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风月-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吧,这也太偏袒他了!
  但是他表面上还得装糊涂,于是换了个角度回答皇帝的问题:“兼任侍郎的情况非常少见!倒是有内阁大臣兼任两部尚书的,原来高仪大人就曾经兼任过礼部和户部尚书,后来王国光到任后,他才将户部一职卸任的。”
  “好!既然连尚书都有兼任的先例,那么兼任侍郎也就未常不可了!依朕之见,一下子有这么多地方都需要用钱用粮,所以户部的一个主官一个副官现在心思都在筹集钱粮上,根本无暇顾及蝗灾。”
  “嗯!”张居正和冯保听到这个,都不住地点头,皇上说得很直接,一针见血,但是却很实际,现实情况就是如此。现在王国光和宋继尧肯定满脑门子都是粮食和银两,天天抓耳挠腮的都是这点事儿,脑子里别说装下漫天飞舞的蝗虫了,连一只蚂蚱腿都装不进去。
  “既然他们没有时间管,朕就找个人专门来管这些可怕的蝗虫。吕调阳不是说蝗虫已经危及全国了么?朕就让他兼任户部侍郎,把全国的蝗虫都管起来!”果然如张居正所担心的,皇上竟然还想给吕调阳加封一官。
  “皇上!”张居正这回终于跟上了皇帝的脚步,也不再装胡涂了,直接发表反对意见:“恕臣直言!此举大大不妥!出现过失,非但不责罚,反而加封一职,这会助长官员们为所欲为的嚣张气焰。办坏事比办好事还能够得到奖赏,长此下去,大臣们就没有功过是非之心,甚至会用重重困难作为威胁您的法码!皇上!”
  皇帝笑了一笑,迅速转向了冯保:“你的意见呢?”
  冯保急忙低头:“皇上!臣觉得……臣觉得首辅大人说得有道理!但是这件事情肯定皇上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请皇上明示!”
  好嘛,这个冯保,今天象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样,以往总是冲在最前面发表意见,今天也学会深藏不露了。
  最让张居正感到诧异的是,今天他居然处处和自己作对,顶上牛了!
  刚才这句话听上去是在赞同自己,可实际上细一听就清楚他仍然赞同皇上。另有深义,就好象他已经知道皇上心里想的是什么一样!
  实际上,冯保本身就是绝顶聪明的人,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炼,他已经看出来了,年轻的皇帝亲政以后,虽然也比较民主,能够倾听大家的意见,但这些都是在他打定主意以前。而在打定主意之后,很少有人能够动摇他的决定,从他极力坚持抗洪这点就能看出来。
  所以,要想在上书房这样议定一切国家大事的地方长期混下去,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紧紧抱住皇上的大腿,维护他的权威。
  除此之外,即便是张居正这样的首辅重臣,只要反对的时间长了,皇上都会烦的,搞不好哪天就会对你突然发难,让你独吞苦果。
  事实证明,冯保今天第二次抱大腿又抱对了,皇上果然有着另外的想法!
  他看着冯保笑了一笑:“这次又让你猜对了!不过下一次你可不能这样了!耍小聪明只能耍一次两次,才能称之为睿智。如果耍得多了,就是狡猾了!”
  “是!皇上!微臣谨记!还请皇上明示!”冯保心里大喜,但是迅速装作一副虔诚倾听的样子,等着皇上道明原委。
  “好!朕是这么考虑的!刚才你们也说了,让吕调阳戴罪立功,以不罚代罚,就象曹操割掉自己的头发严令手下的士兵一样,无非是想给他一个反向的动力,让他知耻而后勇,既然如此,那不如一下把这个反向的动力给他加到底,让他彻底向前,统领全国的蝗灾防治!”
  “这……”张居正的态度没有刚才那么强硬了,很显然他也在心里不断地权衡皇上此举的轻重,考虑了好一会儿,他还是给出了反对的意见。
  “皇上!臣考虑良久,还是觉得此举不妥。象您说的反向刺激,在短时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人是国家的根本,必须以赏罚分明作为判断的根本。这种兼任的加封,无异于将吕调阳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如果此次对他不降反升,此口一开,将不亚于山东德州的洪水猛兽,到时候再想往回收,就回天乏力了!”
  朱翊钧知道张居正这块硬骨头很难啃,而且他现在兼任吏部尚书,用人管理是他的主责,他要是坚决不同意,也不好强行实行。何况他现在从用人的角度来力陈赏罚分明的根本性作用,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怎么说服他赞同自己的意见呢?强按牛头喝水肯定不行,好言相劝也不行,这是个软硬不吃的家伙。关键还是自己的资历太浅,还没能够达到真正的一言九鼎的地步。
  怎么办?软硬都不行,那就改变策略,以理服人吧。
  象张居正这样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只能和他讲道理,以理辩理,把道理辩清了,他才可能真正服你。
  如果是农民出身的人,和他讲道理就没用,越讲越生分,要和他讲感情,三两杯热酒一下肚,聊聊掏心窝子的话,就直接把你当自己人看待了。
  就象刘一鸣,出身贫寒,虽然也考过举人,但怎么母后和自己怎么同他讲道理都没有用,只能从感情上入手,最后果然是用营救他家人的“感情牌”成功策反了他,一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绝对的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皇帝眼睛转了一圈,计上心来。


第一百三十二章 无缨之帽发代首
  他先咳嗽了一声,然后走到椅子前面坐了下来,用手一指桌上的茶碗,对张居正说道:“说得口渴了,咱们先休息一会儿吧,喝会儿茶!”
  这一说,刚才有些剑拔弩张的气氛一下就缓解了,自称雅士的张居正当然也不好再过于苛求,很有风度地对伸手坐了一个“请”的动作:“皇上,您先请!”
  冯保这时张罗外面的太监进来,续了些热茶以后又让他出去了。
  皇上端起茶碗来,也先向二人作了一个“请”的动作,喝了一口,然后指了指旁边的书架,缓缓说了起来:“茶是好东西,酒也是好东西。先生,你跟我说说这二者的区别吧!”
  张居正这时恢复了白衣书生品茗山前的那种雅致之风,端起茶来泯了一小口,用鼻子轻轻吸着绿茶泛出来的清香:“茶者,养性之物也;酒者,乱性之物也。二者因此有别。但酒可以乱性,也可以养情。老友相见,分外开心,把酒言欢,不亦乐乎。故茶后可有酒,酒后可有茶。茶与酒,既可分,又不可分!”
  好一个茶与酒,既可分,又不可分。这要是在现代的哲学课上考辩证统一关系,张居正的这番茶酒之论可以打满分。
  皇帝轻轻鼓起了掌,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一句说得真好!既可分,又不可分!说得太好了!”
  这下弄得张居正都有些不好意思,急忙拱手向皇帝示意:“皇上莫怪,老臣这是胡言乱语!让皇上见笑了!”
  皇帝把碗里的茶一饮而尽:“先生过谦了!学生受教!不过,朕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句。酒可乱性,亦可养情!”
  旁边的冯保也不住地点头:“对!这句真是说得极好!”
  皇帝这时同时看了二人一眼,说了一句:“对这句话,朕也有自己的体会。要不,朕说来听听?”
  二人急忙拱手:“皇上请讲,臣等洗耳恭听!”
  皇帝眨了眨眼睛:“朕前段时间读《春秋》,看了一个帽缨的故事,和酒有关系……”
  二人接下来再也没说话,静静地听着皇帝讲故事。
  “春秋的楚庄王时期,有一年国内发生了叛乱。楚庄王亲率军队前去平乱,凯旋后,他非常高兴,当晚在宫中邀请所有朝臣共享盛宴。”
  “歌舞升平中,大家开怀畅饮,楚庄王也被感染,让容貌出众的爱妃许姬为大家敬酒助兴。就在敬酒的过程中,突然有一股大风吹来,蜡烛全部熄灭,陷入一片黑暗之中。这时,突然有人借着酒胆,抱住了许姬吃豆腐。许姬受了惊吓,但聪明的她扯掉了这个人的帽缨。”
  “很快,重新点亮蜡烛后的大厅恢复了光明。许姬快步走到楚庄王身边,低声把事情告诉了他,让他一定要惩治这个色胆包天的恶徒。可楚庄王只微微一笑,示意她先不要声张,然后向群臣喊道:‘群臣同乐,实乃快事!今晚不必行君臣之礼,大家都把帽缨摘下来吧。’于是,群臣纷纷摘下帽缨,那位调戏许姬的人逃过了一劫。”
  “宴罢,许姬问楚庄王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今晚开怀畅饮,酒后失礼是难免的,戏弄你的人犯下了欺君之罪,当众找出此人,必然要治他死罪。如果此人是有功之臣,治其死罪自然会让将士寒心。失去了人心,就等于失去了国家。’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楚庄王率军出征。由于郑国早有埋伏,楚庄王被郑军围困。正在生命攸关之际,楚军中的一位副将拼死冲入郑军,护着楚庄王突围而出。回朝后,楚庄王欲重赏此人,却被此人辞谢。原来,这位副将便是庆功宴上乘着酒兴吃许姬豆腐的人。”
  皇帝讲完了,看见二人还在静静地听着。
  他知道这两个人熟读史书,这个故事他俩肯定看到过。
  事实上也是,张居正和冯保确实看到这个典故,但是他们还是很佩服皇帝用平实的话把它讲述了出来,而且讲得很详实,也很贴近刚才议论的主题。
  冯保一直在微微点头,能够从历史典故中寻求对现今事件的启发,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表现。就象他刚才听到皇帝不经意间提到了一句曹操割掉自己头发严厉约束三军,其实也说了一个典故,只不过那个典故更加被人熟知而已。
  三国时候,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他严令三军不得扰民。此时麦子已熟,他追加了一道命令禁止践踏麦田:“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所有官军都下了马,牵着马行走。
  这时候,从麦地里突然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惊蹿进麦地,踩倒了一片麦子。
  曹操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当然要按律执行,所以他拿起佩剑就往脖子上抹。大家急忙劝阻,他却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众人阻拦不住,只有谋士郭嘉想到了办法:“《春秋》上言:法不加于尊。丞相统率大军,岂可自戕?”曹操听到这么说才作罢:“既然《春秋》上说过了,那我姑且免死。”于是用剑割下一绺头发,算作自我惩罚。然后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主责,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在古代,割掉头发可不像今天的理发那么简单,他们认为一丝一发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只有对奴隶进行羞辱才割掉其头发。作为封建社会的枭雄,曹操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冯保这时看了张居正一眼,见他陷入了沉思,显然他也被皇帝的借古喻今给说动了,再也没有刚才反对时的强硬,只是好象仍在犹豫是什么,大概是在权衡利害关系。
  皇帝一见张居正沉思不语,比刚才更缓和了一些,就知道摆事实、讲道理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无缨之帽”的这个典故一下就说到了张居正的心坎上。
  严格地执行制度固然很重要,但是在非常时期,适当的法外开恩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正是为了感谢楚庄王的不杀之恩,这个偏将才会不顾自身安危,全力营救楚庄王。施恩其实很容易,毕竟没有人一帆风顺,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当看到有困难的人时,如果你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那你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所以,皇帝讲这个道理,就是想告诉他们,在这样一个紧急时期,不查办吕调阳甚至反过来加封他户部侍郎,虽然违反用人制度,但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张居正确实是讲理之人,他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平心而论,他现在的反对,不全是因为对吕调阳将对他构成威胁,更有对基本制度的担忧。法制是国家的基础,一旦动摇,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张居正也没有这么死板,他也知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完全不懂变通,那就成了照本宣科、死水一潭了。
  这里面需要很好地平衡关系,把握一个度,但是这个度他现在还没有考虑好,所以仍在犹豫。
  乐观的皇帝看到他一直在犹豫,觉得应该给他再扇扇风,于是笑着转向了冯保:“大伴儿,故事说完了。你怎么看?”
  冯保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许之情,把刚才想到的象竹筒倒豆子一样统统说了出来:“皇上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微臣受益匪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往往是重复的,就象皇上前面提到的曹操割发代首严令三军,同时是来源于对《春秋》的体会。”
  皇帝和张居正听到这儿都是一愣!
  一部《春秋》,写尽多少历史与沧桑。
  宋朝的开国宰相,誉满天下,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不信,有一次问他,“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便治天下,这是真的吗?”
  他却坦然回答:“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赵普也因此而得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
  而今一部《春秋》,只要研究透了,同样可以治得天下。
  当然皇帝虽然和张居正都是一愣,但是他现在脑子里想的可与张居正不一样,他不光听到了《春秋》,他更听到了冯保说到自己不经意提起的割发代首。
  就象黑夜里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他的眼睛放出了光芒。
  “割发代首”!如果把这个和“无缨之帽”结合起来,一起用在吕调阳的身上……


第一百三十三章 伴君伴虎首辅伏
  天啊!这也太能联想了吧,就提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