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安传-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部下照样要拿遮挡的东西让张宁避雨,但张宁拒绝了,骑在马上陪将士一块儿淋雨,所有的人全身早已湿透。只有桃花仙子拿了顶斗笠却不戴,抱在胸前……张宁是明白缘故的,古代没有文胸,衣服一湿贴在身子上女子就要走光。
  周围有将领大骂薛禄,不过张宁看起来却很乐观的样子,他大声道:“咱们可不想在这鬼天气里消灭敌军,敌军也甭想消灭咱们,我就不信,这雨能连续下它半个月!”
  众人哈哈大笑,正是苦中作乐。
  这时张宁大喊一声:“整军备战,准备迎敌!”
  号角在雨中吹响,雨声同样无法掩盖住将士们沉重的脚步声。中军没打算要进攻,全部兵马都收缩在营寨附近,两股人马分别在南北两面布方阵,还有一部分人留在营寨里严阵以待,作为预备队。
  张宁慢腾腾地骑马在阵营中巡视,雨水不断从帽子边缘留下来,他伸手抹了一把脸,嘴角却尝到一丝咸咸的味儿,估计是头上之前干掉的汗水被雨水冲下来了。娘的,大热天的快十天没洗澡了,正好淋雨当洗澡。
  这时雨幕中隐约看到了人影,无数黑漆漆的人形似乎在蠕动,雨中突然来了那么多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抢洪救灾的人马。
  张宁扬起佩剑大喊道:“让敌人瞧瞧,咱们朱雀军不用火器照样是铁军!”
  “朱雀军必胜、必胜……”“万岁!”众军在雨中呐喊大呼,两军已越来越近了。衣甲打湿之后都黑漆漆的分不出颜色,一时间地面上缓缓被一大片乌漆漆的颜色布满,如同天上的乌云。
  官军南北两面进击,但道路泥泞和视线不清导致进攻没能同步,北面的官军先来一步。指挥作战的韦斌怕大股人马挤在一起出了意外导致崩溃,于是他下令前面的一部在官军接近后主动向前推进交战。
  双方兵力差距不是很大,横向宽度摆开相当,大部分远程兵器也没法用了、骑兵冲击也实效,这仗实在枯燥至极,唯一的法子只有走到一起面对面对捅……可见任何因素都无法阻止人类相互厮杀,假如有一天突然全部人都不准用武器了,可能还会发生用拳头牙齿大规模殴打的场面。
  就在这时,军乐队的那父子带着徒弟奏响了琴笛之声,这才让一场了无生趣的厮杀有了一分点缀。前列的百户官们纷纷拔出佩刀,大喊道:“进攻!”湿淋淋的朱雀旗缓缓平放下来,在空气里一点又抬起。片刻之后,一大片将士便拿起了兵器缓缓开始向前推进。
  队形实在没有平日那般整齐,人们步伐沉重而歪歪斜斜,勉强保持着队形。虽然刚刚才有三殿下和武将们在阵中鼓舞,大伙也在雀跃呐喊,并且还有音乐伴随他们前进;但是,将士们仍然充满了紧张,谁也不敢说此时自己真的一点都不害怕。
  两边的步军十分缓慢地向前靠近,如同两股长长的浪潮,直到近得能听见对付粗重的喘息。双方如同商量过的一般,都是前两排长枪手,后面主要是刀盾手;因为只有这样才最好,这个时代东方主要的近战兵器本来就是刀和枪,前面的对冲、队形十分密集,需要长达一丈多的兵器才行,不然如林的长兵器冲过来,躲没地方躲挡又挡不住。
  “杀!”“杀!”泥泞中响起了人们疯狂的呐喊,长枪已经相接了,喊声中能听到木杆相互碰撞的“噼啪”声音。片刻之后,互捅就开始了,惨叫声和金属叮当碰撞声夹杂在一起,哗哗的雨声更搅合得战场上噪杂一片。营寨里管弦悠扬的音乐在粗暴野蛮的杀声中顿时黯然失色。
  双方都无法保持攻击梯度和冲击力,没一会儿队形都开始乱了,各持兵器在泥泞和血水中混战,甚至出现了一些人在泥坑里扭打的场面。果然这种战斗方式还是效率太低,冲没法冲跑没法跑,全都陷在泥泞里,而且冲前面的人几乎都披甲,被击中一刀一枪很可能死不了也伤得不重,杀人效率也低。双方打了许久,各有死伤退了回来。
  下午时南面的官军又发动了一场进攻,照样没法奏效。
  第二天,雨小了许多。朱雀军改变了战术,他们不再以横向排列的队形,而改以几个方阵正面推进,方阵之间空隙较大、但因此有了更大的纵深。
  两军再次接敌后,朱雀军前面在拼杀,后面拿起只有几尺的短枪一齐投掷。这下朱雀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他们因为有纵深打击杀伤力明显增强。
  从以前起朱雀军步军本来就装备了一两枝短枪,除了是为潮湿天气作战的准备;最大的原因是短兵相接的战斗,长枪只能在起初使用,一旦两军冲到了一起,长达丈半的长枪就毫无作用了,你捅不到近处的人,这时候就得用腰刀更好,但是用刀砍铁甲很容易折损。参议部因为考虑士兵负重和军费问题,所以给步军另外装备了木柄短枪。不料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官军在冷兵器战场上被击退。
  等到第三天时,雨停了,天气转晴。


第二百五十二章 澧州(2)
  尚在武昌府的于侍郎(兵部右侍郎)听说澧州的事后为时已晚,当即写信送到常德府质问。又因有其它的事,于谦便招薛禄返回武昌面见。
  薛禄仍不知错,对自己干下的残暴之事不以为然,认为“贼兵”活着就是后患,朝廷也不会追究责任。于谦忍不住发火道:“叛军已经缴械成为阶下囚,你这么杀他们有何益?何况据报近一千人中大部分是叛军刚刚招募的新丁,这些人刚不久前还是农户,妄加屠戮有什么用?”
  薛禄无言以对。于谦又道:“纸包不住火,此事一出,往后与叛军作战,敌军定负隅顽抗死战不降,就算是我们占优势的战役,也定然要付出不必要的伤亡。唉……武阳侯何以如此糊涂?”
  这时薛禄才不甚情愿地服错,又说道:“还好咱们首战告捷,斩敌一千余,于侍郎何至于愁眉苦脸。想之前的成国公战败,叛军也只有一千余人。”
  “今非昔比,当时成国公对阵的全是叛军主力,这次覃有胜遇到的不过是叛军的一小部,其中大部分只是新丁。何况眼下叛军已然坐大,兵力达到一万多人。”
  于谦见薛禄已经认错,也不想再与他闹出矛盾,便说道:“我在向朝廷报头功时自应为薛将军计较,杀俘虏的事只会用密奏递呈兵部。但愿薛将军今后以大局为重,切要慎重。湖广事已至关重要,若是我们再出差错,势必酿成大患,沦为千古罪人。你我既受皇命于危难,万勿坏了皇上的大事。”
  “是。”薛禄听罢这才正色拜服。
  于谦不禁在心中感慨,真正无懈可击的人才实在少之又少,武阳侯这种朝廷大将之才也不过如此,到头来还得自己一个文人为他在军事上谋划计较。
  “这回召武阳侯到武昌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于谦道,“原定以荆州武昌及长沙兵集结为两路进剿,但筹措准备尚需时日,这段时间我们不能毫无作为。兵无常势,敌军不会等着我们准备好了再动手。收复澧州三县算是一件好事,第二件我们得注意防守……常德府,这几日我与幕友多次辩论,认为需要立刻急调兵马防备。”
  薛禄一副意外的表情道:“于侍郎觉得叛贼敢主动进攻大城?”
  “有什么不敢的?”于谦道,“叛军兵力扩大到上万,小小的辰州府根本无以承担,于情于理他们会再次攻城略地。眼下对张宁来说,哪个地方最有价值?”
  薛禄道:“这么说来,叛军可能真想得到常德府,这地方风调雨顺稻米常年丰收,水产丰富,富庶之地。”
  “不仅如此。此地的战略也十分重要,我们一直以来就是打算以常德为根基进剿,此地不仅靠近叛军主力据有之地,更有水陆交通之便;大江直接入洞庭,船只穿过洞庭就是常德府,据有此地,官军可以靠江船运送大量的辎重粮草战备物资到前方,保证将士补给。而对叛军来说,如果能攻占此地,不仅能解除一大威胁;更能从湖上威胁袭扰洞庭沿岸大片区域,特别是袭扰粮道和后方辎重,用少部分兵力就能迫使官军分出大量兵马防守,掌握主动。”
  听了于谦一番话,薛禄诚恳地深深一拜,顿时心服口服。
  这时就连刚刚进来的锦衣卫陆佥事也服气道:“咱们的人不久前打听到,贼军新设一营兵马,取名常德营,或许玄机正在此处。”
  ……有人说最理解自己的人是敌人,有时候这话很准。张宁取名常德营确实有一番考虑,他早早就发现了常德在这一阶段战役中的重要战略价值。不过自己人中反而很少有人明白它的含义;或许人们只是觉得不过是个名字而已,常德营也好、长沙营也罢,取名叫京营也没什么不对。
  朱雀军的第一支军队起初只有一百多人,名字叫永定营左哨第一大队,永定营的名字由来就是张宁当时认为永定卫是起兵初期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可是直到现在,永定卫城仍然在官军手里;起初他一直都没法攻占这座十分看重的卫城,随着形势的转变,它渐渐失去了价值,也没必要专门去攻取了。任何地方的轻重,都看它处在什么时候,不过如此。
  而现在常德府又进入了张宁的视线,他忍不住用作第二营的名字。有时候眼光确实是一种天分。阅历经验能让人熟练;而天分才能让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澧州等三县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辰州中枢,先是收到孔武阳的告急军报,接着就确认三县落入官军之手。澧州部被屠杀的事也不久被打探清楚;当地除了军队还有不少朱雀军的人,那么多人被屠杀,哪怕是在山林僻静中,也很难瞒住的。
  张宁听到这个消息,回想一下,仍然还记得孔武阳的音容笑貌,这个武将他是认识的。在军营中常常见面,议事时偶尔也有参与。他一面痛惜失了一员将领和一部人马,一面理智地考虑,觉得这应该是于谦的失误……不过也很可能不是于谦下令干的事,以张宁对他的了解,他不应该是做这种残忍而又没什么好处事的人。官场上规矩多,但擅作主张的人也不少。
  经过参议部的议事,朱雀军内部决定拿这件大书特书一番。这时候还没有人权的概念,但道义的观念还是有的;不管是罪人还是什么、都是汉人,屠杀同族显然不是光彩的事。就算是当年的永乐帝朱棣,杀了很多人,也没见他自己拿出来炫耀。
  先是汪昱等人找了一批文人写了几篇煽情的祭文,借以煽动士人的黑白价值观,因为对于百姓来说,很容易受读书士人的舆情影响。接着参议部又发公文把澧州惨状的事通报全军。
  参议部认为孔武阳在弹尽粮绝敌众我寡时投降,已经尽了守土之责,遂将死难的将士以战死的待遇抚恤家属。现在他们并不担心这是鼓励投降,恐怕今后很难有人愿意投降了,与其被像牲口一样坑杀,还不如战死的好。
  张宁见识过现代政治各种颠倒黑白的手段,并不满足于将真相告于世人,他还要创造一番。不久后便指使参议部杜撰了很多官军占领澧州等地后的暴政,官兵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云云……而且这些事听起来很像真的,在老百姓的经验里,一遇到兵祸,外地来的兵和土匪其实没什么区别。
  有各种“事实”为凭据,张宁便能在辰州各地堂而皇之地宣传自己的大义和正义性,为了推翻暴政的战争、而不仅仅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指“伪朝”不义不法(按照传统制度,朱棣从太祖长孙手里夺得政权就是不合法的)。这番言论不仅鼓动了一些外行的人,就连朱雀军内部许多将领都深信不疑。
  在准备攻打常德府之前,张宁更是亲自在城门口前大街上演讲鼓动士气。当日大街上将士云集,还有许多看热闹的百姓,一时挤得水泄不通。
  他宣称天子是受命于天,一旦有通过“不道”手段上位的人占据,就会妖孽丛生。所以如今的世间才会出现很多冤案,冤死的魂魄在人间不散,正义不得伸张,官绅勾结鱼肉百姓云云。当然这些问题是任何封建王朝都难以避免的问题,不过冠以神化的论调,反而能引起军民的赞同。
  接着他又说自己的兵马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正义的国度而存在的,要矫正大明走上的歧路,重建强盛富庶帝国的梦想。
  城里的将士高呼万岁,一时群情汹涌,热闹非常,堪比过节般的盛况。
  这时张宁偶然间发现有一队卫士护卫着城墙边的一栋楼阁,楼上观看的人好像是周二娘。张宁脑子里不禁浮现出那双清澈的眼睛,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言论会不会被那小娘给识破?他的情绪因此受了点影响,满口大话说不下去了,便向城下的人群挥了挥手,离开了城头。不料人们意犹未尽,大呼玉王的名头。
  张宁走到城楼里,正见着在里面的王贤等人,还有周二娘的爹周梦熊。他便随口问周梦熊:“方才我当众说了许多话,是否言多有失?”
  不料周梦熊抚掌赞不绝口,直言他口齿清楚、言语诚挚而有气势,更有成大事的胸襟。汪昱也说道:“一直以来无论皇亲国戚还是封疆大吏都身居高墙之内,常人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王爷直面军民百姓、视为一体,名望必闻于乡里。”
  他随即回到官署继续忙活事儿,周梦熊随后进言朱雀军大部分兵马都是新丁,训练时间也不足,还没准备好进行大战。暗指急于进攻常德的计划。
  张宁却道:“最好的训练就是在战阵上去经历,打几次仗,新军就成精兵了。”他再次寻思了一下自己的战略思路,忍不住又问:“现在身为湖广巡抚的于谦会怎么考虑?”


第二百五十三章 下雨天(1)
  细作报来消息,覃有胜军四千余人已放弃驻守澧州,南下至常德府;另有几股人马急调进常德;加上知府赵敏在府城等地部署的守军,如今当地已集结官军一万多人。如此判断,可能武昌已经嗅到了常德之战的气味,张宁的突袭计划落空了;但他依旧打算进攻夺取此地。
  或许他计划这一战的眼光是有的,却有点缺乏想象力,因为距离辰州最近的大城就是常德府,谁也不难想到。
  没来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