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概述  
  本书此一版本虽然增加了滨海作战,并以新素材来协助读者了解过去卅年之飞弹作战。然这个部份的概述在内容上仅作些许变动。读者应了解,滨海作战中有相当部份属于陆基兵力,是一种联合作战的缩影。  
  攻击艇拥有庞大火力,却无防御系统,易遭攻击,而且是战术状况中的不稳定因素。攻击艇完全仰赖先发攻击采隐匿奇袭或具备较佳之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攻击艇如具备这些能力则可称为异数。为何建造只具备攻击而无防御能力之快艇?原因在于成本效益。如就火力效益言之,一攻击艇之飞弹命中率可达数枚,两军对阵之作战不在考量之内。更精确之效益为「作战寿期内可投射之火力」,此为攻击力与反制武力之结合。  
  可投射火力之研析有时显示,攻击火力最好集中于一个载台,除节省载台建造经费外,加装飞弹之成本亦不高。然而火力集中于单一载台有其不稳定因素,前述讨论亦指出此举需搭配(一)科技能力(更多防御力,例如点防御或千扰丝,抑或增加舰体强度俾提升存活力),与(二)良好之战术(采循序攻击,或从各个方位发动攻击,使敌之侦搜与管制能力无法负荷)。上述两项因素结合后方能有效发挥攻击。  
  在战术架构上,需要多少打击力方能一举摧毁敌威胁。如由一艘或多艘军舰在一处或多处发挥集中火力,有效攻击则需更大火力。  
  至于兵力集中则有赖防御力之分析。集中火力之战术端视吾人欲从事攻击或防御。然各项考量切不可仅以武器威力与射程为依据。其他因素包括,网路构联之良剽决定吾人是否可有效集中散布各处之火力,侦搜网络(敌我之舰载或他处之侦搜系统)搜索范围与计画,以及滨海水域之假目标与电子辐射皆影响防御与攻击能力。反侦搜能力如匿踪等亦影响最终之计算。  
  兵力对比无法确切估算,系吾人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平时吾人习于高估自身之打击力。故规划防御与攻击行动时,应额外增加火力。  
  战术后备兵力须处于安全区域,无被攻击之虞。保存部份飞弹攻击能力俾利第二波攻击之前提在于,本身安全无虞以备不时之需。如后备兵力离战场太远,无法发挥作用,则不具有后备功能。周波攻击并非保存后备兵力之作为,而是攻击之一种模式。  
  集中兵力之缺点在于敌人可知舰队所在,故电战作为不应着重于隐匿本身行踪,而是使敌人难以追踪与瞄准舰队中执行任务之主要兵力,亦即打击力。此外,切莫为了闪避敌侦测与追踪而大幅牺牲防御能力。主动干扰措施与辐射诱标系公开行动时之主要扰敌作为。设若主动防御并不足以在发动攻击前有效防护舰队,则整个行动须重新评估。行动计画如须集中兵力俾利防御,却因电子辐射严格管制限制了搜索与射控作业,而丧失防御效能,后果将极为惨重。神盾巡洋舰防御能力无与伦比,然其电子辐射却是致命伤,除非其兵力相当强大,足以公然发动攻击。  
  未来由于侦搜能力之缺陷,加上反侦搜能力提升,两军对仗距离将益形接近。一且飞弹仓促发射完毕之后,勃克比喻以短弯刀作战之情形可能发生。  
  滨海作战的距离短,而海上并无侧翼可攻击,或高地可占领。海军岸置单位以独特方式结合感测器、飞弹与其他武器发展新战术,透过准则、训练与通信使彼此密切配合。另外以杂波为掩护发动奇袭,益使滨海作战风险性增高。防御愈难,舰艇与飞机面临之风险相对增高。  
  是否有任何方法今战术指挥官与其参谋在面对滨海作战的繁杂问题时,冷静思考,仔细检验各项因素。当某国不仅能防御其海岸线,且具有相当之海洋作战能力时,吾人与之作战须着重侦搜、指挥管制与武器射程。  

 
现代海战模式:以武器与侦搜系统涵盖范围为中心  
  本模式之目的:协助战术人员比对敌我侦搜与武器系统效能,俾比较彼此实际可投射之武力。本模式显示,能掌握环境状况者,将能先发制人。  
  除火力比较外,侦搜系统之效能、感测系统之电子辐射管制(EmCon),以及两军间距离,亦为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将使得分析作业益加复杂,然这是无可避免之事,因侦搜与感测系统能有效能地运用系战术首要之务。本模式系以最简便之方式展现现代海战中最重要之因素。  

 
状况描述  
  1.蓝军与红军可由各种射程各种方向发动攻击,打击力以每次攻击之命中率计算。此处所言命中日标之飞弹数量系依据射程而定。红、蓝军可集结、分散,或分割成数个单位,最小单位为军舰。  
  2.两军防御力包括软、硬杀系统(拦截器、防空飞弹、干扰丝等),两种系统结合运作只能作为消耗之用,摧毁部份来袭武器,仍有若干将穿越防御网。  
  3.如无侦察、监测、电子反制拦截等系统或其他情搜系统提供之情报,即无法发射武器或充分发挥防御能力。打击力与防御力皆取决于侦搜情报。  
  4.侦搜情报之取得系依对敌采主动侦测或被动拦截而定。被动侦测之距离较主动为远,且可取得各种战术资料。  
  5.侦搜情报内容可分为三个项目:  
  a.侦测:了解敌人所在,足以防御即可,无须攻击。  
  b.追踪:对敌位置与行动资料不足,但仍可发动攻击,惟其效能将受影响。  
  c.瞄准:详细了解敌兵力组成,可瞄准敌各单位,只要在射程内,命中率可发挥至极致。  
  6.就主动侦测言之,方位与距离、目标定位、瞄准等侦测效能取决于电子辐射管制程度的三个等级:  
  一级(EmConA):严格限制 (最小或无)搜索  
  二级(EmConB):中度限制 (部份)搜索  
  三级(EmConC):无限制(开放)搜索  
  某些主动系统之性能取决于扫描率,亦即某个单位时间内扫描之范围。其他系统则视某个单位时间内在某个地区之侦测机率。就整体搜索而言,在搜索区内之可能作业密度端视时间与作业模式而定。无论追踪或瞄准敌军时,亦需要进行攻击,此时需更多时间与侦搜作为。无论何种状况,(敌军位置、航向、航速以及部署细节)情报皆须回报,故侦测作业时间包括将情报送达至指挥官所需的时间。侦搜作为不易概念化,管理上亦相当困难,无论如何实施,其效能取决于扫描范围、精确度及回报时间。 ' 译注:侦搜方式概述见Koopman。 '  
  7.被动侦搜亦包括测距、定位与瞄准,其效能取决于敌军电子辐射管制。电予辐射管制旨在防止敌军透过被动侦搜取得主要目标(航空母舰与旗舰)之瞄准资料。  
  8.实际可投射火力(有效打击力减防御力)能在攻击后降低敌攻击与防御力。实际上,敌原本之战力(攻击、防御与持续战力等)与主动侦搜能力降低程度系依被命中之程度而定。  
  9.红、蓝军之机动单位皆可四处游动。  
  10.舰载感测系统亦随载台而动。卫星属移动性,而陆基雷达属固定式感测系统。各军感测能力等于涵盖范围之大小。搜索系针对有利害或影响关系,或者须以管制之地区采小区域逐步搜索敌军。 ' 译注:另一种搜索模式系一次涵盖大范围地区,以较长之时间进行侦测、追踪或瞄准该区之目标。读者在研究后述之例子后,可自行研判何者为佳。 ' 本模式中,两军同时采取侦搜作为,然其电子辐射程度与电子管制作为决定孰优孰劣。侦搜系统与其运用方式系本模式之重点。作战结果取决于第一次攻击发动前两方对取得之情报以及电子辐射之管制程度。  
  11.一旦认为已取得足够情报,即可下令攻击。汇整情报资料与下达命令需时甚长,往往以小时计。如敌之攻击先于吾人下达命令前到达,则我无法进行攻击。若敌之攻击于我发射武器后抵达,则两败俱伤。  
  12.(1)被命中,(2)损失飞机,以及(3)飞弹发射后仍存活之部队,可再发动攻击。  

 
现代战术范例  
  假设蓝军意图攻击红军陆基侦搜系统与武器,如图11…2所示。红军在海上部署两艘飞弹潜舰,任务为在蓝军接近红军有效射程前进行攻击。为利讨论,同时将重点置于双方之侦搜作战,吾人假设蓝军防御力强大,并能集中兵力成为一支舰队。尽管蓝军战斗序列中已包括其他战略侦搜系统与陆基单位,仍须仰赖舰载系统负责作战侦搜。红军侦搜系统稍后再论。  
  
图11…2 现代海战想定  
  本例中,美海军航母作战舰队以战机与飞弹展开攻击,红军亦配备陆基战机与飞弹。航母舰队之使命为取得制海权,亦即压制或摧毁对美军海上活动之威胁。红军使命为摧毁蓝军,俾能继续对蓝军海运发动空中或潜舰攻击。本范例属传统作战,如核武涉入,则兵力、任务与战术将截然不同。  
  蓝军在距离红军基地1;800浬外开始行动。由于蓝军在500浬射程内之打击力异常强大,故红军潜舰部署于距基地前500至600浬之水域。  
  蓝打击力(BB)见图11…3a。图中射程达1;000浬者为飞弹。发射后即无飞弹使用。其余则为可重复攻击之战机,除非在行动中遭击落。战机可在300浬外发射飞弹,过了这个距离后,其武器携带量成直线下降,到600浬时为0。  
  
图11…3a 蓝军在各种距离命中红军之飞弹数量  
  红军打击力见图11…3b。红军在短距离内有150枚之命中数量,1;500浬时其打击力为0。红军射程大于蓝军,但在最大射程却不足以发挥充分有效之攻击。红军亦可在攻击后,以所余战机再次展开攻击行动。  
  
图11…3b 红军在各种距离内命中蓝军之飞弹数量  
  蓝军认为,如有所警觉,其防御火力可摧毁40枚来袭飞弹;因此在1;100浬外,能摧毁所有红军之攻击。在这个距离内,会有若干飞弹穿越防御网,命中目标。蓝军估计,如红军全面戒备,可摧毁其发射之20枚飞弹。故蓝军只要在1;000浬内成功发射飞弹,即可对红军造成损害。然单凭飞弹攻击并不足以发挥所欲效果,故蓝军必须接近至500浬,混合运用战机与飞弹,命中数量可增加至100枚,如将红军防御纳入考量,可命中80枚。之后,蓝军可攻击潜舰基地与相关支援设施,且不会面对空中兵力之严重威胁。假设蓝军估算正确,结合飞弹与战机,在500浬射程发动决定性攻击,但前提是其打击力在同时无任何损失。在这个射程内,蓝军毫无失误空间。  
  蓝军承受红军攻击的能力如何?据其估计,可承受红军100枚飞弹攻击。因此在红军100枚命中之射程,蓝军可发动攻击,但本身将严重受损:500浬时,红军可发射100枚,蓝军可有效防御40枚,所余60枚将命中,蓝军作战效能将降至40%。如红军在500浬射程采先发全力攻击,蓝军持续战力成为40枚,红军还可将其减半。20枚之持续战力并不足以造成红军之严重损害,俾利空优之取得,亦无法减低红军下一波攻击。以下为蓝军作战状况之评估:  
蓝军     
防御力、全面戒备  防御40枚  
持续战力 ' 注 '  100枚  
红军     
防御力、全面戒备  防御20枚  
持续战力  80枚  
 
  然作战系动能之竞争,吾人尚未考量蓝军运动能力。25节系蓝军合理之快速运动速率。红军在距蓝军500浬处发动攻击后,需6小时方能再度攻击,此期间蓝军所余兵力可接近至350浬处,蓝军在这个距离之攻击力较500浬处高60%,命中飞弹数为70枚。红军可防御20枚,所余50枚将摧毁红军5/8兵力,蓝军此时面对红军,已有起码胜算。若胜算不大,蓝军尽其所能后撤,到了650浬处,红军再度发动全力攻击,蓝军将面临85枚飞弹,以其所余40%防御力,仅可防御16枚,69枚将命中,而其持续战力仅余40枚。因此蓝军如欲撤退避免攻击,反而招致反效果。如能撤至750浬处,蓝军即可与红军对战。  
  此时蓝军人员尚不可骤下结论,还需评估双方侦搜能力。蓝车之优势在于机动性高,而红军却须固守阵地。蓝军如在侦搜作业上超敌胜敌,以制衡红军射程优势,则可有效结合机动力与火力。  
  蓝军电子辐射管制计画须运用红军属固定部署之特性,但不包括两艘潜舰。由于蓝军系移动性威胁,红军必须搜寻其所在,故蓝军须利用红军不得不实施之主动搜索。设若红军拥有足够之卫星监侦情报(或其他侦搜系统能标定蓝军位置并发动奇袭者),能首先发动大规模有效攻击,蓝军必须取得额外之防御力 ' 译注:多少防御力方足够?就本段所言,约需两倍防御力,以摧毁80枚飞弹。 ' (吾人已知红军具备充分攻击力),并实施二级电子辐射管制措施。蓝军此时切不可寄望红军兵力较弱或能力较预估为低,故唯一行动方案系放弃兵力集中计画,将兵力分散——依状况观之并非最佳方案。  
  设若蓝军能避免被红军长程监测系统侦知,可在未被敌军标定位置的情况下,先行发动攻击。吾人假设红军配备两种主动侦搜系统 ' 译注:第三种系哨戒潜舰,然红军因欲将两艘核动力潜舰接近蓝军俾实施飞弹攻击。其实红军有许多方式可将潜舰用于侦搜,吾人将探讨其中一种方式。 ' 。第一,可涵盖广大海域之超地平线雷达,侦测距离达800浬。蓝军务须假设雷达已开敢,且可能在800浬处为红军侦得、追踪、瞄准,以及1至2小时内,以陆基或潜射飞弹攻击。第二,长程侦察机,侦察距离远至2;000浬,惟距离愈远,涵盖宽度愈窄。  
  
图11…4 红军整体侦搜能力  
  蓝军向红军推进时,将实施一级电子辐射管制,并以被动方式侦测长程侦察机雷达波以提供预警,再快速将电子辐射管制降为二级,俾发挥全数防御效能,同时防止红军测得所有目标。长程侦察机发现蓝军之机率为何?双方皆知搜索距离与宽度皆由红军所掌握,故应仔细精算。蓝军假设红军可能对1;000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