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扬文义立刻一脚踹在傅上瑞的小腹上,“去你娘的,害了我多少弟兄的性命。督师,让末将剐了这个猪狗不如的东西!”

    无怪众人那么恨傅上瑞,湖北明军原本在鄂东经营了一条完善的防线,可因为此贼串通清兵,让刘承胤放弃了防线,使明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

    在武昌攻防战中,也因为此贼出卖明军情报,致使明军死伤惨重,众人自然恨他入骨。

    扬文义一脚踢完,王允成又是对他一阵爆捶,何腾蛟并没有阻止,他的身份不好自己动手,将领们这是为他出气。

    敷上瑞老胳膊老腿,哪里经得起这些军汉的殴打,他抬头看见何腾蛟,立刻就磕头求饶,他口鼻流血,嘶声道:“督师,罪人知错了,看在往日的情份上绕我一次。”

    “呸!”王允成一口痰涂在他身上,“你还有脸面在督师面前说话?”

    何腾蛟见他被打的极惨,心中怒气稍息,但一听他提道往日情份,立刻又炸了。

    现在何腾蛟已经把长子的死,也算在他的头上,不是他投清,清兵不会那么快到武昌,武昌也不会打的那么艰难,何文瑞也不会死。

    “情意?本督有亏待你吗?为何叛敌投清?”何腾蛟一直信任傅上瑞,把他当做左膀右臂,傅上瑞的背叛也是他不能容忍之事,他咬牙切齿的问道。

    傅上瑞听了,不在哀嚎求饶,他沉默半想道:“迎驾军一事,我以不容于朝堂,最轻也是革职回乡,重则有枭首于市的危险,所以我才逼不得已投降清朝,督师要体谅我的苦衷啊!我也是破不得已啊!”

    “迫不得已?迫不得已你就不顾大义,迫不得已你就害我弟兄,我看你不是迫不得已,你是为了你的一己之私吧!”陈友龙听了他的借口,顿时大怒,他骂完立刻抱拳对何腾蛟道:“督师,此贼猪狗不如,全无悔过之心,还在给自己找借口,末将以为,直接拖出去万箭穿心。”

    扬文义也抱拳道:“督师,此贼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息军民怨恨。”

    敷上瑞听了脸上漏出惊恐之色,他知道自己估计难逃一死,何腾蛟多半不会放过他,他心中胆怯,怕死的太痛苦,于是退而求次,“督师,大发慈悲,给我个痛快。”

    傅上瑞连连磕头,却不想何腾蛟果然恨极了他,比陈友龙还狠,“明日城前寸堞,本督要观刑!”

    次日,傅上瑞在城前被施以剐刑,行刑之时,多达十余万军民围观,无不拍手称快,更有人取其肉,生啖之。

    (感谢我王大拿的月票)

   

………………………………

第592章楚赣定,江南风起

    何腾蛟亲自观刑,完事用傅上瑞的首级祭奠长子文瑞,傅上瑞的倒霉侄子,也跟着一起被剐。

    如果不是多铎带走傅上瑞的家眷,何腾蛟得到了肯定给他杀个干净。

    现在何腾蛟只能暂时记在心里,包括那没有伏法的刘承胤,不将这一干人等全数剐了,何腾蛟的愤怒,便不会熄灭。

    武昌城下的战斗结束,也就预示着明清在楚赣的这次交手,已经结束。

    明军骑兵少,马进忠、王进才在德安府大悟县境内追上多铎大军,双方在旷野上交手,马、王两人没占到便宜,后面金声桓又没赶到,两人不敢再追。

    多铎急于逃离,不敢于明军纠缠,抛弃大量物资,出了九里关,逃出湖广进入信阳地界。

    马、王两人缴获物资无算,遂即改道扑向襄阳,去拉郝摇旗一把。

    七月底八月初,襄樊之战,也进入白热化,两顺王八万人马,又从河南征调青壮,日夜围攻襄樊。

    尚可喜、孔有德亲自坐镇,两人都是精通火器之人,大炮百门,日夜轰击,挖掘地道药子炸城,手段层出不穷,比武昌之战还要精彩。

    两人组织了多次进攻,但都被郝摇旗杀退,八月初四,打得最激烈时,清军一度攻入樊城同明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幸得监军张同敞经浮桥火速驰援,清军再次败退出城。

    清军虽然被赶了出来,但反而士气大振,能攻进一次,就能杀入第二次。

    可就在两顺王筹划下一次猛攻时,却收到了多铎送来的消息,“南路败,中路退”等于就只剩下他们老哥两还在攻城。

    不多久,就有哨骑来报,几股明军正往襄阳赶来,旌旗林立,光看旗号就有武卫,神策,还分左中右,人马不下十万。

    这个情况下,孔有德、尚可喜自然也能看清楚,知道大势已去,对此次南下不再报任何希望。

    这打败仗的是南路满达海,先退的是中路多铎,清廷怎么算账,都罚不到哥俩头上。

    当下北路清军也连夜撤离,从新野退回河南,肉照吃,酒照喝。

    持续快两个月的楚赣之战,就此尘埃落定。

    可在楚赣大战之时,江南也发生了一件震动人心的大事。

    退居舟山的鲁王殿下,再次不甘寂寞,乘着清军主力进攻楚赣,江南兵力空虚之际,又一次兴风作浪。

    随着隆武政权日趋强大,加上江南抗清陷入低潮,鲁王政权在抗清斗争中彻底沦为配角,影响力大大降低。

    这就使得鲁王政权,开始调整过去的策略,一方面在名义上臣服于广京朝廷,利用朝廷拖住清兵主力,一方面乘着江南空虚,夺取地盘。

    总之就是要不停的搞事,不停的找清军麻烦,来宣誓自身的存在,获取声望,受到关注。

    鲁监国的支持者,主要是浙东海商集团,以及部分江南士绅,现在他们杀的被杀,破产的破产,对于鲁监国的支持就日渐减少了。

    再加上从利益上考虑,随着广京朝廷逐渐强大,似乎比鲁监国更有可能获得天下,更值得进行政治投资,而随着大批江南士子南下投入广京朝廷,江南士绅在广京朝廷逐渐培养了新的代言人,一部分士绅,便转而支持广京朝廷,更加就分散了鲁监国能够得到的资源。

    原本鲁监国虽然孤悬海外,但有这些人暗中支持,还能获得不少钱粮。虽处舟山一隅,但日子也还好过。

    现在士绅对于鲁监国的支持减少,加上江南之地,这几年来,人口减少众多,而随着人口减少,反清复明的民意基础也日渐薄弱,就使得鲁监国从民间获取的物资,从事抗清活动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鲁监国原本只是个血统疏远的普通宗藩,同大明其他王爷一样,没受过帝王之学的教育,只是个沉迷于声色犬马的普通藩王。

    可在四年的抗清生涯中,经历若干挫败之后,他并没消沉下去,反而逐渐锤炼成了一个坚强勇猛、敢于担当的统帅。

    如今鲁监国麾下,只控制着舟山岛,三盘岛,四明山三处,实力已大不如前,鲁监国也深知自身瓶颈所在,无论是钱粮,还是兵马,都远远不及隆武朝廷。

    在此种情况下,鲁监国明白,他不能沉寂,只有接着搞事,让清军无法安定江南,鲁监国政权才能获得支持。

    今岁,鲁监国麾下平海将军周鹤芝,便利用自身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三**诸侯中萨摩藩的关系,提出建议向倭国请兵,此外鲁监国还派人联系朝鲜,在外交上走到了隆武朝廷的前面。

    这次清军大举进入楚赣,鲁监国怎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亲领舟师至崇明岛与张名振、张煌言会合,决定要找找洪承畴的麻烦,搞搞事,刷下存在感。

    此时江南尚有五万清兵,鲁监国上岸肯定打不过洪承畴,但鲁监国的水军无敌,张名振遂即谏言,舟师直入长江,遥祭孝陵,以振民心士气。

    鲁监国对此,很感兴趣,明军能出现在金陵之外,他能祭拜孝陵,无疑会使江南震动,大大提高他的声望。

    七月间,鲁监国下令全军缟素,亲率五百大船冲入长江,张名振、刘孔昭、张煌言等部明军,沿途冲过狼山、福山、江阴、镇江,清廷江防如同虚设,水师根本不敢接战。

    张名振甚至率船冲入黄埔港口,一把大火烧了洪承畴的造船坊,然后扬长而去。

    此后明军于镇江又堵住八大皇商七百多艘盐船,鲁监国向山西商人索要赎金,八大皇商自然不给,鲁监国一怒之下,将被堵船只尽数焚毁。

    江宁城内,洪承畴得之鲁监国纵横长江,却全无办法,鲁监国上不了岸,清军也下不了水,他只能命令沿江炮台,迎击明军水师。

    八月初,水师抵达瓜州,明军在金山上岸,缴获清军江防大炮十门,火药、钱粮若干。

    金陵、扬州等地百姓只见大船蔽江,船帆如云,数万明军齐缟素,心中顿时大震。

    自从清军占据江宁以来,天下间虽然风云板荡,各地义军此起彼伏,但江宁城始终在清军的控制之下,百姓士绅,四载不见故国衣冠,四载不见王师一兵一卒,今数万明军出现在金陵江面上,怎不叫人人心浮动。

    此时鲁监国与张名振、张煌言等人,领五百士卒,白衣缟素,登上金山寺,朝东南方向遥祭明孝陵,泣下沾襟:“昔我太祖高皇帝扫荡胡尘,统一区宇;成祖文皇帝燕都定鼎,威震华彝。不孝子孙,痛失两京,四载有余,臣每思至此,夜不能寐,中夜涕零,只恨臣力单薄,不能克复旧都。今兴师至此,遥告列祖列宗,臣以血立势,必复太祖基业~”。

    (感谢fx88,悦冻窝芯,lelouch268的打赏,今天两更。)

   

………………………………

第593章鲁监国,一入长江

    金山寺为人熟知,多出于粱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典故,鲁监国一行祭拜,镇江全城可见。

    镇江是江防重镇,清军虽然不太重视水军,也没有什么水师人才,但在镇江还是放了一支水师。

    清军占领江南之后,因为残暴的民族政策,汉将屡叛,先后就有王之仁、吴胜兆等人反正归明,其中由以水师为甚,王之仁便是镇海总兵官。

    这使得本就对南方汉人不信任的清廷,逐渐加强了对江南绿营兵的掌握。

    镇江江防水师统领由满洲镶黄旗甲喇额真瓜尔佳氏巴山统领,副统领不是满人,但也是汉八旗管效忠,下面的人才是正儿八经的绿营兵。

    明军如此猖狂,登寺祭拜,水师泊于金山下,实在太不把清兵放在眼里,这样的蔑视,八旗大爷可不能忍。

    一路没有遭受什么抵抗的明军水师,在镇江江面上迎来了第一战。

    巴山催促水师出战,不过他自己却没上船,原因很简单,满洲大爷晕船,管效忠到是不晕,但也是个旱鸭子,基本不通水战。

    镇江水师驶出来,全是苍山船和走轲,清一色的轻型小船,堂堂水师难到没有大船,有,但是玩不转。

    明军水师,面对百艘小船,一轮炮击,还没接近就打沉了一半,剩下的贴身上去,面对高大的福船,随便一撞就散成一堆木快,清兵落水者甚众。

    这样的战斗对于明军而言,太过轻松,像老爹打儿子一样,完全没有压力。

    管效忠见根本没得打,连忙撤回,幸好小船速度快,不然他这个旱鸭子,也得完蛋。

    惊魂未定的水师撤回运河内,张名振领大船杀入,水师立刻驾船而逃,明军在运河内缴获大量舟船。

    清廷镇江知府吓得不轻,连忙向洪承畴求援。

    清廷水师中也有比较能打的,但放在太湖操练,洪承畴急忙让人去调,但鲁监国大军战船五百艘,大军两万多人,并没攻城之意。

    船队对镇江城一通炮击,轰隆的炮声,响彻两岸,直轰了一个时辰,才扬长而去。

    洪承畴的调令还没到太湖,鲁监国的水师便继续逆江而上,进至金陵,五百艘船只停泊在江面上,侧舷上黑洞洞的炮口指着金陵的城墙,不时就是一轮炮击砸向城头,宣誓着自身的存在。

    洪承畴等着太湖水师过来,但鲁监国似乎知道他的意图一般,在金陵城外停泊了三日,便顺流东归,并不同清兵主力交战。

    南京郊外燕子矶,洪承畴与一众清廷官员,目睹江面上明军水师耀武扬威后,往东面退去,脸色十分难看。

    “咫尺江宁,贼势猖狂,这是视我大清如无物。”一名满官惊呼道。

    另一处,两名穿着满衣,带着满冒的士绅,望着江面远去的战船,心中亦是大震。

    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东林魁首钱谦益,另一人是仁武伯姚志卓。此公在清兵南下时,同其父起兵于浙东,战败之后,其父姚之朔退入福建,后又进入广南,现任户部郎中,他在与义军失散后,便留在了清廷控制的区域。

    此时两人不禁对视了一眼,都能看见各自眼中闪烁的光忙。

    “道隐,去我府中小酌一杯,可好?”

    “正有此意。”

    当下两人分开人群,往城中而去。

    另一边,洪承畴在目送鲁王水师远去之后,却没有返回城中,而是跟着水师一路东去,一直到镇江附近,才折返回来。

    这次鲁王虽然没有同清兵发生大规模的交战,只是摧毁了几处沿江炮台,抢了几个渡口,但对江南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江宁作为明朝南都,清廷在江南的大本营,居然这么容易就让明军杀到了城下,而且来去自如,耀武扬威。这让江宁的百姓怎么想?让士绅怎么想?

    江南之地,明面上的抗清活动,虽然被压制剿灭,但人心并未完全归附,一些士绅迫于清兵武力暂时屈服,但心里难免还是念着前朝。

    他们原本觉得清兵很厉害,但现在满清的外强中干,因为明军水师纵横长江,而暴露无遗,使得汉心不死之人,难免再次蠢蠢欲动。

    洪承畴作为江南总督,他自然看出了此事的不利影响,这明军水师进入长江,确实也让他万分震惊。

    多铎虽然带走江南的许多战船,但清廷在江南也留有了水师战船,可结果居然没起到一点作用。

    如果明军能如此轻易的纵横长江,那不是意味着长江能够轻易被明军截断,使得江南清军与两淮和北地的清兵,能够轻易被分割。

    这种情况就太危险了,洪承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