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巾张狂-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怎么可能?
朝臣们听到这则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但是,随着确切的消息传来,哪怕是再不肯相信的朝臣,最后也确定,袁绍确实已经狂奔出京,去向不明。
后来,进一步有消息确认说,袁绍这次离开,是往冀州方向去的。
想要看好戏的朝臣们,例如卫尉杨彪,反复确认了袁绍被逼出走的消息后,心头都不由得沉重了起来。(未完待续。。)
ps:多谢“风漂衣”书友的打赏。虽然咱是个慢手流,可是面对风兄的看中,无以为报,也只得加更一节,以示感谢。至于时间,大概是明儿或者后儿。
另,咱确实是不喜欢读者印象中的“女主要多”。话说只要是稍微严谨一些的历史小说,除非是特殊情况,女主都是可有可无的。更何况,本书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女主呢。各位书友,请高抬贵手,帮咱将这个印象给挤到后面去如何?
第63节枭雄大事成【五】
董卓乃是袁氏的故吏,却能如此轻轻松松的反压袁氏,那他在雒阳的势力,还有谁敢于阻拦?
这样一来,以后朝廷的主宰权,不就落入董卓这个西凉蛮子的手中了吗?
与袁氏打交道,大家都有经验,知道如何应付。袁氏一方也与大家同根同源,都是世家大族,有共同语言,不会闹得太翻。可是对于董卓那个西凉蛮子,就没有几个人敢于当面顶撞了。
君不见,昨日袁绍顶了董卓一句,董卓就当场要打要杀的。今日袁绍之所以出京避难,怕是董卓指不定如何在暗中威胁了袁氏一族呢!
此人身为太傅的故吏,却连恩主袁隗的面子都不卖,众人在心中大骂董卓不忠不义、寡廉鲜耻之外,自然隐隐的对他害怕起来。
所以,在下一个朝会大日子时,当董卓真的提出废立天子的提议,满朝文物百官,除了尚书令卢植,居然没有一个敢于当面对此表示异议。
而董卓也当即对他的权柄做了展示。在太傅袁隗的沉默下,董卓当堂代天子下诏,免去卢植的尚书令一职。对于董卓的行为,殿上群臣虽然多有不满者,却再没有敢于出头顶撞的。
既然群臣意见“一致”,可怜的天子刘辩,只当了四个多月的名义天子,还没有真正把持过大汉帝国的权柄,就在纷杂烦乱的宫廷政变中,被逼退位。
少帝刘辩一退位,何太后随之就自动丧失了后宫之主的身份。董卓很快以“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的借口,将何太后迁往永安宫安置。
可怜何太后自从被卢植“救下”以后,就被太傅袁隗的亲信人时刻盯住。形同软禁。如今她的儿子既然被废黜,则何太后的死活,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到达永安宫没几天,太傅袁隗就派人送上鸩酒,以董卓的名义加以毒杀。
听起来觉得奇怪吗?
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董卓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太尉袁隗的指使。就在董卓率军到达雒阳后的那次宴请中。袁隗为了替袁绍善后,与董卓做了一次绝对令他人意想不到的交易。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袁隗表示,会暗中帮助董卓入朝为三公,与袁隗共同执掌朝廷的权柄。但是,条件是:
——董卓必须出面,担任起废立当今天子的责任!
一个不为众人所知的事实是,大将军何进,为淳于琼所杀。而所有人都知道。淳于琼是侄儿袁绍的死党。虽然宦官们在接下来的雒阳动乱中被诛杀一空,但这件事情,依然有着见证人活在世上。
如果这位见证人是个普通的朝廷大臣,那也罢了。以袁氏对大汉朝廷的掌控,没有谁能够在朝廷已有公论的事情上,将这件事情的旧账翻出来。可偏偏问题棘手就棘手在,这个见证人不是别人,正是大汉的太后。理论上的后宫之主——灵思皇后【何太后】。
何进是何皇后的亲兄长,双方的利益一致。关系紧密。何太后若是开口揭发事情的真相,但凡对袁氏有所不满的朝中大臣,都有可能相信。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对汝南袁氏一族来说,说不定就是灭顶之灾!
而且,当何太后被袁隗以卢植的名义。从宦官们手中“救”下来的时候,天子刘辩是与她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只怕何太后在落入袁隗之手以前,就将淳于琼刺杀大将军的事情,告知了天子刘辩。
袁绍与大将军是亲密盟友。他对大将军的布置刺杀。别人完全可以用“丧心病狂”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如果袁绍是刺杀大将军幕后指使的消息透露出去,不光袁绍会面临巨大的声讨浪潮,就连整个汝南袁氏一族,都会在朝野间落下巨大的骂名。
试问,就连亲密盟友和名义上司都可以毫不犹豫的杀害,天下间还有哪个世家大族,敢与袁氏一族保持亲密的同盟关系?
在大汉,名望就是实力,名望就是官位,名望就代表着一族的荣华富贵。所以,为了拯救整个袁氏一族的名望,袁隗可以做任何事情。
要是指证袁绍的是个普通人,袁隗自然不会在意。作为大汉最强大世家,袁隗有的是方法对付敌人。但是,偏偏残留下来可能指证袁绍恶行的,却是大汉帝国身份地位最高的两个人。
面对天子和太后的地位,袁隗虽然有能力在短时间以内,控制天子刘辩和何太后的言行,却无法长时间保持这种有效控制。
而失去了大将军支持的何太后与天子,不用说,由于丧失了对大汉权柄的把持,必然对袁氏一族充满了憎恨。一旦有机会,两人必然会想尽办法来重新夺回权柄。即使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得到,天子刘辩真正执掌大权之时,便是袁氏一族开始颓败之日!
所以,袁隗果断决定,必杀天子和太后!
但是,弑君之罪,何其沉重?
自古以来,历经商周两千余年,弑君之人,又有几个能够得到善终的?
以声望起家的袁氏,绝对不能担负起这样可怕的罪名!
偏偏在尽诛宦官一役后,由于袁绍、袁术两兄弟手中所掌握的兵权,此时在大汉朝野占据了最高权柄的,就是袁氏一族。如果在这个时候,天子刘辩与何太后突然死去,袁氏绝对脱不了干系。
搞不好的话,袁氏的政敌们,就会以“赵盾弑君”1之类的说法为例,指证袁氏弑君。这对汝南袁氏历经百年时光,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崇高声望,可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因此,天子刘辩与何太后必须死,但他们必须死于他人之手,而且表面上不能够与袁氏有任何直接关系。
太傅袁隗不愧是人中豪杰,为了摆脱谋害天子与太后的罪名,他居然舍得主动放弃目前已经到手的最高权柄。只有把握大汉至高权柄的人不是袁氏。天子与太后的死,才不会被人们算到汝南袁氏的头上。
如果是别人,要做出这种决定,只怕是不太可能。大权在握的滋味,何等美妙?人人都只盼独掌天下大权,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甘心将天下至高的权柄拱手让出的。
但是,偏偏太傅袁隗就有这个魄力。
袁隗从小就钻研家传的《孟氏易》,同时博览群书,可谓学问深厚。他历经汉桓帝、汉灵帝两朝,见识过无数次朝堂的权利争夺,深知“盈则溢,满遭损”的道理。
把握住一时的至高权柄,对袁隗来说并不算什么好事,反而有可能让整个袁氏引来灭门杀身之祸。对他来说。袁氏一族在未来百年的持续发展,才是最需要关心的事情。
以今日袁氏一族的人脉网络来说,只要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声望,袁氏一族在大汉的地位就很难动摇。这个天下毕竟还是刘家的,对天子的操纵,只能保证一时,不可能保证一世。挟铲除宦官的巨大声望,从天下至高的权柄上退下来。足以避免来自多方面的联合打击。
君不见,袁氏一登顶。那些原本与袁氏站在同一阵营的世家大族,例如弘农杨氏之流,立刻就结盟站到了袁氏一族的反对立场上吗?这无关亲疏远近,只是世家大族对朝廷运转的一种正常反应。
根据世家们从数百年的大汉朝堂斗争史中得到的经验,只有一个声音的朝廷,是极度危险的朝廷。上一次整个朝廷只有一个声音的时候。就是“王莽篡汉”之时。那时的大汉,后来出现了什么事情,就连三岁小儿都听说过。
为了再次出现类似“王莽篡汉”这样的祸患,为了整个家族的安定,为了大汉社稷的延续。世家们对自己该怎么做,心里有着明确的打算。
可是,只要袁氏向后退让一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袁氏本身便是天下世家的领袖之一。若袁氏能够在实力最强大的时刻,主动的放弃至高权柄,这足以说明,袁氏并无独霸朝廷的意图。一个知道自我克制的强力盟友,无疑是朝廷中最好的同盟对象。袁氏的声望,经历此事以后,自然可以进一步得到攀升。
如此一来,原来与袁氏开始疏远的世家大族们,就会再次向袁氏靠拢,团结在袁氏的周围。而新掌权柄的那一方,不管是谁,若是想要保证执政的顺利,就必须与袁氏为代表的世家官僚集团合作。再加上袁氏表明自身并无太大野心,新任执政者的最佳合作对象,绝不会是别的世家,而只能是袁氏一族。
于是,袁氏依然是当朝第一的世家,依然能够对朝政保持足够的影响力。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局面,足以让袁氏一族继续顺利的传承百年。
所以,让出朝廷最高权柄,在外人眼里似乎极为荒谬,在太傅袁隗心里,却是理所当然的。只要袁氏一天不具备足以顺利篡夺刘氏帝位的程度,袁氏就一天都不打算呆在权柄的最高处。
只是,想要将大汉至高权柄顺利的交接出去,也是一件大麻烦。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得到这种权柄的。而且,伴随着权柄的出让,袁氏也必须能从这种退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譬如说:
——杀害天子和太后,灭个口什么的(未完待续。。)
ps:ps:1赵盾弑君,指春秋时期的名臣赵盾,因为受到国君晋灵公的刺杀威胁,不得不逃亡国外。但是在他逃出国境以前,赵氏的族人赵穿杀死晋灵公,将赵盾迎接回国执政。由于这些变故,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虽然进行辩解,却无法说清,只得默认了朝野的这种说法。这件事,又被称为“董狐直笔”。
又ps:手残党果然不适合玩加更这种活。好在今晚应该可以完成。各位书友,明天早上应该就能够看到。
第64节太行根基盛【一】
既具备把握权柄资格,又有足够的胆气杀害天子和太后,还与袁氏一族保持交好的人选,实在是很难找。袁隗算来算去,也就觉得董卓此人,勉强可以一用。
首先,董卓手下有兵,而且数量达到数万之众。只要在雒阳有足够的兵权,就具备威慑其他政敌的效果,就有把持朝堂的资格。
其次,董卓是凉州人,而凉州人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群能打的蛮子。这样的人若是胆气都不够,那袁隗还能去找谁呢?
难道去找其他那些,连人都没有亲自杀过的公卿大臣吗?
当然,若说手下有兵,本人有勇胆,其实新任的执金吾丁原,也能勉强算一个。只是,丁原一直是大将军何进的嫡系,与袁氏没什么关联。这一条,就注定了丁原是无法与袁氏故吏董卓相比较的。
有了最好的选择,对于勇胆过头的丁原,袁隗就只好请他乖乖的去死了。
还有一条关键的原因是,依据当时的官场风俗,董卓既然当过袁氏故吏,这一辈子就必须始终对袁氏一族客客气气的。哪怕董卓以后的地位超过了袁隗,他见了袁隗,也必须以见到恩主的礼仪来行礼。
这,便是大汉在推举制度的实施下,所有官员都必须遵守的官场规矩。要是被举荐者对举荐他们的人都没有回报,那些朝廷大臣,凭什么一定要举荐你呢?
当然,若是袁隗在董卓面前表现出谦虚的推让,那双方的关系就另当别论。但是董卓如果胆敢不作出这种优待袁氏的样子,他就会遭到整个大汉官僚世家集团的共同唾弃!
有了这一点作为保障,袁隗相信,只要董卓没有丧失理智。就不会与袁氏撕破面皮。而如果不玩野蛮,玩政治的话,袁氏有足够的自信,能够暗中操纵这个凉州蛮子在朝中的施政。
所以,太傅袁隗很快选择了董卓,作为下一任执掌大汉至高权柄的合作者。当然。作为代价,董卓必须在时机恰当之时,替袁氏背上杀害天子与太后的黑锅。
正因为董卓在入京后第一次到太傅府拜见袁隗时,就了解到袁隗的这个惊天计划,董卓才会在出了太傅府以后,突然想起黄巾余孽张狂所预言过的那些话:
“董将军此去京师,当能掌握整个大汉的权柄。到那个时候,董将军只怕就没有兴致,将白波谷这点儿微不足道的地盘放在眼里了。到时候。只怕董将军不是忙着与张某扯皮,而是忙着废立天子之类的大事件啊”
虽然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但此时此刻,董卓依然能够清晰的想起张狂当时说话的语调和神情。
——废立天子,吾做到了?
——废立天子,吾真的做到了!
在看着太傅袁隗亲手将天子刘辩扶下天子宝座,再将九岁的小儿刘协牵手送上天子宝座的那一刻,董卓的心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就连天子都可以如此轻易的废立,那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够挑战他的地位呢?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董卓的野心,再一次出现了巨大的膨胀。这种变化,就连太傅袁隗都没能完全预料到。在董卓的心里,此刻只有四个字:
——顺昌逆亡!
当然,此刻的董卓。心里并不是没有忌惮的人。他忌惮的人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将董卓一路扶上司空宝座的太傅袁隗。第二个,却是远在北地边境的太行校尉张狂!
为了对付第一个忌惮,董卓在废立天子以后,随即下令。将自己任命为早已被汉室朝廷废弃多年的职位——相国。
相国就是宰相。在西汉初年,相国是朝廷众臣之首,权柄极大。大汉的首任相国,便是“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
由于萧何的能干,以及相国无所不包的权柄,就连大汉高祖刘邦,都对相处了几十年的老伙计萧何,在心中暗暗产生忌惮和怀疑之心。这份猜忌,直到萧何不得不做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