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值得一说的是,荆州城中并没有懂得凌迟的老师傅,最后乃是李过亲自操刀,虽说是凌迟,但事实上只割了不过百刀,郑四维就惨叫而亡。

    事后,李过等人,来到王彦身前,齐齐下拜,算是彻底归附了王彦,而当他们这一拜之后,代表李自成的时代,便彻底过去,从今以后,这数万人马,就只忠于王彦。

    荆州城外,因为斩杀了一千八百多八旗,已经昨夜在城中作乱的绿营兵,而血流成河,行刑时惨叫声,哀嚎声,令人闻之胆寒。

    刑法结束后,王彦则让人将八旗的人头腌制,再次送往长沙,而后转送福京报捷。

    八旗的盔甲和旌旗,亦一同送去。

    长沙的何腾蛟得知王彦陷荆州,逼死耿仲明后,顿时大惊,他先设法将王彦派往福京报捷之人拖住几日,而他则写下奏章,将荆州之胜说成他指挥有方,然后快马先行一步,报入福京城中。

    荆州大胜,就这样变成了何腾蛟与王彦共同配合的结果。

    捷报传入福京,正是隆武朝廷处于极度危险之时,郑成功与王威行动失败后,郑芝龙逃到安平城,虽然没有立马投清,但也不在入朝,而是拥重兵于安平,观望时局。

    荆州大胜,折满清一王爵,几乎全歼黄甲汉八旗,此南明政权前所未有之大胜,隆武帝随立马祭天,用王彦送来的首级、铠甲、旌旗、印信,拜祭天地,告慰二祖列宗在天之灵。

    这样的大胜,使得摇摇欲坠的隆武朝廷,暂时摆脱了危机,不仅坚定了朝中大臣的信心,同时也使得郑芝龙对清廷的态度变得模棱两可,不敢轻易投清。

    彼时隆武帝大会朝臣,于殿上言:“腾蛟朕南阳旧识,士衡朕定策功臣,今二卿如朕左右二臂也。”

    朝廷随加王彦太保,其父王朝礼为衡山伯,加何腾蛟为太傅,进封为定兴侯,而李过则被皇帝赐名赤心,进兴国侯,高一功赐名为高必正,进定国侯,进高氏为一品贞义夫人,进戴之藩、袁宗第、刘芳亮为列侯,王士琇、李来亨、刘体纯等等,皆封伯爵。

    自甲申年以来,无论是大明还是大顺,都是一败再败,使得天下人皆以为满清不可敌,汉人民心士气尽丧,而这一战确一下提升了民心士气。

    耿仲明是满清内部,汉人的四大强藩之一,爵位世袭罔替,战功卓著,名声一点也不比吴三桂差,他的死,代表着满清并不是不能战胜。

    这一仗,王彦本来只是想袭击荆州,但没想到能在路上遇见耿仲明,并两次将他击败,取得这样的战绩。

    他不断缴获极多,得到铠甲、兵器、辎重无数,还通过耿仲明,前前后后获得战马五千多匹,使原本缺少马匹的他,一下成了明军中的骑兵大户。

    清兵的大败,除了王彦眼前所获之利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息逐渐传遍天下,更加深远的影响,慢慢显现出来,原本投降清朝的各地明军,纷纷出现不稳之态,使得清廷疲于应付起来。

    隆武二年春,原本投降清廷的大顺旧部,汉中总兵贺珍会同原大明陕西副总兵孙守法,联合武大定、石国玺、胡向宸等人,起马步兵七万众,拥明宗室秦王之子为主,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进攻西安。

    位于湖北、河南、南直隶,三处交界的大别山区,形势险要,明朝称之为英、霍山区,左革五营曾经在这里安营扎寨,抗拒官军围剿,当地的一些官绅大族为了对付农民军,也据险结寨,相连互保。

    清军南下,弘光朝廷覆灭之后,江南百姓迫于剃发令,奋起抵抗之时,英、霍山区的绅民也闻风而动,利用山寨抗清,而其中最有名者,便是蕲黄四十八寨。

    这时义军听说明军在楚地大胜之后,纷纷派遣使者,求见王彦,要与官军协同作战。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时的王彦,在轻点完战利品后,正于诸将大摆庆功宴。

    这一场胜利,对于王彦来说,很重要,对于李过等人就更加如此,连连的失败,使得他们的部下已经毫无士气,而这一场大胜之后,昔日纵横中原的那支精锐,便慢慢回来。

    对于李过等人来说,这一次不仅是找回了大军丢失的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大军的外貌。

    两次胜利,使得王彦获得大量的兵器、衣甲,其中八旗的铠甲需要改进,但绿营就是以前的明军,他们都衣甲连改都不用改,拿来立马能用,王彦直接就分给了李过等人。

    虽说八万多大军,目前只装备了一半,但诸多将领们心里却有了希望,他们终于结束了自李自成身死后,那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态,转而重新获得了主心骨和前进的方向。

    酒宴摆在士绅家中,所有的酒食,都由士绅操办,诸将在堂内痛饮,气氛极其热烈,王彦见此,心里也十分高兴。

    想着他如今的身份,大明朝的国公,能征惯战,带甲八万,他不禁意气风发,随站起身来,端起酒杯,众将顿时齐齐向他看来,而他则眉头一挑,微微一笑,却开口唱道:“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

第221章沈志祥闻风而逃

    战荆楚,跨天堑,气冲霄汉。

    三军儿郎是吾胆,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破鞑虏士争先,直捣黄龙功名赚。

    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势将满夷驱出旧河山。

    待到诸君大会金陵时,凌霄阁里英名传。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王彦在席间,大为动情,意气风发,他唱的豪气干云,使得诸将都为之感染,心中纷纷升起一股豪情。

    “彩~”堂上诸将待王彦唱罢,纷纷双收一礼,齐声大喝:“彩~”

    一夜的酣畅的庆功宴过后,王彦并没有在荆州城停留,他留其兄王夫之暂代荆州府务,留大将刘体纯领忠至军一万五千余众,会同万余俘虏,镇守荆州,并重筑城池,他则率领督标亲军、忠贞、忠勇两军,合起七万精锐,携大胜之势,以雷霆扫穴之态,杀奔常德。

    长江上,千帆帆,万舸舸,七万精锐之师,遮江而渡,旌旗遮天蔽日,兵器甲胄,寒光刺目。

    王彦原本的人马不用多说,都是扬州血战后,残存下来的精悍之士,而改编的顺军,也是曾经纵横中原的百战之师,现在荆州一战,使他们重新恢复了锐气,顿时便有了一股,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之感。

    这时江风徐徐,吹动着大纛招展,也拂动着王彦头顶殷红的盔缨和战袍。

    大明“炎精开运,笃生圣皇”,在五德始终之中属于火德,而且大明还有“三重火”之说。第一,明承宋是火德,此为一火;第二,大明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属火,此为二火;第三,明字拆开是日月,日者阳之极也,日配朱色,也成一火,此为三火。

    大明崇火,军服盔缨皆为赤色,王彦视之如晨时朝霞,一片赤红,心中不禁雄心万丈,“有此雄兵在手,本督光复山河之心,易之也!”

    在他身后,一群明军将领,看着一队队蹬岸集结的明军,不禁深以为然,纷纷生出了一副指点江山的气概。

    王彦大军渡过长江,望常德而进,沿途被清兵占据的松滋、公安、澧州、石门等州县,纷纷望风而降。

    武陵城乃常德府治所在,清续顺公沈志祥,领白甲汉白旗七千五百人,以及一部绿营驻军于此。

    这些时日来,随着耿仲明率主力北去,原本退到湘西的堵胤锡和高一功,再次进兵常德,对清兵占据的城池骚扰不断,沈志祥数次率兵征剿,但高部明军不是四散隐藏,就是遁入武陵山,使他几次都无功而返。

    沈志祥的精锐骑兵,在面对神出鬼没的明军时,几乎没有对策,以至于除了城池之外,武陵境内的乡间小镇,都被明军控制。

    清军派出城,到乡间征剿粮草的小队清兵,基本都是又去无回,最后清兵没有千人,根本不敢出城。

    明军的骚扰,令沈志祥烦不胜烦,而荆州方面的战况也牵制着他的一部分心思,对于他而言一旦荆州被打下,他就等于孤军陷在长江之南,极有可能被明军围歼,不过荆州有耿仲明的精兵守卫,料想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彼时他与武昌的联系被岳州明军阻断,荆州被明军包围的如同铁桶一般,他的哨骑自然也得不到什么信息。

    这日沈志祥正端坐在衙内,给勒克德浑写信,准备再次派使者试试,询问一下他该如何应对眼下时局,但一名清兵小校却慌慌张张的闯进堂来。

    沈志祥见他如此,心里一阵烦躁,以为是高一功又来骚扰,随怒斥曰:“身为牛录额真,统领数百精锐,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

    那白甲牛录听了呵斥,脸上的慌张之色,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带着哭腔道:“国公爷,明军攻陷荆州,怀顺王死了~”

    “什么?”沈志祥闻语顿时大惊失色,“狗奴才,竟然敢动摇军心,尔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沈志祥与耿仲明相识多连,追溯起来,都是毛帅的属下,所以相互之间十分了解,也对他的能力十分信任。

    明军围困荆州,让他心里担心,但他觉没想到明军能打下荆州,还逼死耿仲明,现在他听了那清兵之言,本能的就以为是有人在传播谣言,动摇他的军心。

    那牛录接连被沈志祥训斥,心中甚是委屈,他说的可都是事情,于是连连向沈志祥扣头,嘴里不停的解释道:“奴才不敢欺瞒主子,南明的楚国公王彦,已经率军过江,浩浩荡荡的向常德杀来,沿途的州县都已经复叛投明了。”

    沈志祥见那牛录磕头连连,不似做假,脸上不禁一阵惨白,随连忙派人前去打探,以便再次确认。

    不一日,探马回报沈志祥,言:“明军足有七万余众,盔甲鲜明,旌旗蔽日,刀枪林立,甚为精锐,其大队尚在公安,但前锋以到澧州,沿途州县纷纷宰杀大清委派的官员,重新投降明朝,其兵马两日之内,必至武陵城下。”

    得到确切的情报,沈志祥不禁面色阴寒,如今他能走的路已经不多,要么守着武陵城,等着勒克德浑来援,要么乘着明军尚未兵临城下,赶紧弃城而走,寻机渡江北归。

    这时沈志祥与武昌的消息完全断绝,他根本不知道勒克德浑的情况。

    虽然他知道,贝勒爷绝不会看他陷在常德,必然会发兵营救,但他却不知道,他能否坚持到援兵的到来。

    荆州之战,耿仲明和黄甲汉八旗的覆灭,让明军士气大震,同时也让清军深受影响,对于沈志祥来说,他是公爵,而耿仲明是王爵,而且耿仲明的兵马是他的三倍以上,如今耿仲明都败了,那他还有什么理由去守武陵城呢?

    隆武二年二月十九日,沈志祥舍弃常德,仅带白甲汉八旗七千五百人,沿洞庭湖望北去,欲在华容一带寻机渡江,返回清廷控制的湖北之地。

    沈志祥率八旗兵弃城后,武陵城内的绿营兵,随即开城向堵胤锡投降,明军从新夺取湘北门户常德。

    于此同时,停留在澧州的大将袁宗第探知清兵弃城的消息,他随即一面飞马报之王彦,一面与王士琇,领五千骑兵追杀。

    沈志祥一路逃到华容,但被长江所阻,加之船只不足,随被迫遁入华容县城之中,不久王彦领主力与袁宗第汇合,将七千五百名八旗兵,团团围在城中。

   

………………………………

第212章章太仆死守岳州城

    且说王彦率主力,去攻荆州之后,章旷同王绩、谢旷等人,抓紧加强城防,无数守城物资,都被堆上城墙。

    如此几日之后,满大壮领两千明军,自武昌回到岳州,言:“勒克德浑领四万满蒙精骑,已经赶到武昌。”

    这时满大壮判断,清军可能会走长江南岸,来攻岳州,所以欲弃船入城防守,但章旷同王绩商量之后,决定让满大壮留在城外,牵制骚扰清军。

    满大壮随领两千明进入洞庭,将舟船安置于离岳州三十里外的君山小岛,暂时驻兵于此,安心备战。

    不一日,清兵前锋骑兵,就已经出现在岳州城外,数十名满蒙精骑,在城下耀武扬威,以箭射城一番后,才纵马离去。

    太仆章旷见此,知勒克德浑大军几日之内必至,随命士卒将四门彻底封死,决意死守岳州城。

    这时章旷为了坚定守军信心,除了他自身抬棺守城,不下城楼之外,又命士卒将张天师、城隍神、真武大帝、关公像,请上四门,以香火供之,与军民一起守城。

    对于守军,章旷则纳大将王绩之言,命军民划地而守,以十人为一队,守一垛,昼夜轮换。每队一面小旗,赐两统,百人一面大旗、赐佛朗机炮一门。

    夜间则每五躲点一灯,章旷与王绩昼夜巡视。

    如此岳州城内,由同知谢旷守东门,指挥使王绩守北门,太仆章旷亲守南门,千户韩昭武守西门。

    一万后勇军,两万名壮,全都上城守卫。

    二月十日,勒克德浑领满猛精骑四万余众杀至城下,他遥望岳州城上,兵马巡城,甚是严密,又观城楼上立着高大神像,心中惊疑不定。

    次日,勒克德浑自江西调来的三万绿营兵至,他随命清将徐勇攻城。

    清兵以木板,大桌,牛皮蔽体而进,城上守军以滚石、雷木砸下,又以火炮、箭弩杂发,清兵木板、大桌俱碎,随匆匆退下。

    当天,清军在岳州城下扎下大营,士卒赶来岳州,甚是疲乏,纷纷鼾睡,清将见城池四门堵死,便没有派人巡哨。

    是夜三更,清军正熟睡之时,忽闻炮声大作,杀声震天,勒克德浑大惊失色,冲到帐外,只见一座清营火光冲天,顿时大怒,随领骑兵杀去,要将劫营的明军尽数斩杀。

    骑兵冲到营前,纵火的明军纷纷望西北而逃,勒克德浑见此大喜,连忙催兵追赶,欲将明军赶入湖中,但他杀至湖边,却迎来一阵炮火,而他所追赶的明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