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二战风云人物-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向日本实施进攻,而在大西洋实施防御。第三个战略方案,同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实施战略进攻。第四个战略方案是集中力量于大西洋和欧洲,而在太平洋方向实施战略防御。

  四个战略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最符合孤立主义思潮的,也就可以称为闭门自保战略,把主要力量放在美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实施防御,第二个方案称之为先亚后欧的战略,实施这一方案,就等于将日本作为主要的敌人,而把希特勒放在次要的地位,先亚后欧。那么第三个战略方案称之为欧亚并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实施战略进攻,如果采取这一方案,美国就把自己陷于一个两线作战的困境,他既要在大西洋,又要在太平洋分兵作战,而不是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两线作战是兵家的大忌。那么第四个方案就是先欧后亚,将希特勒锁定为主要的敌人,先打败希特勒,然后回过头来再集中兵力,在太平洋与日本人作战。罗斯福最后选择第四方案,因为这个方案最符合他一直坚持的战略理念,就是把希特勒作为主要敌人,只有打败希特勒,再回过头打败日本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人的根本国家利益,所以他敲定了第四方案。然而这一方案很快就遇上挑战了,为什么呢?就是先欧后亚刚敲定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因为先欧后亚敲定的时候,美英会谈敲定这个方案的时候,太平洋战争没有爆发,敲定完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一战使得美国人遭受了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损失。整个太平洋舰队除了几艘航母之外,全部被歼灭了,3000多官兵啊,有的就在睡梦中就死掉了,那么这些数字犹如一个炸弹,把当时美国民众的心态弄炸了。包括一些高级军官,都坚决将日本作为美国的主要敌人,他们抨击政府的先欧后亚战略,说罗斯福是拿美国的利益在讨英国佬的好。所以说,日本第一的思想,就对先欧后亚战略形成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考验着罗斯福的战略智慧和战略勇气。那么,罗斯福最终迎接着挑战,战胜了这些挑战,他说服了那些主张日本第一的人们,继续执行国家先欧后亚的大战略,先打败欧洲的中心国,回过头来再打败远东太平洋的日本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大战略都是按照先欧后亚这个总统的战略理念进行的。

  历史表明,这个战略为美国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而这一点和罗斯福是分不开的,反映了罗斯福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面前,审时度势,正确判断主要方向,这和他的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盟国召开的最高元首或者首脑的会议,称之为三巨头会议,这样的会议召开了三次,一次是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一次是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那么最后一次,是1945年的7月,波茨坦会议。罗斯福参加了前两次会议,7月的波茨坦会议罗斯福已经去世了,杜鲁门参加的,所以今天我就讲一讲罗斯福和三巨头的会议。主要讲前两个三巨头。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攻守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了,1943年的7月12号,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取得库尔斯德会战的胜利,完成了从阿拉曼、中途岛、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转折,反法西斯一方进行战略进攻了。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轴心国集团败局已定,无论是罗斯福、丘吉尔还是斯大林,他们都在考虑战后这个世界如何重新安排。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政治家考虑的问题要超越战场,战场上的胜负已经基本已定,这些政治家,他的目光开始探索战后的政治安排,由于美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他们之间的利益相对来讲分歧不大,不是根本对立的,但是,它和苏联不一样,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一样,矛盾大,在三巨头会议召开之前,罗斯福和丘吉尔至少会晤三次以上,都不同程度地讨论了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但是罗斯福从来没有跟斯大见过面,然而罗斯福非常清楚,苏联已经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那么在战后世界事务的安排上,如果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苏联排除世界之外,罗斯福认为即便你设计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蓝图再好,也没戏。因为苏联已经崛起了。苏联已经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了,一支在未来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你不能再把苏联排除在世界之外了,否则你的蓝图设计得再好,也无法成为现实。可是,苏联与美英的矛盾很大,除了旧有的矛盾之外,斯大林当时对美国和英国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是耿耿于怀,非常不满。

  第二战场是怎么回事?1941年6月22号,苏德战争爆发,在欧洲大陆,只有苏联军民与德国进行作战,那么苏联为了减轻自己当面的压力,一再要求美苏两国尽快在法国北部,开辟打击纳粹德国的第二战场。对斯大林的要求,英国和美国答应是很快,应该是承认答应很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付诸实施。所以斯大林就非常不满,认为美英在有意拖延,你拖延目的就是想让我跟德国人单打独斗,最后两败俱伤,你回来渔翁得利。所以斯大林说,这是美英对德国变种的绥靖政策。这反映了苏联对美英不信任。所以1943年夏天,美国、英国与苏联的关系就已经陷入僵局了。罗斯福认为,一战之后,西方最不明智的政策之一,就是把苏联排除在世界之外,那么这种政策现在必须终结,不能再这么做,于是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说我想和你见见面,因为他们两之间从来没有见过面,斯大林也在寻找机会,也想打破双方这种僵局。也希望使西方大国承认苏联强大起来的现实,和西方大国一起参与战后直接事务的安排。所以说,斯大林非常爽快地答应可以见见面,后来罗斯福考虑到,这个东西没有丘吉尔参加,有些事还定不下来,因为要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它的战略基地就必须在英伦三岛,如果丘吉尔在这儿打横,这个事也没戏,于是就把丘吉尔拉进来了,这样就出现了第一次德黑兰的三巨头会议。三巨头会议在德黑兰开的,1943年11月28日16点,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终于在一起首次见面了,德黑兰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讨论四个问题,一个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一个是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第三的问题,讨论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还有一个就是波兰边境的划分问题。斯大林,斯大林来开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开辟第二战场,所以说,这次会议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什么时间开?斯大林说越快越好,因为他坚持美英在1944年,必须在欧洲把第二战场开起来。罗斯福当时理解苏联的立场,这没有问题,但是丘吉尔不干,这个问题出现在丘吉尔身上。丘吉尔认为,如果整个轴心国战略的欧洲是一个大鳄鱼的话,那么他最柔软的下腹部在哪儿呢?在地中海。要想战胜德国,必须从他最柔软的下腹部插进一把刀子,所以丘吉尔坚持在地中海开辟第二战场,而不是在法国北部。丘吉尔这个战略有一个引申的目的,就是说如果从地中海进攻德国,那么将在战胜德国的同时,把苏联对欧洲的扩张仅限于苏联现在的领土,它从东欧切进去了,可是如果从欧洲,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它和苏联对击夹击德国,整个东欧将完全沦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所以丘吉尔作为英国的政治家,他确实有柔软下腹部的理论,引申着他对战后世界的安排。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政治家,他对丘吉尔的战略一眼就看出来了,他坚决反对,斯大林坚持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也隐含着除了战胜德国之外,还有在一定限度内,在邻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么一个战略目的。我们过去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呢?这里面隐含着斯大林的战略,隐含这么一个问题。所以两方面各怀心腹事,斯大林和丘吉尔各怀心腹事,所以两个人很快就顶起牛来了,闹僵了,罗斯福看见他们两个人把事情整僵了,觉得不好办,他看斯大林面色严肃,没有一点笑容,心里急,他想了一夜,怎么打破这个僵局,所以说他想来想去想了一个辙,用西方的幽默先把气氛缓和下来。第二天,三个人又坐在一起开会,一坐下来,罗斯福坐在轮椅上,就拿抽着烟斗的丘吉尔说事,拿他打哈哈。他说丘吉尔抽烟的表情,你是个真正的男人,刚劲有力,但是有一点不足,什么不足?就是不了解的人,以为你在那儿生闷气呢?就拿他打哈哈,其实丘吉尔当时根本没有生闷气,罗斯福说着说着,斯大林就感兴趣了,有翻译,据说斯大林也懂一点英语,可是丘吉尔听着听着脸越涨越红,他越涨越红,斯大林看着就好笑,所以斯大林就开怀大笑了,会场的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了,气氛缓和下来了,这个罗斯福就和丘吉尔私下两个人单独讲,他严肃地向丘吉尔指出了,如果和苏联闹翻的后果,说服丘吉尔放弃他的地中海战略,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美英的根本利益关系,我方才谈了,美英的利益不是对立的,他们的分歧相对来讲不大,罗斯福又谈到了你与苏联一旦闹翻,战后我们的一切想法都不会变成现实,这个利害关系给他讲清楚了,最后丘吉尔终于接受了罗斯福的意见。在第二天的会议,三巨头就第二战场的开辟战场问题上,很快达成了一致,也就是在1944年5月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后来由于气象原因,等等其他原因,第二战场开辟实际时间1944年的6月6号,代号叫霸王作战。

  雅尔塔会议召开的前夕,第二战场已经开辟了,苏军正在本土实施十次大突击,将德国人已经部分地赶出国土。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考虑到,结束战后对世界安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厉害。所以他提出召开第二次三巨头会议。1945年2月4号,第二次三巨头会议在苏联境内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那么这次会议与德黑兰会议相比,商讨的事情更多,也更为具体,同时三方的利益冲突也更大,为什么呢?要胜利了,胜利后各自的利益如何体现,都在争,利益是永恒的,都在争,所以气氛比德黑兰气氛紧张,但是最终还是敲定了四大问题。一个是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对战败后的德国实施分区占领,这个会议敲定了。第二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就成立联合国,大国说了算,战后我们经常讲雅尔塔体制,就是两级格局,很大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一票否决,大国说了算,五大常任理事国,只要有一票对某一问题某一决议提出否决,没戏。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欧洲战场结束后,苏联宣布对日作战。第四个问题就是损害有关国家的利益,比如中国。英美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在当时蒋介石国民政府没有参与的情况下,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中国东北旅顺等等权益作为交换,这个很恶劣。在这种三巨头会议中,罗斯福不仅是发起国发起人,而且充当了调停人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罗斯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一个美国政治家,罗斯福也通过三巨头会议,为美国战后登上世界的霸主设计出一幅蓝图,就是说美国是想通过大国合作政策,建立一个大国俱乐部,而由美国充当俱乐部的老板,然后去营造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以罗斯福尽管没有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去世了,但是他却给身后的继任者,他身后的继任者留下一笔丰富的政治遗产,这笔政治遗产就是为美国战后霸权结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一战之后,人类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组织就是国际联盟,但是,二战的爆发,这个组织很快就解体了,于是,建立第二个国际组织的要求就提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联合国。那么我们为什么我为什么说罗斯福和联合国的建立是分不开的呢?我讲一讲以下的问题,第一个罗斯福是成立联合国最热心的倡导者,我现在所看的资料,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是丘吉尔提出的,早在美国参战之前的大西洋会议,丘吉尔对罗斯福就说,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够使一切国家和民族永久安居乐业,他用这么个词,“永久安居乐业”的国际组织,他提出这么一个建议,但是,美国当时没有参战,所以说,罗斯福不好直接表态,但是他对丘吉尔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尽管他没有表态。美国参战之后,罗斯福成为组建联合国这样一个国际组织最热心的倡导者,他多次和斯大林、丘吉尔商讨讨论过这个问题,不仅如此,他还为个国际组织起了一个名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联合国,是由罗斯福起的,这个名字。

  给联合国起这个名字,他摘引了英国诗人拜伦,拜伦有一个诗集,这个诗叫《蔡尔德。哈罗德游记》,在这首诗里面就用了“联合国”这个词。罗斯福看到了这个词感到非常好,就说这个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组织叫“联合国”好。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他设计了联合国的基本框架。当时,美、英、苏都同意建立联合国,这个地方没有分歧,但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组织,分歧大。英国主张联合国应该设立欧洲、美洲和太平洋理事会。叫三角凳,俗称三角凳,三只脚,凳,联合国应该建立欧洲、美洲、太平洋理事会,联合国要依靠这三个理事会为支撑,丘吉尔提出这个想法,是按照他的英国大英帝国的利益考虑,因为什么呢?如果成立这三个理事会,英国在欧洲肯定多数,理事会,它当盟主,太平洋它有很多殖民地,大英帝国,英联盟国家有很多在亚洲,印度、澳大利亚,它肯定还是有说话权,只有美洲是美国的,就将苏联完全排除之外的,所以他提出三角凳的设想,就是突出英国、联合美国、孤立苏联,这个时候罗斯福你提出三角凳,罗斯福就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