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6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卑职谢过大帅,不过堡垒能打下,全都是弟兄们用命,大帅指挥有方,卑职不敢居功!””周岱等人心中虽然高兴,但却忙行礼道。

    李定国摆摆手,“赏罚分明,这是大明的规矩,你们不用谦虚。”说着他看向众人,“既然荷夷已经肃清,那就赶快组织人手扑灭大火,不要让火焰烧毁其他仓库,赶紧将堡内的物资统计出来!另外不要再杀俘了!”

    七月初四,明军完全控制了巴达维亚,结束了荷兰人于此数十年的统治。

    明军清点出来的物质十分巨大,银两与物资将近五百万两,其中一半乃南洋的明人所有,监军钱秉镫到了之后,按着抄出荷兰人的账目,将一部分还给了南洋的百姓,引得南洋的百姓一阵欢呼。

    明军既然拿下了巴达维亚和马六甲,荷兰人在南洋便算彻底失败,几乎完全被赶出了南洋,剩下一淡目等地还有极少数的荷兰人,已然不足为虑,就算明朝不出手,估计马打蓝苏丹国也不会留这批荷兰人。

    如今明朝控制了马六甲、巴达维亚、泗水等城,等于将荷兰人在南洋的势力范围全部兼并,由此而来,对于南洋自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其实在明朝打下马六甲时,这种影响就已经体现,在马六甲对面的苏门答腊岛上,原来明朝起义军领袖张琏所立飞龙国的后裔,便希望能够请为藩臣,亚齐王国也表示愿意进贡。

    整个南洋的局势一下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明朝现今对于藩臣却有很多规矩,并不是谁都可以来抱大腿的。

    成为藩臣,不仅是形成军事上的联盟,在经济和贸易上,明朝也会给藩属便宜,但其它各国显然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如果明朝的藩属与它国冲突,明朝会纠集整个藩国体系内的国家,率大军为藩属出头,只此一点,就不是一般国家能够享受的。

    想要进入大明的藩属体系,并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今后将是个欲做走狗而不得的时代。

    不过明朝也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会引起这些欲进贡而不得的国家产生敌对的情绪,影响明朝的贸易,所以钱秉镫便上书,除了现有的藩臣之外,还得有个预备藩臣的制度,允许一些国家朝贡,将他们纳入势力范围,不许它国染指,但这些国家,不享有藩属国与明朝在贸易等各个方面的便宜。

    随着西方强国的崛起,殖民主义的盛行,弱小的国家,就只能联盟或者找靠山,不然只能灭亡。

    明朝的藩属和朝贡体系,将为这些国家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择,先努力成为一个有资格朝贡的国家,然后再想办法成为藩臣,那么此国在大明朝庞大国力的加持下,仅仅是军事联盟一项,就能立马让一个不入流的国家,成为三流国家,甚至更强。

    在拿下巴达维亚之后,接下来,主要便是对马六甲和巴达维亚更改汉名,恢复两地的繁荣,并设立像占城一样的总督区域,保持明朝对此地的控制。

    这时李定国和南洋的陆师,剩下的任务,基本只剩下维持马六甲、巴达维亚、泗水等地的安定,没了作战任务。

    南洋的捷报,很快就被送到南京,王彦看到之后,立时大喜,兵部也觉得大势以定,内阁在折子上批注着的意见也是,“南洋两夷,今荷夷以败,所余者,惟西班牙盘踞于苏禄小岛,虽难骤拔,但除之不过早晚而已,监国大可安心。”

    这日王彦在议政堂内,看了详细的军报之后,笑道:“南洋战事于去岁起,直今已经大半载,终于快要结束,李定国这次做的还算不错,他报功的折子也上来了,该怎么赏,可以大度一些,毕竟据说缴获就在五百万两以上。这一战,我们是赚了的!”

    几位大学士也跟着笑了笑,方逢年笑着站起来行礼道:“奖赏的事情,内阁已经在议了,监国可以放心,必然让将士们满意。另外,内阁想给马六甲和巴达维亚更改个名字,还请殿下赐名!”

    这个名字是得改一改,没道理再用荷夷取的名字,不过王彦一时间也没有好主意,他沉吟一下后,开口笑道:“不如将此事登在邸报上,向天下才学之士征名,如何?”

    “朝廷扩海疆数万里,这是普天同庆的事情。监国之策,可以让百姓知道我朝之盛,让士子参与其中,乃是与民同乐。臣以为可行!”张肯堂笑着捋了捋胡子道。

    这确实也是王彦的一点小心思,做好事,做大事,就得留个名。扩海疆万里,他这样的功绩怎么能不让天下知道,不听一听百姓对他的吹捧哩。

    不过这事后来,虽然讨论激烈,但也并不是如王彦所想的那样,一片吹捧歌功之声,其中不少人便说王彦不务正业,不忙着统一天下,实现大一统,赶紧灭了金国,却舍本求末,去蛮荒之地,穷兵黩武,让人大失所望。

    当然这是后话,王彦当即笑道:“那此事就这么定下了。”

    众人自然没有意见,这时陈邦彦便起身道:“监国,如今荷夷以败,剩下就是西夷盘踞于苏禄,陆师以无太多作用,是不是可以将李都督调回南京呢?”

    王彦想了想,“李定国可以调回,不过军队暂时留在南洋,等水师击败了西班牙,局势稳定后,再将陆师抽调一批回来。另外,孤有个想法,南洋之地水师为主,但有时候难免遇上陆上之事要解决。孤准备从陆师之中,调拨一部精锐,也不须要太多,大概万人左右,交给水师指挥,诸位以为可行吗?”

    “这次南洋作战,我朝出动陆师三万人,但实际而言根本不需要如此多的人马。如果给水师一支万人的陆氏,那么许多问题,水师就能解决,不用再去调配陆师,临时拼凑人马,臣以为可行!”陈邦彦点了点头。

    这次南洋作战,明军抽调三万人,但马六甲战事一结束,就有近两万人,因为天气和水土不服的原因返回广州,为水师训练一支能够适应南洋气候的陆师,确实很有必要。

    南洋的利益关系到商会和五德号的利益,那也就关系到官绅的利益,众人都不会反对加强南洋水师的提议,当下王彦又与几人商议了南洋的贸易和藩属的问题。

    可以说,明朝这次与西方的交锋,基本已经大胜,而且将意义深远。

    之前明朝也与西方交手几次,但可以说只是小规模的交手,但这次却不同,算得上是一场正面的碰撞,而荷兰人的失败,必然给西方其他的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明朝与西方在南洋激烈碰撞之时,其实在伏尔加河畔,另一场东西方的碰撞,也拉开了序幕······

    感谢都是国军兄弟的500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

    (本章完)


………………………………

第1276章粗粮出关

    去岁,公元1654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由以清的覆灭,最为震动天下时局。

    在清覆灭之后,金成为了明朝唯一的对手,也是明朝今后必然征讨的下一个国家。

    自秦皇扫六合,统一天下以来,整个华夏民族,就种下了大一统的基因,所以金国上下都知道,最后一战迟早会来。

    今岁,明朝又北击蒙古,南征西夷,解决了牵制手脚的两大隐患,金国便更加紧张起来。

    为了摸清明朝什么时间动手,以及战备的情况,金国花费了大笔的银钱,还有人力物力,用来刺探明朝的情报。

    四川作为明军北上汉中,进攻金国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金国刺探的重中之重。

    去年底,曾经被吴三桂烧毁的金牛道栈道,就被四川官府花大力气修复,四川与汉中的联系便又畅通,随之而来便带来了两国商旅之间的往来。

    虽说明朝禁止向金国输送粮食和精铁等战略物资,但是其他物品却不禁止,双方依然有商业上的往来。

    特别是汉中的人口,大多是川北迁过去,他们与四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说两国敌对,但是民间的联系却并没有斩断。

    金国的密探便时常扮成商旅,到四川以及其他各处,刺探情报,而明朝同样派遣了大批人员,对金国进行渗透。

    四川北面保宁府境内,这里的人口被吴三桂迁走了大半,之后四川布政使司从川南和川东迁来了一些,再加上官府劝说一部分土司下山耕种,所以广元的人口,已经得到一定的恢复。

    这时在广元境内,田间地头,官府的官吏正指导百姓,收获番薯,播种玉米、土豆。

    几年前,王彦在发现福建大量种植番薯,使得福建对外省的粮食依赖减少后,便在西南的山区,大力的推广番薯的种植,为明朝提供了许多粗粮,使得粮食的问题,对明朝而言,不再是个特别严峻的问题。

    粮食历来是王朝稳定的根本,在番薯推广成功之后,王彦便下教旨,追封将番薯带入福建的长乐县商人陈振龙为伯爵,曾经力主推广的巡抚金学曾也被追封为伯爵,给予两家极大的荣耀。

    番薯传入中国以久,许多官员甚至都吃过番薯,可是这些尸位素餐之辈,就是没想过到田间地头瞧一瞧,看一看,等朝廷封下爵来,一个个才后悔莫及,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在朝廷下旨追封后不久,福建便有官员,以进献祥瑞为名义,又发现了苞谷和土豆等旱地作物。

    祥瑞都是下面的人搞的迷信,不过作为统治者却很享受,这代表着天对统治者的认可,代表国泰民安,王朝鼎盛。

    王彦很享受着种感觉,对进献之人,再次封赏,然后命人试种,结果收成都还可以,随即便让官府在民间推广。

    这些作物的出现,让原本不能耕种的许多旱地,都能产出粮食。

    明朝这些年仓库储备,已经明显增多了许多,就算某一地,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也足有能力赈济。

    早在番薯推广之时,明朝就下令不许任何人将番薯带入北方,之后的苞谷和土豆,也被列入了禁止运送的名单之中。

    各个关隘一旦发现有人私自携带前往金国,官兵将立刻锁拿,经过审问之后便可问斩。

    这条刑罚可谓极重,震慑力很强,不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两年来因此而死的人,却依然不在少数。

    其实番薯在明朝推广之初,清廷的密探就得到了消息,但是多尔衮更加关心明朝的火器,因而并没有注意此事。

    金国之前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不过在满清灭亡之后,大批清廷的密探,转而效力大金,许多原本不被清廷重视的事情,却被金国翻了出来。

    当然金国能注意此条情报,主要还是因为金国的粮食产量到了一个瓶颈。

    虽然金国大力开荒屯田,但是金国能耕种的土地毕竟不多,而且麦子每亩的产量也很有限。

    金国上下的粮食产量,只是勉强自足,这就扼住了金国发展的命门。

    现在金国采取魏武一样的屯田手段,军屯已有六十多万户,这个数目看似很庞大,军队数量众多,但这种兵农结合,种地多过打仗的农兵,战力实在堪忧。

    这种农兵,在精锐的职业军队面前,就是乌合之众。

    金国想要训练更多的精兵,就必须让农兵脱离生产,但是受粮食产量,特别是土地的限制,金国不可能有太多的粮食,来训练脱产的精兵,也不可能有太多人,去开矿,从事商业。

    粮食的问题,限制了金国的发展,而当金国知道明朝有这些能在旱地种植的高产作物之后,怎么会不动心呢?

    这时在广元境内,可以看见许多带着斗笠的百姓,正在开垦旱地,收获果实。

    傅有春与傅有年两人,扮成小伤人,牵着两头驮着货物的骡子,在道路上缓慢前行,不时用目光打量着道路两边劳作的百姓。

    两人见他们顺着番薯的藤子,不时从地里挖出一个个又红又肥的番薯,然后用框子运到道路边上,片刻就堆了一大堆,不禁交换了一下眼神。

    这时两人牵着骡子,顺着道路走到了一名坐在路边,用斗笠扇着风,歇息的老者旁边。

    傅有春便给傅有年使了个眼色,傅有年便将骡马的绳子交给傅有春,然后做到老者旁边坐下,笑着说道:“老人家,今年的收成不错啊!”

    “是还不错,就这一季,下半年就够吃了。”老者扇着风道。

    “这就是那个番薯吧,产量居然这么高,种起来一定很麻烦吧!”傅有年边说边从怀里掏出一把枣儿来,递给老者道,“老人家尝尝,可甜了。”

    老头抬头看了他一眼,不禁问道,“听你的口音似乎是我们保宁府一带的,你不清楚这个番薯么?”

    为了来四川刺探情报,傅有年和富有春,在汉中待了三个月,专门学了保宁一带的方言。

    傅有年叹了口气,“我确实是保宁人,不过被金军强迁到汉中,已经好些日子没回保宁,这次是前往成都买了些蜀锦,做点生意,才途径这里,所以不太了解。”

    老者听他这么说,才接过枣儿,自己没吃,全都放到怀里,然后忽然站起身来,从身前的番薯堆中拿出两个番薯,用手擦了擦泥巴,递给傅有年道:“朝廷有规定,这东西不让运到北边去,估计你们都没吃过,来,你们也尝尝,甜着哩。”

    傅有年接过,将另一个丢给傅有春,然后在衣服上擦了两下,一口咬下去,甚为甘甜,他不禁连连赞叹道:“好吃,好甜!”

    老者见他的样子笑了,“甜吧,老朽第一次吃时也觉得好甜,其实他煮着吃和烤着吃更好些,生吃有点容易打嗝。哈哈···”

    “这真是好东西啊,只可惜不能带到金国。”傅有年叹了口气。

    老者却笑道:“这东西种起来简单,只要切成块儿放在土里就能自己发芽,长出的藤条也可以当做幼苗,他们只要不被水泡,就能活,每亩的产量也高,真是极好的东西。它是朝廷花大力气弄来的,自然不能给金国,要不然吴汉奸吃饱了,又得祸害我们!”

    傅有年赔笑道:“这东西简直是隗宝,旱地都能种,这一下得有多少粮食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