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事接近时,愈来愈多的变数会趋于明朗,包括任务与战斗序列。但战术指挥官仍仅能以手边资源运作,渠或许可以进行少量训练,依据所处环境调整准则,将其信念灌输所属,惟须有充裕时间。如辖下舰长或单位调动皆会成为指挥官的问题,部队可能会如所罗门海战时之舰队般有勇无谋。舰队作战以两大因素为基石:舰队准则与作战舰队本身之稳定性。两者缺一则如巧妇无米,即令纳尔逊将军亦难以为炊。  
  最后一项影响因素为前一场战役之效应。战争之第一场战役如同足球赛,开赛前双方勤训苦练,只差实战;或如棋士,只与电脑辅奕,不到开战永远不知状况如何。而领导者、人员以及武器能力亦须届时方能展现。至于指挥官之战术选择,无论是实际或欺敌作为,复杂或简单,管制严密或松懈,皆有赖作战的最后一道神秘面纱揭开,暴露所有变数方能决定。吾人须特别注意自恃甚高,认为能在开战之前即制定战术之指挥官,渠永远无法取得足够资讯,制定完善战术决策。周延理论、平时准备、战时经验,以及指挥官之战术计画等因素齐备后,方可能赢得胜利。  

 
任务与部队  
  作战逼近时,两项要素成为重心:任务与参战部队。任务与部队之关系和手套与手的关系一般,须密切契合;美海军多年前发明「特遣部队」以统合两者是了不起的创新:以适切兵力的部队来执行指定任务。本章结尾将进一步探讨此概念。  
  有关指挥官作战计画之各项事务皆源自任务,故优先讨论此要素。  

 
任务:结合战略  
  任务之内涵包括任何影响战术之地理、海洋与其他物理知识,这些因素吾人皆知,但未必详尽。任务系由上级下达,指挥官须遵照执行。任务下达后需要部队执行,但有时候任务系针对既有之部队量身订作。  
  战略决定作战所需兵力与目标,但不代表战略主导战术。笔者并不赞同战略与战术间为主从关系,反倒认同克劳塞维茨所言:「一切皆取决于战术结果……。这也是何以吾人认为战略规画植基于战术作为上——此为决策之基石。除非吾人无视作战结果……即可仰赖各种战略之结合,寄望达成目标。」 ' 原注:Clausewitz,p。386 ' 完善之战略有赖吾人对部队与战术的充分了解,方能评估胜算如何。因此在海军战院,事先未详细研究战略之基础——兵力与战术,而欲研究战略并提出战略计画是行不通的。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与猎人和猎犬一般,猎人如欲猎狐狸,却养了一只猎鸟犬,怎能猎得狐狸?  
  然战术目标仍旧是高层依据战略构想而决定。如笔者所言,海战系达成陆地目标之支援作为。就理论言之,舰队之作战目标系于决战中摧毁敌舰队,海军战略基本要义所提之原因如下:摧毁敌舰队将使敌门户大开。事实上,除非双方决定决战,否则海上大型作战鲜少发生。克劳塞维茨所言之战争此处亦适用于海上决战:战争之开启并非源于侵略者,而是防御者。因侵略者之目标在于占有,而非作战本身。 ' 原注:同上,p。377 ' 海军史上一方避免决战之情形屡见不鲜,这也说明何以海战并不常发生。  
  历史上曾有许多军舰留驻港内,作为「存在舰队」(fleet in being)之用,其目的在于避免被击败后,却未对敌舰队造成损害,使敌在赢得胜利后还有机可乘。现代海军武器的效能显示,存在舰队并不易维持,但在传统战争中仍可发挥若干功效。  
  如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章节所述,劣势部队唯有在敌军处于不利情势时方能与之作战。海军作战之目标不外制海与武力投射。制海旨在防卫海上交通线,但其具体作为通常是摧毁具有威胁性之敌军。武力投射旨在运用制海权,进行对岸攻击或两栖登陆行动。完美之武力投射有赖部队安全运载、兵力适时增员,以及地面行动能获得再补给,然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负责防御滩头堡或增援其他部队之指挥官因任务目标繁多而不知所措。史普鲁恩斯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执行任务——防卫滩头堡,却因此遭人非议。海尔赛亦坚守任务,摧毁敌舰队,却使麦克阿瑟部队在雷伊泰(Lyete)海滩勉强逃过溃败之途。在所罗门海战中,舰队往往因从事与陆战有关之任务而受挫。敌军可能利用优势兵力任务负荷过度的问题,故战略阶层人员不可使战术人员负荷过度。  
  单靠战略并非常能达成目标,因此吾人可以理解何以须使敌人投入决战,以「投射行动」使其产生威胁感。由于现代武器射程远,因此大型武力投射行动益将加重指挥官之负担。战术指挥官须谨记下列两项任务中何者为重:摧毁海上敌军,或保护与岸上有关之行动。吾人从太平洋战争中发现美、日海军思维上的不同。日本海军首要之务为争取制海权,故摧毁敌舰为其主要目标。美海军虽深知摧毁敌舰为首要目标,却仍固执地防卫滩头堡,甚而因此付出惨痛代价。美军认为确保武力投射行动之遂行系明智选择,实情则不然。如非美海军拥有雷达、解码技术与造舰优势,日本海军恐不会惨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多事例显示,即令无制海权,亦可遂行武力投射。盟军到了1943年5月方有因应德国U型潜舰威胁之道,但仍在1942年11月成功登陆北非。在苏燊士运河战役时,德军将领隆美尔在未能降低马尔他或英国潜舰威胁的情形下,仍几近达成任务。英国海军支援希腊与埃及时,严密掌控制海权;德军却在毫无制海权的情况下占领挪威,英国海军部大感震惊,而首相丘吉尔为此愤怒不已。德军从空中占领克里特岛(Crete),付出惨痛代价,此后不再实施此类行动,但任务顺利达成,而英国战舰因此役折损严重。然此种情形仅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汉尼拔(Hannibal; ' 译注:纪元前247…183,迦太基统帅 ' )时代到对马海峡战役 ' 译注:1905年,日本击败俄国舰队 ' 期间,任何海外陆地作战之遂行皆有赖制海权。成功之海外行动取决于海洋上作业之能力。从海上发动空中攻击、两栖作战,以及支援岸上部队等,皆有赖运用海洋,而上述任务由于具有两项主要目标(制海与任务本身),使得指挥官面临严峻考验。现代美海军强调在安全水域实施精准打击,这种做法实际上有两项谬误。第一,以大量战机或飞弹对陆攻击的想法与「空权致胜论」(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无异。空中攻击有其必要,但决不足以达成国家军事目标。1999年春季北约海军与空军战略轰炸仅获致些许成功,此事足以说明空优有其局限性。这些行动或许对塞尔维亚之固执冥顽作了惩罚,却无法防止其部队在科索伏省的残暴行动,而这才是北约空袭所欲达成之目标。第二,如无能力于敌沿岸执行任务,就无法称为完整之舰队;如无能力将部队与物资送送达岸上,同时阻绝敌军于吾人使用之水域外,亦不足以称为舰队。  

 
战争强度  
  另一项与任务有关却无法于事前解决之变数为战争规模,亦称战争强度。强度最小者为影响国家利益且须加以处理之危机,最大者为核战,两者之间则有各种层次不一之区域战争。  
  五十年来,危机处理已成为美海军之例行任务。部份危机能成功地予以吓阻(因此不受重视),其余则爆发短暂作战,但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有任何国家能成功打击公海上之美海军。美海军在危机处理上极具成效。  
  高强度的危机系传统武器战争。越战并不算是个最佳例子,越战也可归类于危机处理强度最强者。除东京湾事件外,所有海军行动——空中攻击、舰炮支援、封锁,以及南越军的河流作战,皆旨在支援地面作战。由于北越在海上不构成任何威胁,美海军轻而易举地取得制海权,运载作业亦能顺利执行。然美海军如认为目前仍能在安全水域毫发无伤地与他国作战,实为一大谬误。  
  美国在核战思维上仅限于吓阻,然只强调吓阻却对发展相关战术、指挥管制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之因应系统无积极性作为,并不切实际。美国经历的大规模毁灭战是南北战争。历史上全面战争较佳的例子非布匿克战争(Punic Wars; ' 译注: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计三次:264…241BC,218…21OBC,149…146BC ' )莫属,迦太基最后灭亡。俄国经历较多大规模毁灭性战争,故其在如何从事与渡过核战的计画上较美国实际。  
  核战尚未发生时,如何避免其他战争?历史显示,吓阻系各阶层部队作战时之任务之一。考量海军各类功能(陆战队系海军重要组成)之正确之道,系就危机至全面战争,了解吓阻与作战之关系。偶有人提及,吓阻并非任务。这是提醒吾人,如无作战之能力与意志,吓阻不过是空泛之谈。1983年黎巴嫩之陆战队,以及1993年索马利亚之陆军,皆不过虚张声势,一旦奉召执行任务,即溃不成军。意欲将海军部队派遣至开阔地区之人士应多加考量,表象所隐藏的意涵为何。意志与鲜血之考验偶而仍会爆发。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于1787年时说过:「自由偶而需要爱国之士与独裁暴君鲜血的浇灌,这就是它天然的肥料。」  
  吾人只须瞧瞧美海军平时作业任务之密集,却又试图维持特遣部队训练而引起之严重后果,即可了解,吓阻之任务繁重,且将影响战术之发展。就笔者所知,1990年代美海军执行危机处理任务之频率无与伦比。海军官兵对此情形深知肚明,但有些人士却认为,冷战结束反而减少参与此类任务之程度,下列统计数字应足以使渠等了解实情。就欧洲与中央司令部责任区而言,1970至1990年海军参与之危机处理任务平均为每年2。9次。1990至1996平均为5。0次。(总计这27年内共有91次危机事件,平均每年为3。4次)。但在同时,海军舰队规模缩减40%。更严重的是,危机持续时间逐渐增长,1989年平均时间为一个月,但到了1990年已长达一年。 ' 原注:Taken from an analyses in Crisis Response: Analysis of Historic Data;Decemberl997;by C。B。 Barfoot,the 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representative on the CINCUSNAVEUR London Staff。 '  
  屋舍着火时,消防队能在火势扩散前予以扑灭就算有效达成任务,渠等并不需要扑灭整个芝加哥市的大火来证明自己能成功灭火。海军大部分舰队部署之目的系解除世界各地的各种危机。海军与陆战队因此在任务、战术、训练与部署上面临诸多挑战。海军之吓阻须全面发挥效力,如若不然则应采取行动,于冲突未起之时消弭于无形,而在其他方面继续发挥吓阻能力。从未有任何海军承担如此繁重且定义模糊之任务。  
  责任繁多和任务模糊与指挥管制有关。如欲制订完善之指挥管制计画,须先了解各种阶层作战之特性。美军指挥管制计画大多着重于第一阶层的作战——危机或冲突,此类行动目的旨在以适当之政治或战略方式发挥抑制危机之效果。海军在此一阶段须严格遵守接战规定。面临敌可能采突袭行动时,最大的问题为实施兵力展示。危机处理时,兵力展示系有利条件,但在战斗时却是不利条件。  
  美国面临危机时,系由国家指挥当局(National Command Authority)管制,而战术命令实际上是由华府直接下达,正规指挥体系往往被回避,因而不了解情势。为强化事件管制,国家指挥当局建立全球通信指挥管制系统,可直接与基层单位构联。  
  国际冲突中有一项真理,如欲胜利,须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皆具优势。在大型战争中。政治事务扮演次要角色:世界舆论与国际法此时毫无作用,甚而被嗤之以鼻。在危机阶段,军事与政治考量之重要性无分轩轻;部队行动受限系当然之事。军事人员考量战术时,将执行任务时部队伤亡降至最低视为首要之务;政治人物则考量,将部队投入战斗或实施威胁后,将获致何种政治目标。因此军事与政治目标相互冲突。处理危机或冲突之战术指挥官难逃军事与政治目标之纠葛,治国之务限制了指挥官的军事长才。  
  尽管危机现场之官兵对于华府直接管制感到不满,然过去50年来都是如此,未来亦将如此。政府高层直接对战术指挥官下达行动细节命令,甚至包括射击,原因在于诸多政治考量。故有必要制定指挥管制准则。准则内涵应包括:(一)制定权宜措施,使国家指挥当局对危机现场制定计画与指导行动时能有统一论调; ' 原注:国家指挥当局好比希腊神话的九头蛇,命令往往前后不一。如联合国负责指挥时,情况更益形复杂。 ' (二)命令下达现场指挥官时,应通知原属指挥体系;(三)指派部队、增援及后勤支援任务时,须向执行部队直属指挥官适切说明内容;(四)为防危机处理失败或冲突升高,必要时须迅速将指挥权交由原指挥体系。  
  如能遵循上述规范,国家指挥当局直接下达行动细节明令并无不可。如能符合下列两项标准,高层指挥将发挥相当效能。第一,不可过度输越指挥权。战斗须因时因地制宜,指挥官方能指挥部属。第二,相关且适时之战术情报须随手可得。现代侦搜与通信系统性能优异,指挥官在远离战场之指挥所内所获情报与现场指挥官并无二致,甚而更多。然过去经验显示,指挥官在指挥所内容易高估战场状况之品质与适时性;然现场指挥官亦容易低估其战术决心对战略与政治之影响。  
  危机如升高为区域战争会出现一种危险情形——与下属指挥官之通信产生问题,从而影响国家指挥当局管制之范围,而作战步调快速推移时,现场指挥官须获授权,主动创机造势。故相关指挥管制上须对此予以规范。国家指挥当局或许不了解权责下授之必要性,越战即为一例,当时有太多命令并非现场指挥官所下达者。然更危险的是,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