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广东、湖广等地的税银,不再上缴户部,而是由武昌每年象征性的支付隆武朝廷三十万两白银了事。

    去岁光市舶司的赋税收入已经超过三百万两,隆武朝廷的赋税收入也达到了八百万,远远超过了弘光时期的五百万两。

    这是王彦进行商业改革后的成果,而赋税增长最快的自然是没怎么经历过战乱的广东和湖南,若不是这两块地方未被破坏,隆武朝廷的赋税不可能增长这么快。

    现在王彦将这两地控制起来,隆武朝廷就有些尴尬了,只剩下江西和半个福建,其中郑成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江西还没从战乱的破坏中缓过劲来,这使得隆武的财政急剧缩水,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万两。

    庞天寿急着将王彦撵出朝廷,并不惜牺牲一些利益,但当他目的达到时,却猛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王彦是被撵走了,但是他带来的资源也随之从隆武朝中撤出了。

    隆武朝廷刚宽裕的财政顿时又绷紧起来,庞天寿派人去市舶司要银子,却被忠武营的士卒挡在了外面。

    之后朝廷又下令广东、湖广等地方官府,向朝廷上缴税银,引起了地方上政令的错乱,不少地方官员都还是心向隆武朝廷的,王彦只得下令各地驻军,直接接管府库,把守要道拦截朝廷文书,并准备开始大规模的清洗。

    一些帝党,拥护隆武的官员,对王彦极为失望,纷纷弃官,使得王彦治下诸多地方政务陷入了瘫痪。

    自宋以来,中国在体制上,大体而言都是强中央弱地方,这使得庞天寿形成了惯性思维,以为占据中央后,就可以掌握天下的权利,没能考虑到实际情况。

    这场争斗使得明朝内部人心动荡,隆武朝廷财政崩溃,庞天寿这时后悔,却已是覆水难收,万事俱休,而王彦的日子也不好过,他缺少了大批精通政务的官员。

    这次算是让王彦见识了传统的强大,也让他意识到自身的根基真的很不稳固,但也更加坚信了这次策略大转向的正确性。

    经历了年底和年初的动荡后,时间渐渐到了隆武四年三月,正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的季节。

    衡阳藩国的各项制度也慢慢树立起来,也如初春的苗儿,慢慢成长。

    原来的武昌城内,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已经被人占满,行辕这么多衙门,根本无处安放,而征收民宅又因为地价太高,太费银钱。

    武昌城外,长江北岸,这里规划出来一大片区域,用于官府的诸多建设,一些商号也在此买下土地,建造屋宅,整片区域十分繁忙。

    这些官衙、府宅、商铺一但建立起来,很快就能形成一个新城。

    王彦领着一众官员前来视察北岸新建的武学和国学,这时为藩国培养文武班底的地方,所以王彦特别重视。

    两座学院相临而建,目前都还只是搭起一个框架,除了立起了几根梁柱,还只是一堆黄土,无数的民夫正抬着一根根圆木,运上工地,或者喊着号子敲打木桩。

    王彦与众人站在一个小坡上,他看了一阵,便问一旁的游友伦道:“春分之际,正是农忙时节,孤见仅此片工地,就有民夫近万人,是否会影响百姓春耕呢?”

    游友伦摇摇头,“殿下放心,今岁武昌府一带,许多百姓改种棉花,要到四月间才开始种植,因而正好乘着闲暇,给官府做工挣些零钱,等到了四月间,这批人回乡后,下官便征集种稻米的民夫来上工,并不会影响百姓生产,反而能为他们增加一比收入。”

    王彦听了点点头,这历代大兴土木,必然劳民伤财,他很担心这一点。

    按着游友伦的做法,他现在并没有扰民,只是加倍的伤财,但这些钱财也没什么好心疼的,百姓有了钱,武昌的商业也就盘活,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不过这百姓改种棉花,是怎么回事呢?王彦皱了下眉头问道:“粮食乃国之根本,武昌百姓怎么改种棉花呢?”

    游友伦微微一愣,“殿下,此种风气在去年便已经兴起,今年二月时,官府做了统计,武昌府三成的稻田,已经改成棉田了,荆州、岳州等地也差不多如此。”

    一旁的陈永华,见游友伦没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便接话说道:“殿下,宋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语,但到本朝便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转变,就是因为江浙一带成为本朝的棉纺织中心,民间种棉花比种稻米更划算,所以江浙普遍转种棉花,本朝的种粮的中心,便开始往湖广移动,而此时江南在满清手中,洪贼又将棉田改为稻田,本朝商贾欲纺织棉布贸易,但民间缺少棉花,很难买到原料,从而使得棉花价值走高,百姓见有利可图,自然改种棉花。”

    经过他这么一说,王彦立刻就明白了,但他心中的忧虑却没有消除,反而更胜,他脑海中立刻出现一副现在的大明版图,寻找可以取代湖广的产粮之地,但他脑中搜索了一遍,却悲观的发现,根本没有足以撑起大明的粮仓。

    这要是都盲目的种棉花,那还得了。

    陈永华见王彦表情严肃,猜到了他的想法,连忙说道:“殿下,南洋啊!”

    王彦听他一说,眼前一亮,他从经营粤地开始,每年都会向南洋买粮,那地方一年三熟,真比起来,湖广都比不过,但南洋诸国毕竟是外邦,让他们掌握大明的粮食命脉,王彦只觉得卵子被人捏住了一样。

    “这粮食乃国家根本,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比较好。”王彦沉吟一声说道。

    陈永华笑了笑,“殿下不是设立了理藩院吗?而且水师现在正联合藩属攻打占城,这些契机都可以利用起来,加强本朝对藩属的控制。”

    几人正说着,这时一支骑兵忽然疾驰到了高地下面,一员将领急匆匆的下马,跑了上来,单膝禀报道:“启禀殿下,何总督让末将请殿下回城,说是鲁监国派使者过来了。”

   

………………………………

第694章再见张煌言

    战马急驰,飞速穿过城门,转过几条街道后,在湖广总督府衙前停下。

    一名士卒忙迎接上,一把抓住战马缰绳,王彦不待停稳,便利索的翻身下马。

    这时从府衙中迎出一人,却是何腾蛟的庶长子何长生。他前些日子刚满十五,行了冠礼,托王朝聘取了个表字文佐,然后又定了陈邦彦的小女儿为亲。

    何文瑞死后,何腾蛟的精力便放在王彦和这个以前不太注意的庶子身上,一心想用不多的时光,将其培养起来,但何长生前十多年都过得比较糊涂,在家中不受重视,也没被培养,秉性基本已经定型。

    “殿下,请跟我来,众位大人都到议事堂了。”何长生有些怯怯的行了一礼。

    王彦对这个二舅子笑了笑,“有劳文佐引路。”

    当即王彦便带着游友轮等人一起跟着进入总督府,路上王彦又与何长生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语,但何长生显然不太开心,说何腾蛟对他太过严厉,他有些吃不消了。

    这前十多年不重视,忽然一下重视起来,提出各种要求,何长生才刚满十五,不适应也很正常。

    到了议事堂外,王彦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有什么苦闷,别人不好说,你可以去王府找你大姐倾诉。”

    说完王彦便拉着下摆,跨过门槛,进了大堂,何腾蛟、陈邦彦、严起恒等人都在。

    众人齐齐起身行礼,“参见殿下!”

    王彦边走向大堂中间的正座,眼光便扫过堂内之人,见站在右边躬身行礼的正是鲁藩的兵部侍郎张煌言。

    王彦在主位坐定,然后挥手道:“诸位都座吧。”

    “谢殿下!”众人与跟着王彦进来的人,便在两侧座好。

    这时王彦便直接进入正题道:“张侍郎,上次两家合力封锁长江,虽然最后被洪承畴击破,但总体而言两家合作还是十分愉快。不知道张侍郎这次前来,可有什么大事?”

    张煌言站起来,行礼躬身,然后说道:“殿下,之前封锁长江,将建夷南北分隔,使南方的米粮无法运到北方,江淮山东因此群雄并起,使得建夷北方糜烂,而今漕运恢复,建夷有了粮草,正纠集大军扑灭两淮山东的义军,好恢复元气。殿下手握数十万雄兵,岂可坐看义民流血,正该趁着建夷尚未平定义军时,发兵攻打江南,不给建夷喘息之机。”

    两淮的情况,王彦并非一概不知,早在一月间时,就陆续有两淮的义军逃入湖北,前不久就有义军首领丁维昌中了清兵埋伏后,领着三百多残兵逃入湖北,此外还有谢迁的使者,这些都让他获取了许多消息。

    这些人大多张口就求王彦发兵救援,张煌言的说法却高级一些,想让王彦发兵,又不想己方身份坐低,似是寻求合作的姿态。

    王彦没有立即答复,因为他并没有做好出兵的准备,他看了看张煌言道:“鲁王是什么意思,已经发兵了吗?”

    这次王彦在武昌建藩,最高兴的怕就是鲁王了,他们明知道隆武朝廷再与满清谈和,却明目张胆的拉王彦去打满清,其中未必没有在王彦与隆武之间再添把火的意思。

    张煌言拱手回道:“鲁王殿下已经发兵,现在正与多铎激战于扬州。现今建夷主力都集结在扬州和淮安两处,西线空虚,殿下正好趁虚而入。请殿下发兵会猎南京,就是鲁王殿下的意思。”

    已经打起来了。

    王彦心中迅速思索,以鲁王的兵力,应该不是清兵的对手,如果他不发兵,鲁王估计要再次饮恨退入大海。

    这些年来,鲁王数次想反攻陆地,最**时发起了数万义军,但最终都因为势单力孤,无奈退回大海。

    看来这些挫折没有使他屈服,反而便加坚毅起来。

    眼下清兵西线空虚,确实是进攻的好时机,一来可以帮帮鲁王,毕竟当初王彦发动楚赣大战时,鲁王也在浙东发动了起义,帮他拖住了清兵。二来就算打不到南京,他也可以乘机干一票便缩回湖广。三来就是干扰满清,使得满清没有喘息的时间,疲乏满清。

    王彦想了一会儿,抬头再看着张煌言道:“此事重大,张侍郎容本藩与幕府商议商议,改日再给答复,可好?”

    这么重大的事情,不可能随便拍脑门就定下来。

    张煌言躬身道:“兵贵神速,还请殿下早日定下来。”

    王彦随即吩咐道:“来人,带张侍郎先去驿馆歇息。”

    张煌言躬身后退几步,然后转身大步走出大堂,跟着在外面等候的小吏离开。

    等他走后,王彦忽然开口问道:“吴大人,派往西安的人是否传回了消息?”

    王彦一直在准备攻打江南的事情,但是因为他自身战略转向的问题,许多准备工作都缓慢下来。

    整个隆武三年底,天下的时局发生了许多变化,大明和满清都是如此。

    天下一强两弱,两弱必然走向联合。

    早在去岁年底,王彦知道豪格据川陕自立后,便有意与他联系,而豪格在面对多尔衮的威胁下,也希望同南明暂时和解,缓和关系。

    今年一月时,豪格的使者便先到了武昌,正是王彦的老熟人韩昭宣。

    王彦见他时,其已经恢复汉家装束,言豪格以废剃发令,希望与王彦休战。

    王彦之前与众幕僚的商议,便是唆使豪格称帝,将他与多尔衮的矛盾,提升到他与顺治与整个清廷的矛盾,使得两方彻底分裂,无法和解,以此来分化满清实力。

    韩昭宣的到来,正中王彦下怀,王彦当时也表达了停战之意,并派遣官员前往西安,了解豪格的动向,等缓和西面的威胁之后,才好把注意力放到江南。

    这先稳住豪格,便是王彦东下战略的一个准备,只是最近诸多事情繁忙,他便少有过问。

    吴晋锡现在是藩国的礼部尚书,他听王彦问起,忙起身回道:“回禀殿下,前几日就有消息传来,说是豪格与吴三桂西征,击败了盘踞在青海的和硕特蒙古,顾实汗已经臣服于豪格,而豪格并未班师,似乎有意继续征伐盘踞于柳城、哈刺火州的土鲁番。”

   

………………………………

第695章决定发兵

    豪格居然征服了和硕特蒙古,还要打吐鲁番,看来他目前的战略是向西发展。

    这表示着至少短期内,王彦在西线的压力,将大大减轻,这正符合他的心意,但也并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

    豪格若是强大了,肯定也会生出南侵之心,毕竟相比于西边的沙漠,中原大地更适合人居住,更能引起他的野心。

    王彦想了想对吴晋锡道:“现今豪格还是比较依靠孟乔芳、吴三桂、韩昭宣这些汉臣,但是一旦他征服和硕特、吐鲁番、甚至是叶尔羌汗国后,有这些异族加入进来,或许局面会有所改变。吴大人近期要多派人与韩昭宣等人接触,趁着这些汉臣还说的上话,唆使韩昭宣等人趁着豪格得胜,尽快劝他建号称帝。”

    豪格现在割据川陕,他的矛盾主要还是与多尔衮的矛盾,如果多尔衮下台,或是死了,豪格还是有可能与顺治、布木布泰达成和解,但他要是称了皇帝,那就彻底没有回头路了。

    吴晋锡听了王彦的话,躬身道:“下官知晓了,近期会再派人前往西安。”他停了一下,却又行礼道:“殿下,下官以为豪格即便征服了叶尔羌,内部的汉臣或许并不会失势,那叶尔羌不比蒙古,信奉的并非黄教,与中国与建夷信仰皆不相同,而相比之下,中国与建夷的差异要小于建夷与叶尔羌的差异,下官认为豪格还是需要汉臣替他压制叶尔羌、吐鲁番等外藩。不过豪格内部汉臣的实力过于强大,对于本朝或许并非好事。”

    汉人心中多有天下的情结,眷恋故土,在意自身的身份,是中华还是夷狄。

    现在豪格实力不够,他们现在只求割据,可要是实力一旦壮大后,最先唆使豪格争天下的人,必然是这些汉人,这就像当初洪承畴、冯铨等人最先支持多尔衮攻打弘光朝一样,是一个心理。

    总不能到死的时候,身份居然还是个夷狄小国之臣,那有什么脸面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