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无限乱入-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智若愚,曹操曾诫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荀攸卧病,曹丕问疾,竟像对待父亲一样独拜床下。

  四、鲁肃字子敬——————高瞻远瞩,气势磅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拨开演义的外衣,而用一副审视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在演义里被诸葛亮当傻子一样耍的团团转的老实人鲁子敬也是个有胆有谋的大才,鲁肃和周瑜,吕蒙,陆逊并称“江东四英”,思虑深远,见解独到,高瞻远瞩,胆识俱佳,大局观甚强,是江东四英中最接近谋士的一个,也是东吴集团第一战略家。

  1;鲁肃早年仕于淮南袁术手下,但鲁肃敏锐的发现袁术难成大器,便居家迁徙弃袁术而去,袁术派兵来追,鲁肃轻松设计化解,后投靠江东孙策。

  2;在周瑜引荐下,鲁肃见江东新主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鲁肃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料定汉室不可兴,建议孙权立足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之势,再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以图天下二分,再图中原,成就帝业。一番豪言说的年轻的孙权心潮澎湃,点燃了他的帝王之梦,为江东确立了立国之策。(只不过后来鲁肃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对手,《隆中对》干扰了《榻上策》的实施,但这无碍《榻上策》的高明。)

  3;赤壁前夕,曹军降至,又是鲁肃只身探夏口,高瞻远瞩,慧眼识英,带诸葛亮回江东引荐于孙权,果断促成孙刘联盟,联合抗击最大的敌人曹操。可以说,孙刘联盟的缔结,鲁肃居功至伟,为赤壁击败曹操创造了最佳的先决条件。

  4;鲁肃回到江东,以张昭为首的绝大部分官员将领主张投降曹操,唯鲁肃料孙刘联盟可胜曹操,力排众议,极力劝阻孙权投降,并建议召回周瑜,共图破曹大计,鲁子敬此次表现大气沉稳,卓尔不凡,魄力尽显。

  5;赤壁之后,刘备要荆州,孙权不予,孙刘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鲁肃从大局观出发,力排众议,建议孙权借荆州于刘备(其实说不上是借,荆州本是刘表之地,只能说是孙权将荆州让与刘备更恰当),这一条计策在很多三国迷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是鲁肃之失,其实不然,相反,鲁肃此计着眼极为深远,让荆州于刘备固然于东吴不利,但失去刘备这个盟友,联盟破裂,兵戎相见,最大的受惠者是东吴当时最大也是最危险的敌人曹操,让荆州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如若不让,则有可能曹操卷土重来,各个击破,江东不保。再者,让刘备在荆州这个是非贫瘠之地为东吴做缓冲带来抗击曹操也未尝没有好处。很多人都目光短浅,只看到了荆州之失而忽视了大局,这就是鲁子敬的高明之处。曹操听到孙权让与荆州于刘备时的表现——“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6;关羽守荆州数次挑衅东吴,吴蜀摩擦不断,鲁肃继任大都督,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数度忍让,不与关羽一般见识,后蜀占益州,孙权讨要荆州,两军对峙,鲁肃约见关羽单刀赴会,面对关羽,鲁肃毫不畏惧,慷慨陈词,尽显魄力,斥责关羽,关羽无言以对,两家商定平分荆州,鲁肃讨荆州取得了一定进展。(小说里单刀赴会一段把关羽说的英明神武,鲁肃唯唯诺诺,其实搞反了,鲁肃此次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鲁肃作为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46岁就早早去世了,这是东吴集团的巨大损失。在宏观的战略方面,蜀有孔明,魏有文若,吴则当仁不让首推子敬。相比其他人,鲁肃的谋略气势磅礴,十分大气,总能站在最高的制高点上,清晰的分析出天下走势,依此制定立国之策;看清当下局势,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做出最恰当的取舍,这些都是周瑜吕蒙所不能比的。也许鲁肃不如法正,郭嘉等人善奇谋,但鲁肃之谋对于政权本身却是重于泰山,对于国家的贡献也超过了一般的谋士。另外鲁肃无论是初次见孙权,独力会刘备,只身赴关羽,都表现的,果断善谋,胆识超人,显示出过人的应变能力。豪杰鲁肃,让人肃然起敬。

  五、法正字孝直——————奇谋画策,我行我素

  法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谋士,喜欢和不喜欢他的人都很多,争议的焦点无非是法正的个人品德,不喜欢他的人认为法正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和奸诈之徒,他到处得罪人,睚眦必报,斤斤计较,最可恶的是身为刘璋下属,却吃里扒外,和刘备勾搭,暗害主公;喜欢他的人认为法正多谋善断,真性情,不虚伪,敢爱敢恨,况且弱肉强食的乱世之中根本无需过于讲究什么迂腐的道德观。法正的品行仁者见仁,但是法正的谋略相信没有人会不佩服,这是一个擅长军事的战术奇才,陈寿曾把法正比作蜀国的“程郭”,依我之见,把法正比作蜀国之“荀攸”更恰当。

  1。法正在刘璋手下不受重用,但也料定刘璋难成大器,于是和张松一起策划引刘备入蜀,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刘备看到法正张松对自己“眉来眼去”,当然欣喜若狂,于是双方勾搭上了。(汗,怎么那么像嫖客和妓/女的感觉)

  2。刘备入蜀,内有庞统,外有法正,里应外合,一路顺利。在围困雒城时受阻,刘璋极力抵抗,在这节骨眼上,法正写信给刘璋,分析形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扰乱其心智,劝刘璋投降,果然不多久,刘璋在粮草军队充足的情况下失去了斗争,投降刘备。

  3。刘备讨厌许靖,而法正却劝刘备重用许靖,理由是利用天下人皆知刘备讨厌许靖却能重用之,来为刘备获得一个知人善用,广纳贤才的好名声,吸引贤才来投。刘备从其言。

  4。平定巴蜀后,法正敏锐的发现汉中对于制霸天下的重要性,对刘备诉说了夺取汉中的意义:汉中退可以作为蜀中门户,巩固益州安全,立国安邦,进可以蚕食雍州、凉州,甚至以图长安洛阳。于是刘备力排众议,采纳法正之计攻打汉中。

  5。法正作为随军的总参谋长,为刘备策划了整个汉中之战的过程,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步步为营,进展顺利,特别是定军山一役,法正,黄权设计大破夏侯渊军,并斩其首级,彻底奠定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将曹军驱逐出汉中。(刘备后来进一步以汉中为跳板收服了西凉马超,达到了法正当年的战略目的的。)

  正是在法正的倾力协助下,蜀汉政权的版图达到了鼎盛时期,拥有了荆州,益州和汉中之地。而法正的谋略和能力也得到了刘备,诸葛亮甚至曹操的赞叹,刘备也愈加信任这个难得的智囊,其宠信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难怪法正死后,刘备伐吴,诸葛亮曾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止主上东行,不致夷陵之败。”与庞统郭嘉类似,法正也是个早死的主,死的时候仅仅45岁,虽算不上夭折,但也是壮年之时。法正之死对于蜀汉是继庞统死后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刘备再次失去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顶级谋士,法正死后,蜀汉似乎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丢荆州,败夷陵,反南蛮,这一切的担子,都压到诸葛亮一个人肩头上了。


番外篇  三国十大谋士(三)


  六、庞统字士元——————才高量雅,天妒英才

  庞统和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虽然正史中并没有这个说法,但也说明庞统之才足以和孔明相媲美,正史中庞统的一生短暂而精彩,死时年仅35岁,比郭嘉还早逝,这似乎再次证明了“天妒英才”这个成语,让人唏嘘不已。

  1。早年的庞统只是周瑜手下的一名普通的功曹,但此时的庞统已经显露出惊为天人的识人能力,品评名士,纵论天下。一次聚会,,陆绩、顾劭、全琮等江东名士齐聚,庞统“驽马驽牛”之论恰如其分,一针见血。

  2。庞统后投刘备,但不受重用,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推荐下,刘备才认识到庞统之大才,任命其为军师中郎将,职位和诸葛亮一样。得到重要的庞统于是倾力为刘备画谋,他对刘备指出益州之地对于刘备制霸天下的重要性,极力劝刘备舍弃所谓的同宗之情,谋取益州刘璋,刘备采纳其计,带庞统入蜀,留关羽诸葛亮留守荆州。隆中对终于又迈进了第二步。

  3。刘璋以为刘备来蜀助其抗汉中张鲁,于刘备会于涪城,庞统献计劝刘备当机立断杀刘璋,不动一兵一卒便可取益州。刘备的“仁义病”又犯了,没采纳庞统之计。

  4。212年,庞统献著名的葭萌关上中下三条秘计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刘备纳其中计,斩杨怀高沛,一路势如破竹,直取成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庞统为刘备取益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庞统的人生也在此走到了尽头,在攻打雒城时,庞统不幸中流矢而亡(纯粹是意外,并非演义中说的中张任之计,死于落凤坡,这纯粹是演义在贬低庞统)。综观庞统一生,与其他谋士相比,庞统算是寡产,出的计谋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庞统的早夭,限制了他的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比郭嘉更不幸,郭嘉38岁去世之前至少一直是曹操的主力谋士之一,深得曹操信任。而庞统35岁去世前,仕途一直不顺,在东吴得不到重用,后投靠刘备依然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下,刘备认识到了庞统的大才,重用庞统,而此时距离庞统的大限已经不远了。当然庞统没有让人失望,从入蜀前第一次受到重用到去世不到5年的时间里,庞统用自己的表现让历史记住了自己,也让自己跻身与顶级谋士之列。庞统的夭折,是对刘备集团一次沉重的打击。刘备从此少了一位“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一流谋士。

  七、沮授字公与——————苍然悲怆,忠烈无双

  谁是三国最具悲剧色彩的谋士?答案是沮授。广平沮授,注定是个孤独的智者,孤独的行走在河北苍凉悲怆的大地上,从一开始他失望的离开他的第一个主公韩馥,踏上名震天下的袁绍的殿堂时就注定了沮授的悲剧。他是一个奇才,一个堪比荀彧的奇才,但与荀彧不同的是,他侍奉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

  1。初见袁绍,沮授就为袁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赞袁绍的单骑弃董卓,轻松取冀州,名震于河北,建议袁绍拔黄巾余孽,扫黑山贼党,定青山,灭张燕,北击公孙瓒,收戎狄匈奴,迎天子号令天下。”

  如此清晰明确,高瞻远瞩的的战略布局就是沮授为袁绍精心设计的,最重要的是,沮授第一次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伟大战略构想,比毛玠,荀彧都要早。而袁绍此时的心情恐怕也与曹操初得荀彧,孙权榻上会鲁肃,刘备三顾茅庐得孔明时一样的激动吧。于是沮授被册封为奋武将军,监军诸将,成为袁绍的一号智囊。

  2。兴平二年,沮授利用军阀乱长安的机会再次劝袁绍迎接献帝以号令天下,可随着平定河北的顺利,袁绍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加上郭图审配的短视和搅局,沮授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再次流产,随后新加入曹操阵营的荀彧提出了相似的战略,曹操也皆由荀彧的战略布局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次劝谏失利标志着沮授和袁绍的蜜月期结束,也标志着沮授悲剧的开始。

  3。袁绍将四子分别分封四州,沮授料到此举必会造成后期的祸起萧墙,极力反对,袁绍不从,后果然袁绍死后,二子相争,中沮授预言。

  4。袁绍欲与曹操决战,沮授和田丰清晰的洞察剖析了当前局势,反对袁绍攻打曹操,从各个角度论证了官渡之战于袁绍的不利,建议袁绍利用厚实的家底和地理优势打持久战,同时分兵骚扰疲敝曹操,拖垮曹操。在郭图审配的疯狂叫嚣中和袁绍盲目自大的心态下,袁绍再次拒绝了沮授田丰之谋,并将沮授的军权一分为三。

  5。官渡之战,沮授迎来了悲剧的高潮。袁绍派颜良为主将攻打曹操,沮授识人,道:“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不从,结果颜良被荀攸设计斩首;授再劝袁绍打持久战,袁绍恼羞成怒,不从,启用文丑,再次被曹军大败斩首,连损颜良文丑,袁绍已经输红了眼。

  6。袁绍主力欲渡河,沮授建议袁绍慎重,留屯延津,分兵官渡,形成相互呼应之势,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一计没有为沮授带来最后的希望,没有挽救袁军的命运,却带走了沮授最后的一点兵权——再次拒绝了沮授的建议,并开始把沮授打入冷宫。

  7。沮授在失败前的最后关头,为袁绍献了最后一计,派蒋奇奇袭曹操后方,断其粮道,并提醒谨防曹操奇袭乌巢。袁绍一如继往的选择了“拒绝”。结果与陈宫一样,沮授成了曹操的阶下囚。

  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沮授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

  面对曹操的惜才招降,沮授慷慨陈词:“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

  于是,一代忠烈,河北义士沮授慷慨赴死。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

  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沮授也一如继往的孤独的葬在黄河边上,行走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边缘,被人们忽视,遗忘。他本有可能达到荀彧的高度,但他没有,因为他不愿背弃那个初次见到他就“喜曰:‘此吾心也’并表授为监军、奋威将军”的袁本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