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吧,这部戏由我制作,你呢,以前没演过主角,知名度不高,他们肯定会压片酬。”林子轩考虑道,“我给你定个价吧,一集三千块,算是二线底层演员的价位,不高不低。”

    “谢谢林总,已经很高了。”闫妮道谢道。

    进入九七年,演员的片酬逐年增长,王志闻等人的片酬每集都要两三万。

    俞菲鸿演了几部戏后,现在的片酬一集也上八千了,徐晶蕾拍《卧虎藏龙》的续集,一集涨到了五千块,这是二线演员的片酬。

    像拍《潜伏》这样的戏,三十集的长度,投资六百万,演职人员的片酬就要占去一百万。

    林子轩找的大多是有潜力的二线演员,如果全用一线明星,这部戏的投资就要上千万。

    这造成了电视行业的繁荣景象,吸引着一拨拨的投资人进场。

    办完这件事,林子轩到京影厂去看《小城之春》的后期制作,田状状从六月份开始做后期,现在终于差不多了。

    这部戏是好梦公司今年的重头戏,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用来拿奖,刷声望。

    林子轩和于东走进京影厂,京影厂还是老样子,虽然韩三评努力维持,却没有太大起色。

    国有电影制片厂基本上都是这种状态,在目前国内电影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能够维持下去就不错了,这是大趋势。

    想要盘活国企电影厂也容易,需要放开限制,大量引入海外资金,鼓励题材创新。

    不过这种想法暂时没戏,国企电影厂肩负着国家宣传的任务,不是想放开就能放开的。

    林子轩对此没什么感触,于东却感慨不已。

    从京影厂出来,他有种飞出鸟笼的感觉,好梦公司比京影厂更有活力,更大胆,更能发挥他的才能,在好梦公司没有官僚主义,有想法就有实现的可能。

    这次《小城之春》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林子轩让于东一同前往。

    于东的主要工作是和各国的片商进行版权交易。

    虽然这种工作可以交给专业的代理公司运作,但林子轩还是想让于东亲身体会一下国际电影市场的运作模式。

    以后好梦公司同样要建立这种国际化的发行渠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京影厂的放映厅里只有几十个人,林子轩不想让太多人提前看到这部片子。

    这是一次内部小范围的放映,郑洞添和韩三评都在,还有京影厂的导演和编剧等人。

    京影厂和京城电影学院只有一墙之隔,郑洞添比林子轩来的早,他是这部戏的挂名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接下来审查的事情还要麻烦郑洞添,请他过来先过一遍。

    韩三评是想看看好梦公司的新片,他是导演出身,对电影的鉴赏水平还是有的,片子的质量如何一看基本上心里就有底了。

    今年好梦公司转型,拍了两部文艺片,不少人都想着看林子轩的笑话。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一旦你站在了高处,出了风头,难免会有人各种羡慕嫉妒恨。

    韩三评倒是没有这种心态,他更多的是拿好梦公司作为一个参考,给京影厂找一条出路。

    比如好梦公司的贺岁片成功了,京影厂有庞大的资源,同样可以拍贺岁片,他们今年就拍了一部片子,准备在贺岁档上映。

    让人没想到的是,大家原本以为林子轩今年不会进军贺岁档了,谁知道他不拍京味喜剧,反而跑到南方和南方的影视公司合作,拍岭南喜剧去了。

    这个转折太突兀了,显然那部《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冲着贺岁档来的。

    好在是南方方言喜剧,对北方喜剧的冲击不大,京城的影视行业并没有太重视,只是感慨林子轩不走寻常路。

    有了《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片子打底,好梦公司今年恐怕不会赔钱了。

    等人到齐了,《小城之春》开始放映。

    影片的开头是周玉纹买菜回来,在城墙上孤独的徘徊,俞菲鸿挎着菜篮子,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不紧不慢的走着,浑身上下都带着寂寞的味道。

    这个形象一出来,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在座的都是做电影的,除了林子轩,其他人是电影专业出身,懂得镜头语言。

    田状状在这里用一个长镜头表现俞菲鸿的行走,在构图里把长满荒草的城墙,和阴暗的天空放在一起,衬托出了小城的死寂和女主角的内心世界。

    所谓内行看门道,这帮人看到这个镜头就知道田状状虽然几年没拍片子,可镜头感还在。

    随着影片的放映,片中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被表现的沉静含蓄,好像是埋在地下的火山,一直在地下流动,却不会冲出地表,造成破坏。

    大家看的时候会纠结,要不要让地火冲出来,焚烧掉整座死寂的小城。

    最后故事归于平静,青年医生离开了小城,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然而,有些事情的确是发生了,还在人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恒久的回味。

    看完后,在座的每个人回想着这部片子带来的感触,它像是涓涓细流,不会让人震撼,只是留有余味,让心底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为谁惆怅?是为剧中的人物,还是自己?

    说不清楚,好的电影就是如此,能让人有触动,有共鸣。

    韩三评转头看了看林子轩,他知道这次林子轩又成功了,这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片,至于能达到什么高度,他还拿不准。
………………………………

第三百九十章 定位

    看完《小城之春》,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好片子,但好到什么程度,不好评价。

    这不是说在座的人不专业,不懂得鉴赏电影,而是一部影片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在时间无情的冲刷下,绝大部分电影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才算是经典。

    比如姜闻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国内的电影界对这部片子的评价不算高,普遍的共识是姜闻拍出了新意,不过这部片子在国产电影中的具体定位还拿不准。

    有人觉得姜闻突破了第五代导演的困境,给国产电影带来了新气象。

    也有人觉得姜闻偏离了艺术创作的轨道,过于颠覆传统,不是正道。

    这样的争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趋于一致。

    等到二十年后,就能大致判断影片的地位,五十年后,会有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被写进华国电影史里,盖棺定论。

    《小城之春》刚刚被拍出来,没有人会匆忙下定论说这是一部能流传下去的经典。

    各人根据自己的印象泛泛的谈论了影片的镜头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以及演员的表演。

    俞菲鸿成了一个惊喜,陈导明和王志闻的精湛演绎大家认为理所当然,俞菲鸿还很年轻,在这部片子里挑起了大梁,成功塑造了周玉纹这个寂寞少妇的形象。

    有人甚至觉得她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巩莉。

    当然,只是有可能,能不能成为巩莉还要看她今后的作品和表现。

    演员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如果她以后碰不到好的角色,那就只能泯然于众了。

    大家对田状状表示了祝贺,从九三年起,田状状四年没有拍片子,一出手就是一部佳作。

    这部片子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同样功不可没。

    作为电影理论家,郑洞添对《小城之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觉得这是对传统的回归。

    这些年来,从第五代导演开始,华国电影人一直推崇西方的电影,文艺片模仿欧洲电影,商业片借鉴好莱坞模式,唯独没有了自己的传统。

    这种传统是华国前几代导演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和华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吸收和借鉴西方的艺术形式可以,却不能丢掉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拍片子更多的是追求利益,缺少了文化气息。

    《小城之春》里就有传统的东西,这个需要现在的电影工作者仔细体会。

    郑洞添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还是电影局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在电影理论上颇有建树,在国内电影圈子里有不小的影响力。

    这是前辈级的人物,他这么说就是给这部片子一个定位。

    倒不是因为他是这部片子的挂名导演才这么说,这是郑洞添的真实想法。

    而且,他的这番话肯定会传出去,其他人听过后就要掂量一下,值不值得在这件事上和郑洞添闹出矛盾,电影圈子真的不大。

    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这是郑洞添有意为之。

    这次的内部放映非常成功,两天后影片送到总局过审,还需要郑洞添在圈子里的影响力。

    “这次多谢郑教授了。”散场后,林子轩致谢道。

    “咱们说好的,出问题我来担着,有荣誉也是我的。”郑洞添笑着说道。

    这就是玩笑话了,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片子是田状状拍的,就算拿到最佳导演奖什么的,明白的人都不会算在郑洞添的头上,那只是一种虚名。

    以郑洞添此时的地位,不怎么在乎这种虚名,他更多的是一种对田状状的保护。

    在电影圈子里,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和帮助,这同样是华国电影的传统。

    两人闲聊了几句,谈到了林晓玲。

    郑洞添觉得林晓玲应该上完研究生再出来拍片子,那时候无论是对电影的理解和心智方面都趋于理性和成熟,能少走弯路。

    现在的林晓玲还不太成熟,恐怕会遇到不少的挫折。

    在京城电影学院,郑洞添是导演系研究生导师,让林晓玲上研究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郑洞添强调年轻导演要积累,有耐心,等待机会,不能盲目的就去拍片子,要清楚自己想拍什么,只是,他不太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态。

    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学校里学理论,有了点经验就想着找资金拍片子,在国际影坛上扬名。

    时代不同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咱们国内的女性导演不多,我觉得小林有这个潜力,能拍出好片子,你这个做哥哥可要多看着。”郑洞添交代道。

    林晓玲自从拿了毕业证后开始弄她从香江带回来的素材,那些在香江采访的影像。

    这部纪录片的场景囊括了香江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采访的对象包括香江本地人,内地人,外国游客等等,看起来非常的不专业。

    林晓玲没有告诉那位假扮记者的小导游问什么问题,小导游觉得好玩,问的话题很随性。

    基本上是想到什么问什么,这就让纪录片看起来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带着活泼和俏皮。

    林晓玲在其中夹杂着媒体对香江回归的新闻报道,还有各种娱乐小报。

    有一张正是葛尤和林子轩被报道的报纸,从报纸上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各色人生。

    她想反映的是回归前夕整个香江的状态,不是以一种政府的官方态度,而是私人的视角,和官方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

    林晓玲给这部纪录片起了个名字,叫做《下一站,香江》。

    这是她一时兴起弄出来的东西,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剪辑,就当是给自己练手了。

    林子轩看了觉得还算有意思,林晓玲在纪录片方面有才华,很会把握角度。

    这部纪录片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十年后再来看兴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二十年后的话,林子轩觉得会成为很有意义的影像资料。

    这就是纪录片的作用,不是给现在的人看的,而是留给后来者的一种纪念。
………………………………

第三百九十一章 戏里戏外

    《一声叹息》剧组,张国粒把林子轩拉到一旁,说起了一件事。

    “小林,你有没有觉得晓刚和徐繁俩人之间有点那什么……”张国粒不确定的说道。

    “什么?俩人闹矛盾了?不可能吧,我看不是好好的么?”林子轩不解道。

    “不是矛盾,你觉得是不是俩人有意思了。”张国粒提示道。

    “你说这个啊,这个我真不太清楚,你还是问冯哥吧。”林子轩推脱道。

    “你要给我说清楚,不然我心里没底。”张国粒抱怨道,“以前忙,就没注意,这次拍戏才琢磨出来,你们知道了也不告我一声,太不够意思了。”

    他们聊的是冯晓刚和徐繁之间的事儿。

    这两人合作了几部戏,关系慢慢亲密起来,以前只是悄悄的互相照顾,现在越来越明显了,剧组里的人都能看出俩人的关系不一般。

    对于林子轩和葛尤这种好朋友来说,这不是什么秘密。

    目前冯晓刚和妻子还没有离婚,自从冯晓刚当了导演后,工作忙了,经常外出拍戏,一去就是小半年的时间,夫妻间聚少离多。

    他们倒没有闹出什么矛盾,就是感情变淡了,这是演艺圈婚变的主因之一。

    林子轩清楚这件事,可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他没必要插手进去,还是顺其自然吧。

    有意思的是冯晓刚的妻子知道后,不吵不闹,听之任之,就这么拖着,让冯晓刚觉得挺愧疚,不好意思说出口。

    这么僵着,冯晓刚和徐繁特别难受,觉得怎么做都不合适。

    他们俩人这算是婚外恋了,正好和《一声叹息》这部片子的主旨吻合,想必冯晓刚拍片子的时候感触很深。

    “感情的事儿谁都说不清楚,咱们还是别掺和了。”林子轩感慨道。

    “那你还让他导这部戏,这不是火上浇油么?”张国粒不解道。

    “张哥,这不是我要求的。”林子轩解释道,“当初是你让我想个好本子,我就把《小城之春》给改编了一下,放到了现代,你看了觉得好,就拿给了冯哥,要两人合作一把,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吧。”

    “我那不是……”张国粒琢磨道,“得,这事还赖我了,我当时不知道啊。”

    “没事,冯哥这时候拍这部戏正在状态,有生活。”林子轩安抚道,“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