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日子姜闻没有闲着,开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后就琢磨着拍下一部电影。

    他弄了两个本子,给林子轩看了,一个就是那个讲叛徒的剧本,还有一个是关于喂猪的,说是喂猪,其实讲的还是人的事儿,里面有着隐喻呢。

    这两个本子林子轩都不看好,不是说故事不好,而是审查过不了。

    果不其然,姜闻把剧本递上去后就被枪毙了,说剧本的思想有问题。

    姜闻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拍下去,法国电影商对这类富有争议的剧本挺感兴趣,愿意出资让他拍片子,只是在国内,没有得到总局批准私下拍摄的电影都是地下电影。

    一旦这类电影拿到国外去参加电影节,导演会受到总局的严厉处罚。

    姜闻现在的状态很危险,往前一步就会触碰到总局的底线,他在想的是我要不要试试看呢,他骨子里有一种冒险精神。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上映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想让林子轩到时候和他一起去沪城参加首映式,林子轩没有答应。

    要是在京城还行,那时候慕姗姗应该刚生下孩子,他才没时间乱跑呢。
………………………………

第二百七十一章 温情和冷漠

    傍晚时分,京城电影学院,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聚集着四五个人,桌子上放着些稿纸,他们正在讨论着什么。

    这种情况在电影学院很常见,学艺术的学生都富有激情,不是那种埋头苦学的类型。

    他们会就某部电影或者某个观点进行辩论,在教室、图书馆和宿舍里。

    这几个人正是林晓玲和贾章柯组成的电影小组,此时离林晓玲和林子轩的那次谈话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有了思路之后,林晓玲就把拍摄京城老太太和外地女孩子的想法告诉了小组成员。

    大家琢磨了一下觉得应该会有意思,通过租房把两个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房东和租户之间的故事,也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进入九十年代,外出打工成了一种潮流,流动人口逐年大幅增长。

    以前大家向往沿海地区,花城是他们的首选,所以就有了《外来妹》,92年之后沪城进入了浦东大开发时期,打工者多了一个选择。

    在京城,同样有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来到陌生的地方,租房就是头等大事。

    无论是打工还是求学,远离家乡,融入新的环境,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磕磕绊绊。

    他们觉得并不一定要按照老太太和女孩子这种模式来,而是应该用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讲述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冲突,租房子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学校里的学生往往喜欢指点江山,高谈阔论,一心想要描述整个变革的大时代。

    这只是前期的讨论,大家有了方向就去收集素材,也叫做体验生活。

    剧本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要深入生活,光有一个故事梗概还不够,还要填充细节,这些细节来自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凭空想象。

    有些电影一看就是假大空,是因为里面人物的行动和对话不符合生活,观众没有认同感。

    即便是那些改编自小说的剧本也要有生活,编剧要实地走走看看,了解真实的情况。

    好的影视剧都来源于生活,又稍微高于生活。

    几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在京城里转悠,林晓玲是京城人,负责和房东一类的人打交道,贾章柯等人来自外地,就和他们外地的老乡们交流。

    他们接触了不少人,谈及了来到京城打工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有幸福。

    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和京城本地房东的矛盾自然不少,往往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多用了几度电啊,太吵闹啊,垃圾没有清理干净等等。

    出门在外,一般都是能忍则忍,以和为贵,互相宽容就是了。

    生活不是剧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妥协和忍让。

    不过也有些打工者无法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比较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京城的繁华虽好,却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

    这些人成了社会的边缘人群,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每个人自己知道。

    在经过一个月的走访和体验后,他们把素材整理出来,准备创作剧本。

    这时候,分歧出现了。

    林晓玲从女性的视角觉得应该拍摄孤单的老太太和求学的女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比较干净,有种温情,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贾章柯觉得应该拍摄更为真实的故事,他关注的焦点是那些边缘群体。

    他认为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很多的问题,这些边缘群体就是其中的产物,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保障,从事的是工资最低的工作。

    一旦失业就会流落街头,失去生活的希望,甚至会去偷去抢,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女性和视角和男性的视角不尽相同。

    林晓玲没有那种流落街头的生*验,对生活抱有希望,比较注重生活中的温情,贾章柯更愿意撕开表面的温情,展现里面残酷的真实。

    这和两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

    作为京城人,林晓玲生活在这儿,很难体会外地人在京城的感受,她觉得京城人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迎接外地人。

    贾章柯在京城这几年,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是排外的,这种感受只有外地人才会明白。

    他们在创作上的分歧实际上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也是女人和男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这和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是一个道理。

    老太太和女孩子的故事不真实么?肯定是真实的,它就发生在京城的某个角落,贾章柯说的边缘群体同样真实存在。

    生活是一块多棱镜,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大款有大款的生活,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这都是真实的,不能说残酷的生活才是真实,大款花天酒地的生活就不真实了。

    问题是,你站在谁的立场,你想拍摄谁的生活。

    由于以上的原因,他们很难说服彼此。

    “这样吧,咱们各写各的,写出两个本子来,然后给郑教授看看,谁的本子通过了,拿到了拍摄资金咱们就拍哪一个。”林晓玲建议道。

    “这样也好,双保险,省得落空。”贾章柯同意道。

    这种分歧属于创作上的分歧,在电影学院很常见,并不会影响彼此的友谊。

    林晓玲拿着素材回到宿舍,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思考着怎么样推进情节,对话要符合角色的身份,这是她第一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格外的认真。

    经过一番思考,她在稿纸上写下了剧本的名字,《咱们俩》。

    贾章柯以一个外地人的思维想象着如何展开故事,如何来写一个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他感觉到和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

    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一个人在宿舍里望着窗外的雪花,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贾章柯的脑海里渐渐有了一些影像,在岁末的京城,一个失业的农民工行走在寒冷的街道上,看着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带着茫然和无助。

    他不知道是该继续留在这里,还是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

    在他眼里,这座城市是如此的冷漠,周围的人是如此的冷漠,社会在发展,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冷漠。

    贾章柯决定了,他想拍的就是这个故事。
………………………………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科技改变电影

    贾章柯给他要写的剧本起名叫《小山回家》。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快到春节了,民工王小山厌倦了在京城的厨师工作,故意制造麻烦被老板给开除了,自由之后,他想找个同乡一起返回老家。

    为此,他在京城里穿梭着,寻找身份不同的老乡,包括建筑工、票贩子、服务员、大学生和发廊的小姐等等。

    通过王小山的不断寻找,把外地人在大都市的生活真实的展现出来。

    他们大多从事着社会底层的工作,收入不高,不过却没有人愿意和王小山一起回乡。

    在大城市工作,至少还能有一份收入,能够寄钱回家,还有生活的希望,如果待在家里也能生活的很好,谁愿意出来打工呢。

    王小山最终没能说服任何人,他在离开京城前,剪掉了自己一头凌乱的头发。

    贾章柯想通过王小山这个人物表达一种游离的生活状态,农民工离开了家乡,在城市里找到了各种工作,不再是农民,可也不算是城里人。

    他们在故乡和大都市之间流动,今天在这儿打工,明天在哪儿打工,过着不稳定的生活。

    这种游离的生活状态让他们缺乏归属感。

    王小山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厌倦了在大城市打工的生活,想要回家,可他的同乡们还坚持在大城市里挣扎着生活,期望能够过上好日子。

    随着华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在贾章柯看来,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个剧本他写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多影像都在他的脑海里。

    这些天他接触到了在京城从事各种工作的同乡,他们说话的方式,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未来的迷茫,让贾章柯感触很深。

    他写起来非常的顺畅。

    写完剧本,他召集了电影小组的成员,总共有十几个人。

    这些人来自学校的各个院系,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是如此,毕竟拍摄一部电影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电影学院各个院系的学生联系的会比较紧密。

    大家到齐后,贾章柯站在台上,介绍了写作剧本的缘由,就像是发表演讲一样。

    接着,他一边读着剧本,一边自己表演,一会是这个人物,一会是那个人物,还要解释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大家明白故事的内容。

    他要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都介绍清楚,我想怎么拍这个镜头,用什么光线。

    在电影学院,经常出现类似的场景,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同,就要卖力的说服他们。

    他们这时候虽然还是无名之辈,不过能够考入电影学院的学生,都有点心高气傲,你要是没有真本事,谁愿意理你啊。

    贾章柯讲完后,大家开始提问,问题都非常直接,也可以说是挑刺。

    贾章柯会一一作出回答,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把剧本更为完善,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而放弃。

    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算是林晓玲写好了剧本,也要有这个演讲和讨论的过程,你想要组建自己的摄制组,就要得到整个团队的认同。

    这不像是踏入社会之后,花钱就能请到专业的工作人员。

    如果把《小山回家》的剧本放到市场上,估计没有影视公司愿意投资,因为内容太过灰暗,通过审查的希望不大,拍出来也没法上映,投资得不到回报。

    不过这儿是电影学院,这帮学生还怀着激情和理想,觉得拍摄这样的片子才是艺术。

    在贾章柯的一通解说下,剧本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接下来就是拍摄资金的问题了。

    筹集资金有两条路子,一个是得到学校的支持,一个是自筹资金。

    事实上,电影学院的学生都不太穷,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会出去找活干。

    贾章柯就给影视公司写电视剧剧本,不署自己的名字,替人做枪手。

    林晓玲给华国电视台拍摄纪录片都是如此,导演系给人拍广告的同学不少,能赚不少钱。

    贾章柯自然想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不过电影学院的拍片补助是针对导演系的同学,这是导演系学生的毕业作品。

    作为文学系的学生,贾章柯没有申请这项补助资金的资格。

    他要么是自筹资金拍片,要么就是通过林晓玲来申请拍摄资金。

    与此同时,林晓玲还在写着剧本,《我们俩》的故事情节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写好比较困难,尤其是要把四季交替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合在一起。

    《小山回家》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我们俩》则是一部剧情片。

    这两部片子都涉及到了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状态,但拍摄的角度和处理的方式截然不同。

    一部冷漠的让人觉得寒冷,一部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每一年电影学院导演系都会拍摄不少的毕业作品,大多数学生的短片都不会出现在影院里,基本上都会留在电影学院。

    一直以来,电影都是一种昂贵的艺术,因为拍电影要花很多钱。

    在国内,以前只有国有电影制片厂才有权利拍电影,现在虽然民营影视公司也可以参与其中,但对于个人来说,拍电影仍然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比如一台摄影机一天的租金就要一两千块,一台纳格拉的录音机一天租金是五百块。

    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九九五年七月有了改变。

    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数码摄像机的新产品,也叫做dv,这个机器可以用来拍摄影像,非常的灵巧和轻便,拍出的素材能够转换成录像带。

    虽然一台数码摄像机的售价高达四千美元,不过为电影行业带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就算是一个普通人,经过简单的学习,就能掌握拍摄技巧,从此拍电影不再是一项高大上的行业,不需要到电影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

    只要对电影有兴趣,拿起手中的数码摄像机,就能记录身边的生活,从而走上导演之路。

    科技改变电影行业,正是从这一刻起,国内的独立电影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

第二百七十三章 投资

    《卧虎藏龙》的剧本完成后,林子轩给陈导明,俞菲鸿和张纪钟分别送去了一份。

    小说和电视剧的剧本,以及电影剧本有很大的区别,写小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一些奇特而瑰丽的场景,或者绝妙的武功招式。

    但剧本要拍摄成影像,牵扯到拍摄资金和技术,就不能那么的随心所欲。

    原著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