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妄图乘胜统一南方。又挥军南下,攻打荆州。这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他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则与刘表的长子刘琦一道,率领2万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今汉水入江处)。


  曹操率领20多万军队(号称80万大军),自江陵(今属湖北省)沿江东下,直逼夏口。刘备危急万分,立即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这时,孙策已经病死,其弟孙权继位)。


  孙权深知,如荆州为曹所有,江东也难保全,同意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大将率领3万军队,与刘军共同作战。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相遇,因曹军远来疲惫,瘟疫流行,不习水战,初次交锋失利,退驻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十一月,周瑜派黄盖向曹操诈降,用战船10艘装满柴草,灌油放火,顺风猛冲曹军水寨,延及岸上营垒。随后,周瑜和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大败曹军,曹操不敢再战,率残部逃回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曹操回到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势力只能局限在北部中国。他一方面在洛阳、弘农、颍川、睢阳等20余处郡国,广泛推行屯田,储备军粮,加紧训练水军;另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对北方的统治,建安十六年(211年)平定了关中(今陕西中部)


  马超、韩遂的作乱,迫使马、韩逃亡凉州。215年,曹军又自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出散关,打败张勇,占领了汉中(今陕西南部)。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


  刘备则乘胜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荆州大部分地方,取得了立足之地。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又向西发展,经过3年的时间,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刘璋被迫投降。218年,刘备又率兵进攻曹操占领的汉中,两军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第二年,刘军攻下了汉中,公元221年,即曹丕称帝的次年,刘备也自立为皇帝。国号汉,改元章武,建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又称季汉。


  江东的孙权,通过赤壁之战,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统治势力进一步得到巩固,比以前更加强大。这时,被刘备的大将关羽领导的荆州,位于长江的上游,直接关系孙权统治的安危,对荆州势在必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关羽攻占了曹操的襄阳(今湖北襄樊),进而围攻樊城时,孙权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他采纳司马懿等人的建议,袭击关羽的公安、江陵等地,俘虏了关羽的家属,关羽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被孙军擒杀,从而孙权攻占了荆州全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元黄龙,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历史上也叫孙吴、东吴。


  从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魏国占有今淮河两岸以北的中原地区和秦岭以北的关中、陇右、河南之地,西包新疆,东抵朝鲜半岛西北部,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晋,魏亡。历五帝,共46年;蜀国占有今四川、云南的大部分,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流域的一部分土地。公元263年为魏国所灭,历二帝,共43年;吴国据有今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等地,公元280年为晋所灭,历四帝,共59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29 三分归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通过混战兼并,最后形成魏、蜀(汉)、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司马懿是魏国最有才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足智多谋,通过对吴、蜀的战争,他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事大权。然而遭到曹爽的疑嫉,迁为太傅,剥夺了军权。嘉平元年(249年)他发动政变,翦除曹氏势力,于是魏国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他死后,其子师、昭相继执政。魏国在司马懿父子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司马昭为了取代曹魏,计谋先灭蜀,后灭吴,统一全国,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因此,景元四年(263年)秋。便调动大军灭蜀。


  蜀(汉)国小兵寡,后主刘禅又是有名的昏庸之主。自诸葛亮、蒋琬、费祎相继死后,大权逐渐落入宦官黄皓之手。


  因此,朝政日非,内部矛盾日趋尖锐。景曜五年(262年),大将军姜维欲诛皓而未能,为了逃避其迫害,率军屯驻沓中(今白龙江上游,甘肃舟曲、迭部二县境),不敢回成都。次年,姜维闻钟会治兵关中,准备进攻蜀,表请派左将军张翼、右将军廖化督诸军分守阳安关口(即今陕西勉县老城)、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南门外的白龙江上),以防未然。黄皓收到表奏后,询问鬼巫。鬼巫谓敌终不自致。皓启奏后主,遂寝其事。这就给了司马昭一个灭蜀的良机。


  司马昭估计蜀国的总兵力不过9万,其中驻守成都及其他各郡者不下4万,姜维所领不超过5万人。只要采取以一路大军绊姜维于沓水,使其不得东顾;另发一路大军由骆谷乘虚袭取汉中,风驰电闪,交经剑阁直取成都,蜀国就必亡。


  于是这年秋,发兵18万,使征西将军邓艾统军3万,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绊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统军3万,自祁山(今甘肃礼县20公里祁山镇)军于武街桥头(今甘肃文县面门外白水江上),断维东归之路;镇西将军钟会统军12万,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进攻汉中。八月,蜀廷闻魏军且至,始遣廖化将兵往沓中为姜维援军,张翼、董厥率兵向阳安关口为汉中诸城外援,敕汉中诸围军不要出战,退保汉城(即淝阳县城,在今陕西勉县城东)、乐城(即成固县城,在今陕西固县城东)。


  九月,钟会分兵三路,由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入汉中。


  汉中蜀军少,很快就被钟会大军占领。邓艾亦分兵三路:使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陇西太守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攻甘松(今迭部县中部白龙江沿岸),邀维之后。维闻钟会大军已入汉中,急引军东还。时诸葛绪军已占领桥头,不能过,姜维乃以轻军从孔函谷入北道,佯出绪后;绪探知,率军入北道堵截。维迅速领军过桥头,绪返追之,时隔一日,已不及。维还至阴平(今甘肃文县东部白龙江与白水江江合流处附近),集合将士,欲赴关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听说已破,乃退往白水(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水镇)。与廖化、张翼、董厥等相会,遂合兵守剑阁以拒钟会大军。


  邓艾统军追姜维至阴平,欲与诸葛绪合军经江油(今四川平武县东南60公里涪江西岸的南坝),径取成都;绪不从,引兵经白水与钟会军合,会密奏绪畏懦不进,槛车归,还军悉属会。姜维守剑阁,钟会攻之不下,粮道险远,粮草缺乏,欲退军。邓艾上书说:如以奇兵由阴平、江油间道到成都,剑阁蜀军必然还救,钟会大军就会平安抵成都。他自阴平凿山开道,攀木缘崖,经350公里无人地区。至江油。守将马邈迎降。艾破诸葛瞻前军于涪;赡退守緜竹,败死;艾遂至成都。刘禅投降,别敕姜降钟会,蜀亡。


  钟会自以其军未能先至成都,乃密奏邓艾有反状。及至槛车收艾,会复谋王蜀,后为魏军所杀。邓艾为本营军士放还,也被卫瓘袭斩于緜竹西。这次魏军损失很大,因此没有接着出兵灭吴。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以灭蜀功进爵为晋王。次年,正准备迫使魏帝让位,突然于八月死去。其子司马炎袭位,继承父志,这年十二月,取代曹魏,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的威望、能力不如其父,禅代以后,又有不少人反对。为了安定内部,迟迟不敢灭吴。一直过了14年,即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在王濬、杜预等人的催促下,他才发兵。


  吴主孙皓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间(264—280年),“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很尖锐。只是由于晋国内部局势不稳,吴国名将丁奉、陆抗等尚在,才勉强地维持了十六七年。建衡三年(271年)丁奉死,凤凰三年(274年),陆抗卒,防御力量衰落,朝政更加黑暗,人心涣散,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在群臣的一再催促下,才下决心灭吴。这年十一月,他命令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统军出涂中(今江苏、安徽间之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今安徽)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军浮江东下,东西诸军共20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为诸军节度。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均所向克捷。二月,杜预克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县),王濬、唐彬浮江东下,先后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南)、夷道(今宜都县)、巴丘(今湖南岳阳市),复与胡奋、王戎军共平夏口、武昌,顺流而下,直向吴都建业(今南京市)。吴人曾于江碛要之处,置铁锁横拦江中;又作铁锥,长几米,暗置江中,逆拒晋舰。王濬作大筏数十、方百余步,于前开道。铁锥遇筏,辄著筏而去。濬又作大炬,长几米,大数十围,灌以麻油,也放在大舰前。遇铁锁,燃炬烧之;铁锁很快融化断掉,王濬舰队因此得以通行。


  孙皓闻王浑军南下,令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精兵三万江渡拒战。结果大败于版板,全军覆没,吴人大震。三月,王濬舰队浩浩荡荡由武昌东下,临近建业,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拒战;象军望旗而降。吴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等也纷纷投降。濬军共8万人,舰队长百里,鼓噪抵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得面缚出降。吴亡。至此,中国又重归于一统。


  在汉末长达84年的分裂时期,战争不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无穷无尽的苦难,比之西汉,人口大为减少,生产出现了大倒退。西晋统一之后,社会比前安定,政府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移吴、蜀稠密的人口于地广人稀的北方,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总之,西晋的统一,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30 八王之乱





祸起萧墙,自我毁灭


  西晋惠帝时(291—306年),在统治集团内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等八个诸侯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这场恶斗,虽然爆发在惠帝统治时期,可是祸根子却在其父晋武帝司马炎实行的分封制。晋朝的建立者司马炎认为,自己能够从曹魏手中夺得政权,当上皇帝,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为诸侯王,皇室孤立无援,缺乏屏藩的缘故。于是,他便在公元256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27人为王,并允许诸王自选本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辖民户2万者为大国,可置上、中、下三军5000人;辖民户1万者为次国,可置上、下二军3000人;民户5000以下者为小国,置军1500人。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不仅领有封地,还可以和小王国一样置军。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些贪婪残暴的野心家,趁机网罗党羽,扩充军队,各自拉拢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倾轧,妄图夺取帝位。这样,诸侯王国就成为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最后演出了“八王之乱”的丑剧。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惠帝是个白痴,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懂。时值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他得知后竟说:“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凤,是一个有政治野心和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公元291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3人,其亲族和党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晋朝内部大乱就从这次宫廷政变开始了。


  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乃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