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经注-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

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

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遯钓鱼水,何必渭

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清水又东迳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褫,馀基尚存。清水又东,与仓

水合。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

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

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

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大夫

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

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

雹水又东南,入于清水。

又东南迳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

迳凤皇台东北,南注之也。

△又东入于河。

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魏郡曰:清河水出内黄县

南。内黄无清水可来,所有者惟钟是水耳。盖河徙南注,清水渎移,汇流迳绝,

馀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曹公开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沁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

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

冀州,治此也。

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骉水合。水出东北巨峻山,乘高泻浪,

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

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西南,迳

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

沁水。

△又南过阳阿县东。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

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

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以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

水,水出其城北,东南迳城东,又南入于泽水。泽水又东,得阳泉水口,水出鹿

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迳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

年,封卞䜣为侯国,水历嶕峣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下,即开

隥也。其水东南流迳北乡亭下,又东南,迳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

南,注濩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迳铜于崖南,历析

城山北,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垣,

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

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

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又东南流,

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谷转。西南流,入于

沁水。

又南,五十馀里,沿流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茂密,

奇为翳薈也。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

沁水南迳石门,世谓之沁口。《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

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

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

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

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汎滥,岁功不成。臣辄按

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亢旱,增堰进

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

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

延,以赞时要。臣孚言。诏书听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故

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畮之数,间关岁月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

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自然成著,非

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

沁水又迳沁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г唬航

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迳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沁水又东,

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渊,南流为台渟水,东南入沁水。

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

沁水又东,邘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名也。《淮南子》

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崄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

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

党关也。诗所谓徒殆野王道,倾盖上党关,即此山矣。其水南流迳邘城西,故

邘国也。城南有邘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邘,

武之穆也。京相г唬航褚巴跷鞅比镉泄蔬幊牵幪ㄊ且病=窆食堑碧

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邘水又东南,迳孔子庙东,庙庭有

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

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

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

闻杀鸣犊,遂旋车而返。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巅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

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

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

是矣。盖孔氏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

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京相г唬河钟型ぴ谔ㄎ髂先

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

南流,注于沁。

沁水东迳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

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

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

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

玩也。怀州刺史邱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

龟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

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

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

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

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

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郡白起攻之。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

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

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

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汉武帝

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

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

导源县西北泫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

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

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地道

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

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

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

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

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

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

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一百

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山际,

俗谓之期城,非也。京相г唬汉幽谏窖粑鞅绷镉朽k城。《竹书纪年》曰:

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

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

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

相反击。即此水也。

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

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又东迳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

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周县北。

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

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

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邱,更名邢邱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

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

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

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

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

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

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

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

知非从卬始。昔刘琨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

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

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

内轵人,徙家莲芍。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

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

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

相г唬涸诨诚匚髂稀S皱梢蟪俏鳎狭魅胗谮椤

陂水又直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骃

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

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场换蚪В憷綔‘荡,势同雷转,激水散

氛,暧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

水。淇水又迳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

北流注于淇。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

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

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迳注于淇。

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

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

即此也。淇水又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