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巴顿将军传-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说似乎前些天忘在这个房间里了,询问蒙巴顿注意到了没有。同时,老手 和新人之间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暴露了出来。研究东南亚问题的老手们认为最 
高统帅从伦敦带来的参谋们鲁莽、傲慢和不稳重,而后者也在寻找对方懒惰 和低效率的现象作为回敬。蒙巴顿按照此前在联合作战总部的作法,把来自 
陆海空三个军种的参谋人员合在一起,组建了联合参谋班子。这引起了当地 各军种负责人的不快,并感到别扭,因为他们已习惯于掌握和使用自己的一 
套参谋班子。摩擦肯定会出现的。“但是,蒙巴顿和我合作得很好,”驻印英 军司令奥金莱克这样说,“我认为我们制止了摩擦。”其实,他们两人之间的 
第一次接触是很冷淡的。在他们的第一次会见中,蒙巴顿感到对方“似乎已 经在我们之间筑起了一堵冰障”。
那位韦维尔上将这时也仍在印度,伦敦给他的职位是出任印度总督。 他和蒙巴顿的气质、作风都不相同,简直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他虽 
不反对蒙巴顿来此赴任,但仍疑惑地观察着这位年轻的海军上将。英国内阁
中主管印度事务的国务大臣利奥·艾默里,似乎预见到他们之间会产生一些 隔阂,曾写信给奥金莱克,告诫他伦敦希望“总督、蒙巴顿和你将成为不可 
分离的三驾马车”。“蒙巴顿和他的参谋人员们正在安顿下来,”奥金莱克回 答道,“当然,他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获得情报和帮助。只要我在 
这件事上仍然有发言权,我想我们会尽力而为的,今后也将继续这样做。”
如果说初来乍到的蒙巴顿,在德里的上层人物之间的关系上还有些棘 手和不愉快的话,那么,那些战地指挥官则对蒙巴顿的到来表示出了真诚的 欢迎。时任新编第 
14 集团军军长的斯利姆中将后来回忆说:“当我见到蒙巴 顿勋爵时,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他的形象和举止会极大地鼓舞官兵们 
的士气。他出身于海军这一点并不让我感到失望,相反我感到很满意,因为 我希望进行两栖作战行动。当然,我发觉他有些过于乐观了,不过这不是他 
的过错。他正确地提出应该从我们战线的南部进行两栖攻击,而不是从北面 慢慢地推进。”他们支持和信赖蒙巴顿来领导自己的部队。
蒙巴顿上任 10 天后,决定动身前往中国访问。中国战区不在他的指挥 范围之内,但它的存在和需要将对他的行动产生重大影响。
他知道,重庆方面对英国人怒气冲冲。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主要 依靠滇缅公路保持着同海外的联系。英国丢弃缅甸,使中国丧失了“国内战 
场的唯一的国际供应线,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驻缅英军不通知中国就 放弃了仰光,致使中国停留在那里的 10 万吨军用物资来不及运走,对此蒋 
介石异常震怒;随后,当中国远征军将英印军掩护至曼德勒地区以后,英国 又不征求中国方面的意见而单方面向印度西撤,蒋介石又指责英方背信弃 
义,要求英国应对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滇缅公路被切断以后,重庆方 面便立即丧失了 90%的军需品和工业必需品,从 1942 年 4 月起,国统区要 
获得援外物资只有通过印度空运,穿越危险的“驼峰地带”(即喜马拉雅山) 运至重庆,但维持这条航线的运输机很少,运量也十分有限,远远不能解决 
国统区的军需民用。因此,蒙巴顿觉得此次重庆之行,即使达不成多少具体 协议,也有必要拜访和安抚一下蒋介石。
10 月 16 日,蒙巴顿飞赴重庆。情报部门在最后一刻得知,日本战斗机 正在注视着最高统帅的行踪。因此,穿越喜马拉雅山的飞行不得不推迟到天 
黑以后,晚了 5 个小时。抵达的时间也相应地晚了,但几位中国将军依然在 机场迎候。蒙巴顿在日记中写道:“我对这次不无理由的失礼深感内疚。”在 
机场上,他还见到了前几天刚刚返回重庆的史迪威将军。此时,史迪威与蒋 介石已闹得不可开交,蒋介石正在争取得到白宫的同意,打算马上解除史迪 
威在中国的职务。
走下飞机后,蒙巴顿乐呵呵地要拉史迪威合个影,一脸阴郁的史迪威 却摇着头表示拒绝,蒙巴顿惊讶地间:“为什么?”
“因为如果我们合了影,那个‘花生米’也会不喜欢你的,他要解雇我。” 史迪威生气地说。“花生米”是史迪威给蒋介石起的绰号,除了在中国将军 
们面前他不敢随便地叫外,跟西方同行们聊天时,他总是这样放肆地称呼中 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那样的话,我们就更要合个影了。”蒙巴顿轻快地说完,还是拉住史迪 威让人给他俩拍了张合影照。
中国和日本交战已有 6 年之久。国内西南的大部地区虽并没有沦陷, 但国民经济和管理状况却一片混乱。在乘车去市内下榻宾馆的路上,蒙巴顿
想起了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埃里克·塞弗赖德对中国战时首都的描绘:“一 座死城一座丑陋得难以名状的废墟只剩下一个弹痕累累的门廊。陪 
都应有的繁华与热闹景象烟消云散,到处都是难民、乞丐和伤兵。医院人满 为患,饥饿笼罩城市。为了躲避日本人轰炸,几年来人们干脆把每一幢建筑 
物都抹上泥灰,把玻璃涂黑。入夜,全城几乎见不到灯火,连扬子江也 死气沉沉,凝固在无底的黑暗中。”
现实也的确证实了这一描绘。在车上,史迪威还以中国通自居,向第 一次来重庆的蒙巴顿滔滔不绝地介绍他在这里的见闻和感受,尽管他对其他 
人也讲过多少遍了。“迪基,你知道吗?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而顽强的民族。 每逢阴雨天气或者没有空袭警报的日子里,重庆的街道上就挤满了各种各样 
黄皮肤的人群。他们好像洪水塞满河道一样浩浩荡荡在城市和乡村流动,永 无尽头。他们中大多是衣衫褴褛的苦力和被战争夺去土地的农民,还有许多 
失业者和流落街头的学生,这些人的住处都是东倒西歪的小棚子,用一两根 木头支撑着,屋外淌着令人作呕的污水和垃圾。我见过几处这样的房子,房 
子里没有床,主人和孩子在地上吃饭睡觉,但是他们照样活着!上帝,中国 人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他们似乎只需一片菜叶或者一口水就能活下去并 
且成群地繁衍后代。你想想,这样的人民,你如果把他们武装起来加以训练, 发给他们最好的武器,吃罐头食口,他们难道不会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 吗?”
做为皇族子胄的蒙巴顿,从小生活优裕,自然无法去想象和体验史迪 威所说的一切。对于美国方面一直主张应积极援华,无论是丘吉尔还是他本 
人,也向持不同的看法,至少要等一等再说。他岔开了话题,跟冷峻、木讷 的史迪威讲起了笑话,不知不觉间,汽车驶进了国民政府专为接待外国贵宾 
而修建的一幢花园别墅内。
何应钦上将代表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早已等候在那里,为蒙巴 顿接风洗尘。同重庆老百姓奄奄一息的悲惨生活相反,欢迎宴会丰盛得近乎 
奢侈。平民和大兵出身的史迪威历来看不惯中国官场上的这一套,从他的表 情上能够觉察得出来。
不过,蒙巴顿却得心应手,令陪同他参加宴会的其他英国人赞赏不已, 认为他的举止十分得体,只有曾多年在华工作过的罗布森中校不太满意。罗 
布森深诸中国式的客套,他认为在经过一番谦让之后,蒙巴顿不应在何应钦 之前在宴会桌前就座。他抱怨说,勋爵应当继续推让。并且,他在宴会结束 
后,立即把这一建议告诉了蒙巴顿。蒙巴顿后来这样写道:
在此后的访问中,我们一直为主人是否应先于我入座而 互相争让着。直到快要吵起来的情况下;我才不再坚持了。这 显然堪称礼仪之最了! 
晚饭后我想阅读文件,但主人在灯上安装的昂贵的瓷灯 罩挡住了光线使人无法阅读。我要罗布森除去灯罩。他扬起 
手,惊恐地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照顾客人不周,没有提供足 够的光线。所以,每天晚上我们都呆在半暗中,感受着这令 人可怕的客气。 
抵达重庆的第二天早上,蒙巴顿刚刚起床,宋子文匆匆来访,并且转
告他蒋委员长打算今晚上举行首次会晤。蒙巴顿期待着这个时刻的来临,内 心盘算着见到那位中国最高统治者时,应当说些什么和不应当说些什么,怎
样才能既减轻他对英国抱有的不满情绪,又能适当地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 欲知蒙巴顿与蒋介石首次会面的气氛如何,且听下章详说。




第十一章 折冲樽俎




访问重庆获好感,关系玲珑好手段; 无奈巧妇炊无米,再好方案难施展。 蒋介石的黄山别墅位于嘉陵江南岸,距市区 10 英里。这是一座向阳的
山坡,视野开阔,草木葱茏,站在观景台上可以鸟瞰重庆市区和两条夹峙在 山谷里的弯弯河流。抗战期间,委员长一般都在这里会见来访的外国军政要 人。
他向来对英国人不抱好感,这大概是北伐战争时他的兵锋首指英国支 持的吴佩孚和孙传芳而结下的积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与英国同样 
对日作战,蒋介石蛮以为做为同盟国家可以捞到跟英国人平起平坐的地位, 但是,上次韦维尔访华时所表现出来的傲慢态度使他觉得受到了污辱,至今 仍记忆犹新。
韦维尔那次访问重庆是在 1941 年 12 月 23 日。此人被伦敦 1980 年版
《历史百科全书》中称作“二次大战中最有成就和最不幸的将军之一。” 他身材魁梧,性格倔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一只左眼,因此当他跟别 
人会面时,常常用剩下的那只右眼蛮横地瞪着对方,使人感到他像一头随时 都会发怒的独眼公牛。
韦维尔抵重庆时,带来一大群衣着华丽、趾高气扬的军事助手和参谋。 这些狂傲的不列颠军官从走下飞机的第一刻起,就以一种西方人的优越感俯 
视前来欢迎他们的中国主人,并且公开把中国的委员长称做“酋长”,那意 思是中国人还都是原始的部落民。
也是在黄山别墅。蒋介石真诚地欢迎并宴请远道而来的英国客人。他 身着戎装,满脸微笑,亲自在别墅庭院的大门口欢迎贵宾到来。中国第一夫 
人宋美龄则亲自为丈夫充任翻译。蒋介石显然对即将开始的双方会谈持乐观 态度,因为大敌当前,英国人到处吃败仗,所以他觉得这位英国将军会对他 
客气一番,并就盟国的援华物资和中国军队参加缅甸共同防务等问题达成原 则协议。
不料会见刚开始,韦维尔就不顾起码礼仪,当面对中国的最高统帅宣 读了一份态度强硬的备忘录。备忘录要求中国方面将“囤集在仰光的租借物 
资,部分地转入缅甸防务”,并规定中国军队入缅人数“不超过一个团”。因 为英国人虽然自顾不暇,却并不情愿中国来插手缅防务。伦敦从来没有忘记 
中国在历史上与缅甸曾保持过的那种宗藩关系。即使将缅甸丢给日本人,将 来打完仗还能收复,可是如果中国人赖在那里不走,岂不是给大英帝国造成 
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吗?
蒋介石挨了当头一棒。会见气氛十分尴尬。 韦维尔一出门,蒋的脸色立刻变得铁青。宋美龄安慰道:“大令(即英
语 Darl…ing,亲爱的),同英国人打交道是不容易的,好在美国人跟他们不
一样。”
“娘稀屁!这些洋人,都是帝国主义者,没有什么好东西!”蒋介石狠狠 地咆哮。他嗅嗅同韦维尔握过的手,厌恶地皱起眉头。夫人知道丈夫不喜欢 
同这类洋人打交道,这不仅因为他们盛气凌人态度倔傲,还因为欧美人身上 时常散发出一种不讨人喜欢的“羊膻味”。宋美龄立刻大声吩咐:
“来人!侍候先生洗澡。把门窗统统打开,把洋人的臭味都给我赶出去。” 这次蒙巴顿来重庆访问,蒋介石是同意了的,事先夫人又对他介绍过 
蒙巴顿的举止是如何的优雅和懂礼貌,跟韦维尔完全不是同一类型的人,所 以他决定见一见蒙巴顿。此前,凡有英国人来华访问,除了老相识和礼节上 
非见不可者以外,他一般让外交部或军委会的何应钦、陈诚等人去接待,自
己则借口公务繁忙或外出视察不在重庆而不愿会见他们。 不过,这次他见蒙巴顿,也还想着借机报复一下上次那个英国将军对
他的不礼貌。晚上,蒙巴顿在中国陪同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了黄山别墅。蒋介 石没有在别墅的门口迎候客人,而且蒙巴顿进入会见厅后,蒋介石也没有马 
上露面,让客人呆呆地在那里等候了一刻钟。当然,蒙巴顿也有过错,没有 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但据他本人讲,那确是由于忙乱之中寻找他从伦敦带 
来的国王的信而姗姗来迟了,并非是故意表现对中国领袖的不尊重。蒋介石 迟迟不露面,令他感到不快,心想至今为止还极少有人会以这种方式对待自 
己。他听说过韦维尔跟蒋会面时给对方造成刺激的那件事,因此他能够谅解 蒋介石,不快的心境转而平静了一些。
当蒙巴顿趁这段等候的时间,观赏摆在会见厅里几件精致的盆景的时 候,蒋委员长在夫人的陪同下步入了会见厅。他这次没有身着笔挺的戎装, 
而是穿一件很随便的青布长衫,刻意显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蒋夫人依然 美丽大方,挽着他的胳膊,用温婉动听的英语向蒙巴顿及其几名随员表示了 问候。
蒋介石的表情显然很冷淡。可是,他那不含一丝客气的言语,被夫人 翻译成英语时作了一番加工,使不懂汉语的蒙巴顿听起来并不那么刺耳。
蒙巴顿对蒋介石说,作为一名年轻而无经验的军官,他感到很有必要 前来重庆“向当代最受敬重的军人讨教智慧和经验”。接着他又奉承道:“尊 
敬的先生,我还没有完全安排好在德里的事务,就赶着来拜访您了。您已与 日本人作了长期的浴血奋战,我认为自己必须尽可能早地前来听取您的意 
见,希望您多予指教。”
奉承得近乎肉麻。蒙巴顿后来回忆,“我还说了其他一些溢美之辞。如 果我听别人对我讲这样的话,将会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