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经注-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之西,有曹公垒。道东原上,云李典营。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垒。《西征

记》曰:沿路逶迤,入函道六里,有旧城,城周百余步,北临大河,南对高山,

姚氏置关以守峡。宋武王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或据山为营,或平地结垒,为

大小七营,滨带河险,姚氏亦保据山原,陵阜之上,尚传故迹矣。关之直北,隔

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墸д咭病D显蚝

滨姚氏之营,与晋对岸。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

西。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

上,名之为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思子台。又北迳阌乡城西。《郡国志》曰:宏农

湖县在閺乡。世谓之阌乡水也。魏尚书仆射阌乡侯河东卫伯儒之故邑。其水北流

注于河。河水又东迳阌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迳皇天原东。

《述征记》曰:全节,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

矣。《西征赋》曰:咸徵名于桃园者也。《晋太康地记》曰:桃林在阌乡南谷中。

其水又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河北县南。

县与湖县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

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卜偃

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今城南、

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一十许里,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故

《魏风》著《十亩》之诗也。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

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山经》,即渠猪之水也。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

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广曰:蒲坂县有襄山。《山海经》

曰:蒲山之首,曰甘棘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猪之山,渠猪之

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如准《封禅书》,二水无西南注河之理。今诊蓼水川流

所趣,与共水相扶;永乐溪水导源注于河,又与渠猪势合。蒲山统目总称,亦与

襄山不殊。故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玃踢,掌华蹈襄。注云:襄山在潼关北十

余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溪水即渠猪之水也。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

城。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轼其庐,所谓

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

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纪年》又云:晋武公七年,芮

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九年,

戎人逆芮伯万于郏。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河水右会槃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

北迳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迳湖县故城北,

昔范叔入关,遇穰侯于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里。武王伐纣,

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

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湖水又北迳湖县东,

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

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

名其地为鼎湖。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

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

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山海经》曰:西九十

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

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

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

过矣。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铭祠》云:魏

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

水北流,迳其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

汉武帝尝微行此亭,见馈亭长妻。故潘岳《西征赋》曰:长傲客于柏谷,妻睹貌

而献餐,谓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

流者也。洛水自上洛县东北,于拒阳城之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也。

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

历峡,谓之鸿关水。水东有城,即关亭也。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世亦谓之刘、

项裂地处,非也。余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

关之名,乃起是矣。门水又东北历邑川,烛水注之。左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

迳盛墙亭西,东北流与右水合,右水出阳华之阳,东北流迳盛墙亭东,东北与左

水合,即《山海经》所谓纟昔姑之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注于门水者也。又

东北,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世谓之石城山。其水东北流,迳

石城西,东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东北迳石城东,东北入左水。《地理志》

曰:烛水出衙岭下谷。《开山图》曰:衙山在函谷山西南。是水乱流,东注于

纟昔姑之水,二水悉得通称矣。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谓之方伯

堆。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北入,军次方伯

堆者也。堆上有城,即方平所筑也。又东北迳邑川城南,即汉封窦门之故邑,川

受其名。亦曰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又东北,田渠川水注之。水出衡山之白

石谷,东北流迳故丘亭东,是薛安都军所从城也。其水又迳鹿蹄山西,山石之上,

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历田渠川,谓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烛水。烛

水又北入门水,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门水又北迳宏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关

校尉旧治处也。终军弃溃в诖恕Q嗟ぁ⒚铣⒁嘁宥γ谄湎拢晌缴钚挠懈校

志诚难夺矣,昔老子西入关,尹喜望气于此也。故《赵至与嵇茂齐书》曰:李叟

入秦,及关而叹。亦言与嵇叔夜书,及关尹望气之所。异说纷纶,并未知所定矣。

汉武帝元鼎三年,徙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王莽更名右队。

刘桓公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闻而善之。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河水于此,

有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宝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

玉阶,厚尝赉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故潘岳《西征赋》云:酬

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余案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

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浢泽,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

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是之。《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窴

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考其沿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

之,知非因门矣。俗或谓之偃乡涧水也。河水又东,左合一水,其水二源疏引,

俱导薄山,南流会成一川。其二水之内,世谓之闲原,言虞、芮所争之田,所未

详矣。又南注于河。河之右,曹水注之。水出南山,北迳曹阳亭西。陈涉遣周章

入秦,少府章邯斩之于此。魏氏以为好阳。《晋书地道记》曰:亭在弘农县东十

三里。其水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菑水注之,水出常烝之山。西北迳曲沃城

南,又屈迳其城西,西北入河。诸注述者,咸言曲沃在北,此非也。魏司徒崔浩

以为曲沃,地名也。余案《春秋·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

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河水又东,得七里涧,

涧在陕西七里,故因名焉。其水自南山通河,亦谓之曹阳坈,是以潘岳《西征

赋》曰:行于漫渎之口,憩于曹阳之墟。袁豹、崔浩,亦不非其地矣。余按《汉

志》,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李傕、郭汜追战于弘农涧,天子遂露次曹阳。

杨奉、董承外与催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乘舆于是得进。复来战,奉等大

败,兵相连缀四十余里,方得达陕。以是推之,似非曹阳,然以《山海经》求之,

菑、曹字相类,是或有曹阳之名也。河水又东合谯水,水导源常烝之山,俗谓之

为干山,盖先后之异名也。山在陕城南八十里。其川,二源双导,同注一壑,而

西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陕县北。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迳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

会。水出干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

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迳安阳城南,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潘岳所谓

我徂安阳也。西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又西迳陕县故城南。

又合一水,谓之读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迳陕城西,西北入

于河,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

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东则咸阳

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

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

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王莽更名黄眉矣。戴延之云:

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角河水涌起,方数

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投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沈没。二物

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

当至,髻不复出,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案秦始皇二十六年,长

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

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

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故卫恒《叙篆》

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碑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

前,俗谓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

文,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后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

洛阳,重不可胜,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

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

中,于是金狄灭。余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

流。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魏世家》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

壅河所致耳。献帝东迁,日夕潜渡,坠坑争舟,舟指可掬,亦是处矣。

△又东过大阳县南。

交涧水出吴山,东南流入河。河水又东,路涧水亦出吴山,东迳大阳城西,

西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迳大阳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晋献公十有九

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地理

志》曰:北虢也,有天子庙。王莽更名勤田。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城在大河

之阳也。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水北出虞山,东南迳传岩,历传说隐室前,俗

名之为圣人窟。孔安国《传》:传说隐于虞、虢之间,即此处也。传岩东北十余

里,即巅軨坂也,《春秋左传》所谓入自巅軨者也。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

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为軨桥也。傅说佣隐,止息于此,

高宗求梦得之是矣。桥之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

周武王以封太伯后虞仲于此,是为虞公。《晋太康地记》所谓北虞也。城东有山,

世谓之五家冢,冢上有虞公庙。《春秋穀梁传》曰:晋献公将伐虢。荀息曰:君

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枣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曰:是取中府置

外府也。公从之。及取虢,灭虞,乃牵马操璧,璧则犹故,马齿长矣。即宫之奇

所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唇亡则齿寒,虢亡则虞亦亡矣。其城北对长坂二十许

里,谓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东,

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桥之东北出溪中,有小水,西南

流注沙涧,乱流迳大阳城东,河北郡治也。涧水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左合积

石、土柱二溪,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是山也,亦通谓之为薄山矣。故

《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盬己丑,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乃宿于虞,是也。

△又东过砥柱间。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

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

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

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惊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

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

水为逆流三百步,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