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


  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隋代开凿的一系列运河,西到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


  后来的各个朝代,从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出发,都继续使用和修筑了大运河。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因而,需要一条直通南北的运输线。


  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绕道洛阳,直接到达。而隋朝开掘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渐废弃了。现在的大运河,基本上是元朝的河道。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贯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为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40 隋末农民起义





埋葬隋王朝的汪洋大海


  隋末农民起义是爆发在隋末推翻隋统治者的农民起义。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皇帝。他统治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100公里。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须2000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


  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


  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隋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处在饥寒交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农民起义的烽火便首先在这里燃起。


  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首先举旗造反,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瓦岗军是三支农民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先由翟让领导,起义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这支起义军“多是渔猎之手”,“善用条枪”。他们把斗争矛头指向隋朝政府和门阀士族,规定不得侵掠百姓,因而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他们又联合附近小股起义军,使队伍扩大到万余人。


  616年10月,隋炀帝派军队2万人来镇压。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把隋军全部歼灭。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突围不成也丧了命。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荥阳大捷,奠定了在河南的胜利基础。617年二月,瓦岗军攻下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恣民所到,老弱襁负,道路相属”。把粮食分给贫苦的群众,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数十万。接着,瓦岗军又大败越王杨侗的军队,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中原地区起义队伍的中心。不久,这支农民军又攻占了黎阳,回洛二仓,开仓济民,10天内得兵20余万人。农民军向隋朝东都洛阳进军,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阳。瓦岗军和几十万隋军展开了激战。洛阳战役历时3个月,经过60余次战斗,打得王世充全军溃败,所剩不过数千。瓦岗军围困东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区。这时,瓦岗军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揭露他罪大恶极,“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在瓦岗军节节胜利的同时,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也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农民军,也紧密配合瓦岗军,不断地给隋王朝以严重打击。在各地农民军的包围之下,隋朝统治者占据的少数城邑如同大海中的几个孤岛。驻守江都的隋炀帝极度的惊慌。


  他对着镜子说:“我这个好脑袋,不知道该谁来砍它。”他坐卧不安,梦中经常惊叫有“贼”。隋炀帝杨广最终被部下杀掉,隋朝灭亡。


  当瓦岗军即将到得胜利之时,李密的投降活动导致了瓦岗军的失败。李密出身大官僚贵族家庭,参加杨玄感兵变失败后,隐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间。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岗军的队伍,用欺骗手段取得了部分领导权。同时,他又招降纳叛,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李密的阴谋活动引起了瓦岗军内部的斗争。翟让的“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之权”。由于翟让没能及时识破李密的真正面目,“不以为意”,反被李密夺了权。李密自称魏公兼元帅,让翟让当了副手。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赐宴为名,杀害了翟让,篡夺了领导权。后来李密被隋朝招降,瓦岗军最后失败了。公元618年王世充击败李密,李密投降李渊(即唐高祖),后为李渊所杀。接着河北起义军和江淮起义军也先后被李渊镇压下去。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地主集团夺去。但是,这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1 贞观之治





没有大治,就没有唐代的繁荣,也就没有光辉灿烂的汉唐文化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627年到649年共计23年。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的艳称。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他曾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就不能过苛地对待民众。因此,他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留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官,不计身份,不别亲疏,推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首先,他罢免了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了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征、戴胄、刘洎、马周、李勣、张亮等,这些人大都是知识分子,熟悉历代兴亡的史实和封建思想家治国的道理,特别是许多人参加过农民军,对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有所了解,处理政务比较接近实际。李世民还能通过选拔大批庶族地主的政治家进入最高统治集团,通过修《氏族志》和发展科举制度,抑制了士族地主势力,适应了庶族地主发展的历史趋势。李世民又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徵、刘洎、岑文本及马周等谏臣盈廷,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的中肯意见和批评,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朝的著名贤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数职的名臣。太宗举贤任能不避仇,以诚信待下,信赏必罚,调动臣下的积极性,政治生活十分正常。他又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长官,尚书省的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职权。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为宰相,参加政事堂议事。宰相人数增多,可以集中多数意见,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而且宰相品位不高,进退较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机构中庶族地主占优势。


  其次,以变重为轻,务行宽简的精神立法,选择执法官吏,尽量避免枉滥;国君率先遵守法制,执法不避亲贵。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比较清明。释放宫女,纵放鹰犬,提倡节俭,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发展生产,以缓和阶级矛盾。他坚持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使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太宗贯彻“重今朝冠冕”的原则,令高士廉等修成《贞观氏族志》,并禁止山东大族卖婚求财,抑制了旧士族的势力。由于执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贞观时期出现了牛马布野,谷价低廉,社会升平的景象。


  李世民还注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北方突厥贵族向中原侵扰,唐太宗坚决进行了抵抗,派李靖、李勣率领十几万军队,于630年打败了东突厥。唐朝政府把大批不甘突厥奴隶主贵族统治而南下的突厥人,安置在幽州到灵州间的土地上,又在东突厥故地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州,任命东突厥贵族为都督、刺史,隶属唐朝中央政府统辖。这样,不仅消除了北方的边患,也缓和了民族矛盾,因而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太宗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蕾,为汉藏两族间的友好交往开了先河,唐太宗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然具有进步性,但都是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贞观时期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则给中朝人民带来了苦难。这说明“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42 开元之治





它为汉唐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开元(713一741年)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的艳称。这是唐朝极盛的时期。


  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统治期间(705—712年)政局极不稳定。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预政权,朝廷大臣也分为几派,相互排挤,因此接连发生政变。


  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灭了政敌太平公主一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此后,为了稳定政局,玄宗采取了以下措施:


  (1)把武、韦及太平公主的余党都加以杀戮或贬斥;把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斜封官(非正式任命),试、摄、判、知官(非正职的冗官)予以裁撤精简,将宰相员额由睿宗时的10余人减少到二三人,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用恩礼优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却不给他们以实职,从而削弱了皇室内部发动政变的政治基础。


  (3)对那些自恃对玄宗有功而邀求权位的功臣(如刘幽求、钟绍京、王琚等)坚决予以贬斥。


  (4)对有才干的宰相任用不疑,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执行上述几项政策,又裁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对政治均有所建树。


  政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开元时期,土地开辟,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