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穿之朱明绣锦-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棣听闻徐增寿所言‘先皇’二字; 心中便知朱允炆已经离世; 他虽是半信半疑,但自己小舅子毕竟在靖难四年对自己出了不少力; 当下便暂且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燕军进宫之后,便忙于救火,当大火扑灭之后; 燕军士兵从乾清宫的灰烬之中发现了一具已经烧焦的面目全非的尸体,分不清是男是女,但从尸体上残留的未烧焦的首饰来看,却是皇帝的信物无疑。朱棣心生疑惑,便找来太后吕氏当众认尸,太后不忍去看那烧焦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腐尸的气味,吕氏眼中止不住的泪水雨点般大滴大滴的滑落。
  吕氏忍着刀割般的心痛,强撑着来到焦尸前,仔细看过之后,便确认那是建文帝无疑。
  “皇嫂可是看仔细了?”朱棣半信半疑的问道。
  “自己的骨肉,化成灰我也认得!”吕氏再抑制不住自己心中悲痛之情,咬着牙哭诉道。
  朱棣见吕氏如此坚决,便顺水推舟突然当众哀叹痛哭道:“我这侄儿,怎如此这般痴傻,四叔起兵,是为了你清除朝中奸佞的,你怎会如此不理解四叔心意,就这么寻了短见呢!”
  *
  徐妙锦与徐增寿自皇宫归来,便回到了中山王府,此刻徐辉祖已将自己关在祠堂中,祠堂大门紧锁,谢绝见客。
  由于皇宫正殿已被焚毁,朱棣并没有立即搬进皇宫,而是仍暂居龙江燕军大营之中。也正是燕军入城这一日,建文年号正式被废,沿袭洪武年号,此为洪武三十五年。
  随即又发一道令旨,直指奸臣误国,直接开列了二十九人的奸臣名单,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练子宁,黄观等人,均在此列。
  建文朝廷亦有一些旧臣在奸臣榜张贴之日,来到龙江燕军大营归降,燕王随即又开出了第二批奸臣名单,徐辉祖,铁铉,葛诚等人共计五十余人。
  龙江大营这几日真是热闹非凡,各路官员纷至沓来,上书燕王早日即皇帝位,又有宗室之人周王,齐王,谷王,代王等陆续上表劝进。
  徐增寿在靖难之□□勋卓著,又与燕王有姻亲关系,此刻已成为燕王的心腹之一,这日他一回到中山王府,便径直来到小妹屋里。
  “四哥可有从龙江带回的消息?”徐妙锦一见徐增寿进屋,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哎……大哥固执,糊涂!如今昔日建文朝臣,大多已经归降燕王,可唯独不见大哥踪影,燕王恨大哥对他这般态度,但碍于我徐家其他人的情面,暂时没有对大哥怎样,只是将他列入奸臣榜之中,如若大哥肯服软……”徐增寿叹息摇摇头道。
  “以大哥的性子,恐怕是劝不动的,妹妹如今只希望大哥与燕王之间暂时这般相安无事便好,等大姐来了,再想办法吧……”徐妙锦心中也没了主意,但她还是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
  “哦对了,燕王特意知会我,让我转告妹妹,近日来朝事多繁忙,他无法抽身来看妹妹,待这段时间忙过,定不会负了妹妹相思之情。”徐增寿拿起桌上茶盏,笑盈盈的说道。
  “知道了!”徐妙锦面上一红,便转过头去不敢瞧四哥,手中虽不住地摆弄着腕上那绿豆底玉镯,心中却是喜上心头。
  徐增寿看着她的样子,不禁摇头笑了笑,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有情人历经坎坷,终成眷属,他心中自也是乐得这般的。
  *
  新帝登基须遵循古制,行“三推让”之礼,而燕王即位,属于违背先帝遗诏夺嫡,为堵天下人之口,为获得登极的合法性,他必须要好好筹划这场人生中的大戏,该怎么个演法,于是这劝进与谦让的游戏,便开始正式登上了戏台。
  文武百官与诸王俱已上表劝过燕王一次,可燕王却对劝进的人们说:“我开始起兵是迫不得已啊,以周公为榜样,除去奸恶,安定社稷,这是我的本愿。没想到我那个侄子实在不明事理,被奸臣所蒙蔽,居然自绝于天下。现在继承大明君位的应该要挑有才有德之人,我朱棣德才浅薄,怎能堪此大任……”
  这已经不是燕王第一次演戏了,自太/祖高皇帝驾崩至今,他每次演技都能如火纯青,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奥斯卡影帝,如今南京城内外到处都是杀气腾腾的燕军,诸王及文武群臣见燕王推让,便下跪叩首苦苦相求道:“天生圣人,以为社稷生民,今天下者,太/祖之天下,生民者,太/祖之生民,天下岂可一日无君?生民岂可一日无主?况国有长君,江山社稷之福,殿下为太/祖嫡嗣,德冠群伦,功施社稷,宜居天位啊!”
  燕王当然不会为之所动,因为他心里知道,这戏该怎么演下去,自己得位不正,岂能因为众臣说一说,就同意继皇帝位,那不是显得自己太心急了……
  他又拿出了周公辅成王的那套说辞予以婉拒,可如今,成王在哪?不是已经变成一具焦尸了吗?
  这第一回合的劝进与推让,登台主角是诸王与文武群臣,结果以朱棣再三推让而告终。
  次日便是第二回合戏台登场,主角是众位武将与朱棣。其对话内容,仍旧重复昨日之语,只是今日主角皆是粗鲁的武将,他们说话直率,直接提出想要攀龙附凤,共享富贵。朱棣听闻此言,直接发火怒斥道:“想当年我与你们发动靖难时,只不过是为了避免灾祸,哪有图谋富贵之心!”
  这燕王不急,诸王与文武百官可等不及了,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大家都在玩游戏,不过这是个高级游戏,群臣劝进,叫燕王赶紧登基,可朱棣没那么肤浅,他要普天下人都知道,我是你们推选出来的,所以大打太极,死命地推托自己不合适荣登大位。
  于是群臣开始了第三回合的劝谏,毕竟燕王一日不登基,有功之臣就无法沾皇恩受封赏,武将更是迫不及待想要分享靖难的胜利果实,燕王毕竟已经推辞了三次了,再怎么演戏,这火候也差不多了。
  这会只见文武百官俱是伏跪于地,帐里帐外围了黑压压一片人,那架势着实是在说,如果燕王再不答应继承大统,他们便长跪不起。
  燕王见状,这才勉为其难地说道:“罢了,既然众卿苦苦相劝,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众人期盼燕王这句话已经期盼了整整三天,这会终于等到了迟早要说出口之话,霎时间帐里帐外一片欢庆沸腾,“万岁”二字从众臣口中山呼出来,如排山倒海之势,乐的燕王喜上心头,这二十多年来,自己装孙子早已装的够累了,从今往后,再也没人能拦得住老子,老子便要指点江山,让天下人臣服!
  *
  徐辉祖依然把自己关在祠堂中,任谁去求他开门,也无济于事。徐妙锦只能边安慰李氏,并每日往祠堂中送吃食。
  这日徐增寿匆匆从龙江赶了回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拉着小妹兴奋说道:“妹妹,好消息,好消息,百官苦苦劝了大姐夫三天,大姐夫终于同意顺应天意,即位登基了,以后咱们徐家不光是大明开国第一功勋之家,也要出中宫皇后了!”
  徐妙锦心中始终还是担心着大哥,只见她听闻此言,并无半分高兴的神色,只是忧心忡忡地问道:“燕王可有说,大姐何时才能到京城吗?”
  徐增寿一时间没明白过来妹妹问大姐进京之意,其实徐妙锦是想着大姐到了京城,可以为大哥再在燕王面前求求情,可徐增寿却曲解了她的意思,迷惑不解地问道:“四哥知道小妹与燕王之间情深,可小妹也不能让燕王为难,将来废了大姐皇后的位置吧……”
  “四哥!你说什么呢!妹妹怎会动如此心思!”徐妙锦不知徐增寿这话从何说起,她心中坦荡,从未想过要取代大姐的位置,可她却没想到,自己血浓于水的亲哥哥居然是这样看她的……
  如此这般,确是叫人心寒不已。
  徐增寿也知自己说错了话,便悻悻不再言语。徐妙锦见气氛颇有尴尬,便缓和道:“我问大姐何时进京,只是为了替大哥求情之事,至于皇后之位,那只能是大姐的,妹妹从未动过半分心思,希望四哥以后也莫要再提此事。”
  *
  燕王登基仪礼就定在了六月十七,此间时间紧迫,要筹备之事更是千头万绪,而这其中重中之重的一件事,便是要起草即位诏书。
  这起草即位诏书的人选,该选谁呢?
  当年燕军渡淮河之时,道衍和尚曾与燕王书信一封,信中曾言:方孝孺乃是旷世奇才,一代大儒,名播天下,殿下绝不能杀此人,如若此人被杀,天下读书人种子绝矣。
  朱棣想到道衍的嘱托,便心生一计,想让方孝孺替自己起草即位诏书,这样便能彰显自己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让天下人看到新皇帝同样重文。
  方孝孺很快便被带进燕军大营中来,不过他此刻却是着一身粗麻孝服,出现在朱棣面前。
  朱棣见他如此装束,先是一愣,不过也并未再说什么,毕竟方孝孺是他列入奸臣榜中的建文遗臣,为自己原来的主子披麻戴孝,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只见方孝孺一进中军大帐,便挺身而立,完全没有跪拜之意。
  世人道,一报还一报,也就是如此吧。想当年他朱棣大闹天宫之时,在朝廷上登陛不拜,搅的人仰马翻,如今方孝孺亦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棣身边的军士见状,想要强制方孝孺曲膝,却被朱棣制止了。
  只见方孝孺竟哭天抢地地在朱棣面前嚎啕大哭起来,朱棣知道方孝孺此番行径,皆是哭给他看的,方孝孺边哭边祭拜建文帝,霎时弄的场面十分尴尬。
  “先生何苦如此呢,靖难起兵本就非我本意,我不过是想效仿周公辅政罢了……”朱棣见方孝孺此刻哭声渐渐缓和,便从御座上起身,走到他面前,尴尬说道。
  这话听得方孝孺更为愤怒,都已是如今这形势了,你燕王还在那里假模假样的演戏,只见他应声问道:“哼,如今成王何在?”
  “已自焚而亡。”朱棣说道。
  “哼,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方孝孺冷哼道。
  “国赖长君,况且其子已失踪。”朱棣知他所意,此刻强忍着心中怒气,镇定说道。
  “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方孝孺并不推让,继而咄咄逼人道。
  “此我家事,先生不必为此操心了。”朱棣已被他逼问的没了脾气,那太子朱文奎在乾清宫大火中失踪,二子朱文圭才两岁,话也不会说,路也不会走,如何能做一国之国君?
  朱棣此刻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命人将纸笔塞到方孝孺手中,逼他写即位诏书。
  方孝孺接过纸笔,仰天长啸后,便冷哼一声,继而大笔一挥,含泪在那白纸上,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见他如此行径,心中怒火已是燃烧到了顶点,他怒不可遏的斥责道:“你难道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哼,诛十族,又能奈我何!”
  好,这是你说的,从今往后,仁慈二字便永远不会出现在老子的字典里,你们一个个迂腐书生,祸国殃民,老子本欲从宽处置,你们却不领情面,诛十族,你以为老子不敢吗!
  “拉出去,遂了他之意,就诛十族!”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要知道,杀人,只要手上沾满鲜血,便停不下来。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继而又将其扔入油锅,活活炸死。
  黄子澄,齐泰,练子宁,凌迟处死。
  黄观,投江自尽,连中三元之名从登科榜上划去。
  ……
  整个应天城,在永乐大帝登基前,残阳滴血,鲜血染红了秦淮河……
  *
  有件事,让纪纲心中很是疑惑。
  他奉命去捉拿奸臣家眷,却发现有一些人,凭空消失在了这世界上。
  他顺藤摸瓜,却百思不得其解,这铁铉与齐泰之女,黄观妻小,到底逃到哪里去了呢?据线人称,六月十三金川门破门那日,她们奉诏进宫,可直到乾清宫起火之时,也不见她们从宫中逃出,莫不是与建文帝一同自焚殉国了?
  纪纲越想越觉得此事蹊跷,如若这些人没死,那此事便是细思极恐,到底是何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能一手遮天,大变活人?
  那日进宫之人,还有徐家兄妹二人,可最后从火海中逃出的,却只有此二人……
  而这徐家兄妹,皆是燕王眼前的红人,一个将来必定会位极人臣,受封国公,另一个将来必定是宠冠后宫,此二人没理由,也没动机去做如此之事啊……
  归根结底,纪纲始终不相信,那具面目全非的焦尸,会是建文帝本人,铁铉,齐泰之女与黄观妻小的消失,必然与建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六月十七,新帝登基的吉日。
  燕王骑着战马,由众将士前呼后拥,离开龙江,缓缓向皇宫而行。
  前面已经演了三天的大戏,只待今日这最后一场收尾戏,永乐大帝的登基仪式,便可大功告成了。
  就在燕王一行人朝皇宫浩浩荡荡行进之时,路边突然冲出一人,跪到他的马前。
  只见那穿着朝官补服之人跪倒在前,大声说道:“臣翰林院编修杨荣,恳请殿下留步!”
  燕王左右之人见状,以为杨荣是故意挑事之人,正准备将他拉下去,却被燕王制止,此刻只见燕王好奇问道:“卿有何事奏?”
  “臣敢问殿下,是先拜谒□□陵呢,还是先即大位呢?”杨荣斗胆进言道。
  朱棣听闻此言,心中思虑片刻,忽然抬手指向前方道:“这前面,不就是孝陵吗!”
  这杨荣说的确实没错,他此刻已废了建文年号,打的是恢复祖制的旗号,先拜皇陵,就意味着他的皇位是直接从朱元璋手中继承过来的,那么也就不存在得位不正之说了。
  燕王放下手臂,一行人便缓缓驶向朝阳门,出了那朝阳门,便是钟山脚下,这条路……他再熟悉不过了……
  拜过了孝陵,就只剩下那黄袍加身的最后一出戏,这会只见从孝陵通向皇宫的路上,已是挤满了诸王与文武百官,在文武百官簇拥之下,燕王换上了天子冕服,乘上辇车,军民耆老万众夹道,俯身相迎,高呼万岁,一路浩浩荡荡来到了奉天殿,接受百官上表称贺,从此以后,大明王朝进入了他两百多年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