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国内拍摄电视剧都要去美国了么?

    张亿谋混的是电影圈,或者说是国际电影圈,经常欧美各国的到处跑,不怎么关注国内的情况,更别说是国内的电视圈了。

    虽然觉得惊讶,他还是礼貌的询问了一番,然后他又被震惊了。

    姜闻也开始演电视剧了?

    他和姜闻合作过,知道姜闻的脾气,没挑战的戏不会接,电视剧什么时候有挑战性了。

    这不是贬低电视剧的意思,而是对于演员来说,电影才能有更大的表演空间。

    张亿谋觉得自己好像和国内的演艺圈脱节了,连姜闻都演电视剧了,还有什么不可能啊。

    他想找电视艺术中心的领导,要到林子轩在美国的联系方式,先口头签下《活着》这部小说,至于改编成剧本以后再谈。

    这时候,林子轩正在和李虹通话。

    他说的是把国内的电视剧卖到美国的事儿,《编辑部的故事》和《外来妹》的版权在艺术中心手里,《渴望》的版权却在华国电视台手里。

    他需要获得华国电视台的授权,才能在美国进行电视剧交易,这需要李虹来协调。

    如果华国电视台同意,林子轩可以在美国成立一家公司经营国内电视剧在美国的发行,以及电视剧录像带的销售工作。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不少,应该会很有前景。

    国际长途挺贵的,刚才慕姗姗已经说了一会,他长话短说,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

    他刚挂电话没多久,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

    他们住的公寓楼内有电话,不过只能拨打美国国内的电话,林子轩为了方便,特意找到小镇上的电话运营公司,开通了国际长途的业务。

    刚才是他打的第一个国际长途,林子轩拿起了话筒,接听起来。

    “我是张亿谋,你是《活着》的作者林子轩吧?”电话那头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
………………………………

第一百一十二章 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到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林子轩倒没有怀疑是有人假冒,骗子打国际长途到美国这种事不大靠谱,骗人的成本太高。

    他有点奇怪张亿谋是怎么知道这篇小说的。

    《百花》杂志两月一期,三月十日才会发行今年的第二期,这时候杂志应该还没有上市。

    而且,他刚把在纽约的电话号码告诉李虹,张亿谋就打了过来,这效率也太高了吧。

    “我就是,你找我有事儿?”林子轩询问道。

    “我想签下你这篇小说,准备改编成电影,你觉得怎么样?”张亿谋开门见山的问道。

    “这是好事啊,不过我在国外呢,要好几个月才能回去。”林子轩回应道。

    “这个不急,就是先和你说说,把事情定下来。”张亿谋沉稳道。

    “那行,我没问题。”林子轩答应道。

    张亿谋或许不清楚林子轩是谁,林子轩却知道张亿谋,翻开华国的电影杂志大多都能见到这位大导演的身影,在华国演艺圈就没有不认识他的。

    随着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逐渐淡出,第五代导演正式崛起,张亿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这个年代,张亿谋到底有多火呢?

    举个例子来说,林子轩为了拍摄《京城人在纽约》费尽心思的筹集资金,又是贷款又是拉赞助,各方面谈条件,累得半死。

    张亿谋只要说一句,我想拍部电影,他都不用找资金,资金就会来找他。

    还不仅是大陆的资金,来自香江的、日本的、欧洲的资金都会给他投资,毫不夸张的说,就凭他这句话就能拉来300万美金的投资。

    在华国国内,具有这种号召力的导演屈指可数,不会超过三个。

    华国九十年代前期的电影圈,正是第五代导演施展才华的舞台。

    林子轩清楚《活着》这部小说无论是在杂志上发表还是改编成电影,审查都是一道难关。

    一位大导演能够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获得创作上的自由,让审查不那么严苛。

    如果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导演想要拍摄《活着》,那就是自寻死路,上面不会直接说你这本子不行,而是会说我们还在研究。

    一旦听到“研究”这类模糊的词语,基本上就没有希望了,这是无限期搁置的意思。

    要是上面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就说明还可以挽救一下。

    林子轩参与过剧本的讨论工作,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

    张亿谋作为华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无论是在审查上,拉投资上,演员招募上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是拍摄《活着》的绝佳人选。

    如果是一位小导演来找他谈这件事,林子轩会考虑《活着》会不会给导演带来麻烦。

    上一次《顽主》让米佳山两年不能拍电影,林子轩觉得很对不住他。

    电话里,林子轩说完,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虽然是口头约定,却不存在反悔的可能,这时候大家都很讲信用,否则在圈子里名声就坏掉了。

    接下来两人都不知道说什么,他们以前没见过,彼此不熟,有点冷场。

    “姜闻在你哪么?我和他聊聊。”张亿谋转移话题道。

    张亿谋对姜闻参演电视剧很是好奇,想打听一下姜闻是怎么想的,也能化解尴尬。

    他倒是想和林子轩讨论一下《活着》这部小说的剧情,不过那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完的,不适合在国际长途里聊。

    林子轩到隔壁房间把姜闻叫了过来,姜闻和张亿谋热烈的聊了五六分钟。

    “快说说你写的什么小说,让张导这么追着不放,这都打电话追到纽约来了,太难得了。”放下电话,姜闻好奇道。

    “我没带稿子,短时间也说不清楚,小说应该发表在三月份的《百花》上,这时候杂志还没上市呢,我刚才就在奇怪张导是怎么看到的。”林子轩不解道。

    “这个我倒是知道,他们那些大导每年给杂志社一两万块钱,杂志社会把稿子提前给他们寄去,这样就能早点下手。”姜闻解释道。

    “电影圈这么缺剧本么?”林子轩诧异道。

    “你说呢,八十年代大家都专心搞创作,出了不少好故事,现在大家的心思都活泛了,没人正经的写作了,这两年都没什么好故事看了。”姜闻抱怨道。

    姜闻的心很大,也很野,他并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演员这个行当里。

    他想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拍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这种人往积极的方面说叫做有理想,其实就是控制欲太强,他不满足于成为导演的棋子,他要自己做导演。

    所以,这两年他有意识的寻找好故事,为转型成为导演做准备。

    然而,他想转型,整个华国社会也在转型,如今下海经商成为时代潮流,人心浮动,作家下海成立文化公司的大有人在,被称为文化商人。

    正因为如此,姜闻才抱怨看不到好故事了。

    他听到张亿谋找到了一个好故事要拍摄成电影,心里羡慕,想想就知道,能让张亿谋在杂志没上市之前就打电话签下改编权的小说一定是个好故事。

    这次他晚了一步,姜闻把目光转向了林子轩。

    “小林,下次你写的小说要先给我看看。”姜闻理直气壮的说道。

    “姜哥,这还不是你一句话的事,只要咱们能拍摄好这部电视剧,等有了空闲,咱们琢磨出一个好本子来。”林子轩允诺道。

    “这可是你说的,我给你记着呢。”姜闻认真道。

    如果说先前姜闻对林子轩的印象是小有才华,做事踏实,那么现在则更为重视了。

    林子轩没想到张亿谋的一个电话还能起到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姜闻能好好合作,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会顺利很多,他也能轻松不少。

    “对了,你那小说到底讲了什么?”姜闻追问道,“我来演怎么样?”

    他说得理所当然,似乎就没有他演不了的角色。

    林子轩想了想姜闻来演《活着》里的福贵,暗自摇了摇头,还是葛尤来演更合适,不过他不会直接这么说,主要是不想和姜闻争辩。

    “这你要问张导的意见,我可做不了主。”林子轩把问题推给了张亿谋。

    姜闻用手指了指林子轩,一脸无语,他明白这是林子轩不看好他,以前碰到这种问题,林子轩都会推给冯晓刚。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去的路

    林子轩早上六点半开车送慕姗姗上学。

    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来到纽约曼哈顿区,看着慕姗姗进入学校,他会和道具师去唐人街,或者和冯晓刚在纽约四处转悠。

    他们要寻找适合拍摄电视剧的场地。

    包括一间地下室,一家中餐厅,一家制衣厂和一座豪华别墅。

    地下室是王起明刚来纽约时的住处,中餐厅是他打工的场所,他依靠制衣厂发家,住进了豪华别墅,这些基本上就是剧中主角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其他还有机场、医院、学校和办公楼等等外景,都需要一一联系。

    对于刚到纽约的他们来说,想要单独完成这些工作根本不可能,还需要当地华人的帮忙。

    华国大使馆给他们介绍了一位纽约通,帮着剧组处理相关事务。

    这人叫做陈青,四十岁左右,来到美国有十年的光景。

    他在国内学的是绘画,毕业于华国美院,举办过个人画展,颇有名气,后来到美国留学。

    “我当时觉得自己不错了,过不惯国内那种教条沉闷的日子,就想着到国外凭着咱这手绘画功底怎么着也能混个艺术家吧,来了之后才发现纽约最不缺的就是所谓的艺术家。”陈青自嘲道,“你看看这条街上的人,说出去自己都是艺术家,有人还有自己的工作室呢,其实就是地下室。”

    陈青正领着林子轩和冯晓刚来看地下室,这里位于曼哈顿区第一大道和第二大道之间,聚集了一批不得志的艺术家,旁边还有艺术博物馆。

    在街上能看到不少艺术家在售卖自己的作品,林子轩是看不懂,也没有兴趣。

    “趁着现在便宜捞几件,他们中间兴许能出毕加索呢,那就赚大了。”冯晓刚说笑道。

    “那也要等他们死后才值钱。”陈青不客气的说道,“我以前和他们一样,心比天高,总觉得自己画的都是艺术,价值连城,就是没人懂得欣赏,后来等我没钱吃饭,饿了几天后终于想明白了,艺术什么都不是,还是富兰克林最实在。”

    陈青帮林子轩办事是收费的,并不是义务帮忙。

    他早就不画画了,帮着刚来纽约的华人找住处,介绍工作,就这样成了纽约通。

    “那怎么不回国呢?回美院继续画画呗。”林子轩不解道。

    “见识了国外的繁华谁还愿意回去啊,回去被人笑话啊?”陈青不以为然道。

    在八十年代,一批受不了国内刻板生活的艺术家们兴冲冲的来到美国,想要呼吸美国自由的空气,不过现实是残酷的。

    他们生活在纽约社会的底层,过着贫困的日子,抱怨着没人欣赏,认为是社会不公。

    有些人做出了改变,变得现实,有些人变得暴躁和神经质,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在陈青的叙述中,一个艺术家群体的缩影显现了出来。

    “这才是真实的素材。”冯晓刚感叹道。

    这只是一部分华国人在纽约的生活,还有人从底层做起,一步步的奋斗,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过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很难得到晋升和发展。

    “你们要拍的故事我大概了解,这种事在纽约太普遍了,每天都有人发财,也有人破产。”陈青无所谓的说道,“不过就算是破产,也不会回国,在国外生活久了,没办法适应国内的生活,你们来这几天应该有感触吧,在纽约下顿馆子就是国内一个月的工资。”

    陈青的说法应该代表这些生活在美国的华国人的心声,不管过得多惨,就是不愿意回国。

    一个是怕被人笑话,还有就是回国也过不上好日子,还不如在美国混着。

    就算过不上富豪的生活,但能和富豪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心里也觉得光荣。

    “要是以后国内发展起来,不比美国差呢?”林子轩好奇道。

    “那就回去呗,好歹在美国呆了这么些年,知道几个新名词,回去总能混个艺术家,到大学里讲讲课足够了。”陈青随意的说道。

    林子轩虽然不认可陈青的观点,不过并不影响和陈青合作。

    陈青做人实际,办事利索,交际面广,熟悉纽约的各种规则,是剧组需要的人选。

    有了陈青的加入,剧组的进度快了很多,林子轩和冯晓刚看了几家华人创办的制衣厂,安排姜闻到制衣厂观摩。

    这种制衣厂规模不大,工人都是华裔女工,工作时间长,环境也不好。

    制衣厂的经理刚开始对于拍摄非常拒绝,担心是电视台的暗访,一旦曝光,纽约警察就会找上门来,其中不少工人是偷渡来的美国,没有工作签证。

    经过他们的再三保证,说明这是国内拍摄电视剧才勉强答应,还要收取不菲的误工费。

    这些天可以说是花钱如流水,他和冯晓刚已经到华国银行取过一次贷款了。

    “大家都是华人,他们也不知道便宜点,坑咱们呢。”慕姗姗晚上记账的时候抱怨道。

    “已经算是便宜了,就像那栋豪华别墅,人家能让咱们进去布景拍摄就是看在都是华人的份上,价格也很合理。”林子轩解释道。

    “两万美金还算合理?在美国还真不把钱当钱啊。”慕姗姗感慨道。

    “你现在越来越有管家婆的样子,有当制片人的潜力,我很看好你。”林子轩取笑道。

    “对了,我这两天上了纪录片的课,就想着能不能拍摄一部纪录片,记录下咱们在美国拍摄这部电视剧的过程。”慕姗姗突然说道,“这毕竟是国内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挺有纪念意义。”

    林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