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5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清泰听了有先担心道:“王爷,开城也不管吗?一旦开城被占,汉城就成孤城了!”

    尼堪重重点头,沉声说道:“不要管,只管守住汉城,其他的地方,都没有关系。我们一万多精锐,紧守汉城,等他们来攻,咱们只要坚持到朝廷西征结束,骑兵回援,谢迁就只能再次下海,失去的城池,都能轻松拿回来!”

    联军四处攻击伪军,汉城的尼堪却不为所动。

    明军并没有将汉城的清军引出来,谢迁随即只能按部就班,扫荡汉城外围,然后集合人马扑向汉城。

    汉城城头上,清军士卒正在往城上搬运箭矢和滚木,城墙之外的原野上,忽然一面大旗出现,无数士卒紧随在大旗之后,列队而进,浩浩荡荡的向汉城而来。

    “咚咚咚···”汉城内警钟声顿时响成一片。

    (建立了个执事群一六二三五七九零七)

    (本章完)


………………………………

第1066章满清出击

    准格尔的突然进攻,搅动了天下风云。

    长城沿线,烽火连天,金国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关中男儿与蒙古人在长城上进行激烈的战斗。

    金国在四川战败后,战兵已经只有十五万左右,而这些兵马又有五万放在汉中不能动,两万多人放在潼关一线也不能用,能够投入到对抗准格尔蒙古的人马大概只有八万人。

    这就预示着金国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很难战胜准格尔蒙古。

    金国在河西和长城一线陷入苦战,南明方面又顿兵上庸,收取青海南部,对金国落井下石,使得金国的局势越发被动,豪格只能再次亲征,前往嘉峪关御敌。

    面对准格尔二十万大军带来的强大压力,以及南明的落井下石,豪格感到了极大的危机。

    金国也不是一味的硬抗,在大军于长城抗击的同时,豪格也学起了刘邦,派人联络巴图尔珲,许以钱财,希望准格尔退兵。

    此时,被金国给予希望的满清朝廷,已经在北京集结了八万大军,这几乎是大清所有的铁骑。

    人马虽然集结完毕,可是多尔衮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明朝在淮河一线增加兵力,使得多尔衮不敢全力西进,而朝鲜方面,明军和朝鲜军队,发动反攻,将尼堪围在汉城,救是不救,多尔衮也举棋不定。

    除了这两件事之外,还有一件大事情,也让多尔衮十分不安。

    阿济格被明军所杀之后,多尔衮就更加依靠多铎这个兄弟,本来这次西征准格尔,多尔衮已经准备让多铎挂帅,可是不想还未决定出兵,多铎却染上天花,一病不起。

    北京紫荆城,多尔衮的府邸,多尔衮与代善对坐在大堂两边,大堂上方挂着一副地图,满达海的长子常阿岱站在地图前,指着地图说道:“摄政王,准格尔部聚集的区域,主要在阿尔泰山之南,天山之北的广大区域。”

    说着,常阿岱用木杆画了一个圈,“准格尔部的聚集区域,又主要分为两片,一部在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附近,这里牧草肥美,是巴图尔珲的本部所在,大概有十万帐,生活在此。另一部分在天山北麓的盆地内,大概也有五六万帐,此外就是散居各处的一些小部落,如同辉特等部,就散居在塔尔巴哈台山的牧场!”

    常阿岱又将木杆指回乌伦古湖,“这次准格尔部南征,每帐出丁一人,青壮大多随着巴图尔珲南征,留下的人口有几十万,但是能战的蒙古人却不多,我大清猛扑过去,这几十万人口,还有百万牛羊,都将属于我们。”

    为了对付准格尔,满清下了不少功夫,派遣了大量密探摸清漠西的情况,同时又重金收买了一些小部落的首领,使得满清对于准格尔的游牧之地,打探的一清二楚。

    代善咳嗽了一下,他的身体也已经不太利索,本来说好了这次由多铎出征,可不想多铎却重病不起,最后还是只能他这把老骨头上阵,为大清乘风破浪。

    代善听完,点了点头,“准格尔部主力已经与金国激战一月有余,再拖下去,恐怕金国便真的顶不住了。现在既然已经摸清了准格尔的牧场,本王认为可以行动了!”

    多尔衮微微颔首,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是关键明朝方面的动作却让他有些不安,无法没有顾忌的西征。

    “据徐州马光辉的禀报,南明在淮南屯军十五万,五大都督之一的戴之藩已经前往淮安坐镇,明军时常跃过淮河挑衅,使得南线压力大增!

    此外尼堪现在被困汉城,谢迁纠集近三万人马,日夜围攻,使得本王暂时无法下定西进的决心。”

    代善听了多尔衮的话,沉默了一会儿,明朝的举动确实令人担心。

    “王彦那厮多半是知道了我大清将要西进,所以才故意搞这些动作,想要牵制我大清!”拿着木杆的常阿岱,见多尔衮犹豫,心中有些焦急。

    代善年事以高,多铎身染重病,多尔衮的身体也不太行,满清老一辈,开始凋敝,而尼堪、常阿岱这样的少壮派,逐渐走上了满清的政治舞台。

    年轻人火气大,有冲劲,攻击准格尔明显是壮大大清的大好时机,在他们看来怎么能因为明朝的牵制,便放弃呢?

    多尔衮看了常阿岱一眼,知道他的想法,但作为大清的掌舵人,他必须考虑全面。

    “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不管南明意图如何,十五万大军屯在淮河一线却是事实,我们如果不警惕,牵制就可能变成真的进攻。万一明朝从淮河、南阳同时出兵,而我大清全无准备,极有可能将我们赶到黄河之北,所以不得不防!”

    代善老臣谋国,行事比较稳重,他微微颔首,显然比较赞同多尔衮的顾虑,可是西征之事却也不能拖,不能被明朝束缚手脚,影响大清的国策。

    代善沉吟了下一下,“蒙古人平时为牧民,战时则为兵,与我满人一样,几乎全民皆兵。如果要征讨,自然不易,可是现在巴图尔珲带走了绝大多数青壮,本王估计留在牧场的青壮不会超过三万人,这就是我大清的天赐良机。我们八万精骑,大可留下两万人在北京,防备南明的进攻,六万大军直扑准格尔,应该没有问题。”

    说着代善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至于朝鲜方面也不用太过担心,朝鲜军队的战力,本王知晓,尼堪有一万精兵,凭借汉城而守,坚持半年都没问题,待我大军灭了准格尔,再回过头来,轻而易举就能将朝鲜这个跳梁小丑,再次赶入大海!”

    代善数次征讨过朝鲜,每次都是势如破竹,没有一次是例外。

    在他看来,朝鲜十万人,也未必是一万清军的对手,尼堪在朝鲜两年时间,如果几个月就被朝鲜人赶出汉城,那他这个郡王也就不要当了。

    多尔滚点了点头,有两万骑兵监视南明,明军要是敢跨过淮河,这支骑兵足以承担切断明军粮道,拖延明军的进攻的任务。

    至于朝鲜方面,多尔衮到是还有些担心,明将谢迁也算是有名之辈,尼堪在汉城能不能坚守一段时间。

    常阿岱见多尔衮还在犹豫,随即说道:“摄政王,再拖延下去,金国可能就认输了,到时候豪格给准格尔送上财货,求准格尔撤兵,我大清就丧失天赐良机了!”

    (建立了个执事群一六二三五七九零七,另外感谢滋野三郎末裔的10000打赏,吴东临的500打赏,明天多半要约会,过两天加更!)

    (本章完)


………………………………

第1067章血战瓜州上

    ?车臣领着六万人马进抵瓜州城之后,开始了一次迅猛的进攻,可是没有想到遇上金军抛射的震天雷,负责攻城的辉特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瓜州城下壕沟纵横,鹿角遍布,蒙古人准备不足,未接近城墙就被金军打退。

    这让车臣火冒三丈,认为辉特部没有尽力,可是事实上他也知道,这次失败是因为他们准备不足,有些轻敌才攻击失利。

    他之所以训斥辉特部,主要还是因为他发现瓜州可能不太好打,将会影响他与父亲巴图尔珲台吉会师,影响到父亲对他的看法,所以把气撒在了辉特部身上。

    伊克明安对于车臣的训斥,也很委屈,是他说要用迅捷猛烈的攻击,来展现准格尔无可匹敌的气势和战力。

    他急于同巴图尔珲汇合,见孙可望不降,立刻便决定进攻。

    蒙古军准备不足,器械不全,他奉命进攻结果失败,责任怎么能怪在辉特部的头上。

    进攻失利之后,车臣也见识到了瓜州完善的城防,蒙古人虽有六万人,可是只能马上称雄,攻城战还真是有点欠缺。

    车臣知道攻陷瓜州,还是需要足够的器械。

    好在蒙古人从铁木真时代开始,就喜欢抓捕工匠,然后编成匠籍随军行动,帮助大军打造各种器械。

    准格尔作为蒙古的一支,也收罗了不少的工匠,只是他们的动作慢些,还在后头。

    进攻失利之后,车臣只能一边等候工匠,一边老老实实的推着整车的泥土去填平壕沟,清理城前的拒马和鹿角,以便下次攻击时,蒙古大军能够迅速冲到城下,同时也方便攻城器械通过。

    城头上的金军见蒙古人开始填壕,自然不会客气,城上的火炮齐射,直接往城下招呼,不过蒙古人赶制的填壕车却十分坚固,车上的甲板上都盖了两层皮革,铁沙炮打出的沙子,城上射来的箭矢,还有铳丸都很难击穿,只有大炮和城后抛出的砲石击中才能砸烂。

    城上的火炮和城墙后的砲车毕竟是少数,震天雷这样精贵的东西又不能用,瓜州城上火炮和砲石齐发,但还是架不住蒙古人的填壕车众多,城上的守军便眼看着城外的深壕被填平,鹿角拒马被清开,蒙古人逐渐清理出了一条直接进攻城池的道路。

    在护城河被逐渐填平时,赶到的蒙古工匠,也开始在营地里大造器械。

    瓜州城上的金军将领,眼看着壕沟被填平,蒙古营地里一个个巨物高高耸起,便告知手下士卒,要准备拼命了。

    蒙古人刚开始兵力城下时,那铺天盖地的气势,确实将瓜州守军吓得不轻,可是随着第一次攻击的虎头蛇尾,加上连日来蒙古人填壕,被他们打死了不少人,他们心中便渐渐没有了对蒙古人的恐惧。

    这日清晨,城上的将领向孙可望报告,说蒙古已经填平了三条壕沟,将北城前的鹿角拒马清理干净,近几日就可能攻城。

    孙可望正与虞胤在铁器坊视察,这里正加班加点的生产震天雷等火器,每制造出一箱,便立刻运到城墙后摆放。

    听到消息,孙可望与虞胤正在准备离开铁器坊,前往城山察看,城外却忽然一阵号角声传来,蒙古人真的准备攻城了。

    孙可望来到城上,凭城眺望,只见蒙古人像惊了的蜂巢一样,无数人从营地内涌出来,在旷野上摆阵。

    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一座座高耸如丘的攻城塔、云梯、盾车耸立在人潮中,还有巨大的攻城锤,在近百力士的推动下,缓缓前行。

    蒙古人的将领骑马奔驰在军阵前啸叫着,正进行动员,看来蒙古人终于要开始再一次的进攻了。

    经过近一个月的磨合,张胜已经基本控制了刘进忠的一万人马,他得知孙可望上城,匆匆的跑过来,孙可望见了他,直接问道:“各处防守准备的怎么样?别让人第一波就冲上城头!”

    “大王放心!弟兄们都准备好了!”张胜颇有自信地抱拳回答道。

    孙可望点了点头,目光朝城墙上扫了一眼,见炮手就位,弓箭上弦,每隔一段距离,城墙上还有个挡板,板子被绳索拉住,上面放满了石块。

    看着蒙古人将要攻城,孙可望带着虞胤赶紧在城墙上转了一圈,漏个脸,好鼓励一下守军的士气。

    瓜州城上,金军将领正鼓动士气之时,城外的蒙古军也在动员。

    虽然之前的震天雷将辉特部吓得不轻,不少人还是心有余悸,可是车臣为了让辉特部用命也是下了本钱。

    车臣打马从军阵前面走过,蒙古军阵中欢呼不断,他奔驰着扬起一片黄尘,四处鼓噪士卒,最后猛然拉住战马,在大军前方停下,大声啸叫道:“攻破瓜州,纵兵三日,金银、美酒、女人都是你们的!擒杀孙可望者,便是瓜州城主!”

    准格尔部、辉特部以及其他几个小部落的士卒,听到车臣的话,顿时嚎叫起来。在抢劫的诱惑和巨大的奖赏面前,蒙古士卒们一个个摩拳擦掌,震天雷算什么?瓜州城又算什么?

    城外的号角声此起彼伏,蒙古勇士们挥舞着弯刀,发出一浪高一浪声响,使劲的叫唤。

    六万齐声大喊,一个个鬼哭狼嚎,造成的声势铺天盖地,要是一般的战场新人,见了这个声势,早已未战先怯,可是金国这些年可以说是连连征战,士卒并非初上战场的初哥,面对蒙古人的嚎叫,他们并未生怯,反而有些不耐烦起来。

    孙可望和虞胤在城头转了一圈,让守军知道,他们一文一武还在城中,将与他们一起同守瓜州。

    张胜见两人转了一圈,城下蒙古人嚎叫的厉害,估计马上就要攻城,于是领着几员将领围上来,要求两人立刻下城。

    攻城战最为激烈,箭矢铺天盖地,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万一有枚流矢正中孙可望面门,或者一箭撂倒虞胤,守军必然军心动摇,两人待在城上反而会让守军分心。

    孙可望见此,随即与虞胤一起下城,他让人送虞胤回布政使司,而他则留在了城墙背面,便于就近调兵。

    在他两人刚下城不久,城外嚎叫的蒙古军阵,嚎叫的声浪猛然达到顶点,然后突然一泄。孙可望在城下看不见,可城上的士卒们却看的真切,无数蒙古士卒,向冲出堤坝的洪峰一样,汹涌澎湃的向城头涌来。

    高耸的攻城塔,巨大的攻城锤,在士卒的推动下,随着洪流向前。

    “噌”的一声响,张胜猛然拔出战刀,厮声吼道:“防御!”

    (感谢书友6430的打赏,求月票、推荐、订阅)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