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十年代小田园-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田根宝见了,呵呵笑道:“哎呦,这个改造得好啊,晚上都睡在阁楼上,打个地铺,连床板都省了!”
  伟民他们几个,早就见识过爷爷奶奶家的阁楼,看到这种小房子,也不觉得特别奇怪。而黎元元虽然做过心理准备,可真看到这种鸽子笼一样的小屋子,还是有点惊讶。
  住房,一直是一大难题。
  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沪上的房子永远是紧张的。相比起来,京城反倒好一些。北方的格局,看着更开阔一些。
  她想,等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买房子。
  无论如何也要让田爸爸和王妈妈住上真正的单元房,好好享受一下沪上生活。
  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只要无住房之忧,生活方面还是多姿多彩的。
  *
  一家人在屋里休息了片刻。
  阿叔那边也把行李送了过来。大家找出换洗的衣服,王慧珍就领着去了淋浴室,让他们好好洗洗。
  一番梳洗打扮之后,个个焕然一新。
  嬢嬢见了,笑着说道:“你们几个啊,刚下火车时就像难民一样,现在可好多了!看看小元元,真是越来越漂亮了!”
  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
  王慧珍带着一家人来到电影院的小餐厅里,吃了生煎馒头,喝了大米稀粥。还给阿公阿婆带了两份生煎,让他们也尝尝味道。
  临走前,嬢嬢说:“明天中午,我再过来接你们几个回家吃饭!”田根宝赶紧说道:“妹妹不用这么麻烦,我们自己过去就好了,你这边还得上班呢!”
  原来,小嬢嬢在里弄工场里做手提包,都是计件的,耽误一天损失可不少。
  一连两天,黎元元和三个小哥哥跟着田爸爸带着礼物,先去了棚户区的爷爷奶奶家,接着又去了花园洋房区的外公外婆家。
  最后,总算安顿下来了。
  她知道,沪上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与以往相比,这种生活真不是她想要的。
  可这个日子,还得继续下去。
  *
  又过了两天,托运单子到了。
  田根宝和阿叔借了两辆黄鱼车,把托运的东西一车一车地拉了回来。
  大包小包拆封之后,收音机有了,缝纫机也有了。这两件东西,在连队里没舍得卖掉,就带了回来。
  王慧珍一看到那台缝纫机,手就痒痒了。
  杨淑芬跟她说了一个生财路子,从外面接了活回来,自己加工,可以挣个加工费。也可以比着样式裁剪,轧好了衣服,拿到街上摆地摊来卖。一件衣服可以赚个一块两块,积攒下来可是不少。
  田根宝一听,也乐了。
  他呵呵笑着说道:“这感情好啊,慧珍以后你就在家里轧衣服,我去摆地摊,挣个小钱钱就不用发愁了!”
  原来,王慧珍一回来,就和杨淑芬联系上了。
  她还去他们家吃过饭,也邀请了他们一家来看电影。本来她是想买票的,后来同事捂着嘴说:“慧珍啊,不用买票,从边门进去就好,反正里面有空位子……”
  杨淑芬一家看了个免费电影。
  散场时,还笑嘻嘻地说道:“慧珍啊,以后想看电影就来找你了!”
  接上头之后,与杨淑芬又熟络起来。听她讲,从边疆回来后,就在里弄里摆了一个缝纫摊子,还鼓动着慧珍也摆一个。
  用她的话来说:“慧珍啊,摆个摊子比上班挣那几个死工资要强多了,小龙港的爸爸也没正式工作,现在在外滩倒卖香烟和外币,整天和黑市打交道,除了精神上崩得紧张一点,经济上一点问题都没有……看看我们家里,现在都吃得起小黄鱼和大闸蟹了,过两天再买只对虾吃吃……”
  当时,王慧珍听得嘴巴里直流口水。
  回沪后,她的月工资只有二十三块,比在边疆时少了一半。电影院里的工作虽然耗时间,可活一点也不重,如果抽空来轧衣服,还真是一条挣钱路子。
  回来后,就发现城市里和连队里不一样,样样东西都要花钱。
  尤其是吃的,特别贵。
  看看肉蛋、小青菜和水果,价格比边疆高了快十倍了。
  不挣钱,孩子们吃什么?
  田根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现在住的地方解决了,下面就是吃喝和落户问题。几个孩子要上学,这个户口得抓紧时间落下来。至于他和慧珍的,倒不是那么着急。
  于是,笑嘻嘻地说道:“慧珍啊,等孩子们的户口落好了,咱俩就开始摆摊挣钱!”
  “好啊,元元都说了,攒了钱好买大房子住!”王慧珍也开着玩笑说道。
  现在,市里只有分房子的。
  除了私宅之外,还没听说哪里有卖房子的。
  *
  歇过了乏,黎元元就给邓萧写了封信。
  通信地址就是电影院的招待所。
  这边楼下有一间传达室,可以接听电话和收发信件。
  这天,她听到楼下的传达室里有人在喊:“田园,电话!”她蹬蹬蹬地跑下楼去接听,原来是邓萧打来的。
  “元元!”
  “萧哥哥!”
  担心了那么多天,终于联系上了。
  电话那边的邓萧,长舒了口气。


第128章 落户口
  *
  黎元元挂了电话; 回到楼上。
  刚才在电话里; 萧哥哥问她:“元元; 回到城里习惯吗?”她嘴上笑着说:“当然习惯了!”可心里却明白,回到城里不适应是难免的。
  就拿这个烧饭来说吧; 在连队里都是大煤块或者柴禾,一通猛烧就好了,做饭很快也很方便。而沪上呢; 除了花园洋房和单元楼里通了煤气管道; 住弄堂的市民家庭,条件好一些的用液化气罐; 可大部分还在用蜂窝煤炉子。
  像电影院里的家属楼,虽然通了煤气管道,可十几家用一个公共厨房; 一家一个灶口; 洗菜都要在水龙头前面排队。一到做饭时,家家户户都在炒菜,油烟乱窜; 排气扇山响; 里面各种气味都有,实在是热闹得很。
  可即便是这样,也算是条件不错的。
  而住老房子的; 就没这么便利了。
  一条弄堂里,每家每户都搞一个小小的蜂窝煤炉子,摆在外面。一到做饭时间; 都搬着一只小板凳,坐在炉子前,拿着一把芭蕉扇子,对着炉口猛扇,好把火燃起来。
  一时间,青烟缭绕。
  过往的行人都捂着鼻子,大声咳嗽着,加快了步伐。
  这也是八十年代沪上老城区的一大特色。
  很多外地来旅游的,感到诧异不已。驰名中外的大都市,怎么家家户户都烧蜂窝煤炉子?还有这小小的火苗,能把饭烧熟吗?
  像他们家,就在楼道里摆了一只蜂窝煤炉子,用来烧饭。
  田爸爸也考虑过用煤气罐。
  可烧煤气,是要有煤气户口的,那样烧的是平价气。没有户口的,烧的都是高价气,一罐要贵出一倍还多。
  现在,他们家连人的户口还没落上,哪里还顾得上去考虑煤气户口?
  自从回来后,她和三个小哥哥都在感受着生活的变化。
  白天坐在走廊里看书纳凉,晚上踩着梯子爬到阁楼上睡觉。
  天气闷热潮湿,一天要洗几遍澡。
  幸亏住在招待所里,否则连洗澡都成问题。还有这个吃饭,出去买饭贵得很,在家里做饭又慢得很。尤其是这个煤火炉子,生火就是一大问题。
  伟民哥哥倒是很乐观,对着小炉子一边用扇子扇着,一边笑嘻嘻地说道:“哎,你们看啊,这个小炉子也是有优点的,看看火小小的,炒菜不行,熬粥煲汤最合适了!”
  另外,就是吃的上面,也不太习惯。
  这边菜市场里,买肉都是论两的,买青菜都是一小把一小把的,西瓜和甜瓜都是切成一牙一牙地卖,与以往大块买肉,大筐子分菜,吃瓜可着劲来,截然不同。
  这就是沪上普通家庭的生活。
  精细到了极致,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得更滋润一些。
  *
  元元妹妹回来了,最开心的要数姚龙港。
  他一听到消息,就屁颠屁颠地跑到招待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
  一年多未见,姚龙港长高了不少,都快赶上伟波了。
  他们一家一向是追赶时髦的,回到沪上自然不甘落后。看看姚龙港,穿着一件蓝条纹T恤衫,绷着一条蓝色小喇叭裤,脚上穿着凉皮鞋,看着就像个小华侨。
  黎元元一见,忍不住笑了起来。
  田伟波上去,揪了揪他的裤子,好奇地问道:“小龙港,你这屁股绷得那么紧,一坐下来就不怕开线了吗?”
  “嘿嘿,我这个裤子是带弹性的,进口面料,可结实了!”姚龙港得意洋洋地说道。这是妈妈给他做的,面料挺括,透气性很好,还是沪上流行的最新样式。
  几个孩子,先去电影院里看了一场免费电影。然后,跟着姚龙港坐上公交车,去他家玩。
  一路上,说说笑笑,好好轻松了一下。
  姚龙港的家,才是黎元元记忆中的沪上的样子。
  石库门房子,带着小小的天井,房前屋后都有花草树木。不远处的街心公园里,还有一小片绿地和喷泉。
  这里的环境,和外公外婆家有几分相似,都属于高级区域。而电影院所在的地段,属于中只角,既不算特别高级,可比起下只角的环境又好了许多。
  后来她才知道,外公走的是区文化局主管领导的路子。他直接管着电影院,给陈主任写了条子,说是市委老领导的子女,要他特殊照顾一下。
  否则,想借招待所的库房?
  连门都没有。
  看看闸北的棚户区里,有多少人还住在小阁楼和亭子间里?这个住房的紧张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他们一家在市区有间屋子安身,已经很幸运了。
  *
  回来后,孩子们只是生活上不太适应。
  其他方面倒是不用操心。
  而田根宝和王慧珍,除了家务事,还在为户口的事情忙碌着。
  按照现有政策,要想吃粮,他和慧珍的户口就要落到聚丰农场去。
  那边,以前是个劳改农场,虽然属于沪上直辖,却地处江苏。后来,成了沪上知青插队落户的地方。七八年返城潮开始后,知青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城了,农场里就空了下来。
  现在,房子都是现成的,市里正好用来安排“支边”知青。
  俩人商量了一下,想着以后回城还要再迁一次户口,干脆就不去落户好了。元元说:“国家早晚会解决知青问题,这个户口是能落在沪上的。”
  田根宝咬了咬牙,就没去聚丰农场报到。
  心想,大不了吃高价粮呗。
  对于挣钱,他还是信心十足的。
  这两天,他跑到外滩打探过,现在来沪上出差、旅游的可不少,照相摊子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像他这样的,就自己单干好了。
  只是孩子们的落户,得抓紧时间办理。
  他找到杨淑芬,打听过了。
  说是市里有一个不成文的特殊政策,小龙港和妹妹的临时户口,就是按照这个政策,花了钱走了路子,才落上的。
  不过,现在计划生育抓得紧,上户口还是挺麻烦的。
  田根宝和王慧珍一起,找到岳父大人商量了一下。
  岳父赶紧找人问了问,的确有这么一条。
  对老干部、特殊人才或特困家庭,子女在外地插队落户的,育有十六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来沪上投靠直系亲属,经过特批后可以申报临时户口,三年后方可转为正式户口。
  于是,岳父大人亲自出面,托人去跑这个路子。
  在区里和市里,拿着落户申请材料一连跑了好几个部门,好一通请客送礼,才算把公章给盖全了。
  田根宝拿着那份盖满公章的申报表,激动不已。
  可在办理落户时,又遇到了一点麻烦。
  伟民、元元他们四个的户口算是投靠亲属,准备两个挂在爷爷奶奶的户头上,两个挂在外公外婆的户头上。
  一开始,慧珍的小妈死活不愿意。
  最后,慧珍写了一封保证书,保证孩子们决不会要房子,小妈才勉强答应下来。不过,只同意把田园的户口落在他们那边。
  外公一听发了脾气,拍着桌子说道:“俩孩子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让他们去闸北读书啊?到时候住在哪里?那边的教学质量怎么样?难道你还不清楚吗?”
  小妈见势头不对,这才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田伟民和田园的临时户口落在了外公外婆家,田伟军和田伟波的户口落在了爷爷奶奶那边。而两个大人的户口,还在口袋里放着。
  办好手续的那天,田根宝回到家里,对着孩子们笑嘻嘻地说道:“哦呦,现在爸爸妈妈都是黑户,以后吃的都是你们四个的口粮啊!”
  王慧珍心里也稍稍宽慰了一些。
  孩子们有了户口,就有了口粮。
  她和老田去市场上再买点议价粮,就基本上够吃了。
  *
  户口终于落定了,全家人都去了一块心病。
  这时候,距离开学也没几天了。
  这天下午,黎元元出了一趟远门。
  她换乘了两路公共汽车,去黎家的老房子。
  凭着记忆,一路摸索着,到了那条弄堂口,却看到她的爷爷黎爱民和奶奶崔爱华正在梧桐树下摆地摊。
  俩人坐在小板凳上,面前铺着一块花床单,上面摆着一些内衣内裤,花花绿绿的。他们现在还很年轻,和田爸爸王妈妈差不多大小。也不认识她,如果上前搭讪,只能称呼为叔叔阿姨了。
  黎元元站在树后,静静地望着他们。
  看到他们笑,她也很开心。
  她想,得想个办法帮助他们。
  记得爷爷会轧衣服,干脆也去摆个缝纫摊子好了。或者,像杨阿姨那样比着流行样式,自己裁剪,做成衣服来卖?
  这个总比干巴巴地摆摊,要来钱快一些吧?
  再说,爷爷的手很巧,学裁剪也不难,到时候轧了成衣,让奶奶来摆摊。奶奶的嘴巴很会说,这个销量一定很好。
  于是,她鼓起勇气走上前去。
  蹲在地摊旁边,装着买东西的样子,和爷爷奶奶攀谈起来。
  虽然,贸然开口有点莫名其妙的,可她说,自己也是知青的孩子,立马和同为知青的爷爷奶奶拉近了距离。
  她说,自己的妈妈回来后,就在弄堂外面摆摊,除了批发的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