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在京城找不到那么多的群众演员,除非是拍大型的战争戏,让部队的士兵配合。

    一般而言,拍电影能用上千人的群众演员就算是大场面了。

    如果不是这次阅兵,根本拍不到这样的场景。

    即便事前沟通好了,不过在实地拍摄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麻烦,群众太热情了。

    看到张凯莉和李雪建等演员过来,大家纷纷围了上去,亲切的打招呼。

    还有人高喊着“刘慧芳”和“宋大成”的名字,现场气氛极其热烈。

    由此可见,《渴望》在京城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了,虽说过了十年,可这部剧早已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面。

    只是,几十个人围过来还好说,这一来就是上万人,剧组就像是掉进人海里一样。

    再这么下去,场面很可能失控。

    林晓玲是第一次拍这种大场面,没有太多经验,好在剧组准备了扩音喇叭,这是为拍戏的时候指挥调度用的。

    她让副导演把一支扩音喇叭递给张凯莉,让张凯莉说上几句话,安抚大家的情绪。

    这时候导演说话不好使,没人认识导演是谁,还是要张凯莉说话才管用。

    张凯莉先是感谢大家的支持,然后请群众理解,剧组还要拍戏,这么围着没法拍,等拍完戏再和大家聊天。

    周围还有带领群众排练的负责人和武警战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稳定了局面。

    就是群众太热情,说开了就没事了。

    剧组里的老演员经历过十年前《渴望》播出后造成的轰动,那时候他们走在哪儿都能被人认出来,可谓是风光无限。

    刚才的场景仿佛是昨日重现,让他们感慨不已。

    对于年轻的演员,见识了群众的热情,在受到惊吓的同时也对电影充满了信心。

    “妈,你太牛了,就这么说几句话他们就散开了。”高园园敬佩道。

    在戏里,高园园和张凯莉是母女关系,演了两个多月的戏,两人相处的不错,在戏外有时候高园园也这么称呼,显得亲切。

    “哪儿是听我的啊,他们是听刘慧芳的。”张凯莉回应道。

    这句话透着一股无奈,刘慧芳这个角色成就了张凯莉,也限制了张凯莉。

    剧组花了半天时间调整群众的方队,三万人虽然弄不出人山人海的样子,却能通过拉长镜头达到类似的效果。

    群众要做出欢呼的模样,就好像正在看阅兵一样。

    看着一支支部队从面前经过,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虽然现在看不见,不过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场景。

    这就是拍戏的难处了,演员或许能做到,群众演员就不一定了。

    想让三万人同时欢呼,还要有饱满的情绪,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尝试。

    有些群众喊了一会觉得累,就不喊了,有的直接坐到一旁休息。

    大家刚开始还有点新鲜感,觉得拍戏好玩,一两个小时后就不这么想了,他们不是群演,不拿钱,义务帮忙,剧组也不能强求。

    这么拍出来的画面不够理想,没有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关键是氛围不够,如果真的是在阅兵仪式现场,群众肯定情绪饱满。

    林晓玲想了想,决定不拍摄全景,后期制作直接用华国电视台直播的阅兵画面,现在主要拍主演们在群众方队中的镜头。

    等到影片完成,这一段镜头估计不超过三分钟,可拍起来相当不容易。

    花了一天时间勉强拍完,演员和剧组的工作人员累得够呛。

    《渴望》的续集里有两个大场面,一个是阅兵,一个是千禧年到来时的庆祝活动。

    在目前确定下来的剧本里,千禧年的庆祝活动是影片的结尾。

    随着新的一年开始,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到处是欢庆的人群,镜头里出现无数张欢乐的面孔,最终定格在张凯莉略显苍老的脸上。

    刘慧芳就这么陪着观众走入下一个世纪。
………………………………

第五百三十六章 水很深

    《华国之声》一周录制一期,九月份会录制四期,通过总局的审查后将在地方卫视播出。

    目前有意向的电视台包括沪城卫视和浙省卫视,沿海的花城卫视询问过价格,兴趣不大。

    花城是国内流行音乐早期的发源地,如今京城的流行音乐兴起,大批歌手回到京城发展,让花城的风光不再。

    而且,花城更为流行粤语歌曲。

    沪城卫视想把《华国之声》这档节目放在沪城举办,以此促进沪城本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浙省卫视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更看重价格和质量,要看过节目内容才能确定是否购买。

    还有些电视台处在观望的状态,想观察这类音乐选秀类节目有没有市场前景。

    如果《华国之声》受到观众的欢迎,他们就会跟风制作类似的节目,国内的单位版权意识不足,跟风是很正常的现象。

    他们担心让一群没有名气的草根歌手做主角能不能被观众接受。

    国内的综艺节目一直倾向于邀请明星大腕参与,很少让普通人做主角。

    这很好理解,明星身上带有光环,观众喜欢看,普通人身上没有亮点,无法吸引观众,让普通人做主角无疑是一种冒险。

    《华国之声》这档节目采用明星和普通人互动的模式。

    既照顾到了那些想看明星的观众,又让不知名的草根歌手有了展现自己的舞台。

    其中明星和草根歌手的互动是一大亮点,尤其是明星导师抢学员的环节。

    节目组找来的四位明星导师在圈子里不算顶尖,顶尖的歌星出场费太贵,对这档新节目没什么兴趣,架子大难伺候。

    林子轩要找那种有一定名气,没什么架子,具有娱乐精神的歌星。

    综艺节目说到底需要有娱乐的精神,能玩得开,要不然节目就没有意思了。

    在录制节目之前,不仅要对参赛者进行培训,也要和明星导师们讲清楚,怎么样才好玩。

    既然拿了出场费,就要为节目做出贡献。

    慕姗姗是节目的主持人,用她的影响力能够提升节目的知名度,不过到了第二季就会换一位主持人,她将逐渐转向幕后。

    如今除了《姗姗访谈录》外,慕姗姗基本上不主持其他的节目。

    以后慕姗姗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节目的制作上,把主持当成一种副业。

    五十多名参赛者分成六期节目录制,每一期大概是十名参赛者,从中选出十六名选手,淘汰率超过百分之六十。

    竞争尤为激烈。

    节目组需要控制参赛选手的人数,才好安排后续学员对决的场次,除非是那种非常有特色的歌手,能够带给观众惊艳的感觉,才会破例。

    这是一场歌唱比赛,同时也是一档综艺节目,要考虑到节目的效果。

    黄勃被分到第三期录制,为此他准备了一个月的时间,排练了一首抒情歌曲。

    他的嗓音虽然没有太大的特色,不过唱功不错,一首抒情歌曲给他唱出了些许的沧桑感,让一位明星导师转了椅子,顺利成为了一名学员。

    林子轩在后台看了黄勃的表演,黄勃在所有参赛者中不具有太大的优势。

    有可能在前面几轮就会被淘汰,看来歌手这条路真的不适合他。

    有人追寻梦想最终成功了,那是一个励志故事,但大多数人会以失败而告终。

    失败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或许换一个方向,就能获得成功。

    黄勃一直追寻音乐的梦想,为此耗费了十年光阴,到了现在还是在歌厅驻唱,这也许说明他应该换一个梦想了。

    把音乐的梦想藏在心里,重新上路,追寻新的梦想。

    林子轩敬佩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可有时候也要变通一下,这就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等那个叫黄勃的歌手被淘汰的时候让他来见我。”林子轩对节目组的人叮嘱道。

    如果黄勃开挂了,运气逆天,一路冲到了最后,成为总冠军,和音乐公司签约,出专辑,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那林子轩也不会故意阻拦,他过来就是为了看看黄勃这个人。

    除此之外,对于那五位音乐公司安排进来的女孩子,通过这三期的节目淘汰下去三位,只留下两位成为明星导师的学员。

    这是对音乐公司的反制措施。

    节目组才是《华国之声》这档节目的主导者,只要和明星导师商量好,想淘汰谁非常的方便,留下两位是不想和音乐公司撕破脸面。

    这么做对那三位被淘汰的女孩子公平么?

    当然不公平,她们只是节目组和音乐公司之间博弈的牺牲品,但这就是现实。

    林子轩不是那种要求绝对公平的人,只要能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就行了。

    黄勃回到租住的房子里,他成为了明星导师的学员,却没有太过兴奋。

    今天录制节目的时候,他在台下听了其他歌手的演唱,压力不小,有些人一听就是专业的唱法,和他这种野路子出身的不同。

    他没有上过音乐院校,没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属于自学成才。

    平时在酒吧里唱歌不觉得,一旦登上正规的舞台,专业和非专业的差距就相当明显。

    这不是跑调不跑调的问题,而是对于声音的细微控制。

    在京城,有些音乐学院的老师会在外边私下授课,收费不菲。

    黄勃在考虑要不要去补补课,让老师指点指点,兴许就能走的更远,只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真的有用么?

    这和临近考试再去翻书的学生有什么区别,他的唱法早已定型,想改不是那么容易的。

    还是顺其自然吧!

    黄勃是那种自来熟的性子,和谁都能谈得来,在歌厅里驻唱就需要这种性格,不拘束。

    录制节目期间,他和身边的人闲聊,听说了那五名女孩子有三名被淘汰的事情,大家都当成小道消息传播,觉得没那么简单。

    她们唱的还行,可就是没有明星导师转身,就那么被淘汰了。

    这里面的水很深啊。

    黄勃如此想着,在社会上混了这么些年,见惯了各种黑幕,倒不是特别的惊讶。
………………………………

第五百三十七章 庆典

    九月底,《大腕的葬礼》拍摄接近尾声。

    好莱坞演员布莱恩科兰斯顿离开京城,返回美国,他的演艺合同到十月份结束。

    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演员接戏拿片酬,如此而已。

    除此之外,他对这个东方国家有了一些了解,学了几句不太熟练的中文,品尝了味道怪异的中餐,感受了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

    只是走马观花一般,没有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

    他希望影片能在北美上映,最好能够造成一定的影响,否则对他的演艺生涯帮助不大。

    回到好莱坞,他还要继续在电视剧里出演配角。

    “老布这个人还不错,就是爱较真儿,一直想把剧本搞明白,到最后我估计他还糊涂着呢,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了。”冯晓刚评价道。

    这是实话,华国文化博大精深,老外没有十几年功夫根本弄不明白。

    简简单单一句话能有好几层意思,别说老外,就连华国人自己有时候也是一知半解,想要两三个月就懂难度太大。

    文化差异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

    “这说明咱们的剧本还不够直白,连好莱坞的演员都犯愁,那些美国观众就更别提了,咱们要有心理准备,这片子在美国够呛。”林子轩给冯晓刚打预防针。

    他知道冯晓刚对《大腕的葬礼》抱有期待,但现实摆在眼前,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以前没和好莱坞的演员合作过,这次合作让我琢磨过来了,这种文化差异不是用好莱坞演员出演就能弥补的,要真正在故事上下功夫才行。”冯晓刚赞同道。

    “就是这个理儿,你看啊,在默片时代,观众光看演员的表演就能知道意思,那时候可没有台词,台词的出现让电影变复杂了,真正的好电影要回归到本质,那就是好故事和演员的表演上来。”林子轩如此说道。

    “吆,有阵子没见,林总的思想越来越深刻了。”冯晓刚调侃道。

    “这哪儿是我说的,前些天开了回研讨会,那些文艺理论家提出来的。”林子轩解释道。

    就算明白原因,电影也不可能倒退回默片时代。

    观众一旦习惯了有台词的电影,你拍一部没台词的片子,新鲜感有了,但票房一定不高。

    台词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推动剧情的发展,观众看电影是抱着娱乐的心态,不想费脑子,电影中的人物就通过台词翻来覆去的解释给观众听。

    台词越少越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当观众不在意台词的时候,就会专注于演员的表演。

    所以爆米花电影大受欢迎,那些台词少、安静的片子关注的人不多。

    “理论家就会空谈,拍电影哪有那么容易啊,写剧本、找资金、送去审查,没一样轻松,让他们拍一部试试,累死他们。”冯晓刚没好气的说道。

    冯晓刚对那帮人没什么好感,他的片子经常被文艺理论家和影评人抨击。

    “你觉得老布在表演上怎么样?”林子轩转移话题道。

    “老布”是对布莱恩科兰斯顿的简称,就像称呼芭芭拉罗宾逊“老芭”一样,这是华国式的叫法,带着亲切的感觉。

    “怎么说呢,以好莱坞三线演员的标准看,真的很不错了,我原本没抱什么期望,可老布这人特认真你知道么,他要是觉得不满意,会要求再来一遍,后来我问了,才知道人家也干过导演,有强迫症。”冯晓刚回应道,“导演吧,就有追求完美的毛病,总觉得还能更好。”

    由于国庆阅兵庆典,《大腕的葬礼》剧组放假三天。

    林子轩、葛尤和冯晓刚等人作为文艺界的一份子将参加这次大阅兵。

    而且,这个国庆节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