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妻不贤-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让文郡王以及睿王、睿王妃不满的一点,只是这日子是皇帝定的,他们再不满也没办法。
  但对于渠莹来说,这却是件好事儿。三个月后文郡王成亲,她的脸也可以慢慢“痊愈”了。虽然渠莹一天都不想再盯着这张恐怖的脸,但她知道轻重,若是婚事一退她的脸立马就好,不说惹不惹人怀疑,说不定就有那无聊之人嚼舌她夫妻宫不顺,以后注定婚姻不顺没福气呢。
  所以,她也只能慢慢等待。不过,也没等太久。一个月后,渠莹还想着再多装些时间,但宜生却不忍她再受罪,反正现在婚约已解,文郡王又马上要新婚,渠莹的脸自然可以变好了。
  不然的话,拖得越久,渠莹受到的影响越大——如今整个京城的官宦人家都知道渠翰林家的姑娘长了张疙瘩脸,只要还想给渠莹再找婆家,这时候自然要及时止损。
  所以,在宜生的劝说下,渠莹开始使用解药,而她的脸也终于开始逐渐“康复”。
  为了不引人怀疑,她将先只抹极小量的解药,先让疙瘩褪去一点点,然后每天都褪去一点点,又半个月之后,她的脸完全恢复了。
  屋外阳光正好,透过槅窗射入渠莹的闺房。渠莹坐在梳妆台前,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镜中的自己。
  之前这三个多月里,她知道自己的脸变得有多么恐怖,因此平时已经刻意养成了不照镜子的习惯,但再怎么刻意,她还是看到了几次镜中的自己。
  那才是真正的恐怖又丑陋。
  习惯了那张恐怖丑陋的脸,渠莹现在忽然觉得,她本来的脸……其实……也挺好的嘛。
  固然不像姑姑表妹那样美地动人心魄,但五官端正,身姿娴雅,稍微收拾下,就无论如何也算不得丑。
  只是不那么漂亮罢了。
  可是,这世上漂亮的人本就是少数,更多的人却是不美也不丑,她就是在那“更多的人”之中。或许,她应该庆幸自己起码不算丑。
  想到这里,渠莹笑了笑。她抿起唇,指尖挑起一抹口脂,动作轻柔地在唇上细细抹匀。
  口脂抹罢,她那平淡无奇的脸孔上,便陡然多了些鲜活之色,整个人气色都好了些。
  抹过口脂,她又取出眉笔朱砂,珠玉钗钿,慢慢装扮起自己。
  良久妆成,渠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嫣然一笑,然后走出了门。
  这次,她没有将好不容易做好的妆容再毁去大半。
  以前,她是为未来的夫君涂朱描黛,所以生怕妆容不妥,哪怕喜欢浓眉红唇的自己,却又怕这样的自己失之沉稳,显得轻浮,让人看不起。
  但如今,她却不必再为了取悦谁而装扮自己——除非是要取悦她自己。
  以往为悦己者容,如今,只为悦己容。
  ***
  渠莹的脸恢复原貌,最高兴的莫过于梁氏和渠明夷,尤其是梁氏,之前她几乎已经放弃了希望,谁知最后它竟慢慢好了起来?梁氏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而渠易崧和宜生早就知道结果,因此反应倒是淡定多了。
  有人欣喜,有人淡定,却还有人恨地牙痒痒。
  文郡王此时就十分不爽。
  他这才退了亲一个多月,渠家那丑女的脸就好了,那岂不是说,只要睿王府这边再多等一个多月,这门婚事就不会告吹?
  但是,如果睿王府真的多等一个多月,渠莹的脸还会好么?
  文郡王得知,就在半个月前,渠家那位姑奶奶渠宜生又回了趟娘家。
  而渠莹的脸,也是在半个月之前才开始慢慢好转的。
  虽然没有证据,但也不需要证据,文郡王心里早已认定,现在不过又多一佐证。
  ——就是那个该死的渠宜生坏了他的好事儿。
  有仇不报非君子,而文郡王一向自诩君子。
  ***
  渠莹的事有惊无险地解决了,这让宜生的心情持续愉悦了一段时间。
  渠莹的脸彻底恢复的那天,回到伯府后,宜生特地去了趟致远斋,亲自送上一份礼,说是为了感谢沈问秋一直以来对七月的照顾。
  但其实两人都心知肚明,这感谢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宜生走后,沈问秋让靛青将刚收的礼匣拿过来。
  他在礼匣光滑的表面上抚摸着,看着礼匣的大小,猜测着里面的东西。
  这次是什么呢?分量不重,看来不是文房四宝,难不成是佛经?
  因为外出经商回来时常常给府里的人带礼物,沈问秋也收到了不少回礼,谭氏和二房那边不用想,回礼多半是直接从库房拿出来的普通布料茶叶等物,价值还不及他送出去的东西的零头。但不管那些人送什么,沈问秋其实都不在乎,他又不缺那些小钱,他们爱占便宜就占吧,毕竟是伯府的人。
  而宜生的回礼则很简单——要么是佛家之物,要么是文房四宝。但宜生不会像谭氏等人拿普通货色糊弄人,她送的文房四宝不说最好,也是上等的,而佛家之物也都是请护国寺的大师加持开光过的——宜生不信这个,但据说沈问秋信佛,所以她每次送的佛物都是开光过的。
  以前的无数次,宜生回的谢礼无一例外不是文房四宝就是佛家之物,所以,这次沈问秋也做好了再收一本或几本经书的准备——虽然他早已不信佛了,但她送的佛家之物,他都好好保存着。
  这次,又会是经书么?是《法华经》、《楞伽经》、《药师经》……还是《维摩诘经》、《六祖坛经》、《妙法莲华经》?
  沈问秋轻轻打开了礼匣。
  然后他便愣住了。
  入目的不是任何一本经书,而是一件衣裳,一件衣领袖口滚了银边的玄色披风。
  披风用料很好,针脚也还算细腻,但跟专业的绣娘比却还是差了点儿,一看便知并非绣娘或成衣坊的作品。
  倒像是深闺女眷自己做的。

  ☆、90。1。

  沈问秋楞了一下,双手托着披风,目光在上面缓慢移动着,脑子里无数个念头滚来滚去。
  以至于在他几乎将披风上每一个花纹纹路都印在脑子里之后,才发现礼匣底部还有一张茜色花笺。
  茜草汁将纸张染成浅浅的红色,笺眉随意压着几朵茉莉,小小一张,却香气盈鼻。花笺之上,是一行秀气的簪花小楷:
  “……承蒙深恩,无以言谢,思及自入伯府未尝为叔动针黹,实乃不孝,遂制披风,期为叔稍御风寒……侄媳渠氏敬上。”
  沈问秋拿着花笺,目光几乎粘在上面,笺上的每一字,都深深刻入他脑海中。
  出嫁的媳妇为长辈缝制衣物是很正常的事,普通百姓家男人的衣物都是家中女眷缝制,如伯府这样的高门大户,自然不需要女眷们辛苦地操心一家子男人的衣物,平民男子一年可能就三四套新衣裳,但贵族男子却可能三四十套都不止,女眷们再勤快也满足不了。所以这种人家一般都会专门养些做衣裳的绣娘,家中无论男女主仆的衣物基本都是由绣房所制。
  但一般针线好的女眷每年也会动动针线,为家中男人亲手缝制一件衣物,不为省钱,只为表达对亲人的关切。
  宜生的针线活很好,能绣花也能裁衣,虽比不上专业的绣娘,但在女眷中也算不错的了。刚嫁入伯府那一年,她就给沈承宣以及沈问知、谭氏和老国公——那时老国公还在世——都亲手制了衣裳,但后来跟沈承宣关系冷淡,她便不再为沈承宣制衣,只每年为其他长辈做件衣裳,虽然跟谭氏关系紧张,但也从没落下她的,因为这是宜生从小受的教育。
  宜生嫁过来第一年老国公就去世了,后来又跟沈承宣关系冷淡,因此后来几年,宜生也只是给沈问知和谭氏做衣裳,倒是很轻松。
  而二房那边毕竟隔了一房,再说两房人向来不合,因此宜生也没想过自讨没趣儿地给二房长辈做衣服。
  至于沈问秋,一来同样隔了房,没必要,二来则是为了避嫌。毕竟虽然名义上是叔叔和侄媳,但却是一般年纪,衣裳这种贴身之物,还是要尽量避避嫌的。
  所以,宜生从未给沈问秋做过衣裳。
  沈问秋每次外出回来给各房送礼,宜生回的也多是文房四宝和佛经佛珠,同样是为避嫌。
  但这次,她却送了亲手做的披风。
  沈问秋已经很久没穿过家人亲手做的衣裳了。
  他的亲生母亲柳氏是个心思敏感细腻的女子,又好像总是忧郁着,日日哀缠多病躯,夜夜愁挂罥烟眉,不食人间烟火一般。柳氏虽然疼爱沈问秋,但却从未为他做过衣裳,一来她不会做,二来……沈问秋也想象不出母亲安静贤淑地做针线的样子。
  后来柳氏去世了,就更没有人为沈问秋做衣裳了。
  唯一一件“家人”为他做的衣裳,却是老夫人刘氏所做。
  那是柳氏去世的第二年,也是沈问秋弃文从商的第一年,他第一次离开伯府,像个普通的行脚商人一样,去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低价收取货物,再跋涉千里到繁华之地转手高价卖出,赚的其实就是辛苦钱。
  第一趟买卖做成回到伯府时,他下巴长了胡子,皮肤变黑便粗,身上的衣裳也破旧地不成样子,除了依旧挺拔的身姿,几乎没了半点往日伯府三少爷的翩翩少年的影子。
  他为伯府里的每一个人都带了礼物,他们嘴上说着感谢、夸奖的话,然后送来几乎没半分诚意的回礼。
  左不过茶叶布匹之类,还都是普通不值钱的货色。
  只有两件回礼不一样。
  一件是宜生的。宜生得知他信佛,因此特地去护国寺请了个平安符,又请方丈加持开光,然后将这平安符作为回礼送来。
  在外行商之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赚多少银子,而是能否平安归来。这份回礼是用了心的。
  而另一份不同的回礼,则是来自老夫人刘氏。
  那时刘氏早已搬入刘园,她像个隐形人一样,很少出现在众人面前,老伯爷去世的时候,她甚至没有表现出多悲伤的模样,她深居简出,每日在她的刘园里种瓜种菜,甚至还种起了庄稼,劳作后就虔诚的诵经礼佛,专注地不问世事。
  按理说,沈问秋应该不喜刘氏的。
  若没有刘氏,他的母亲柳氏就是威远伯府唯一的、毫无争议的女主人,而他也将是伯府唯一的嫡出少爷,沈振英百年之后,这伯府和爵位都将是他的。
  但因为刘氏的到来,柳氏成了“平妻”,沈问秋也从嫡长子变成嫡次子——甚至在某些人眼里,论先来后到,刘氏才是无可争议的原配嫡妻,沈问知才是真正的嫡子,而柳氏和沈问秋,论地位都要低刘氏和沈问知一等。
  这样看来,伯府两位夫人以及她们所出子女之间似乎应该是势同水火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刘氏在伯府的存在感很低,当年她以那样轰动京城的方式回归,最后皇帝亲自出面,令刘柳二人不分尊卑,皆为平妻,这才结束了一场闹剧。虽然貌似和平收场,但京城的闲人们满以为以后能看到伯府两位夫人斗地你死我活的场面,但事实上两人却几乎不怎么见面。
  刘氏从一个农妇摇身变成伯府女主人,但她的心思却似乎并不在重夺丈夫的心上,她常年吃斋念佛,从不主动到沈振英跟前来。而柳氏更是贤惠,她甚至常常规劝沈振英多去刘氏房里。
  两位夫人见了面,虽不至于姐姐妹妹地叫,但却能相互礼让尊重。
  为此,不知多少男人羡慕沈振英。
  也因为刘氏和柳氏特殊的相处方式,所以沈问秋不仅不敌视刘氏,相反还一直很尊重。第一次外出经商归来,给伯府众人的礼物中,刘氏的礼物是最贵重的。
  而刘氏的回礼,论价值简直连谭氏等人的回礼还不如——她送了一件自己做的粗布棉袄。
  布是平常百姓很喜欢的一种粗布,价格便宜,但结实耐磨,比娇贵的丝绸绫罗耐用多了,刘氏还用了整整三层布,论结实耐磨是绝对够的。棉花是当年新弹的,量很足,以致棉袄显得很厚实,甚至有些臃肿,再加上粗布的外罩,这棉袄简直土不可言,就像农村老爷们儿冬天裹着的老棉袄似的,跟沈问秋翩翩公子的形象委实差地有点儿大。
  据说,当时已成为袭爵的新威远伯沈问知得知这事儿后,还特地跑到刘园,跟母亲抱怨了一番,嫌她送的东西太拿不出手,让人笑话。
  府里有些下人私下议论也多有嘲笑,说刘氏虽然当上尊贵的伯府夫人,也脱不掉浑身的土腥气儿。
  但沈问秋却很喜欢这份礼物。
  第一次去外面行商,他到底经验不足,要带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尤其去北边那些苦寒之地时,冷风刮地人骨头缝子跟刀割似的,他带的那些华贵衣物通通中看不中用,虽有皮毛大氅,却不贴身,若是那时他有这么件粗布棉袄,就能少受不少罪。回来后,跟伯府的人说起在北地的遭遇时,他也说起了北地的苦寒和自己准备的不足,但只有刘氏送了他一件棉衣。
  而且,这是他第一次收到别人亲自做的衣裳。
  从幼时起,他身上的衣物全部都是出自伯府的丫鬟、绣娘之手。
  所以沈问秋特地去刘园郑重谢了刘氏,并对她更尊敬了。
  而这次,是他第二次收到别人亲手做的衣裳。
  他看着手中的披风,目光复杂难言。
  她是出于什么心思送出这件披风的呢?
  她以前一向注意避嫌,为什么这次却不注意了呢?
  是不是……他最近的所为,让她动了什么心思?
  沈问秋的手缓缓攥紧。
  披风光滑的布料被他攥出深深的褶皱。
  ***
  为什么送沈问秋披风?
  宜生想的其实很简单。一来的确是为感谢,二来除了衣裳,她也实在想不出送别的什么了。
  文房佛物送了十几年,但这其实是最寻常不过的礼物,不仅宜生送,寻常人情往来也有很多人送。
  所以宜生估计,这种东西沈问秋那儿估计都快堆地放不下了。
  但她这次是真的想好好谢谢沈问秋,自然不想再像往常一样,那样总是有些敷衍。但别的东西也实在不好选,沈问秋身家不菲,又走南闯北地见多识广,京城什么新奇巧妙的东西估计都入不了他的眼。
  宜生思来想去,最后想到自从沈问秋去外面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