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风月-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谨遵太后懿旨!”张、冯二人脸上微微一红,刚才的“福禄寿喜”暗义被皇太后一语道破,不免有些不好意思,尤其是祝福皇帝成为喜神,希望其好事将近,从他们两个做臣子的口中说出来,有些不合时宜,所以急忙答应皇太后的提议。
  “母后,孩儿背诗可是一般……”他俩还不算着急的,皇帝比他们更紧张,一下子暴露出了软胁,不急才怪。
  李太后笑着握了握他的手:“皇儿莫怕!接到你这儿的时候,尽力就行,就算这个是诗文提升的练习吧,有当妈的在旁边提醒你,背出多少是多少就好!”
  “好吧……”朱翊钧这才意识到恶补诗文的重要性,还好今天御宴只有寥寥四人,张、冯二人也是知根知底,不会嘲笑自己,如果是与朝臣百人之会、千人之会,堂堂九五之尊背不出诗来,不被大伙儿笑掉大牙才怪。
  他一咬牙,索性豁出去了:“母后!那就由孩儿来起头吧。”


第三百零一章 诗暖花明芳万点
  “哦?”李太后吃了一惊,因为知道儿子诗文是弱项,本来有意让他最后接,没想到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竟然要求先说。可这时拦已经拦不住,话已出嘴,君王金口一开,重似九鼎,只好这样了。
  “好!我儿有勇气,那就请皇上起头吧!”
  朱翊钧其实现在脑子里只记得晴天在信里写给他的这几首诗词,多的根本不会,好歹也算记住了,要不然脸丢得更大,所以迫不及待地开头,看看别人接得如何吧。
  他站起身来,略一思索,先诵出了一首南宋时杨万里的《咏桂》。
  可是刚念了个题目,母后就在旁边叫了声:“等等!”吓得他急忙停住了,还以为自己弄错了什么。
  李太后见他紧张,笑着又握了握他的手,让他放心,然后轻轻用手指了指两边的乐官,说了一句:“你们作好准备了吧?”
  他这才意识到,母后并不是在责怪自己出错,而是在安排乐官配合自己。
  她这是在帮自己,要知道自从华夏有“诗”以来,就一直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诗歌诗歌,在汉代的《乐府》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又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到了现在的大明,诗歌的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
  朱翊钧确实没想错,李太后是在听到儿子念出这首《咏桂》的题目之后,心里有了些底气,这个小子,怪不得要打头炮,看来肚子里还有些货!不过估计他在诵念的时候肯定压不到音韵上,所以急忙让乐官们注意配合他。
  乐官们见皇太后亲自提醒,急忙点头。
  方才为张居正和冯保共舞配乐,只是悠扬轻雅之音即可,这会儿可大不相同,皇上和太后要亲自参加诗会,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才行。
  李太后见为首的乐官摆好了架势,知道他们已经就绪,于是放开了儿子的手,轻轻说了一句:“钧儿,开始吧,别紧张,随意慢些就好。”
  “是!”朱翊钧从她最后这句嘱咐中听出了深义,让自己随意,并慢一些,这样乐官才好配合。
  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将这首《咏桂》背诵了出来。
  《咏桂》。南宋。杨万里。
  不是人间种,
  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
  吹得满山开。
  虽然没有眼前这三人博学多才,能诗会文,但是国文老师教授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还是知道的,韵脚在第二句和第四句,也就是这个“来”和“开”字,是整首诗的“文眼”。
  所以,他将整首诗的速度放慢,把每个字的音拉得很长,特别是在念“来”和“开”的时候,发出重音,然后停顿也更长一些。
  “开”字念完,一首诗诵毕,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只有从张居正脸上的表情寻找一些答案。
  张居正倒是一副很陶醉的样子,一直闭着眼睛听,轻轻摇晃着脑袋,在听到末字韵脚的时候,竟然频频点头,似乎非常赞扬。
  朱翊钧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从先生这个表情看,自己这诗背得还不错。
  其实不要求好,只要过得去,不丢人就好。
  这时候,张居正已经睁开了眼睛,大声地鼓掌叫好!
  冯保倒是已经听过皇帝念这首诗,所以反应慢了些,听到张居正领头叫好,也急忙跟着喝彩。
  李太后也是高兴万分,没想到这个小子还真是不错,听懂了方才自己最后一句让他随意慢些的嘱咐。一慢,乐官就好配乐,将音乐补充进去。尤其是“来”、“开”二字韵脚,念得有模有样,看来以前总担心张居正教他时没好好学,实际上还是学了些真功夫的。
  孺子可教!
  待儿子念完,将目光望向自己,悄悄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朱翊钧看到了母后的鼓励,这才完全放下了心,笑着向大家致意,然后坐了下来。
  再看张居正,这时站起身来,向皇帝拱手施礼:“我主圣明!杨万里这首《咏桂》诗,实是书写桂花诗中的极品!字数虽少,但意味深长。只寥寥数字,就将桂花由天宫写到人间,尤其是最后这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即有味嗅之香,又是满眼之美,将桂花那种扑面而来之芬芳写活了。皇上用此诗开头,实在是妙!真妙!”
  朱翊钧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先生过誉了,朕也只会这一二首!接下来请先生承续吧。”
  “是!陛下!”张居正也不客气,应声向侧方迈出一步,双手背在身后,高声诵念起了心中早已想好的诗。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唐代。刘禹锡。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
  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
  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张居正,当代之大“文胆”,确实不同凡响。这几十年的诗文功力,在背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翊钧自从与晴天互通书信后,对诗词典故的理解和感悟都有了很大提升,首先觉得张居正选这首诗就高人一筹。
  此诗咏菊,但是于诗中还提到“桂丛”,非常契合今日之“双花”主题,甚至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在一首诗中有如此巧合的,说明这位当世“文胆”之博学广闻,将历代诗篇早已烂熟于心,才会如此精准。
  至于各个韵脚等基本功就更不用说了,总之听张居正背起此诗来,感觉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解读,令人陶醉其中。
  “妙妙妙!”朱翊钧此时鼓起了掌,并主动说起了此菊诗中含有“桂”字,真是天下无双,听得李太后和冯保也不住点头,大声叫好!
  接下来,该冯保的了。
  他知道这是张居正的强项,所以也不张扬,缓缓站起身,诵出一首。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犀》。南宋。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乐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凭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朱翊钧一边听,一边感触不已。要说冯保也是当世之俊才,如果不是因为自小入了宫门,也是一代奇伟男子。
  照理说他是一个太监,不会喜欢豪放之词,应该爱好婉约或者略带阴柔之诗才对,可他偏偏念起了典型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之作。
  要知道辛弃疾可是南宋一代文武全才,既是大文豪,亦是奋勇抗金的虎胆英雄。
  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六百余首诗词存世。
  军事上,他曾率五百多人袭破敌军几万人大营,将叛徒擒拿带回。其惊人勇敢之果断,在当时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或者在冯保的心中,这位文武全才之辛弃疾就是他的偶像吧。
  他正在思索之中,张居正已经领头叫好,并亲自点评:“冯总管此词甚佳!稼轩先生此词着实豪迈!第一句少年痛饮,就道出了无限气势。及至后来,更是一步一台阶,豪气冲霄汉。更难得的是,此词题目之‘木犀’即是桂花,但词中无一‘桂’字,而且全词含有‘明乐’、含有‘世界’,意即大明雄于世界,寓意甚好!甚妙!”
  这几个意思,朱翊钧刚才都没太听出来,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赶忙跟着叫好。
  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确实不假,不过要想统领天下,还得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才行。
  李太后听了张居正的点评后也频频点头,不住鼓掌夸赞。
  接下来,该轮到她接续了。
  只见她沉吟半响,念出一首,竟然也是辛弃疾。
  《清平乐·赋木犀词》。南宋。辛弃疾。
  明月秋晓,翠盖团团好。
  碎剪黄金教恁小,都着叶儿遮了。
  折来休似年时,小窗以有高低。
  无顿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
  这首唱完,朱翊钧带着张、冯二人玩了命似的叫好鼓掌。
  不过,这曲到底哪里好,他也说不出来,只是觉得这首词好象和辛弃疾的一贯风格不太一样,于是他朝张居正使了一个眼色,示意还是由他来点评。
  张居正会意,站起身来向李太后拱手说道:“太后此曲甚佳。首先,从接龙意义上说,这首词仍是辛弃疾所作之《清平乐》,词牌完全相同,也同样是咏‘木犀’桂花的,可谓是姊妹篇,乃是极好!说明太后既知晓已诵这首,更知晓方才冯总管诵那首,正所谓后来居上!”
  他说到这儿,悄悄抬眼看了一下皇太后,见她一边听着一边微笑着点头,知道自己的点评适好拍到了点子上,这才继续说了下去。
  “其次,这首词属于豪放之辛弃疾非常罕见的欢快诗词,通篇从小处着眼,非常有情致雅趣,悠闲之乐徜徉于字里行间。经太后之口唱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妙妙妙!”李太后笑了起来:“听太傅点评,真是比诵诗还过瘾!点评得太好了!老身还真是觉得这首姊妹篇与刚才冯总管诵的大不相同,所以才有意吟出的!”
  “哈哈哈!”这一下,朱翊钧与二人共同大笑起来,惹得李太后也是笑个不停。


第三百零二章 风从帘幕吹香远
  笑了一会儿,见大家的目光都望向了自己,朱翊钧这才意识到,接下来又该轮到自己了,他的肚子里现在仅剩下了晴天写给他那首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
  事已至此,只有把这个压箱底的展露出来了,他们一会儿如果都能续上,再到我这儿再说吧,实在不行,就只能认怂了。
  于是站起身来,用足了力气,高声诵念。
  《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此曲念完,李太后的眼里竟然已是点点泪花,柔弱地叫了声:“好!”竟然兀自哽咽起来。
  朱翊钧忙伸手抚住她的肩膀,轻声安慰。她缓了缓,看到儿子带笑的面庞,仍是泪流不止。
  张居正本来还想开口点评,见太后如此,只得先闭了嘴。
  只见太后渐渐停止了啜泣,抚了抚儿子的面庞,亲自开始了感人至深的点评:“我儿真是长大了!这首《过故人庄》正是孟浩然的代表佳作,虽然看似悠然自得,却洋溢着浓浓的情意,而且正赶上重阳佳节将至,我儿已懂得孝顺,甚至知道用诗来表达,我这做母亲的感觉很欣慰!真的很欣慰!”
  朱翊钧一直轻声宽慰着她,想告诉她这是晴天告诉自己要孝敬您老人家的,但又想在这样的场合说出来,不太合适,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下了。
  张、冯二人此时赶紧站起身来,拱手齐声说道:“皇太后和皇上母子情深,人所共知,实乃天下百姓之楷模!百善孝为先,皇上有此孝心,何愁天下不定,四海不平?”
  朱翊钧笑了,示意他俩坐下:“好了!母后有感而发,你们俩个,继续接龙吧。”
  “是!”二人相视一眼,冯保上前一步,“这回老臣先来!”
  只见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然后把茶盏放下,念出了一首词来。
  《月宫春》。唐代。毛文锡。
  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
  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玉兔银蟾争守护,嫦娥姹女戏相偎。
  遥听均天九奏,玉皇亲看来。
  “诵得好!这首词把人间写作了天宫,还把朕比作了玉皇呢!”朱翊钧刚才得到了母后的真心夸赞,心情大好,于是也就不知深浅地点评起来。
  张、冯二人听完他的点评后纷纷大笑着赞赏:“哈哈哈!正是!我主乃九天紫微星下凡,在人间是九五之尊皇帝陛下,在天上就是万仙之长玉皇大帝!”
  要说大伴儿冯保还是比较有心眼儿,刚才不显山不露水地背诵了一首辛弃疾的《清平乐》,却一下子突显豪气,得到众多赞赏,这回又适当拍上一马,把皇帝比作了玉帝,真是恰到好处。
  哈哈笑完,张居正摇晃了一下脑袋,站起身来:“下面一首,我来续吧。”
  接着,他缓音长调,诵了一首宋代的词来。
  《好事近》。南宋。张孝祥。
  一朵木犀花,珍重玉纤新摘。
  插向远山深处,占十分秋色。
  满园桃李闹春风,漫红红白白。
  争似淡妆娇面,伴蓬莱仙客。
  朱翊钧听到这首词,先是感觉良好,接着心里一惊,这首词明显是祝自己好事将来。
  照理说晴天明日进宫只有母后和冯保知道,怎么连张居正也知道么?那么他是不是还知道自己与明清、明澈姐妹之情史?到时候率百官参自己一本私自出宫,偷会民女就麻烦了!
  后来又一想,他应该只是借着刚才的“福禄寿喜”说自己是喜神,即兴祝自己好事临近而已,而对于母后准备海选皇后内定为晴天之事,他并不知情,明清明澈之事就更不会知道了。
  当下心稍宽,只见一直没有发表点评的冯保此时站起,躬身说道:“首辅背诵此词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