津,在只有四个美军主力师的情况下,B集团军要单独面对东北军的四个主力集团军,还得守住长达数百公里的山区防线,已经很不容易了。
打到这个地步,除了战斗力极差的日军二线师团,帕特里奇根本派不出增援部队。
毫无疑问,在天津战场上,日军二线师团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派上去也是送死。
对于这样的结果,帕特里奇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只不过,在即将进入十二月下旬的时候,帕特里奇不得不考虑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使用即将参战的E集团军
第五十二章 敌后战场
第五十二章敌后战场
天津只是双方的主战场,而不是唯一的战场。
在天津会战期间,美日联军还遭到了敌后游击队的全面袭击。虽然在敌后战场上,战斗规模都不是很大,交战双方也不是主力部队,但是汇少成多,汹涌澎湃的敌后游击战,成为了压垮美日联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总体规模上讲,敌后游击战的规模并不比天津会战小。
如果依照双方投入的兵力计算,敌后游击战甚至超过了天津会战。
根据北方战区司令部的作战记录,到十二月十日,敌占区内一百四十七支游击队全部参与了敌后游击战,总共有七十八万余名游击队官兵参与了作战行动,另外还动员了相当于游击队规模三倍的敌占区民众。
为了对付这支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美日联军部署在后方的兵力高达一百二十万,其中用于作战行动的就高达八十万。
也就是说,在敌后战场上,双方投入了四百余万军民。
这个数字,是天津会战的五倍
敌后游击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战场大、兵力分散、战斗规模小、以打了就跑的突袭与遭遇战为主,很少有大规模战斗发生。
只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敌后游击战的重要性。
让敌后游击战成为主要战斗方式的,还是对美日联军造成的重大伤亡。
根据美日联军的作战记录,到十二月十日,在对付游击队的战斗中,联军总共伤亡官兵近十万人,其中七成是日军。虽然美军的伤亡比日军少得多,但是接近三万的伤亡数字,特别是一万二千余人的阵亡数字,仍然大大超过了美军的预先估计,甚至赶上了美军在天津战场上的阵亡数量。
别说帕特里奇,就连美国的政客都认为,这是不可接受的伤亡率。
要知道,算上在天津战场上阵亡的官兵,打到十二月十日的时候,美军已经阵亡了二万五千名官兵,而天津会战连一点胜利的苗头都没有。
当时,美国众多的新闻媒体对天津会战的最终伤亡数字做了猜测。虽然具体数据有很大差别,但是几乎所有媒体都认为,美军将为这座城市牺牲十万名官兵,而且还得准备好二十万张病床。
真要如此的话,在打下天津之前,美国总统就得考虑撤军了。
受此影响,在十二月十五日,美国数十座大中城市爆发了大规模反战游行,以“母亲反战团”为首的和平人士高举反战示威标语,喊着反战示威口号,要求美国当局立即从中国撤军,让无辜的美国大兵返回家园。
在民意的影响下,之前一直支持美国当局战争行动的很多主流媒体也改变了态度。
在报导战争消息的时候,美国的主流新闻媒体不再只关注取得的胜利,更加重视美军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美国人所承受的巨大损失。
毫无疑问,这不仅仅是生命上的损失。
在北方战场上,美日联军在装备物资上的损失更加突出。
可以说,与敌后游击队造成的破坏比起来,大张庄的那场大爆炸根本算不了什么。虽然与游击战一样,游击队的破坏都是分散的,没有形成规模,但是聚少成多,持续不断的袭击战打下来,美日联军在交通线上损失的装备物资就不可低估了。
事实上,在敌后战场上,游击队更加注重消耗美日联军的作战物资。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以打击美日联军的有生力量为主,那么主要消耗的是美日联军的二线部队、特别是日军的二线师团,对正在前线作战的美日联军的主力部队几乎没有影响,而要牵制美日联军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就得消耗美日联军的作战物资,让美日联军的主力部队无法正常作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游击队不但伏击美日联军的运输车队,还联合当地群众,偷袭美日联军的物资仓库。
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场战斗发生在十二月八日,辽西地区的五支游击队协同行动,出动将近两万名游击队官兵,在当地民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偷袭了位于锦州与义县之间的日军物资仓库。在半天的战斗中,游击队不但消灭了捍卫这座仓库的近千名日军,还炸毁了大约二十万吨物资,抢走了大约五万吨粮食等生活物资。为了抢走物资,游击队还在南面设置了一道防线,与前来增援的美日联军战斗了数个小时。虽然在这场战斗中,游击队牺牲了将近一千名官兵,但是抢到的物资,足够五支游击队的四万多名官兵、以及逃入医巫闾山的十五万民众熬过严冬。更重要的是,这场战斗,使得即将到达锦州的E集团军没能及时获得所许的军辅物资,不得不在锦州多耽搁了两天。
事实上,这也是敌后游击队在这场会战中,第一次有组织的袭击由重兵看守的美日联军营地。
袭击得手之后,其他地区的游击队深受鼓舞,也纷纷效仿。
不管怎么说,对敌后游击队而言,确保获得足够的过冬物资是生存的基础,而仅仅侵掠美日联军的运输车队,显然不够有力,收获不会大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涌入游击区,加上美日联军的扫荡行动越来越频密,游击队必需拓展道路,也就得发起更加大胆的袭击行动。
游击队频繁出击,使得帕特里奇在兵力应用上,不得不更加注重后方安全。
正是如此,在D集团军的进攻行动陷入困境,继续增兵的情况下,帕特里奇没有向前线增派部队,哪怕是日军的二线师团。
当时,帕特里奇也确实没有多少兵力可派。
占领区内如火如荼的游击战,让帕特里奇考虑到了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即战事拖下去的话,最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显然,美日联军肯定拣不到廉价。
打到这个时候,巨大的战争伤亡不但使美国国内怨声载道,就连一向不太在乎伤亡的日本也心存不满。
事实上,日本当局仍然不是很在乎伤亡,就连日本国民也不是很在乎伤亡。
最让日本当局与日本国民受不了的是,在敌后战场上,导致日军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不是游击队太能打,而是美军不作为。
当时,帕特里奇为了减少美军伤亡,给后方的美军下了一道命令:尽量不要介入与自身无关的战斗。
虽然这只是一道普通命令,到底该怎么执行这道命令,还得看美军前线指挥官的理解程度,而在很多时候,美军前线指挥官并没在乎这道命令。不管怎么说,日军遭到袭击,肯定会牵连到美军,如果不去支援日军,游击队迟早会给美军制造麻烦,到时候美军还得付出更大的伤亡。但是在几次战斗中,美军前线指挥官确实没有支援遭到游击队袭击的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从更远的地方调遣救援部队。
即便只是偶尔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足以动摇日本国民对美国的信任度。
在国内民意的影响下,日本当局在十二月初就宣布,如果美国不能在占领区内有更大的作为,日本肯定会考虑缩小占领区,以确保主要城市与重要交通线。
果真如此的话,真正获益的肯定是敌后游击队。
当然,帕特里奇也没有一意孤行,在十二月十二日,他就正式取消了这道禁止美军援助日军的命令。
只不过,这并不能改变敌后战场上的局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