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7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漫野的吴军,在原野上狂奔,身后喊杀阵阵,无数红色的身影,高呼着在后急追。

    败军惊慌失措的向南奔逃,何承志与王屏藩等将,意图在骊山一线稳住阵脚,几员金将在溃兵中竖起将旗,想要收拢败军,阻止溃兵继续奔逃。

    丧了胆的吴军士兵,却纷纷从他们身边绕过,何承志等人像是钉入河水中的木桩,溃兵就是流水,从他们身边流走,他们根本堵不住败军。

    “不好!杀过来了!”何承志身后,聚集了数百溃兵,忽然一人指着前面大声惊呼。

    这几百衣甲不整,握着长矛,打着将旗站在何承志身后的败军,抬头一看,一队金军骑兵,绕过骊山向南逃去,他们身后顿时出现,一片红色的浪潮,不需片刻,就能杀到他们身前。

    “快跑!”众多败兵一阵哗然,打旗的把将旗一丢,数百溃兵顿时一哄而散。

    只一瞬间,何承志好不容易收拢的一点人马,就只剩下十多个亲卫。

    “将军跑吧!”一员亲兵脸上恐惧,不禁急道。

    何承志已经看见,方才绕过骊山,向南逃去的骑兵,正是吴三桂统率的马军。现在吴三桂并没有能够拦下明军,已然仓皇而逃。

    这时大片红色的身影,出现在他们面前,明军紧随着吴军的败军杀至,金军步军已经没有再重新整队,没有重新构筑防线的机会。

    在何承志犹豫时,不远处奉命收拢败军的王屏藩,看见大势崩坏,已然一跺脚,拔马南去。

    战场上,数千名军骑兵,风驰于前,后面数以万计的明军步军,向南急进。

    南线既然溃败,李过就必须要在豪格未来的及撤退之前,向西面金军后方的临潼县穿插过去,截断金军撤往长安的道路。

    如果动作迟缓,让豪格跑了,那金军虽败,元气却依然还在。

    金国不像满清没有民意基础,它立国十余载,安定关中恢复生产,让金国在关中有一定的根基,并非像满清一样,一旦失败就处处烽火,倒戈成风。

    明军在打完这一场会战后,如果不想打长安城,那就必须尽量歼灭金军的主力,让金军没有实力守长安。

    这时明军已经追出了十多里地,日头已经过了正午,可士卒们却忘记了饥饿和疲乏,并没有打算放弃追击。

    前面的几千骑兵已然杀红了眼,战马所过之去,留下一地的尸体。骑兵不断冲入溃兵中,进行砍杀,手中马刀已饱饮敌血。溃逃中的金将士卒,回头一看,见骑兵又冲上来,不禁心惊胆颤,同时内心也有一些悲愤,“直娘贼的,真要赶尽杀绝么!”

    战场上,骑兵疾驰,每个人都死死盯着前面的猎物,手中长矛后收,准备靠近之后,再猛然刺出。

    一名骑兵将领,纵马上前,将一名逃窜的步兵刺得扑倒于地,迅速又抽回长矛,盯上了了前面一员逃跑的金军将领。

    那金将感受到身后的威胁,伏在马背上急奔,明军将领目光一寒,将手中长矛直接投射出去,长矛没能射中金将,越过他的头顶,插在战马前面的地面上,矛杆连连震动,发出嗡嗡声响。

    金将和战马同时受惊,马匹一声嘶鸣,前蹄高高悬空,险些将金将甩下马背,那金将双腿用力,夹住马腹,手大力的控制缰绳,战马嘶鸣几声,前蹄重重落下。

    他刚准备打马疾走,后面一阵劲风袭来,那年轻的明将已然奔驰到他身后,马刀一挥,便把金将展落下马。

    这明将叫高睿信,是高一功的次子,不觉之间,明军中的将二代,已然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了。

    在骑兵后面,李过领着大军,紧随着追来,他远远看见骊山,不禁挥鞭道:“传令,前军将骊山拿下,不要让金军重组防线。”

    骊山南面,李本深很快就撞见了败逃的金军,不过金军士卒看见这支近万人的援军,却并没有心安,更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纷纷从他们两边走过。

    李本深见此,拉住一员金军千户官,那千户只顾着逃命,没看见是谁拉他,本能的手一甩,想要挣开,谁知李本深力气大,抓住他的手臂却纹丝不动。

    “干什么,找死啊!”千户不禁大怒,怒目相对,然而一扭头,确听见一阵拔刀声,几名精锐的士卒,站在抓他的将领身后,纷纷拔出半截战刀,怒声呵斥道:“想死么,敢对我们军门无礼!”

    那千户顿时一怂,脖子一缩,吓了一大跳,尴尬的赔礼,李本深却不在意这些,忙挥手问道:“后面什么情况,你们蜀王呢?”

    千户回道:“后面的情况,卑职并不清楚。明军的喷子厉害的很,我们步军一接战,就被明军射得大败。蜀王还在后面,我方才好像看见马军的兄弟绕道南逃,估计王爷也败了。”

    李本深与众将闻语,脸上不禁一沉,身后的亲兵都有些慌乱。

    那千户见此,不禁小声说道:“这位军门可是来增援我们,不知道带来了多少人马?”

    李本深面色阴沉,没有回答,身后一将道:“我们有一万人。”

    千户听了,惨笑着摇了摇头,指着后面,“后面追来的明军有十二万人,卑职劝诸位将军,也赶紧逃吧!”

    李本深脸色一变,挥手将那千户赶走,众多部将围在他的身边,脸色沉重的看着他,不禁出声道:“军门,我们~”

    李本深将手一抬,制止了将领继续说下去,他目光看向漫野溃逃的金军,从他们身边向南疾走。这些人马建制已然混乱,神情狼狈不堪,他听着喊杀声已经到骊山之北,相聚大概也就五六里左右。

    这么近的距离,没有人断后,一旦明军追上来,这几万溃兵,全部都要完蛋。

    “上骊山,能挡一阵是一阵,得给陛下争取撤退的时间!”李本深手紧握着刀柄,忽然挥手说道。

    部将们欲言又止,可终究没有人反对他的意见。李本深是高杰之侄,徐州降清,之后南征北战,是绿营中比较能战的一支人马。中原大战后,他随着孟乔芳退入潼关,被豪格封为定东候,商周总兵官,备受器重。

    高杰镇手下几支兵马,战力都比较强劲,退到金国之后,又得到了补充和关照,这几年日子比在清时,要好上许多,不仅是物资上,主要是精神受到重视,加上民族政策温和,所以他们对金的忠诚度比较高。

    李本深说完,见众将都不做声,他也不多说,直接便翻身上马,众将校只能纷纷跟上。

    这时走在前面的李部士卒,不停的吆喝,“都让开,不许挡道。”

    溃逃的金军,发现这支逆行的人马,不禁纷纷让开一条通道,眼中闪烁着异样的目光。

    “看什么看,有人替咱们挡住明贼,还不他娘的快跑,想死在明贼手里么。”一名旗队,见手下一名士卒,站在路边愣神,推了一下,怒骂道。

    士卒闻语反应过来,看着逆着溃兵而上的这支人友军,士卒佩服他们的勇气,有一股欲与之同行的欲望,但是终究自己的性命要重要一些。

    此时李部士卒跑步急行,心中不禁怀着一份悲壮,但同时又有一丝骄傲······

    (感谢郭程明,小天狼星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本章完)


………………………………

第1393章大金国要完了。

    李本深部的士卒快速向骊山挺进,不多时就到了山脚,而他们一路逆着败军向北,也吸引了到了众多吴军溃兵的目光。

    清军是一只不能大败的军队,一旦大败,整个统治立刻动摇,但是金军却是一只能够经历失败的队伍。

    两者之间,有这样的区别,主要还是因为人心的问题。

    清完全是利益的整合,利益没了,又不得人心,整个内部自然分崩瓦解,但是金在关中多少还是有一点人心所向,除了利益之外,还有一份情感在。

    正是因为关中人对金的这一点情感,灭金比灭清,要更加的艰难。

    溃兵看见李部士卒,逆着人流,向北去阻击明军,犹如独行的勇士,让金军溃兵内心震动。

    虽说绝大多数人,没有勇气一同前往,纷纷低头让开道路,随着大流滚滚向南溃逃,但是在行走的过程中,不少士卒还是不时的回望这支独自向北的人马,而他们逃的也不在像方才那么惊慌。

    无数的溃军中,只有那么极少一部分,忽然停下步子,然后跟在了李部士卒的后面。

    何承志、王屏藩等吴军将领,纷纷收拢人马北返,加入到阻击的行列。

    这个时候,漫野都是败军,需要有人留下断后,而此种情况下,还能保持队伍,不随大流南溃,无疑是一种荣耀,是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体现。

    未时,在李部士卒到达骊山南面时,明军的前锋也到达了骊山脚下。

    骊山东西两面的山脚下,金军溃兵犹如两条大蛇游过,明军的炮弹不时的落入溃兵之中,腾起一团黄色的尘土。

    明军的铜炮,在健马的拖行下,速度完全能够跟上大军追击的速度。

    这时,距离骊山不到两里处,明军炮队排开了轰击,十多门炮同时腾起白烟,炮身带着炮架猛然后退。

    金军溃兵的尾部,不断的被炮弹砸中,士卒们稍有汇集的迹象,立刻就被砸散,溃兵只能建制混乱的散开逃跑,无法组织力量反击。

    在溃兵后面,是山呼海啸一般,漫野冲来的红色身影,明军士卒铺开了追击,数千士卒冲到骊山脚下,正如同蚂蚁一样的向上攀爬。

    “军门,明军在爬山!”李部士卒刚到山脚,就有先行的士卒回来禀报。

    李本深没有迟疑,将刀一抽,便大声喝道,“随本镇上!”

    何承志对王屏藩道:“老王,你看着东面,我看着西面。”

    一时间,在骊山的南北两面,红色的身影和黑色的身影同时向山顶攀爬,两边密密麻麻的都是士卒。

    两军士卒都没有喧哗,只有炮声不时响起,士卒们专注着脚下的石头,十分安静,仿佛在进行一场爬山竞赛一般。

    金军的斥候先上山顶,不到百人,他们打出零星的火铳,射杀攀爬到山腰的明军。

    这是明军的炮队,发现山头上有金军士卒,顿时调准备炮位,将炮口高高抬起,然后猛然打出一轮,十多枚炮弹,顿时覆盖山头。

    骊山顶上被炮弹砸得尘土飞扬,烟雾弥漫,明军顺着山坡攀爬,山顶的金军斥候零星的放出几铳,将几名明军打得滚下山坡,后面的明军避开尸体,呼号一声,便一跃而起,冲进了烟雾和扬尘中。

    几名手持火铳的金军斥候,被冲上来的明军刀牌手砍死,可几乎同时,山的背面,攀爬的金军士卒,也发出一声怒吼,冲上了山顶。

    最先上来的几名明军,被长枪刺中着后退,金军士卒一脚踹出,将刺中的明军踹下山顶,明军尸体滚落下去,但金军士卒未来得及庆幸,便在一声铳响中倒地。

    很快山顶上的接触,从前锋零星的接战,变成了一黑一红两道人墙的对决。

    山顶并不宽阔,双方不断有人马填上来,很快就挤满了士卒。

    两军一南一北,成两道密集的人墙,先是长兵器交击、突刺,紧接着战刀劈砍,最后盾牌与盾牌撞在一起。

    山顶上杀声震天,人挤着人的换命搏杀,什么武技和刀法都用不上,就是拼命的向对面劈砍,每一刀,每一枪都能带走一条人命,战斗充满了血腥和残酷。

    整个山顶上,团团血花绽放,鲜血飙射着形成血雾,双方交替着死亡,鲜血将山顶的黄土,都变成了猩红的泥浆。

    在山顶的战斗开始后不久,李过在大军的簇拥下,来到山脚下,他听见喊杀声,微微皱眉,没想到在这里还有成建制的金军,进行阻击。

    “大都督,是金贼的援兵,看旗号是李本深部!”一员部将,指着山顶解释道。

    “李本深?”李过一愣,他对高杰镇诸将,还是比较熟悉,因为曾经结下了不小的梁子。

    大顺虽然已经灭亡,但是潜在的影响还是有的,高杰拐走了刑夫人,顺系和李元胤等李成栋旧部,便始终存在芥蒂。

    李本深也是高杰的旧部,李过知道他是员猛将,不禁问道:“来了多少人?”

    “只有万余人马!”部将抱拳回应道。

    李过听了一声冷笑,心道一万人也敢阻拦他,李本深这是找死。

    这时李过抬头看了看山顶,战斗还在继续,李部居然顶住了明军的攻击,确实有些实力,是一支精锐之兵。

    “传令,左右包抄,绕到山后去,不能再在这里耽搁时间!”李过观察了一会儿,便挥手下令。

    李本深部虽然精锐,且精神可嘉,但他们人太少,兵力用来争夺骊山,就无法守住两翼。部将闻语,立刻转身,让士卒挥动令旗。

    刚刚抵达山脚的明军,便分出一两万人,向骊山左右迂回,红色的浪潮向前挺进。

    “再传令马军,不要等步军,直接向临潼突进!”在步军向两翼运动时,李过又挥手说道。

    而就在他下令之时,山顶上的明军一阵哗然,居然被金军打下了山坡,士卒被金军赶了下来。

    “大都督,末将领人上去!”

    李过摇了摇头,虽然没将李本深放在眼里,但是李本深一万人马,刚投入战场,还有些锐气,吃掉却有些费劲,而且浪费时间,他现在主要的任务是追杀败军,向临潼穿插。

    不多时,从左右包抄的明军士卒,很快就突破的金军的阻拦,向山后迂回。

    “李军门,明军从两侧绕过来了!”何承志提着滴血的战刀,退到山南面。

    李本深闻语,听见两翼杀声震天,脸上一阵纠结,终于一跺脚,喝道:“都上山!”

    面对两翼包抄过来的明军,李本深兵力不足,没有丝毫办法,金军士卒闻令,只能纷纷向山顶爬去。

    明军迅速包围骊山,不过却不急着进攻。

    李本深与何承志等人站在山顶,看着几万明军将山顶围定,大队人马望西南而去,心里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