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5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对这样的场景,要不是王彦心里有数,可能没走到山东,心就已经飘飘然,觉得他真是民心所向了。

    “这么大的阵仗,他们下了不少功夫啊!”如今谋反之事,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没什么不好提的,王彦叹了口气,无奈的笑道。

    “确实是这样,前面几站因为比较匆忙,所以声势要小一些,但是因为大军走的慢,后面准备就充份多了。”站在王彦身后的余太初,又指了指河边,“殿下,那边喊的最响的应该是忠贞镇的士卒,他们喊完这一站,就会立刻南下到东昌府,接着制造声势。”

    王彦心中哭笑不得,为了能够让他称帝,高一功他们还是动了脑筋的。

    王彦顺着余太初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躲在人群之后,大该有数千平民打扮的士卒,放声喊着,那声音中气十足,怎么也不像是普通百姓。

    “前面的百姓呢?”王彦看了会儿,忽然指着运河边上秘密麻麻的人群,问道。

    徐太初看了王彦一眼,低头轻声说道:“大多都是当地官府组织,只要过来的人,就发两个馍!”

    王彦一时说不出话来,半响才呢喃道,“都是假的啊!”

    虽说他心理有数,但听到这些欢呼声和聚集过来的百姓都是假的,他还是有些失落,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排斥这一幕,他也希望自己真的被百姓如此拥戴。

    想想也是,明朝在北方并没有什么人心,现在仗刚打完,生活还没着落,他们最多觉得明朝还不错,哪里会突然就这么热情起来,王彦就是在南方,怕是也很难有这个待遇。

    这时他不禁长出了口气,然后镇定了一下,转过头来,问道,“这是兄长出的注意么?”

    王夫之摇了摇头,“没与殿下商议,我怎么敢给他们出注意呢?”

    王彦眉头一挑,不信道,“兄长没有参与?”

    之前王夫之处理河南土地的事情,王彦后来稍微一想,就知道王夫之在给他铺平道路,所以他不信王夫之没有参与此事。

    正是因为河南的事后,让王彦察觉到了不对之处,才下令锦衣卫摸清了现在的事情。

    “呃~高一功他们确实找过我,但是父亲和兄长给我写信,让我暂时不要参与!”

    王彦闻语,不禁问道:“哦,大伯什么态度?”

    “父亲说以殿下的威望和功绩,真到那一步时,因该是水到渠成之事,不用急于一时,也不用武人拥立,最好是让皇帝主动禅让。因为父亲觉得以殿下的性子,是做不出武力胁迫皇帝退位的事情,况且也没有必要用武力登位,只要多花些时间,有足够的功绩,然后让百官劝进也不难。”

    “这么说来,大伯也是支持我篡位的喽!”王彦不禁叹了口气,他心中其实对于理想还是有些坚持的,想做个圣人,但是身边的人都是俗人,连他一直比较敬重的大伯和王夫之也是如此。

    这让王彦内心失落,有些动摇,开口道:“这次高一功他们的举动,虽然情有可原,但是十分不妥,考虑太不周全。兄长既然也知道,我不会同意,况且皇上才八岁,亲政要七年之后,还有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不拦一先他们,一定要用这种最不光彩的方式夺位。现在朝中有不少人并不支持,锦衣卫禀报,几位阁老已经向山东而来,堵阁部更是扬言要撞死在我的面前······”

    王夫之见王彦发起牢骚,解释道:“这件事情我想拦也拦不住,高一功等人心里不安,殿下应该拿出个态度,让他们安心。”

    王彦专注于他的改革,以及对于清军的作战,在平定唐鲁之后,也一直没有与高一功等人,敞开心扉谈一谈,顺系见王彦没有动静,自然急了起来。

    王夫之说着,他顿了下,看了眼王彦后,缓声说道,“这次事件,只要殿下有态度出来,压下去还是不难的!”

    “你们这是逼我,一定要看到我的反心,是吗?”王彦道。

    王夫之道,“这是利用此事,让朝臣妥协,让殿下更进一步就任监国,同时也看看朝中的态度如何,可以说是一次试探。”

    这么说来,王夫之等人也不赞成武力篡位,但是他们想利用高一功等人,来试探一下朝野的态度,并且让王彦的权威更进一步。

    “监国?”王彦皱了下眉头,有些明白,王夫之和王家早就算好了。

    他们明知道王彦不会接受武力夺位,也知道高一功的行动太急,不是夺位的最佳时机,并且文官集团不会允许武将拥立新帝,可是他们依然纵容高一功行动,其实就是拿顺系当枪使,一是迫使王彦表态,二是看看朝野的反对势力有多强大,为今后做好准备。

    这是一条步步为营,更为稳妥的道路。

    王彦现在是摄政,是君上年幼无力理政时,将国事交给王彦处理,摄政只是代理国政,皇帝长大之后,是要还政给皇帝的,但是监国就不一样了,一般只有储君才能就任监国,监国对于王朝,是有继承权的。

    鲁王当初为何能与隆武帝抗衡,就是因为他是监国的身份。

    “殿下,快看,几位都督都来了!”就在这时,余太初忽然指着岸边骑马驻立的一支人马道。

    (感谢幸福啄木鸟的1000,傲娇腹黑眼镜男的500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

    (本章完)


………………………………

第1226章三个条件

    临近临清城时,在运河边上的码头旁,近万士卒列成了整齐阵型,旌旗招展,刀枪林立。

    高一功、刘芳亮、刘体纯、李来亨、党守素、扬彦昌等人,除了在潼关一线的李过、以及一些在重要岗位上的顺系将领之外,顺系的主要人物基本都到了。

    当初王彦只有三万人,后来在湖广一下接受了十多万顺系大军,才一举扭转了湖广的战局。后来王彦虽然大力扶持了戴之藩、刘顺等人,又收编了不少清军降兵,还有大西军,以及鲁王系和赣系的人马,但是顺系在明军中的比重,至少还占了三成左右。

    这一点,可以从高一功、李过、刘芳亮、李来亨、党守素、刘体纯、刘体仁等大批将领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顺系在明军中占据的比例。

    王彦寻声望去,见这些大将立在码头,他们见王彦的坐船过来,纷纷翻身下马,准备恭候。

    按照明朝现在的律令,他们这样私自离开驻地,为经过授权,就私自调动兵力的行为,往严重了说,都是要杀头的,不过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本身就是杀头诛族的大事,自然也不会在意这点事儿。

    这时王彦看着他们,脸色不禁一沉,不得不说,顺系和王家给了他巨大的压力,不过好在,王家人也清楚,如果让武将拥立他,那今后顺系将会迅速做大,这不是王家愿意看到的,所以王夫之等人,还有楚派的官绅都没有参与,而是让顺系投石问路。

    值得庆幸的是,王彦身后的文官和武将们并不是一条心,但是他们的分歧只是新的王朝以何种方式建立,什么时间建立,谁将获得拥立大功和最大的利益。

    眼下,逼王彦的人越来越多确是一个事实,已经到了这一步,按着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该行替代之事了。

    王彦心中也理解这些人的想法。不过,时间还早,他一步步走到现在,岂能因为有人逼他,他就顺从别人的意思,人总归还是要有点坚持的。

    这可能有点自私,更多的是想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历史需要他这样的人,总得有人来开个头,来做出改变。

    顺系的行为,在王彦的意料之中,可王家的心思,就让王彦觉得有种孤家寡人,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感觉了。

    这让他有点神伤,是坚持自身的理想,还是成全他人的富贵,王彦也很动摇,但是时间还早,为什么要这么快放弃呢?

    从青州之变到现在,他一步步拼了出来,多么不易,再拼一拼又如何?

    今时,他不过而立之年,命长一点,至少能活三十年,在这三十年内,他说的算,为何不试一试?他不做一做,怎么知道结果?

    孤还没死,等孤死了,要是不成,任凭你们洪水滔天,但在这段时间里,谁要斗,那就斗,皇帝要争,那就陪他争,大臣要斗,那就陪他斗,就让孤王做个活曹操吧。

    想到着里,王彦不禁长出了口气,他现在确实背负巨大的压力,可是最难的时候都过来了,现在他还有大把的牌,又算什么呢?

    不过他着些想法,现在已经不能表现出来,至少不能在王家和顺系这些想让他称帝的人面前表露,因为跟俗人不能谈什么理想,但是在面对堵胤锡、苏观生等人时,又得像个建制派,他需要在其中周旋。

    王彦忽然扭过头来,不快的说道:“让他们上船,孤王不入临清。”

    陆士逵一直站在王彦身后,看着他的背影,听到命令忙抱拳应诺,然后从大船跳上小船,慢慢到了岸边。

    高一功等人见了他,忙迎接上来,“鸿淅,殿下呢?”

    陆士逵看了几人一眼,欲言又止,半响鼻子里出了股长气,才叹道:“大都督,殿下让你们上船去见他,殿下并不下船!”

    高一功闻语不禁与旁边的刘芳亮对视了一眼,后面几将也有些慌了。

    他们听说内阁几位学士,已经往北方而来,想要阻止楚王泰山封禅,所以走到了临清来迎接,想裹挟着王彦走陆路经过济南去泰山,避开几位学士。

    顺系虽然在明军中占了很大比重,但是王彦对于军队的控制,其实还是很强的,特别是中下层的将官,许多人都可以算是王彦的门生,顺系也不敢动硬,所以他们主要是造势,让王彦觉得天下都希望他篡,动摇他之后,然后寻机会黄袍一裹,大事就成了。

    这一路来,沿途楚王殿下都会下船,到州县内安抚刚归附的百姓,见见士绅,声明下朝廷的政策,以便北方的秩序尽快恢复。

    临清是山东极为富庶的一座城池,楚王突然不下,这让高一功等人心中一紧,看来他们的事,楚王是知道了。

    这事毕竟是他们自作主张,谁被逼迫,都不会高兴,不过他们这也并非全为了自己,殿下登上大宝就是皇帝,他们这也是为殿下好。

    现在的情形,他们也不能将楚王抢下船来,高一功沉默了一会儿,便将马鞭和兵器交给亲卫,沉声道:“好,我们跟着鸿淅去见殿下!”

    其他几人见此,也只能都解了兵器,一行人上了小船,然后等小船靠近王彦的座船,才从船梯上去。

    王彦的坐船是一艘三层的楼船,船体很大,这时王彦已经回到船舱内。

    几人被领进一间特别大的舱室内,里面两侧摆放着楠木交椅,王夫之和几名官员坐在两边,王彦则沉着脸端座在中堂,整个布局就像是进了一间节堂。

    高一功等人见此,忙疾步上前,齐齐给王彦行礼,“我等参见殿下!”

    王彦没有让他们起来,只是扫视他们一眼,然后冷声说道:“你们胆子不小,擅离职守不说,还带着大军前来,眼里是有没有孤,也没有朝廷了。”

    几人听了,低头一阵沉默,王彦今日的威望,他们心中都还是很敬畏的,不过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该说的还是要说,高一功忽然磕头道:“殿下,我等怎会不将殿下放在心上,我等这次前来,正是为了殿下的大事!”

    他一说完,刘芳亮也跟着跪拜道:“殿下,军中将士都觉得殿下······”

    “好了!放在心上,你们拥兵前来?这样能让孤王安心,怎么让孤心安?”王彦却忽然出声喝断道。

    高一功闻语一愣,他长期驻守南京,明白的多一些,立刻就反应过来,紧接着就脸上一白。

    刘芳亮却没有明白王彦的意思,他忙解释道。“殿下,那是为了给殿下壮声势啊!”

    “殿下光复神京,德胜还朝,正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我们都愿意跟随殿下,拥护殿下!”

    王彦挥了挥手,见他们纷纷解释,叹了口气,然后改变语气温声说道,“孤王知道你们想说什么,要做什么,但这件事并不像你们想的那么简单,不过孤王会给你们一个交代,你们就先在船上住下,三日后,孤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说完王彦便起身离开,留下高一功等人,李来亨不禁有些惊惧,还想要说,王夫之却站起来说道,“三日后,大军正好到泰安,殿下既然说会给几位将军一个交代,几位将军就等三日又何妨呢?”

    泰安府,位于济南之南,大运河的东侧,泰山就位于泰安府境内。

    攻打北京,王彦所带的军队,主要是戴之藩统领的东路军,成分包括刘顺的忠武、张名振的振武左军,还有李元胤的武卫右军,并没有带顺系的人马去打北京。

    这主要是因为顺军攻占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王彦光复神京之后,必然要进行祭祀,顺系在会感到不舒服。

    他将高一功等人留在船上,也是担心万一顺系惹出更大的事端来。

    这时,王彦已经知道,堵胤锡等人已经北上,估计他们会在泰安拦截住自己,让他不要登顶泰山,所以他准备等人到齐了在来处理此事,给顺系一个交代,让他们安心之际,也要迫使朝廷退让和妥协。

    不过,王彦显然低估了堵胤锡等人的急切心情,他们一路狂奔,没有在泰安等候王彦过去,而是直接迎到了东昌府。

    堵胤锡等人,在东昌府境内,就将王彦拦了下来。

    他们消息也十分灵通,知道高一功等人在临清就上了王彦的坐船,堵胤锡怕王彦被说动,所以星夜赶到东昌来。

    王彦并没躲着不见,而是让人将他们也接到船上来。堵胤锡走得最快,直接将几位阁老和引路的侍卫都甩在身后。

    他钻进了船舱内,便见王彦坐在主位,两边的座椅上,左边只座了王夫之、夏完淳两人,右边则是清一色的武将,大多都是顺系之人。

    堵胤锡见高一功等人坐在舱内,脸顿时垮了下来,就要说话,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