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是论起文学性,小说比电影高了好几个层次。

    张亿谋的长处是他能把那些原著小说糅合成自己的东西,拍摄出自己的风格来,成就张氏风格的电影,这也是一种本事。

    这位法国汉学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走电影的路子。

    法国观众是先看的电影,再去,如果他们发现小说和电影是两码事,可能不容易接受这种状况,甚至认为翻译出了问题。

    为了小说的销量,按照电影来翻译是最好的选择,法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还有一种是翻译《活着》的原著小说,小说的文学性更强,悲剧性更浓,能给读者更为强烈的感情冲击,这是一部杰出的小说。

    就这个问题他和林子轩做了交流,毕竟他希望自己翻译的版本能够得到原作者的认可。

    “你翻译的是小说,不是剧本,如果你想翻译剧本,可以去找张亿谋。”林子轩回应道。

    除了法国的出版社,荷兰一家叫做造反者的出版社也对《活着》有出版意向,他们托人找到林子轩,想要得到原作者的授权。

    这家出版社是荷兰一家规模不大的独立出版社,主要出版其他国家的翻译作品。

    随着电影在各国的上映,小说逐步的走向世界,林子轩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西方文坛。
………………………………

第二百二十九章 传媒

    进入八月,华宜广告公司。

    这家公司在建国门附近,规模不大,有二十几名员工,大部分都是和客户联系的业务员,有几位是编辑和美工,负责广告材料的排版和绘制。

    今年前半年公司的业务一般,勉强维持生计,自从接到华国银行的单子后,才有了起色。

    王钟军暂时把公司的业务交给爱人和弟弟负责,他专心策划起电影的宣传事宜。

    韩三评认同了好梦公司的宣传方案,林子轩把宣传《甲方乙方》的事务交给了华宜广告公司负责,宣传费用是10万元,持续时间到电影放映结束。

    这是好梦和华宜的第一次合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王钟军和各大报刊杂志都很熟悉,知道如何挑起话题,制造噱头,从而影响舆论导向,吸引读者的关注。

    林子轩虽然也能想到类似的手段,可具体怎么操作是个大问题,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以后的电影行业会越来越倚重宣传,在国外,一部烂片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从而大卖的例子并不少见,好梦公司也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王钟军只收了5万元,这是友情价,对华宜广告来说只是一笔小单子,不过他非常重视。

    他做这件事倒不是为了钱,一个是通过这件事展现自身的能力,在圈子里得到重视,还有就是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他学的是传媒,广告只是传媒里的小众,真正和传媒联系紧密的还是娱乐行业。

    影视剧的营销,艺人的包装和推广,维系和媒体的关系等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看着在自己的策划下一部电影获得成功,他会很有成就感,这对他来说也是经验的积累。

    在京城生活,王钟军深知想要进入演艺圈很容易,只要有钱就行,那些大款能和演艺圈的大导演和大明星吃吃喝喝,谈笑风生。

    但想要得到这个圈子的认可很难,大款们只能处在圈子的外围,被人当成长期饭票。

    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进入这个圈子的里面。

    王钟军不是不想和张亿谋那样的大导演交往,不过演艺圈学院派的圈子门槛高,很难进。

    学院派是指科班出身的一帮人,姜闻就属于学院派,这些人的特点是拍艺术电影,然后到国际电影节上拿大奖,总想着一夜成名和载誉而归。

    他们有这种情结,或者说是被灌输到头脑中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和华国艺术院校的教育体制有关,以电影学院为例,学院的教学态度是纯学术的,也就是只谈艺术,不谈商业。

    这么教育出来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要拍思想深刻的艺术电影,特别的摆谱。

    无论是张亿谋还是姜闻,亦或者贾章柯都有这种思想,拍艺术电影拿奖,与其说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不如说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处在那种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就被同化了,认为要获得认可只能拍艺术电影。

    他们就没想过要拍摄商业电影。

    像这种圈子你要没有科班背景,或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人家根本就不带你玩。

    即使你费尽心思的混进去了,也只能在外围呆着,进不去核心。

    林子轩的圈子属于杂牌军,相对来说颇为开放,他们自己都不是科班出身,自然不会讲究这些规矩,这个圈子讲究的是志同道合,脾性相投。

    王钟军现在对于影视圈还处在较为陌生的状态,只是在外边看热闹,没机会下场。

    所以,他要抓住这次机会,加强和好梦公司的合作,或许下一次就能投入资金进去,在影视行业试试水。

    他打算先从介绍好莱坞大片开始,让国内的读者对大片有个直观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就算是张亿谋的电影在好莱坞也算不上真正的大片。

    就这样,王钟军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电影营销。

    与此同时,林晓玲拍摄的短片《姐姐》在华国电视台的早间节目《生活空间》中播出。

    电视节目讲究效率,生产周期短,一般来说也就是一周到两周左右。

    比如慕姗姗的《文化访谈》,半个月一期,在这半个月内要邀请嘉宾,搜集嘉宾的信息,拍摄有关嘉宾的短片,还要制定采访的话题等等。

    不可能像拍电影那么的细致,和电影相比,电视节目就相当于是流水线作业。

    这部叫做《姐姐》的短片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拍摄,三天时间剪辑,然后就会播出。

    林子轩和林晓玲一起看了这部20分钟的短片。

    前面十分钟都是一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蕊蕊和峰峰之间的争执,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姐姐在这个家庭里处于劣势。

    她争不过弟弟,从母亲那里得不到支持,转而寻求父亲的帮助。

    父亲作为警察,努力的调解家庭的矛盾,但显然收效不大,他并不明白女儿需要的是什么,只是被动的进行说服教育。

    蕊蕊反抗的方式是在地上打滚,并把衣服弄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但这种胡闹的行为只得到了母亲的埋怨和父亲的阻止。

    “妈妈不喜欢我,她总是和弟弟说悄悄话,她不喜欢我。”蕊蕊这么说道。

    在短片的结尾,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蕊蕊突然爆发,哭诉着母亲不喜欢她,她不想做姐姐,最后只能听到小女孩的哭泣声。

    二十分钟的时间没有展现太多的生活细节,在剪辑上重点突出了家庭的矛盾。

    “你自己觉得怎么样?”林子轩询问道。

    “还行吧,把蕊蕊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拍下来了,她其实就是想多一点父母的疼爱,并不是在胡闹,我在旁白里都说了。”林晓玲回应道。

    “算了,你别管这件事了,好好学习吧。”林子轩叮嘱道。

    他意识到,这部短片会造成不小的社会反响,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有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许会引起讨论。

    再说了,短片播出后还可能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产生影响。

    不过仅仅从纪录片的角度看,拍的非常不错。
………………………………

第二百三十章 国考元年

    无论是王钟军的营销计划,还是林晓玲的短片暂时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因为这时候华国百姓被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那就是普通人通过考试就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这叫做考公务员。

    1994年8月,华国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消息一出,全国沸腾。

    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在城市里的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在京城,百姓起初是不敢置信,持怀疑的态度,就连很多国家机关都在观望。

    没有人脉关系,没有推荐,光凭着考试就能到政府机关工作,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新形式的科举考试。

    国家人事部为此专门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首届招考。

    在此后的几天内,有将近一万四千人进行咨询,报纸上称为“万人赶考公务员”,一时间,考公务员成为话题。

    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时候,大学毕业包分配,有关系的能分配到好单位,没关系的只能服从安排,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考公务员。

    这和高考一样,一场考试改变一生。

    报纸上并不是一面倒的支持,还存在着质疑的声音。

    他们质疑这种新形式的科举考试真的能选拔出可用的人才么,会不会只录取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庸才,考试的内容会不会成为新的八股文。

    慕姗姗最新一期的《文化访谈》邀请了华国国家人事部的常务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领导小组组长来回应质疑。

    《文化访谈》有时候会肩负着宣传国家政策的责任,考公务员和文化有渊源,起源其实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破除了门阀权贵对人才的控制,给寒门子弟创造了一条上升的通道。

    而且,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相对的公开透明,减少暗箱操作。

    慕姗姗的《文化访谈》节目成为了华国电视台的一个招牌,越来越受到社会上中高层人士的关注,成为他们必看的电视节目。

    访谈的对象有大企业老总,有著名学者,有国际明星,还有政府官员。

    无论是内容还是深度都是其他节目不能相比的,慕姗姗并不仅仅问一些八卦故事,而是在分享这些人的人生经历的同时,能让观众有所收获。

    比如他们的成功经验,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还包括像这次的国家政策。

    大家最为关心的是这种公务员考试制度能不能坚持下去,考完试之后还要不要托关系,这是不是铁饭碗,如果在机关单位干不好会不会被辞退等等。

    这些问题慕姗姗都会代替百姓问出来。

    林子轩颇为感慨,这就是竞争极为激烈的“国家第一考”,据说京城公检法部门的书记员职位录取169人,报考人数有四千多。

    在这个年代,机关里的公务员下海经商,但也有人通过考试进入机关工作。

    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的变革时代,只要抓住机遇就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

    华国电视台,林子轩接了慕姗姗,两人开车回家。

    “这回的节目收视率创新高,看来大家对考公务员都很关注,你说这算不算是官本位思想?”慕姗姗谈论道。

    在华国的确存在着官本位思想,以做官为尊贵。

    不过,这种话题慕姗姗不可能在节目中提起,属于封建糟粕,在新时代,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官员都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至少宣传上是这么说的。

    “当初刚毕业那会要是有这机会,我也去考了,这可是鲤鱼跳龙门啊。”林子轩感叹道。

    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在机关单位上班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说出去好听,找对象容易,还有机会捞好处。

    “那你现在还不是下海了?”慕姗姗反问道。

    “这个体制啊,就像是一只鸟笼子,笼子里的鸟儿想飞出去,笼子外边的鸟儿想飞进来。飞出去的鸟儿向往着自由,飞进来的鸟儿得到了安稳。”林子轩比喻道。

    “看不出你还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慕姗姗取笑道。

    “那是,我这人隐藏的深,一般人可看不出来。”林子轩说笑道,“今儿有人要送几件老家具过来,咱们要快点回去。”

    “就是上次冯哥说的那朋友?靠谱么?”慕姗姗怀疑道。

    “放心吧,见过两次,人家在这行混了十来年了,老藏家了。”林子轩保证道。

    冯晓刚介绍的人叫马末督,八十年代就搞收藏,现在手里有不少稀罕的藏品,在古玩圈子里名声不小,还出过一本讲陶瓷的书。

    林子轩和马末督见过两回,请他帮忙在圈子里收几件老家具。

    这年头,老家具卖不出价钱来,主要是市场没有炒热,还处在培育的阶段,等到华国的拍卖行兴起之后,这价格就上去了。

    事实上,很多古玩价格疯涨的原因就是拍卖行在后面推波助澜。

    林子轩和慕姗姗回到四合院,马末督带着工人正在外边等着呢,这人不到四十岁,带着老京城人的做派,礼数足,讲规矩。

    他这次带来四件老家具,桌椅茶几,应该是一套,东西看起来不错。

    林子轩不太懂,想来马末督不会骗他,本来就没多少钱的东西,不值得。

    他请工人把东西搬到屋子里,招呼马末督到客厅里坐着,大家喝茶聊天。

    马末督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讲起古玩行的掌故很有一套,让人听起来不觉得乏味,不过他一直不提老家具价钱的事儿,让林子轩觉得有古怪。

    “马哥,你这是有事啊?”林子轩疑问道。

    “这个啊,还真有点事。”马末督沉吟道,“我在电视上看了《文化访谈》,小慕主持的真好,我就琢磨着能不能上去讲讲古玩收藏,这也是咱们的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

    林子轩一听就明白了,这是看上《文化访谈》的影响力了。

    如果能在华国电视台的节目上讲收藏,那他在古玩圈子里就更有名声了,就目前而言,电视上还没有类似讲古玩收藏的节目。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公平

    这一年,马未督只在古玩圈子里有名号,不被大众所熟知。

    再说了,他不是正经研究文物的,而是野路子出身,他以前在工厂开机床,后来做了文学杂志的编辑,业余时间搞古玩收藏。

    在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