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栖田记-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百零四章、幽州风云(二)

“哦,没什么,只是听得朝庭竟派了皇长子为钦差,随军前往幽州觉得有些奇怪罢了,这皇长子是当今陛下的唯一嫡子,没错吧?”萧楠陡然听得赵佑两字面色如此古怪,是因为她知道历史上的赵佑不足十岁便已夭折,现被杨舵主一问,顿时回过神来,笑着又问了一句,现在这个新宋的许多事和人的走向皆与历史有了很大的差异,赵佑由嫡次子变成了嫡长子,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也没什么好奇怪。
    “不错,当今陛下膝下仅有两子,这皇长子乃江皇后所出,当今江阁老便是他嫡亲的三外祖,不过据闻这位江阁老对他这位嫡外池却是一般。”杨舵主答道,千门身为当下江湖中最大的两个门派之一,门中有很多人长年混迹于市井,情报搜集渠道是非一般人可比,许多普通百姓不知道的事,他们却是很清楚。
    “江阁老对这个外孙一般?这却是为何?”萧楠以前听王禹偁说起江阁老援手朱大厨的时候,她心里就觉得很古怪,按理说来,以他的立场,他根本不会出手帮朱大厨和肖充媛,现又听杨舵主说江佐郎并不喜欢他这唯一的皇外孙,心头惊讶更甚,连忙跟着追问。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据说当今这位江阁老年轻的时候在家里没少受刁难和打压,与族人的关系不太好,当然,这些都是传闻,具体情况如何,我一个小小的舵主也搞不清楚。”杨舵主笑了笑,答道。
    “谢谢你杨舵主,你先忙,我不打扰了,告辞!”萧楠目中露出一抹若有所思之色,没有再问,她辞别了杨舵主,从千门分舵离去。
    从千门分舵出来之后,萧楠想到皇长子赵佑,目光不自觉落身旁的萧祯脸上,萧祯被她古怪的目光瞧得头皮发麻,忍不住开口问了一句:“姐姐,你,你这样看着我干什么?”
    “没什么,萧祯,我问你,你喜欢过现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普通人生活,还是喜欢过那种高高在上,一呼百应,但却没有自由可言,时刻陷于算计和争斗的生活?”萧楠静静的瞧着他问。
    “当然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啊。”萧祯想也不想,脱口答道。
    “是么,看样子咱们临时决定来幽州,还真是来对了。”萧楠闻声微微一笑,伸手轻轻抚了抚他的脑袋,没有再多说什么,只牵起他的手,快速朝外行去。
    萧楠自从知道萧祯的身份之后,一直没想好该如何为这个娃规划他的人生,从个人情感来讲,她并不希望萧祯再回到他出身的那个地方,去争夺那个最高的位置,那个位置对喜欢名利的人来说,确是值得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去抢,可就萧楠上辈子的经历而言,她真心不觉得那个位置有什么好,称孤道寡,高高在上,可内心却时刻处于算计争斗之中,不能有片刻的安宁。
    人的一生,眠不过三尺,食不过三餐,死了之后,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最后都只能化为黄土一杯,要那么大的权力和富贵又有何用?萧楠上辈子虽不是政治家,可她所处的位置,和各种所谓的大人物打的交道还真不少,她冷眼旁观,瞧着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一个个像乌鸡眼似的,挖空心事的算计着,谋划着……
    在萧楠看来,这样的人生,你爬得再高又有何乐趣可言?她的人生观是人一辈子,不必为衣食发愁,又能活得自由自在,便是真正的逍遥。
    萧祯是打心里疼爱这个半道上捡来的弟弟的,如果有可能,她一点也不希望这孩子一生都在为了名利而厮杀搏斗,但这只是她个人的情感意愿,萧祯的身份和历史使命在这里,关于他的事不能因个人的情感和喜好而随意改变,如果朝中没有比他更合格的继位君主,无论萧楠有什么想法,最后,这个孩子都只能进入原本就属于他的轨道。
    不管怎么说,萧楠现身为这个时代的一份子,总不能因一已喜好,就改变一个合格君主的命运走向,从而让大宋王朝提前进入衰败期!现在这里能碰到赵佑,却是意外之喜,正好可以趋机好好观察一番,若这位皇长子,确有能耐,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她自是犯不着非把萧祯弄上去。
    萧祯这娃智商极高,人又勤奋好学,性格沉稳坚毅,这样的人若能为国君,确有很大的机率成为一代英主,但是这孩子太重情了,一个太重情的君主,哪怕本职工作做得很好,内心也会很疲惫,若可以不走仕途,不入名利圈,以这孩子的本领,做个逍遥自在的富贵闲人,想必不在话下,没准还可以成为一代名扬天下闲散鸿儒……
    不说萧楠的心事,但说宋军先锋潘惟熙,幽州受袭的快报刚送到半路上,就被他截住了,他一接到奏报,一边将其往跟后面的大军统帅杨继业手中传,一边严令麾下骑兵,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幽州,杨继业的大军开拨之前,圣人便有谕令,幽州事宜,一切皆由他定夺,除非是幽州真掀起了大战,杨继业再向朝庭奏报。
    潘惟熙率领的先锋军共有一万五千人,清一色的骑兵,从汴京到幽州,共有一千三百余地,接到奏报的时候,部队刚从京都出来二天时间,走了五百多里,收到这封紧急奏报,潘惟熙立即命全军全力赶路,剩余七百多里路程,不过两日就赶到了,他到达之后,立即接过本城的布防权,一边全线布防,一边着人去打探辽人最新动向。
    得回来的情报是,辽人袭击幽州之后,辽帝耶律隆绪便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全面向燕云各州进攻,只是辽人许多部落行动拖拉,潘惟熙的先锋军赶来的速度又过快,潘惟熙到达幽州的时候,耶律隆绪尚未结集完部队,暂时动向不明。
    认真说起来,耶律隆绪麾下的直系铁骑就有十万,若幽州之乱刚开始,宋境朝庭还没开始反应过来的时候,就直接挥兵扑上来,说不定这会的燕云多州已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但耶律隆绪身为辽国君主,行事有诸多顾忌,一来,辽已有近二十年没与宋军打过仗。
    他不知宋军的具体战力如何,没有探底之前,不敢轻易挥军而上,二则萧太后去世之后,辽内部许多部落首领蠢蠢欲动,若他麾下的十万铁骑全部投入与宋军的战事之中,内部人却抄了他后路,又该如何是好,正是因这种多方面的考量权衡,让他丧失了主动权。

第二百零五章、幽州风云(三)

潘惟熙听闻耶律隆绪正在结集部队,略一沉吟,便动手接管了崔怀清手中的兵权,对其它各州重新开始布防,杨延昭在收到幽州被袭战报的第二日,便给潘惟熙快马送来手书,言明他的部达到达幽州之后,着立即接管幽州城的一应布防事务,燕云其它各州的布防,在杨延昭大军没有到达之前,亦由他暂且代管。
    燕云驻军在此之前三年,一直由崔怀清负责,崔怀清接管杨延昭之位后在燕云之地蹲了三年,虽然他本人行军打仗的本领一般,可倒底是在京城的官员圈子里厮混了二十多年的人,为官的基本手腕还是有的,这三年下来,军中各部对他不满的将领被他换得差不多了,这一通整顿下来,军中的大权差不多都被他抓到了手中。
    若是杨延昭到了,又有皇帝谕旨,杨延昭要夺他手中兵权,他即便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多做顽抗,现潘惟熙一个后生,官职还没他大,一上来就想夺权,崔怀清哪里肯轻易放权,双方立即就进入一种张弓拨弩之势,幽蓟两地,目前局势本就十分敏感紧张,若是宋军两将为了争权,闹得不可开交,让辽人趋机打进来,那才是真真糟糕透顶。
    不过潘惟熙被喻为京都青年将领中的第一人,这名头可不是白叫的,崔怀清不肯放权,潘惟熙直接用铁血手段,将其软禁起来,再拿出皇帝的圣旨和杨延昭元帅的手书,以风雷不及迅耳之势撤换了那些身在其位,不谋其职的不合格将领,不过用了数日时间,就将幽、蓟、瀛几处主要的城池的兵权给夺了过来。
    瀛州身为对辽的主要关口,这座城池的驻军最多,此在一共驻了五万人,而幽、蓟而是直入中原的主要门户,也是燕云十六州中面向中原最重要的两座城池,这里长期各驻有一万驻军,其它五州,每州只有数千兵马,潘惟熙夺了这三州的兵权,便是掌握了大局,再接管其它几州的马兵布防,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他如此对待崔怀清,自是彻底将此人得罪死了,崔怀清被软禁之后,日日对潘惟熙破口大骂,潘惟熙对此充耳不闻,崔怀清身为朝庭大将,没有朝庭谕令,其它人是没有资格处置他的,潘惟熙如此对他,显然是有些逾越了,但这个时候,情况紧急,却是管不了那么多。
    崔怀清虽为将门之子,可他打仗的本领实在很一般,若辽人真挥兵而上,想让他挡住辽人步伐,无异于痴人梦话,这一点只需从数日前辽兵那次小规模突袭便可看出,潘惟熙来到幽州,搞清楚崔怀清在燕云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之后,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
    他此时无限庆幸崔怀清接管燕云的时间不算太长,而辽萧太后自前年开始身体就不太好,去年逝世,也就是说,这一两年,辽人自己内部问题重重,没有什么时间来管崔怀清,否则,以辽人现有的兵力,一旦摸清了崔怀清的本领,只待结集十数万大军,一挥而下,立即就会冲垮崔怀清的防线,一举将太宗好不容易夺回来的燕云八州再抢回去。
    杨延昭随大军在一起,后面的八万五千大军有五万是步兵,还有无数粮草,行军的速度注定快不起来,等所有大军过来,至少还要半个多月时间,若在此之前,不能在第一时间将燕云的驻军整顿好,一旦辽军冲了上来,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紧急关头,潘惟熙哪里顾得上是否逾越不逾越了。
    潘惟熙接管军权之后,一道道将令不断颁发下去,很快,燕云八州所有城池的布防全面打开,八月十日傍晚,潘惟熙站在幽州的城墙之下,望着城外那莽莽大山和长城的时候,麾下的一名参将来到他身边,笑着开口道了一句:“将军,再过四五日,杨帅的大军就要入幽州城了,辽人一点动静都没有,看样子这仗是打不起了罢。”
    “现说此话为时尚早,据我军探得的消息,这耶律隆绪可不是什么无能昏君,现辽人内部人心不齐,不过是因为之前大权一直由萧太后在掌控,现萧太君逝世不久,耶律隆绪刚刚亲政,大家心有不服,耶律隆绪想要尽快集权,最好的方式就是打一场大胜仗,而辽内部和各个部落这些年下基本都被整合到大辽旗下,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大宋。”
    “这一仗要打,自然是要找大宋打,只是仗该怎么打,却是有讲究的,原本他打算趋着幽、蓟之乱,以风雷不及迅耳之势先夺下数州,却没想到因他们内部不和,拖拖拉垃,延误了战机,既然失了先机,之前的战略自然就不能用了,接下来他会怎么做,我一时也摸不清他的脉,总之,在杨帅没有到达之前,咱们不能有片刻的懈怠。”潘惟熙摇了摇头,一脸平静的开口道。
    潘惟熙现年二十九岁,十六岁进入军营,至今已有十三年,他自小聪颖,熟读兵书,韬略非凡,在其父潘美的影响下,对行军打仗有一种天然的敏锐直觉,端是位不可多见的有为将领。
    就在他与参军对话的当天夜里,辽人有了动静,一支三千人队伍在当天夜里摸到了蓟州城下,蓟州现有二万驻城守军,守城将领是杨延昭的部下老将杨威,杨威在此之前因看不惯崔怀清治军方式,提了几次意见,惹恼了崔怀清,被他贬下去做了个没实权的参军。
    直潘惟熙来到幽州之后,再次将他提起来,命他镇守蓟州城,杨威是杨延昭的老部下,一直在燕云之地为将,四十多岁的人了,以前没少与辽军打交道,他一接手蓟州,就重新布防兵力,严阵以待,辽人悄无声息的摸到了蓟州城下,虽让他大吃一惊,倒也没乱阵脚。
    双方好一场激战,眼看着快天亮的时候,敌方眼见事不可为,这才悄然遁去,敌军三千人马,伤亡约有一千多,而蓟州守军的伤亡则高达三千余众,这一场遭遇战,敌方虽未能破开城池,却显然易见,辽军的整体战力要比宋军强上许多。

第二百零六章、幽州风云(四)

潘惟熙次日便接到蓟城传过来的战报,他瞧着手里的这份战报,心情颇为沉重,蓟幽两地的守军多为杨延昭将军的老部下,这些部队多是杨大将军一手训练出来的,虽说被崔怀清接手的这几年,部队的整体士气和战力松懈下降了许多,底子却还在那里。
    蓟城的守将杨威更是杨延昭的直系部下,由他带老部队与辽军直面交锋,伤亡比率差不多达到3:1,这里面虽有辽军突然袭击,宋军措手不及等因素存在,却仍可看出,宋军现在的整体战力与辽军有不小的差距,这种情形之下,若辽帝耶律隆绪决定全面与宋开战,以燕云现有的兵力,能否抵挡辽军的脚步,还真不好说。
    不说潘惟熙的心事,但说辽人在蓟城骚扰了一番之后,后续数日又没有了动静,直到杨延昭的大军进了幽州城,辽人那边也没有丝毫的风吹草动,杨延昭入城之后,潘惟熙很快来到帅帐之前,将此地发生的一切详细向他汇报了一遍,并为自己私自软禁崔怀清一事向杨延昭请罪,杨延昭听完之后,微微沉吟了片刻,开口道:“惟熙,崔怀清之事,你处理得当,没有什么需要请罪的,若他想到圣上面前告状,由我一力承担。”
    “未将谢过元帅。”潘惟熙闻声大喜,他虽不怕崔怀清,可此人与当今圣人关系不错,一旦他恢复自由之后,一门心事在圣上面前告自己的黑状,潘惟熙的处境会变得很被动,要知道赵氏皇室是以兵权夺取的天下,他们对于军中将领,心里多少是有些忌惮的,一旦让真宗觉得潘惟熙自持军功,骄横自大,根本不把皇上身边的人放在眼里,那可就糟了,现有杨延昭为他兜着,便可免去许多后顾之忧。
    “谢什么,咱们身为军人,自该纯粹,那崔怀清擅长迎奉,八面玲珑,在京中当个不大不小的普通官,倒也马乎,让他做军中领将,根本不合适,圣人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