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编辑部的故事》原本的导演是赵宝钢,冯晓刚那时候给他打下手,学本事,现在冯晓刚已经是著名的电影导演了,让他做副手的机会可不多。

    “其他人怎么样?我听说童大姐出国了,能回来么?”葛尤询问道。

    “艺术中心的人联系好了,咱们十二月开拍,争取半个月拍完,不耽误大家的事儿。”林子轩回应道,“这次的投资不高,片酬就随便给了,尤哥你要有心理准备。”

    这部续集大概是三集的长度,又是情景喜剧,十天半个月就能完事。

    不过想把这帮人聚起来很有难度,也就是艺术中心和林子轩,凭着交情能把人给找齐。

    就说葛尤吧,以他现在的身份想让他演电视剧不怎么靠谱,一个是片酬的问题,按照市场行情,他演电视剧那要好万块一集才行。

    再者说,演电视剧没挑战,他轻易不会接电视剧。

    除非是特别好的角色,他愿意自降片酬,那还有可行性。

    林子轩提到片酬是拿葛尤打趣呢,当初拍《编辑部的故事》,葛尤和其他演员的片酬差距不大,就是稍微高一点。

    现在不行了,他和其他演员的片酬最大差距能有十几倍,不利于剧组的团结。

    “这是好事儿,片酬没关系,只要大家伙能凑一块就行,有好长时间没碰面了,聚一聚挺好。”葛尤期待道。

    “片酬是随便给,这不是还能拿分成嘛,尤哥拿百分之五的分成好了。”林子轩继续道。

    林子轩做事不会亏待自己人,不能说让葛尤零片酬出演,就算再亲近,也没这个道理。

    这部续集有两大卖点,一个是《编辑部的故事》强大的影响力,当年就火爆全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如今能够重温过去的时光,大家想必会买账。

    还有个卖点是葛尤的号召力,葛尤五年后重新出演李冬宝,带给观众欢声和笑语。

    说到底,就是一份情怀。

    所以,这个百分之五的分成绝对不多,如果这部剧卖出去一百万,葛尤能拿到五万块。

    按照林子轩的估计,有了《编辑部的故事》和葛尤,续集虽说只有三集,但绝对抢手,卖出去几百万问题不大,拍摄预算不到八十万。

    “看来我就是个客串的命。”张国粒玩笑道,“我不要片酬了,多给几句台词就行。”

    张国粒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客串过一个角色,有段相当精彩的表演。

    他在《卧虎藏龙》里扮演的贝勒府教拳师傅刘泰保颇为出彩,刘泰保属于市井豪侠,虽然是名小人物,却起到了牵针引线,贯穿全剧的作用。

    在《卧虎藏龙》的前传里同样有张国粒的戏份,观众对这个角色的印象很深。

    对他们这帮人来说,一起拍这部贺岁剧集《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更多的是觉得好玩,并没有太现实的想法。

    既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是一份对生活的总结。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内心戏

    最先看到《小城之春》剧本的是冯晓刚,林子轩和他提起过这个故事。

    第一稿出来后冯晓刚就拿去看了,还很粗糙,不够完善。

    林子轩以前写剧本是按照自己记忆中的画面来写,比较平面化,就像是对一幅画作进行解说一样,很枯燥,没有感情。

    后来经手的剧本多了,学会了编剧技巧,加入了自己对剧情的理解,逐渐顺畅起来。

    这就是熟能成巧。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都是他写出大纲,由其他编剧做补充,他最后核查一遍,只要和记忆中的剧情相差不远就行了,没必要一模一样。

    剧本作为一部戏的基础,非常重要,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所以说,剧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到了现在,林子轩很少亲自写剧本,不然公司里的那些编剧岂不是没事做了。

    比如《没完没了》这部戏,他和冯晓刚商量一个大概的方向出来,交给下面的人开会讨论,想出各种好玩的段子。

    有些段子在这部戏里可能用不着,但放在其他戏里兴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剧本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好梦公司的编剧会自己创作故事,只要写出来的有意思,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林子轩会投资拍摄,一家公司不能只靠一两个人支撑。

    对于《小城之春》这个本子,林子轩亲自操刀,写出第一稿,再交给编剧完善。

    他对这部影片非常重视,不想毁在自己手里。

    这和拍贺岁片不同,娱乐片里少一段情节,或者多出几个镜头问题不大,观众看娱乐片图的是热闹和欢乐,不会吹毛求疵。

    艺术片较为严谨,追求意境,一个多余的镜头有可能毁掉整部影片。

    这么说并不是要复制《小城之春》,那没什么意义,每个导演对艺术的理解都不相同,林子轩只是尽可能的写出自己对故事的感觉。

    由于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受都不大相同。

    二十岁的人看《小城之春》,觉得女主角应该和青年医生离开小城,追求自由和幸福。

    三十岁的人会有一种难以决断的感觉,女主角是离开小城追求自由,还是承担起责任留在丈夫身边,他们会陷入困惑。

    四十岁以上的人能理解女主角的选择,爱情和家庭,道德和诱惑,这里有一个尺度。

    一部好电影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思考。

    冯晓刚拍了三部贺岁片,正想着转型,只是还没有找到方向,或者说属于他自身的风格。

    媒体总结冯晓刚的电影为“冯氏幽默”,认为这是冯晓刚影片的特点。

    但冯晓刚自己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那是剧本的原因,不是他的风格,他还不是一个有个性的导演,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我是占了剧本的便宜,拍了三部同类型的片子,大家就给我贴了个标签,觉得我就是这样了。”冯晓刚无奈道,“我也能拍其他的片子,这都是没准的事儿。”

    等林子轩写完《小城之春》的初稿,冯晓刚就拿走了。

    过了几天,冯晓刚把稿子还给了林子轩,一脸严肃的表情。

    “我琢磨了好几天,这片子我拍不了。”冯晓刚认真的说道,“勉强的话,也能拍,可拍不出里面的味道来,要么就等几年,等过了四十岁,多拍几部片子再说。”

    看起来这只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在冯晓刚看来,这个剧本太文雅,太克制,尺度不好把握,尤其是其中的男女感情,只要稍微过火,就破坏了整体的氛围。

    光看剧本就能感受到那种细致入微的情感纠葛,无法诉说的落寞情怀。

    “拍这部戏的导演,一定要冷静,细腻,但又不能像是旁观者一样冷漠,要能融入进去。”冯晓刚分析道,“这需要有阅历,还要有丰富的拍片经验。”

    “冯哥,你觉得国内那个导演能拍?”林子轩询问道。

    “张亿谋要是拿出拍《活着》的那种状态,应该没问题,他现在的状态就不好说了。”冯晓刚评价道,“姜闻也不行,姜闻能放,不能收,他心里有股气,克制不了,等他把心里的那口气磨平了,就能拍这种不动声色的片子了。”

    两人聊了聊国内有名的导演,从第四代到第五代,还有刚刚活跃起来的第六代。

    “还有一个导演,不过他现在没办法拍戏。”冯晓刚指出道,“就是上次被罚十年不能从事导演工作的田状状,他的风格倒是合适,可惜了。”

    由于拍摄的电影违规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田状状受到了总局最为严厉的处罚。

    他现在虽然不能拍片,但还在京城电影制片厂工作,帮助一些年轻人走上导演之路。

    林子轩不急着找《小城之春》的导演,他先让公司的编剧把剧本补充完善,交给陈导明等人,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出演。

    《卧虎藏龙》的前传拍完后,后传到明年才会开机。

    后传主要讲玉娇龙儿子的故事,李慕白和俞秀莲已经成为江湖上的传说,不需要出场。

    俞菲鸿打算前往美国继续学业,在她离开之前接到了林子轩送来的剧本。

    她看了《小城之春》的剧本后犹豫起来,对于剧本里少妇周玉纹这个角色,她极为喜欢。

    周玉纹年轻美貌,生活在如死水一般的小城里,和丈夫没有感情,每日里只能孤芳自赏。

    面对旧日的情人,她曾犹豫挣扎过,想要得到爱情和自由,却最终选择了留守在丈夫身边,把爱情埋在了心底。

    这个人物很矛盾,也很自然,这部片子很考验演员的演技,有大量的内心戏。

    如何通过对白和动作把心理活动表现出来,还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非常有挑战性。

    一个演员很难碰到一个这么内心丰富的角色,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这么一来,俞菲鸿倒是不急着离开国内了。
………………………………

第三百二十八章 解读

    在国内,科班出身的演员偏爱出演文艺片,他们在艺术院校里接受的教育,每天学习和揣摩的都是世界各国的经典文艺电影。

    文艺至上的思想已经扎根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陈导明和王志闻都是科班出身,一个是戏剧学院,一个是电影学院。

    两人对于这个剧本的感触很深,不光是剧中人物情感的纠葛,还有萦绕其间的那份情怀。

    对他们来说,《小城之春》更像是对过去时光的一种追忆,那个传统知识分子的时代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一去不返了。

    故事的时间设定在抗战结束,国破山河在,百废待兴。

    然而,战争摧毁的不仅是小城,还有人心。

    在这座封闭的小城里,旧的东西毁掉了,却舍不得丢弃,还想着能修补起来,对新事物有憧憬和希望,可又下定不了决心,前路未卜,惶恐不安。

    这恐怕是那个年代一部分传统知识分子的想法。

    在人物设定上,戴礼言是旧式文人,对家族和传统念念不忘,活在回忆之中。

    仆人老黄是传统道德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安守仆人的本分,兢兢业业。

    青年医生章志忱到过大城市,学习西医,向往西方文化。

    周玉纹是受过新文化教育的女性,同时也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妹妹戴秀出身传统家庭却积极接受西方思想,是一位乐观的进步青年。

    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把五个人联系在一起,展现了那个时代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死寂的小城代表着传统文化,外边的世界代表着现代文明,两者在这个波澜不惊的故事里碰撞在了一起,没有大时代的激动人心,只有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

    每个故事站在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至于《小城之春》,有人觉得是一首对传统文化的挽歌,有人认为是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还有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三角恋爱。

    文艺电影往往是开放的,能够提供多种可能性,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陈导明反复看了几遍剧本,认真琢磨过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和《活着》不相上下的本子。

    《活着》描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时间跨度极大,贯穿众多历史事件。

    《小城之春》只截取了人生的一个片段,在某一个春天发生的故事,极为短暂。

    如果说《活着》是一出严肃的历史剧,那《小城之春》就是一篇淡雅的小品文。

    两者很难说谁更好一些,艺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从演员的角度讲,《活着》更像是葛尤的独角戏,《小城之春》里有三个主要角色,这三个角色的感情互动是剧本最为精彩的地方。

    尤其是女主角,如果演的好,很可能创造出一个经典形象。

    陈导明第一个想到的是巩莉,无论是名气还是演技,巩莉都是最好的人选。

    巩莉经历过感情波折,演起少妇周玉纹这个角色有生活经验,唯一不妥当的是巩莉是北方人,有着北方女人的大气,缺少一份南方女人的温婉。

    不过对于演员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正如第五代导演对巩莉有偏爱一样,同时代的男演员也希望能和巩莉搭戏,一个好的对手更容易激发演员的表演情绪。

    陈导明打电话给林子轩,向他推荐了巩莉。

    “巩莉?她的片酬太高我请不起啊。”林子轩解释道,“明哥,咱们这个戏的成本低,预算不过三百万,我不可能拿一百万出来请巩莉,就算她愿意降片酬,五十万咱们也请不起。”

    作为国际影星,巩莉在香江拍片的片酬在一百五十万左右,内地的话是八十万到一百万之间,比葛尤的片酬翻了一倍。

    所以,她只能接那种投资超过两千万的大制作,一般的剧组没钱请,也不敢请。

    如果巩莉愿意把片酬降到三十万,作为制片人,林子轩倒是可以考虑,毕竟欧洲那帮电影人就认准了巩莉,只要有巩莉出演,片子不愁卖不出去。

    只是这种可能性不大,两人没那份交情,林子轩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那周玉纹是谁?”陈导明询问道。

    “小俞啊,我把剧本给她了,她昨天同意了。”林子轩回应道,“小俞是南方人,更容易把握这个角色,我对她有信心。”

    “她年纪太轻,演技还行,感情上不太好掌握。”陈导明担心道,“那先这样吧,这个戴礼言的角色我接了,等找齐演员了告我一声。”

    “差不多了,五个角色,王志闻演章志忱,徐晶蕾演戴秀,仆人老黄还没确定,张哥前两天说他有兴趣,还没答复我呢。”林子轩介绍道。

    “我算是明白了,你这是把《卧虎藏龙》里的角色搬到《小城之春》里来了。”陈导明恍然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