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茅山小道也疯狂-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工作人员会如此激动。

惊喜的发现,一个很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洞进行了首次发掘,此次发掘中,一件燧石刮削器加工修理十分精细,引起了发掘队的重视。

2002年再次得到批准扩大发掘范围。当初这一次的发掘获得了重大突破,除发现更多的石制品外,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吉学平发现一层平整坚硬的石面,让他既惊喜又激动,由于条件限制,只能暂时将这个秘密暂时掩埋。

今年3月23日开始,云南省考古研究所人类研究部吉学平主任担任领队的发掘队,再次来到富源大河,深入发掘、清理当初发现的远古人类的火塘、人牙、石铺地面等人类遗物,距今约有4万年。该遗址的重要性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旧石器研究领域权威学者张森水、高星的关注,今年张森水还亲自来现场指导发掘工作。

洞内有30多平米左右的石铺地面,是用有一定圆度的石灰石碎块铺成,地面呈灰白色,现在看来虽凹凸不平,但也能阻隔潮湿;洞内一角每间隔10厘米左右,就插有一根筷子,每根表示该地埋有史前物品。这次做了1米左右的垂直剖面,分别在1号洞的第8至——10层、2号洞的第5、6层发现的石器最多,有的层面是密密麻麻的插查满筷子、牙签标记。吉学平说,这次野外采集的工作即将结束,主要出土的是大量的石器,其中的刮削器、尖钻器做得很精致,出土的化石有鹿、猪鼠、熊、牛等动物的骨片化石,其中有一副约长25公分的完整鹿角。

而且用石灰石铺成的地板,是旧石器时期古人类(智人)生活形态的进步发展反映,这在国内是第二次发现,第一次是1999年在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发现的。

经过专家现场讨论认为大河癞石山遗址发现的大批石制品具有欧洲莫斯特文化特征,且都有确切的层位,并可能测定年代。专家认为,这是近几年来发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写作资料 史前文明:人类可能失传的技术

从现已发现的史前科技文明判断,史前人类曾具有极高的科技水平,许多技术甚至连我们现代人类也无法达到,然而它们是远古时期的产物。史前人类对地理和天文知识的认识也可媲美我们现代人类的水平。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二十亿年前,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曾存在着一个大型的链式核反应堆,运转了很多万年。

奥克洛(Oklo)是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铀矿的名字。从这个矿区,法国取得其核计划所需的铀。1972年,当这个矿区的铀矿石被运到一家法国的气体扩散工厂时,人们发现这些铀矿是被利用过的,其铀含量只有不到0。3%,低于0。7%自然含量。似乎这些铀矿石早已被一个核反应堆使用过。

法国政府宣布了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科学家们对这个铀矿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于1975年在国际原子能委员会(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一个会议上公布。

那么,这个铀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的确,这些铀矿石是被利用过的。法国科学家在整个矿区的不同地方都发现了核裂变的产物和TRU废物。开始时,这些发现让人很迷惑,因为用天然的铀是不可能使核反应堆越过临界点而发生核反应的,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下,有石墨和重水。但在Oklo周围地区,这些条件是从来都不可能具备的。

U235半衰期为七亿年,少于U238半衰期四十五亿年。从地球形成至今,相比U238,更多的U235衰变了。这就说明在久远年代以前,天然铀矿的浓度比今天要高得多。实际上,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证明,30亿年前此浓度为3%左右。而此浓度已足以在一般的水中进行核反应。而当时在Oklo附近是有水源的。

让人吃惊的是,这座核反应堆的构成非常合理。比如,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核反应堆有几公里,由六个区域约500吨铀矿石构成,如此巨大的一个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米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在矿区周围,该核反应堆运转了长大50万年之久。也就是说,二十亿年前,在今天我们叫做奥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远远超过今天人类的文明。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遗迹。面对这一切,科学家们承认这是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将它写进了教科书,并研究它在核废料处理方面的价值。但是敢于再向前探索一步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与这个大型核反应堆相比,今天人类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核反应堆,也显得黯然失色。这么发达的文明,怎么会衰落以致消失呢?这是耐人深思的。

埃及胡夫大金字塔

地球上大量的巨石建筑群证明史前文明的存在。这些巨石建筑特点是非常高大宏伟,用非常庞大的石块砌筑而成,而且拼接得非常完美。而这些巨石要用现代化的机器才能搬运,有的甚至连现代化的工具都无能为力。这些建筑中往往都运用了十分精确的天文知识。建筑物的三维尺度、角度和某些天体精密对应,蕴涵着很深的内涵。

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平均每块重达2。5吨,最重的达250吨。其几何尺寸十分精确,其四个面正对着东南西北,其高度乘以109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乘以43200恰好等于北极极点到赤道平面的距离,其周长乘以43200恰好等于地球赤道的周长。其选址恰好在地球子午线上,金字塔内的小孔正对着天狼星。穿过金字塔的经线,刚好把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分为对等的两半。这座金字塔的底面积除以两倍的塔高,刚好是著名的圆周率π=3。14159。整座金字塔坐落在各大陆重力的中心。你能说所有这些都出于巧合吗?“巧合”的数字还可以列举很多,然而难道仅仅都是巧合吗?这种怀疑也许会动摇埃及人的民族自豪感,但对于堆积230万块巨石的惊人工程,学者们指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埃及必须有5千万人口才能勉强承担,而那时全世界才不过2千万人。另外,法国化学家约瑟夫。大卫。杜维斯从化学和显微角度研究,认为金字塔的石头很可能是人工浇筑出来的。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士。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十分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

一定有些什么人,在古埃及人之前运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建造了金字塔。他们试图通过金字塔向后世传达某种信息,还有他们的骄傲。那么,他们是谁?科学家最新的发现表明,金字塔有曾浸在水下的证据。

埃及基沙高原的狮身人面像

基沙高原的狮身人面像,正对着东方,经最新天文分析和地质分析,其建筑年代可能要比考古学家早先的估计要久远的多。美国地质学会修齐教授说,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受到的侵蚀似乎不是风沙造成的,风沙造成的侵蚀应该为水平、锐利的,而狮身人面像的侵蚀边缘比较圆钝,呈蜿蜒弯曲向下的波浪状,有的浸蚀痕迹很深,最深达2米。另外上部侵蚀得比较厉害,下部侵蚀程度没这么高。这是典型的雨水浸蚀痕迹。而狮身人面像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千多年,其余时间被掩埋在沙石之中。如果真是建于埃及卡夫拉王朝而又被风沙侵蚀的话,那么同时代的其它石灰岩建筑,也应该受到同样程度的侵蚀,然而古王朝时代的建筑中没有一个有狮身人面像受侵蚀的程度严重。而从公元前3千年以来,基沙高原上一直没有足够造成狮身人面像侵蚀的雨水,所以只能解释为这些痕迹是很久远以前、基沙高原上雨水多、温度高时残留下来的。另外根据天文学计算,公元前11000~公元前8810左右,地球上每年春分时太阳正好以狮子座为背景升上东方的天空,此时狮身人面像正好对着狮子座。根据以上分析,考古学家推测狮身人面像很可能建于一万多年前。

科学家最新的发现表明,狮身人面像有曾浸在水下的证据。

罗马确是一天建成的??

据美国一网站报道,考古学家发现惊天之迷,最新的证据最终证实罗马帝国于公元前625年8月13号的日落之前开建并完工。当记者问他们在哪里找到这些证据,考古学家们出示了一个卷轴,也就是一份由朱利叶斯…凯撒本人亲自签署的文件、合同。

这份拉丁文的合同的其中一部分翻译过来是说:我们巴比伦AlJeida建筑公司同意在公元前625年8月13号这一天开始动工并完成罗马帝国建筑的修建,如果我们不能在帝国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凯撒大帝可以砍下我们的脑袋去喂狮子。

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一证据绝对有效,工匠们一定是在一天之内完成了罗马城的修建,因为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被吃掉的脑袋的残渣的化石。

实际上,这份凯撒大帝的文件就和都灵的裹尸布一样,可信又可疑。现在科学家正在使用碳定年的方法估算这份卷轴的真正年纪。

人们从学校的课本上得知,罗马帝国覆盖了28万平方米的土地,其中包括数个城市、小镇,数条河流,多座山,多个大剧场,许多导水管、排水沟、拱门、博物馆、镀金大教堂以及比萨小屋。等等这一切要在一天,也就是12个小时之内完成,绝对超乎想象。

建筑师弗雷德说:“在一天内,我的工程队连一垛清水墙都完不成。根据这张罗马城的模型图来看,我的公司要花上数百年才能完成整个罗马帝国修建工作。”

如果文件上所述的情况属实,今天的科学家、建筑家又将陷入新的迷宫,他们无法解释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在12个小时里完成了28万平方米的罗马帝国的建造的。

历史学家罗杰斯认为这些就和金字塔一样,是千古之谜,只能想象是那个时代的人所掌握的一些东西失传了,我们现代人的技术无法跟进。首先他们修建了金字塔,接着他们又修建了狮身人面像,而后他们又建造了西尔斯塔等等,不胜枚举的奇特而神秘的建筑。就算假设那时他们使用了8百万之众的埃及奴隶,但我们现在也有这些不再被称做奴隶的雇工,可我们很难而几乎不能做到。

人类的过去一直是个迷,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写作资料 失落的世界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伊拉克,位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是海湾地区第二大石油蕴藏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产生过饮誉世界的两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的巴比伦文化。这片土地是脍炙人口的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的诞生地,还有被列为世界奇观的巴比伦古城废墟和巴比伦“空中花园”遗迹。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分支,西亚地区的两河文明涵盖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曾与古代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比肩齐辉。及至中古时期,与中国大唐帝国同时代的阿拉伯帝国的盛世文化,又在两河流域发源、繁盛。

早在公元前4000年中叶,两河流域就有了类似古埃及的图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管刻在泥版上,晒干后成为长久保存的文书。芦管刻成的笔画如同楔形,因此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为古代西亚各国所采用。在这一时期,口述和笔录的神话传说,成了宗教神话的衍生物,并为世界其他宗教的创立和立论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古巴比伦盛行星宿崇拜,观测天象、预测吉凶的习俗促进了占星术的发展,天文学由此引领其他学科的建立和繁荣。

古巴比伦时代的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知识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尽管古巴比伦人将圆周率计算为3,不及古埃及人准确,但已知应用勾股弦定理,并能计算截头方锥体的体积。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可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天文学方面,则已知如何区别恒星与行星,还将已知的星体命名。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54日。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日6时15分41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6分55秒。

及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的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1750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法典,以楔性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石柱上。这部法典详细规范了国王、奴隶主与自由民、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还规定保护孤寡,将债奴期缩短为三年等等。这不仅具有进步性的历史意义,而且堪称人类社会法典领域的开先河之作。

从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巴比伦一直是西亚最繁华、最壮观的都市。特别是在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562年)王朝,新巴比伦城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史无前例的扩建工程使巴比伦以宏伟的城市和豪华的宫殿闻名天下。据史书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扩建的新巴比伦城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0公里,外面有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主墙每隔44米有一座塔楼,全城有300多座塔楼,100个青铜大门,城内有石板铺筑的宽阔通衢,还有90多米高的马都克神庙,兼有幼发拉底河穿过城区,上有石墩架设的桥梁,两边有道路和码头,其恢弘壮阔可见一斑。国王的宫殿奢华至极,宫墙都用彩色瓷砖和精美的狮像装饰,宫中还以“空中花园”装点,古称“悬苑”。这座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