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当他估算时间之时,战场之外,清军的右侧,却忽然杀声大起,一队不到千人的土司兵马,却忽然向清军后阵杀来。

    “白杆兵?”夏国相看见这队人马,手持一丈多长的白杆枪,呐喊这向毫无防备的清军后阵杀来,不禁大惊失色,“不能打了,后阵一乱,就全完了。”

    胡国柱听了他的大声提醒,一咬牙,作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传令,撤退!”

    还在战斗的清兵,没有发现突然出现在后方的白杆兵,他们听到鸣金声,全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什么?撤退?没听错吧?在这个时候撤退和溃逃有什么区别?

    胡国柱原本想着拖到天黑,再进行撤退,但现在突然出现的白杆兵,却打乱了他的算盘。

    正面明军的兵力远胜于他,本来就没有取胜的机会,现在后面又出现一队人马,这仗还怎么打?

    如果不趁现在,白杆兵还没封堵他的退路,赶快退走,稍微迟疑一点,那就只能鱼死网破,玉石俱焚了。

    好在明军没有骑兵,步兵速度提不起来,清军赶紧抽身撤退,说不定还能保下一半的实力。

    “传令,全军撤退!”

    鸣金声和号角声冲天而起,正在战场中央苦战的清军步兵们一听这号声,许多人都没反应过来。

    步兵反应不过来没关系,但胡国柱、夏国相已经带着数十骑闻声而动,扯了缰绳,调转马头,飞速的往出口奔去,大队的弓手、鸟铳手紧随其后,只剩前面死扛的大盾兵、长枪手被纠缠住,想走却已经来不及了。

    (感谢来给爷笑一下,悦冻窝芯的打赏,石在风少的两张月票,求订阅,新书友,希望优先选择。)

   

………………………………

第517章隔江对持

    六月中旬,东路军的部队在石柱宣抚司之南的彭水县境内,得七旬老太君秦太保引千余白杆兵之助,击退了偶然相遇的两万清兵,然后轻取彭水县,继续推进,一路追杀败军至万县之南的长江边上,使得吴三桂大震。

    此时因为胡国柱、夏国相,将船只全部带回北岸,东路军只得暂时在南岸扎好营寨,与吴兵隔江对持。

    老太君秦良玉与顺军、西军都有仇怨,这时也摒弃前嫌,虽身染风疾,但依然为高一功出谋划策,以他再夔州、重庆的威望,号召川东人马起来抗清,并为大军找船。

    民间话本故事之中,宋朝有满门忠烈杨家将,而秦老太君一家所做之事,绝对不比杨家将差,一家夫兄子弟死王事者,不在少数。

    崇祯年间,战事频发,秦良玉一家西南平奢安,中原扫流寇,关外抗强清,白杆兵威名布于天下,但是终究难挡王朝倾颓。

    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先后死王事,之后在与张献忠的作战之中,蜀中名将张令为李定国所杀,秦良玉的三万白杆兵亦全军覆灭,从此大伤元气。

    到了崇祯十五年,老太君之子马祥麟坚守襄阳,城破后也毅然殉国。他死前,他给老太君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而老太君的回信只有一句:“好!好!真吾儿!”

    甲申之后,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加上白杆兵死伤殆尽,马祥麟殉国,年过七旬的老太君身体日渐不支,隆武皇帝有意任用,派使节专程赴石柱,加封她为太子太保,封忠贞侯,镇东将军,但年事已高,加上手中兵马损失殆尽,老太君已经有心无力。

    这次清兵过江追杀西军,从石柱地界经过,老太君有意寻机攻击,但手上只有千人,一直没等到机会,所以让侄子秦翼明、秦拱明在后尾随,正好帮了东路军的大忙。

    胡、夏两人带着一万千多残兵退回万县,吴三桂得知忠至军入川,大感意外,而当东路军十万人马,在南岸扎下大营,营帐漫山遍野的与他对持,吴三桂顿时大惊,一边收缩兵力,一边快马通报成都,告知豪格,“祸事了,还他妈避暑!”

    另一边,西路军在占据泸州之后,信心大增,丁魁楚有意夺取复川第一功。

    王彦现在之所以这么横,不就是收复了楚赣么?等他获得了复川首功,说不定这四川总督的位置,就是他的了。

    现在隆武朝廷的广东、湖广、江西、福建都已经被瓜分干净,丁魁楚和谁争,那都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而四川就不同了,天府之国,膏腴之地,比广西贵州强的太多,而且王应熊、樊一蘅都是弘光朝任命的官员,根本没法和他争。

    当即,丁魁楚有样学样,命心腹严遵诰领五千兵马守泸州,他则裹挟川督樊一蘅,以及川南明军王祥、马应试等部,迂回包抄合州。

    这样一来,他即可以控制泸州,又能完成西路军的任务,还能在进军的途中乘机收编吞并川南明军,削弱潜在对手樊一蘅的实力,可谓一举多得。

    于此同时,王彦所率领的中路军也沿着綦江向巴县迅猛推进。

    清军坐镇巴县的四川巡抚王遵坦,先是收到赶水镇守将奏报,说是受到明军的攻击,但他并没有在意,以为是明朝的散兵,所以只派出一员千总带领麾下人马前去进剿,结果千总一去,就再无音讯。

    第二日,东溪、三溪接连失守的消息紧接着传来,王遵坦意识到事不寻常,可能是贵州明军的主力过来了,他正准备亲自带兵拒敌,但人马还没点齐,下午綦江县也被攻占,明军前锋离巴县只剩一天时间。

    这便让王遵坦恐惧起来,连忙让人前去打探,结果斥候带来的消息,竟是五忠军入川,王彦亲领数万大军过来。

    四川清军,一部分跟随豪格回到了成都,一部分跟着吴三桂去了万县,重庆一府,因为没有什么威胁,所以总共只留了八千多绿营兵。

    王遵坦听了斥候汇报,说明军至少来了四万人,他八千人马,还有三千在对岸的佛图关,现在调过来已经来不及,而且巴县是在长江南岸,没有天堑阻挡,让他怎么抵挡王彦?

    王遵坦听了消息,吓得肝胆俱裂,不等王彦兵至,他便主动放弃了巴县,退到长江北岸,想要靠着长江天堑,来阻止明天进入成都平原,为清兵调动,争取时间。

    六月二十日,王彦兵不刃血的夺回了巴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兵也终于反应过来。

    此时,中路五万大军,三万民夫,拥挤在巴县四周,长江之南的狭窄地带,但凡视线所及之处,都是密集的军队。

    王遵坦站在北岸跳望,只见南岸的大地都被明军所掩盖,天空为旌旗所遮蔽,八万人马便是呼出一口气,也足以汇聚成风云,左右阴晴。

    清军阵前,从佛图关赶来支援的李国英也瞪着一双如鹰似狼的眼睛,观察明军阵容。他不得不承认,明军这次军容可谓壮甚,从他投清之后,还没有见过如此之多的明军。

    “今天本抚收到两份消息,心中甚是焦虑啊!”王遵坦看了看对岸数倍于几的明军,忧心忡忡的道。

    “是什么消息?”李国英到不太担心,明军虽众,但没有船只,基本无法对他们形成威胁。

    王遵坦吸了口气,“这两个消息,一个是斥候发现西面过去一支三万多人的明军,迂回杀向合州,显然是要切断我们与成都的联系。另一个则是平西王送来,说高一功领兵十万,正与他隔江对持,让我们注意防御,怕明军分兵,从重庆府过江,迂回包抄他的后路!”

    李国英听了,倒吸一口凉气,“这么说明军分三路而来,岂不是有二十多万人入川?”

    “是啊~”王尊坦点点头,“王彦这次真是来势汹汹,势在必得!”

    李国英皱眉思索一阵,心中一动,“抚台大人,大渡口和王家沱,可派人守卫呢?”

    “这是大军最易渡江的地点,自然派人看守了。”

    李国英松了口气,“那便好,现在东面平西王将高一功挡在万县,让他过不了江,我们再把王彦挡在这里,明军在多也是徒耗粮草。至于迂回到合州的明军,我们也不用担心,自有肃亲王去解决。”

    (感谢序曲123456的一万书币,谢谢你的支持,感谢某人像个狗的五百书币,感谢狼狗保卫奴隶,中二死骄傲的打赏,感谢序曲123456的月票。庆祝舵主,明天加更。)

   

………………………………

第518章困顿南岸

    长江天堑,一直是南朝防备北兵的重要倚仗,现在却反了过来,四川清兵活学活用,用来抵御五忠军入川。

    王遵坦听了李国英的话语,心中稍微安定,他再看江对岸漫山遍野的明军营帐和遮天蔽日的旌旗时,心中已经不似方才那么慌张。

    一时间,他心中想起了肥水大战,只是在他的脑海中,他成了运筹帷幄的谢安,而对面的王彦和他麾下的人马,则是注定失败的苻坚。

    这个故事与眼下情势暗合,让王遵坦十分有带入之感,而王彦八万人马,比苻坚投鞭断流的气魄,却弱了许多。

    长江之所以称为天堑,确实就是因为难以逾越,没有足够的船只,想要在敌兵的防守下过河,基本很难。

    一次送个两三千人,等船只往返一趟,前面送上岸的人,估计早被杀光,或者赶到水里喂鱼了。

    王遵坦吸了口气,而后长长舒出,看样子只要将王彦挡在南岸,这场仗还是很好打的。

    长江可不是什么小江、小河,特别在川蜀境内,长江的水流比中下游急上许多,再加上又有敌兵骚扰,可别想搭什么浮桥。

    王彦想要渡江,第一是要搜集船只,第二是要攻打几个渡口,而他已经在渡口准备了重兵,无论他攻大渡口还是黄家沱,都不是一天半天能够拿下,王彦光准备战船,就得耗费十天半月的时间。

    有这段时间,得到消息的肃亲王足以带着清兵主力击溃迂回合州的明军,到时候就算王彦过江,也是大势已去,为时已晚!

    “传命下去,让斥候沿江巡视,注意对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刻前来禀报!”

    中路军屯驻巴县已经数日,关于东路军与西路军的战报,陆续送到王彦面前,丁魁楚按着计划迂回合州,让王彦感到有些意外,而万县早就落入吴三桂之手,东路军并没有渡过长江,也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清军主力分为两部,一部在成都一带,一部在夔州万县一带,而西路军将合州占据,便将两部清兵隔开。

    合州位于何处?他在重庆府北面,乃渠江、嘉陵江、涪江三江交汇之处,南宋在此筑钓鱼城与蒙元拉锯,就是因为此地乃成都平原,进入重庆的要道。

    丁魁楚占据此城之后,两部清军就陷入无法相互支援的境地,明军按着原定计划,只要中路军能突破长江,便能沿着长江北岸攻击万县的吴三桂,同东路军先将吴三桂歼灭,则成都豪格立刻独木难支,明军将彻底掌握川蜀的主动权。

    只是此时西路军已经向合州进发,中路军在巴县驻扎了几日,却仍旧没找到渡过长江的办法。就算是明军有意强攻渡口,也没有足够的船只。

    巴县府衙大堂里,中路军主要将校、谋士齐聚一堂。

    “按计划,我们现在应该已经过了长江,东下进入夔州与高一功配合,先将万县附近的清兵歼灭,可这长江横在眼前,大军一筹莫展,你们有何看法,都说来听听。”王彦坐在堂中,看向众人问计。

    “西路军占据泸州,渡江向合州迂回,应该有不少船只留在泸州,我军干坐于此也于事无补,不如派人去泸州搜集渡船。”袁宗第起身说道。

    戴之藩摇了摇头,“泸州与巴县相距甚远,来去一趟并不容易,而且船只估计也不会太多。西路军能顺利过江,那是因为没有清兵阻挡,而我们对面却有清军把守,如果渡船不够,还是渡不了江。末将以为,不如大军西进,直接开到泸州渡江。”

    这两人的意见,几乎代表了堂内所有人的想法,因此自他二人说完之后,余众都沉默不言。陈邦彦见状,语气沉重道:“去泸州搜集渡船,从巴县渡江,第一耗费时间,第二并不能确保渡船足够大军渡江。大军直接开往泸州,也不妥,第一绕路太远,第二我们动,对岸的清兵也能动。这两策都有一点,那就是谁也无法保证能够成功,可行度连五成都没有。”

    “现在西路军已经向合州廷进,如果我们耗的太久,大军未能及时过河,之前的计划,恐怕就无法实施了。”王绩担心道。

    王彦听了议论,点了点头,他心里很清楚,丁魁楚占据合州之后,肯定将成为豪格猛攻的对象,如果他不能迅速渡江,完成战略目标,再回援合州,那就等于把丁魁楚给卖了。

    这样不仅可能使得西路军全军覆没,甚至有可能全线崩溃。

    一直以来,王彦都是各部明军的依靠,值得让人信任,丁魁楚又难得这么给力,他不能让西路军失望。

    这时袁、戴两将听了陈邦彦的话语,连忙问道:“两策都不行,先生可有什么方法?”

    陈邦彦虽然只指出了问题,但也没有应对之策,长江如果那么好渡,也不可能成为南朝抗衡北兵的屏障。

    刘芳亮见此,遂即抱拳说道:“相公,眼下这两个策略都有缺陷,但末将以为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无论是从泸州调船,还是大军西进泸州,都须先做个决断。战机不容有失,哪个选择都比干等强,否则合州局势一旦恶化,那就回天乏术了!”

    刘芳亮可谓一语道破利害关系,让王彦对他高看一眼。不错,兵贵神速,如果大军一直在巴县这么耗着,非但对军心不利,更可能错过重要的战机,使得明军开局取得的好局势,毁于一旦。

    王彦听了,眯眼思索片刻,戴之藩建议大军开往泸州,但是似乎忽视了一点,大军移动,对岸的清兵也会移动,并不能节省多少时间,反而拉开了与万县的距离。

    这么一看,还是从泸州调船好处多些。王彦一念至此。便下令道:“王绩听令,你带三千骑兵,火速去泸州取船!大军驻扎于此,再想想其他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