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3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你没觉得这种冲破思想的禁锢有多伟大,那可以对比同时期的西方。

    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黑暗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就提出来,每个人都能通过读圣经,来直接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皇、教廷作为中介,打破了教廷对信仰的垄断,而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冲破禁锢。

    这与心学内心求圣,不依靠理教定下的条框,是一个道理。

    后世心学传入日本,激励了明治维新一代的日本人,当时的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就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心学之所被朝廷打击,也是因为他的思想与朝廷利益不符合,人人都可以内心求圣,这对统治者而言,太可怕了。

    在议事堂上,王彦虽然仍然高一些,仍然拥有决断之权,但却逐渐的在把他的位置往下降,做出了国事大家商量着来的姿态,有共治之心,这符合心学的思想。

    众人听了几条规矩,在下面微微议论。

    礼部卿顾炎武见小吏已经摆好茶点,退了出去,便轻敲了下桌上的惊堂木,堂内立刻安静下来,他便笑着说道:“第一次议事,就请殿下先说吧。”

    王彦随即站起身来,笑道:“这是议政堂的第一次议事,今后诸多军国大事,都要在此商谈,规则众位也都知晓,那便开始吧。”

    王彦说完便座了下来,顾炎武见此,便把头扭过来,一抬手,对着陈邦彦道:“兵事最急,那就由兵部卿先开始陈述。”

    七省卿中陈邦彦充任兵部卿,他听了便从座位上起来,拿着一份宗卷,不紧不慢的走到第一层台阶的那张高桌前。

    他先向王彦躬身一礼,然后把宗卷展开,站在桌案前,面对着二十多名官员说道:“殿下,诸位同僚,今日由本部来陈述,诸军的一些情况,以及关于备战的安排,希望能获得诸位同僚和殿下的支持。”

    陈邦彦顿了顿,低头看着宗卷,接着说道:“从兵部得来的统计,目前藩国发饷的军队,包括五忠军各部,神策五军、以及后勇军等地方镇军和新幕之军,水师,共计为三十二万一千三百人,其中五忠军一年费饷约二百八十万两,地方镇军费饷二百万,水师费饷四十万两,共计五百二十万两。而这次备战,兵部打算趁此时机,将屯卒、戍卒、锐士三级完善,将五忠军的缺额从镇军中补齐,新幕的士卒除了发往两广的,剩下的便补充进入地方镇军,但将镇军的戍卒,补充进五忠军的锐士,待遇提高,兵部估算军饷将超过六百万,而这还并不包括各种衣甲、兵器制造,以及各种奖赏。”

    陈邦彦说完,下面已经议论成一片。

    好家伙,整个藩国的赋税才六百万两出个头,这么一算,全都要投给兵部了,那官员要不要发饷啊?

    顾炎武见堂下议论,敲了下惊堂木,等众人安静,便说道:“诸位有什么意见,可以站起来说明,但要注意秩序。”

    众人交头接耳一阵,推举吏部尚书严起恒出来,他起身行了一礼,问道:“按着兵部卿的规划,本官初步估计,朝廷今岁的赋税,必须达到一千万,才能维持运转。不知道户部是否有能力实现一千万的赋税,若是做不到,本官以为兵部卿的提议,应该再议。”

    这几年都将是重要的征战之年,兵事上要花大钱,众多官员也都知晓,但这个程度要在财政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严起恒的话,说出了大多数人的意见。

    这时陈邦彦已经退回座位座好,顾炎武便抬手道:“那请户部卿上前陈述。”

    户部卿由王夫之充任,他起身站到前面的桌前,先说了几句客套话,然后笑这道:“户部做出了统计,隆武二年时,国朝收入不到五百万两,隆武三年则达到八百万,增长接近四成,而朝廷的主要赋税就是来自市舶司和广东、湖广。今岁藩国赋税只要保持这个增长速度,就有可能达到一千万。当然,除了赋税的增长外,今岁户部也会采取策略,来维持藩国的运转,以及支持攻伐江南。”

    王夫之顿了一下,提升声说道:“现在,我先说两项,然后再与众位协商,这第一是铸钱,第二是借款···”

    (希望喜欢背书的书友,可以来搜索《崇祯十七年秋》支持正版)

   

………………………………

第700章号角吹响

    议事堂的会议从早上一直进行到旁晚才结束,或许是因为第一次,所以众多官员很少提什么意见,觉得合理,便立即通过。

    这其中,谈论的关键,其实说白了,还是银钱。

    农耕民族作战,有时候更多的比的就是后勤。

    王夫之提出铸钱和借款两件事情,是与王彦商量过的,目的都是解决这次江南之役的花费。

    一般来说,铸钱是朝廷的权利,地方上是无权铸钱的,但王彦现在虱子多,也并不在意这么一条,毕竟铸钱能快速增加他的收入。

    这次铸钱,主要还是铸铜钱,但也尝试铸造一些银币和金币。

    会有这样的想法,则是因为王夫之在经营市舶司时,从西夷手中得到了大批银币和金币,使用起来要比银锭和碎银方便一些。

    现在随着贸易,经济越发繁荣,民间也需要一些更加方便的货币,总不能老是要揣着一把铜钱,或者是每次购买物品,都要用小秤秤一下银子,多了还的敲掉一块下来,太不方便,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所以铸钱势在必行。

    这不仅能让户部迅速赚取一笔银钱,还能促进商业发展,当然也有弊端,那便是进一步加重白银大量流入带来的通货膨胀,增加百姓的负担。

    关于借款,有了前两次的先例,现在只要藩国没钱,官员们想到的第一个解决的方法,大概就是找商会借贷。

    王夫之虽然预测藩国的税赋今岁可能超过一千万两,可这一千万要到年底才能全收上来,而江南之役现在就要打,立马就要钱,所以还得继续借贷。

    除了铸钱、借款,备战外,还有一件事情特别只得一提,便是国学和武学两院,大概能在十月间完工,藩国为了补充官员,在治下开设考试,选拔士子进入两院,也就势在必行。

    这些议题,通过商议,最后被一一通过,交给各部施行。

    时间到了四月初,七万江西明军杀向池州,郑成攻的先锋也出现在了东海,江南之战正是爆发,由年过五十的老皇帝,亲自吹响了收复南都的号角。

    而时隔一个多月,黎遂球从广州调来的一批火药,以及铸炮坊、军器监和民间作坊生产的大批装备,一共五十艘大船,终于到了武昌。

    因为赶时间,又因为劳动强度大,不少拉船的纤夫甚至累死在河道两旁。

    王彦看着治下的军民为了这次征战,付出甚多,深感压力很大,要是失败,不仅对不起百姓,也会断送他的政治理想,因而他不敢马虎,在得知隆武发兵后,也立刻发出军令。

    何腾蛟的神策五军,加上的后勇营,大概有近十万人,在兵部发出调令后,王彦从其中抽调四万戍卒,将他们晋升为五忠军的锐士,使得五忠军兵力达到巅峰。

    整个调整的过程很消耗时间,到隆武发兵之时,也只有最先便驻扎在武昌的督标和忠勇镇补充完成,并稍加训练,从湖南赶来的忠贞才刚刚开始补充,而忠武、忠至还在往武昌赶。

    王彦虽然与皇帝不对付,有意要与皇帝争夺光复南京的功劳,想要压制朝廷,但是他并不想看着江西的明军忽然失败,那会使得局面一下败坏。

    当他得知江西明军扑向南京后,心中便有些担心起来,七万人马沿着长江南岸而进,去打十五万人把守的江南,他觉得好像没有多少胜算。

    王彦能容忍皇帝小败,乐于见到他与清兵拉锯,但却不想看到一场大败将局势葬送。

    这时广东的物资运到,储备的物资从能支持两人万,提升到了能支持四万人出征。

    江西的水师并不强,所以皇帝走的是长江南岸,王彦便在武昌也发布了一篇檄文,曰“昔五胡乱华,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适五载之期。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慨自甲申惊变,神京陆沉。建酋本我属夷,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据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议,伐罪吊民,法古用兵,首取金陵,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汉赤子。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今大兵临近,报仇雪耻,岂待异时。本藩仁义素著,赏罚分明,凡举兵归正者,前过不纠,凡冥顽不灵者,有举族之诛。师不再举,时不再来,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敬哉特谕。”

    随着檄文发出,王彦在武昌举兵,命戴之藩为先锋官,率三万大军沿着江北东下,为皇帝分担些压力,保护皇帝的侧翼,同时也为后续大军扫清障碍。

    明朝的动作这么大,早就惊动了江南的洪承畴。

    早在三月间,满清的细作就不断传回消息,隆武、郑成功、王彦的动向,慢慢汇集到洪承畴的案头,他就知道事情不对头了。

    种种迹象表明,南朝皇帝,确实如同他预料的一样,再和议破裂后,恼羞成怒的将要发兵攻打江南,只是南朝来的有些快,他也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如果只是江西一路明军来,洪承畴并不惧怕,甚至有信心,吃掉这支明军,但这次南朝来的军队却比较多,东面海上有鲁王、郑成功,西面有隆武和王彦。

    特别是从湖广传来的情报显示,五忠军五镇一标,除了镇守川东要害的忠义镇外,其他几部人马都在往湖北调动,王彦集结这么多精锐,肯定是对江南势在必得,这就让他有些不安了。

    四月初,围攻如皋一个多月的多铎,忽然在即将破城的前夕,收兵返回了扬州,让张名振、谢迁等人如释重负。

    这时鲁监国与郑成功的船队,一前一后的进入长江口,鲁监国为张名振带来了大批从广州购来的米粮,还有从日本买来的火药、兵器,装备人马,并也发表一篇檄文讨清。

    不过鲁藩发布檄文后,却没有后续动作,并没追杀撤退的多铎,而是在如皋等地进行休整。

    迫使多铎撤兵的原因,正是隆武和王彦先后发兵。

    四月十五日,戴之藩带着齐装满员的忠勇镇三万人,一万押粮民壮,士气高昂的从武昌出发,与此同时,金声桓与清将金砺激战于池州,郑成功从金山卫登陆,攻打松江府,奏响了收复南都的号角。

    u000b????

   

………………………………

第701章江南江北大风起

    四月中旬,战斗首先在池州府打响。

    在金声桓占据安庆后,清军便重点经营池州,即防备明军东下,又准备以此为根基,反攻安庆,夺回这座长江中游的重镇。

    清军在此驻军三万,由汉军旗固山额真金砺座镇。

    隆武帝亲领金声桓、王得仁、孙守法等人出征,而皇帝亲征带来的影响,瞬时使得江南鼎沸。

    虽然隆武并未与王彦进行沟通,但是当隆武知道王彦没有接他的诏旨去打河南,而是集结重兵顿住于武昌时,君臣之间,还是保存了一定的默契。

    隆武也知道以江西的兵力,要对付洪承畴还是有些困难,所以他也默认了王彦拒旨的行为,并十分默契的将大军的左翼,交给了他这个曾经的肱骨之臣。

    江西明军兵分两路,隆武领金声桓、王得仁,共计五万大军为中军,直扑池州,孙守法领两万人为右翼,扫荡徽州府,防止浙江清军包抄,再加上王彦派出的戴之藩,等于三路并进。

    明军大举攻打江南,隆武作为扭转了弘光朝以来不利局面的大明皇帝,在天下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檄文一出,兵马一至,中军迅速突破池口河的清军大寨,沿途县城俱降,把金砺逼退到了贵池城中,而右路军孙守法也初战告捷。

    徽州府原来就是江南重要的抗清基地之一,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都御史金声反清于此,江天一也曾在山中坚持了近一年,民间反清意愿十分强烈。

    天子亲征极大的振奋了民心、士气,孙守法进入徽州府,祁门、婺源、黟县等地先后爆发起义,孙守法在休宁与清总兵杨成祖激战两日,终于迫使扬成祖撤往浙江遂宁。

    于此同时,上海城内,百姓公然道服网巾,衙役挟持知县开城,清将王憬不战而逃,郑成功趁势进占上海,而后三万人马围攻松江,清苏松巡抚周国佐困城自守,火速向洪承畴告急。

    可这个时候,江南虽有十五万清兵,但明军分几路而来,要防守的地方也多,洪承畴正全力布置江宁防务,思考破敌之策,哪里能抽出兵力去救,周国佐只能一次次的往江宁求救。

    清军在江南分为两个集团,以长江为界限,南面是洪承畴,北面是多铎。

    在长江南岸打的火热时,江北的战事也一触即发。

    多铎在江北除了有七万剿匪大军外,加上长江北岸的江防营,以及地方上的绿营驻军,他的兵力超过十万人,但是他却不敢掉以轻心。

    扬州东部的鲁王军依然对他构成威胁,而正真让他警惕的还是他的宿敌王彦。

    当初扬之战,给他留下了深深的耻辱,所以当他探知王彦在武昌集结了十多万大军,随时可能入境后,便将兵马收回了扬州,准备往西抵御王彦。

    这次明军来的甚急,皇帝含怒兴师,可满清一方也没完全做好准备,都是半斤八两。

    此战关系到明清两方的国运,清胜,多尔衮还是天下霸主,明胜,南北对持,攻守异位。

    多尔衮远在北京,却也密切关注江南的局势,连连发出诏旨,告诫多铎、洪承畴等人,此次大战,关系到大清朝的兴衰,关系到江南的归属,让清军务必同心协力共同御敌,并许下一堆诺言,只要守住江南,不仅高官厚禄,而且千总以上的绿营军官全都抬旗。

    可要是谁敢保存实力不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