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方的战鼓声隆隆响起,驱动着整条阵线上的士卒稳步向前。先是一点的重合,再是多处的接触,伴随着两军阵线的相撞,汉军和黄巾军,终于展开了全线交战。

汉军较黄巾军明显更为精锐,在阵地战斗中的伤亡比率远远低于黄巾军一方。黄巾军的军事素养比较差,只能排成简单的基础阵型。还好在“天公将军”名号的加持下,黄巾力士们一个个勇猛无畏,一时间,倒是与敌人杀了个旗鼓相当。

战事一时间,陷入了僵持之中。

张梁端坐在帅台上,有条不紊的指挥着数万大军的进退。不过,他的神情并不太好。汉军在这场大战中,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颇有些出乎张梁的意料之外。

虽然人数只及得上参战黄巾军的三分之一,但是,面对士气高涨的黄巾军,这些刚刚经历过临阵换帅风波的汉军,表现得依然十分顽强。

第一线的黄巾军,不时有一个个的营头,因为死伤太大,士气崩溃而撤下来。虽然在目前,因为后方的营头补充及时,随后顶上,能够维持战线不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整个战局将会朝着不利的方向滑落。

但是,张梁又能做些什么呢?

除了像添油似的,将后方的预备兵力,一个营头一个营头的添加到前线,张梁也是无计可施。

这,就是正面会战。

没有什么计策施展的空间。两军的胜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强弱。什么两翼包抄、声东击西之类的鬼谋,此刻完全发挥不了作用。

就比如说,张梁事先派出去迂回到汉军侧翼的那两支万人大军,至少还要两个时辰以后,才能够进入作战阵地。在那之前,加起来数量达到三万的侧翼包抄大军,对整个战局根本就连一丁点的影响都没有。

在正面会战中,唯有兵强马壮者胜。

如此而已。

但是,虽然脸上有些焦虑,张梁却毫无惊慌之意。这一战,其实是必胜的。因为,他的大兄张角已经明着说了将会亲自出手,扭转战局。

有了大兄的保证,张梁对最终胜利的获得,毫无怀疑之心。他的焦虑,不过是对自己指挥能力不足的一种自责。

在刚才的战事中,张梁看着后方逐渐减少的旗号,不由得对派出两翼三万大军,包抄敌人的战术,产生了一丝后悔。毕竟,步兵走的太慢了。最适合干迂回包抄之事的,还要数号称“离合之兵”的骑兵。

可惜整个冀州黄巾军里,就算加上各级将校和他们亲兵的数量,所有骑兵的总数,也不过五千出头。

——也许,将两翼派出去的军队,多留下一万人,会对战局更加有利?

这种自责中,张梁忽的又想起了鲁莽出击,结果身负重伤而回的侄儿张燕。只可惜马匹太少,要不然若是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迂回侧翼的效果,可比三万步兵还要强得多呢!

说来也怪。就在战鼓喧天,双方将士以命相搏的当儿,张梁的思绪,居然还能如同一道青烟般,四处发散。

张氏的下一辈里,人才不多。这个义侄张燕,算得上是年轻一辈里不可多得的人才。若是在这一战中就此夭死,对巨鹿张氏一族来说,可以算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想到张燕,张梁不由得又将思绪,跳到了另外一个张氏子弟的身上。

——听二兄说,张狂那小子,最近在徐、兖一带,仿佛颇有名声。传说那小子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一个“万人敌”当做部下,在徐、兖一带,打出了不少威风的战绩

ps:1辟除,亦称“辟”、“辟召”。指的是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制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聘任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董卓作为一军统帅的中郎将,自然有自行辟除属下掾吏的权利。

第30节颜良意且犹【下】

作为嫡亲的张氏族人,张梁对张狂这个侄儿可谓是知根知底。在他的印象中,除了剑术出众,够得上“一郡之冠”外,这个侄儿好像就乏善可陈了。没想到这一次,不光张梁自己,却是连张角、张宝两位,都对那小子看走了眼。

——能够让一位“万人敌”成为部下,那是走了何等的狗屎运啊!

张梁的思绪,张狂自然察觉不到。而且,当前的张狂,也没有时间去琢磨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如何。因为,天平军正处在激烈的战斗当中。

以于禁所部为前锋,典韦的“重铠队”做第二队预备出击。天平军全军,如同一条长长的箭头,直指冀州讨伐军的后阵。

但是,在与讨伐军主将董卓碰撞之前,天平军必须先经过一道关卡。

这道关卡,是编制为一千五百人的敌军,和一员极为勇武的主将。

河北自古多豪杰。当年汉光武皇帝属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中,出生于河北的就颇为不少。而在如今的黄巾起义中所崭露头角的河北新一代豪杰中,最为著名的那一位,便是:

——颜良,颜子美!

颜良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即使在远处,也拉风到能够被张狂一眼认出来。

确切的说,是认出颜良手中的那口刀。

在原来那位“张狂”身体里所留下的印象当中,曾经与颜良见过一次面,比过一次武。而颜良那口别致的刀,也给那位已经消失的“张狂”,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怨念。

那口刀,用一百二十炼的精钢打造,柄长一尺五寸,刃长四尺八寸,刀身细长,形如大雁的翎毛,重二十一斤。颜良对此刀极为珍爱,为其取名曰:秋水。

人的身形面貌可以记错,“颜”字的将旗也可以别指他人,但是这柄冷光流转的“秋水雁翎刀”,张狂是无论如何,不会看错的。即使远在百二十步以外,张狂的脖子,依然感到一阵凉丝丝,仿佛那口“秋水雁翎刀”的刀锋,依然停留在他的喉头上!

当然,现在是两军交战,张狂作为一军主将,自不会去与颜良单打独斗。不过,从身体主人所保留下来的过去记忆中,翻出颜良武力水准的张狂,依然对前面的于禁、典韦二人特别叮嘱道:

“小心此人!颜良的武功,以快为主,兼以大力,切切在意!”

典韦一边将第二件铠甲披到自己身上,一边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块肉干,忙着补充体力,只是对张狂简单的应诺了一声,又将第三件铁制铠甲加持上去。倒是于禁,答应之后,又想了一想,这才肃穆的对张狂说道:

“主公勿忧!我以军阵克之,此人又有何能为?”

说起来也很奇妙。以力大著称的武将,在单挑中,往往会被同级中以速度或者技巧著称的武将所克制。但若是比较一下突破军阵的能力,擅长速度或者技巧的武将,就远远比不上以力大著称的武将了。

就比如典韦臧霸二人,两人如果动手单挑,结果是典韦不能胜,臧霸不会败。可在击破敌阵的能力上,要有两个臧霸,才能够与典韦相提并论。同样的,周仓、于禁、韩当三人武力相差不大,在单挑中周仓是败多胜少,可他破阵的能力,却远在于禁与韩当之上。

因此,颜良既然是以速度为特长,于禁便不会对他的破阵能力太过于忌惮。大家都是“千人破”,于禁自恃对上了颜良,有手下那一帮军阵娴熟的好兄弟支撑,必定能够顺利的击破对方。

要知道,于禁在数月前还没有被张狂“点化”时,就曾经以“百人斩”的实力,在几位配合默契的军中兄弟的帮助下,重创了属于“千人破”一级的侯成!

当然,侯成在“千人破”中,属于比较垫底的存在。可是,无论如何,于禁借助军阵之威,越级挑战成功,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面一声鼓响,颜良单人独骑,来到天平军前方六十步,提气扬声,大声喝道:

“来将通名,可有敢于与某家一战者?!”

天平军诸将听了颜良的挑战,都有些奇怪。现在这个年头,又不是六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不流行双方将领的单挑了。难道说河北的武人,到现在还保留着古风古俗,开战之前,先要玩一次单挑?

——可是,看前面那员白甲武将,生得眉清目秀,仪貌堂堂,颌下三缕青须,一副书生模样,不像是个没脑子的浑人啊?

不提除了张狂以外,天平军诸将的疑惑,且来说说颜良此人。

颜良会做出这样的举措,也是在目前局面下,不得已尝试的一个办法。

出生于扶柳颜氏的颜良,据说祖籍本在青州,乃是孔圣人的首席大弟子——颜回的后人。在王莽篡汉时,颜良的曾曾曾祖父避难于河北,从而留下了他所属的这一颜氏分支。

既然是当年亚圣的后裔,颜氏一族自然向来是以耕读传家。偶然出了颜良这么一个武道奇才,也不是很受家族中的器重。所以,颜良的武力惊人,在颜氏族中却颇受压制。而且颜氏一族追求的是儒家经义,家中的藏书并没有几本兵法书。单是从颜良所接受的军事教育来看,他目前还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不过,在黄巾大起义之后,突然间遭遇到兵祸洗礼的扶柳颜氏,突然发现,族中还有颜良这么一位猛人存在。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为了家族的存续考量,颜氏一族这才决定,大力支持颜良的崛起。

拥有家族的支持,外加上颜良的武力的确无人可敌,颜良属下的队伍人数迅速增长,本人的名望也在乱世中得以远扬,很快就成为河北屈指可数的猛将豪杰之一。就连当代大儒卢植,也听说了这位颜回后人的事迹,特意亲自写信,将颜良招到麾下助战。

就算前任统帅卢植离职,后继接任的董卓对颜良的勇武也是极为看重的。此刻,颜良接受了主将董卓的命令,前来狙击【或者消灭】张狂这只黄巾军小股部队。颜良初始还不以为意。等到接近敌人一看,他立刻倒吸了一口凉气!

虽然颜良在治理军务方面能力不强,毕竟是在堪称汉军精锐的北军里混熟了人头。眼前的黄巾军,器甲鲜明,队伍严整,士卒在行动进退间,皆有章法。这哪里像是一只以饥饿的贫民为主力的变民军,明明是一只堪比北军的精锐!

要知道,不久前天平军在黄河南岸大破袁术军,斩首固然不算太多,可缴获的器械和铠甲却极为丰富。本来在器甲装备水准上就相当不错的天平军,在经过运输大队长袁术的慷慨馈赠之后,足以将两千人队伍的上上下下,武装到牙齿了。

下意识的回头看了一眼己方的队列,颜良的心中,几乎就要恼羞成怒了。双方的阵型和装备,清晰的反映出了战力上的差距。颜良就算是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己方这一千五百人,决然不是敌人的对手。

在这种情形下,颜良只能挺身而出,试图凭借自身的武力,来打击敌方的士气,鼓舞己方的斗志!

——可是,敌人会不会上钩呢?

颜良听说,由于黄巾军崛起太快,下面的小帅是典型的良莠不齐。现在,只能盼望对面的敌人,有一个鲁莽好斗的首领,敢于出来与自己单挑了。

那么,张狂会如何决断呢?

根本无需多想,张狂大手一挥,下令道:

“不理他,突击!”

得到命令的于禁,毫不犹豫的将手中长矛向前一指,大声喊道:

“前进!”

一声令下,以十人为一排,分成左右两部的天平军前锋,排列整齐的向着敌人,踏出了坚定的步伐。近两百人踩着同样的步点,列着严整的队形,向颜良逼近。这种气势,把颜良身后的豪强私兵们,狠狠的震撼了一把!

打起仗来,向来是一拥而上的私兵们,不是没有见识过这种严密的阵势。但是,在他们的印象当中,只有搜罗了整个大汉精英加入的北军士卒,才拥有这样的列阵水准。

作为一群深知北军军阵的强悍之处,对正规战阵半懂不懂的士兵,他们所受到的震慑,还超过了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兵法外行。

更何况这一次战斗,就连在双方参与战斗的人数上,私兵们都占不到什么优势。

为了及时的赶到广宗战场,张狂将行动迟缓一些的辎重兵放在后方,只带领战兵一千余人,狂飙猛进。按理来说,颜良手下有一千五百人,在兵力上是有一点优势的。

然而,这一千五百人,只是表面上的兵力数。如果去除两百人的空额,再刨掉六百人的民夫和辎重兵,颜良手下真正可战的人员,只有七百左右。

这也是领兵之人的老传统了。无论什么年代,将领们吃上一些空额,来保证自家的收益,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将辎重兵冒充为战兵,也属于军中的正常现象。

ps:有关颜良身世的说法,历史无明确记载。本文关于颜回后人的说法,为小说家之言,纯属杜撰。特此说明。

第31节颜良战典韦

无论什么年代,将领们吃上一些空额,来保证自家的收益,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将辎重兵冒充为战兵,也属于军中的正常现象。

颜良虽然带领的只是自家的私兵,官府不需要发下军饷,可是在上报军力名单时,也不能够免俗。

别的不说,队伍里多出来的那些空额,官府还是要发下相应的粮草来的。在战乱不休的冀州,如今的粮价,已是比去年上涨了五六倍。队伍里多出来的那些粮草,对军中的将领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董卓不是不知道手下这些人的那点儿破事。不过,他以为凭借颜良手中的近千人战兵,去对付一支战兵最多不过五、六百的黄巾军【这还是董卓尽量高估黄巾军的结果】,压根儿不是什么难事。

那些以往与黄巾军作战的经验告诉董卓,颜良所部的战斗力,至少能够当得过正常状态下的两千黄巾军。

可是,谁又能想到,天底下还有像天平军这样的一只古怪黄巾军呢?

“子美,敌势汹汹,难以力敌,不如”

一名武士在颜良身边,轻轻的劝说道。此人是一家豪强的嫡子,因为仰慕颜良的武力,追随在颜良的身边。由于此人手下掌握了三百私兵,所以在颜良面前,也没什么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面对气势强悍的敌军,感到头皮有些发麻,颜良却不甘心就此退却。

数年以来,颜良凭借手中的这口“秋水”刀,与周围的武者切磋过无数场,从来是所向无敌。有着这样的一口傲气支持,颜良绝不甘心,连一战都不打,就这样狼狈退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