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圈子里应该有一定的名气。”江士雄分析道。

    “片子拍的很粗糙,但这个创意很好,这可能是国产纪录片的新出路,就算是作为导演系的毕业作品也够格了,你们说这女孩什么来头?不会是专门请了电影厂的人来帮忙拍的吧。”作为唯一的女讲师,杨霖好奇道。

    “用的就是京影厂的胶片,你们说呢?不过没听说有这个女孩啊,按理说京城电影圈子里的人咱们都熟悉,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呢?”郑洞添疑惑道。

    “那怎么办?要不要录取?如果是有人帮忙,那这片子就不算是她的作品,我觉得录取她不合适,这种口子不能开,对其他考生不公平,要不然考生都请人帮忙,就没有必要考试了。”江士雄建议道。

    “这女孩显然参与到了拍摄之中,就算有人在一旁协助,也是一份难得的经历,如果她身边真有圈子里的人,对她以后的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杨霖表达了不同意见,“再说,她只有十八岁,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她喜欢这部片子,觉得很有新意和锐气,而且华国缺少女性导演,她要争取一下。

    不过最终能够做决定的还是郑洞添,他才是导演系的领军人物。

    “通知她再过来一趟,把事情问清楚。”郑洞添想了想,决定道。

    如果是往年,招生名额充足,这样的考生也就录取了,艺术类的院校招生时弹性很大,只要在面试的时候被主考官看上了就行。

    当初姜闻考京城戏剧学院,其中两位主考官觉得不行,可第三位主考官就看中了姜闻。

    艺术这种东西说不清楚,你怎么知道一个孩子有没有艺术细胞,这不是靠科学检查能查出来的,只能是凭感觉,或者说主考官看你顺眼。

    京城电影学院喜欢招收像林晓玲这种有影视行业资源的学生。

    因为都是圈内人,毕业后的路子好走,你要是没有任何资源,除非是天才式的人物,否则走的会很艰难,成就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演艺世家的出现。

    郑洞添想给林晓玲一个机会,如果这部片子完全是别人的作品,林晓玲只是一个演员,那他会建议林晓玲报考表演系。

    如果林晓玲有参与到片子的制作,能够有自己的见解,那就还有机会。

    他暂时不想去打听这女孩有什么背景,作为主考官,他知道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至少要保证相对的公平,还是要看这女孩的能力。

    林晓玲在家里等了一天,再一次进入了电影学院。

    “要不要找张导和米导打声招呼?”慕姗姗担心道。

    张亿谋是京城电影学院导演派的代表人物,在电影学院很有影响力,米佳山也是电影学院出来的导演,林子轩还认识不少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看这次的结果吧,不行的话再找人帮忙。”林子轩盘算道。
………………………………

第一百七十六章 红围脖女孩

    林晓玲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电影学院的导演系。

    她不是去年的菜鸟了,清楚面试流程。

    一般来说,在第一轮面试后,该淘汰的就淘汰了,该选上的就选上了,像她这种要参加第二轮面试的,属于待定。

    也就是说,还有机会,但机会不大。

    这一次的主考官不是三个人,只有一个,也没有考试的氛围,就是坐在一块闲聊。

    郑洞添1961年考入京城电影学院,1976年在电影学院任教,拍摄了多部优秀的电影,是华国第四代导演的中坚力量。

    他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

    在华国的电影圈,属于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挑选学生不会找那种死读书或者性格呆板的人,就算你把理论知识学的再好也没用,他认为导演要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对社会生活有感悟能力。

    只有了解这个社会,洞察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才能拍摄出真正有意义的好作品。

    郑洞添和林晓玲随意的闲聊,就从那部纪录片聊起。

    问起了怎么想到要拍摄这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用了多少时间,遇到的困难和趣事……

    林晓玲起初还有些紧张,后来逐渐放开,她本来性子就活泼,说起来也没什么顾虑。

    林子轩和冯晓刚?

    郑洞添记得今年入围金牛奖的那部《大撒把》的编剧就是这两位,还获得最佳编剧的提名,不过没能获奖,这部电影就是由京城电影制片厂拍摄。

    京城电影学院和京城电影制片厂只有一墙之隔,他还是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对电影圈的事情非常熟悉。

    一旦提起某个人名,他能很快的捋出一连串的联系来。

    比如,他就想起张亿谋正在拍摄的那部叫做《活着》的电影,小说的作者正是林子轩。

    也就是他不怎么接触电视圈,否则会联系到更多的事情,这只能说林子轩和冯晓刚在京城演艺圈还没到那种人尽皆知的地步。

    有这两人帮忙,拍摄一部纪录片不是难事,林晓玲也确实参与到制作之中。

    他们用了极少的资金和时间拍摄了一部很有新意的纪录片,这一点十分难得。

    然而,郑洞添还是无法确定要不要录取林晓玲。

    电影学院导演系今年的招收名额有限,很多人都比林晓玲更有资历,有几个人甚至在电影行业工作了好几年,实践经验丰富。

    相比较而言,林晓玲在生活阅历上还略显不足。

    只是如果不录取的话有点可惜,听得出这女孩为了报考导演系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郑洞添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正是在1993年,京城电影学院进行了一项教学改革,允许每个班有一名旁听生。

    这个旁听生的名额是针对那些专业课成绩优异,文化课成绩糟糕的学生,或者说有一定艺术特长,不过考试过不了关,还有那些来自香江和宝岛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学生,先让他们在电影学院旁听,过个一两年再转正。

    电影学院做出这种改革,是为了在招生的过程中更为人性化,照顾那些较为特殊的人员。

    “小林啊,今年导演系的招收名额太少,你这个情况不符合招生要求。”郑洞添商量道,“不过呢,你可以先来旁听,等明年名额充裕了再转正,你觉得怎么样?”

    林晓玲听到前半句的时候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听到后半句立马就满血复活了。

    “我愿意旁听。”晓玲同学兴奋道。

    “你先别急,还是回去和家人商量商量,旁听这一年不算学业,也就是说你要在电影学院读满五年才能毕业。”郑洞添介绍道,“旁听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可以住宿和上课,不过没有补助和奖学金,还要缴纳学杂费和住宿费。”

    林晓玲想了想,牵扯到钱的问题,还是要回去和父母商量。

    她离开电影学院,回头看着这座不太起眼的学校,觉得自己离梦想如此的近。

    晓玲同学没有回家,而是坐公交车先到艺术中心找到林子轩,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那就先旁听呗,咱家又不差那点钱,你现在别想其他的,赶紧复习,高考别考砸了。”林子轩做出了决定。

    这时候大学里学杂费和住宿费便宜,加上吃饭和零花,一年不会超过八百块钱。

    他现在虽然还不是大款,但也有几万块的存款了,这点花销完全负担的起。

    “谢谢老哥,保证能考好。”林晓玲高兴道。

    “这算是郑教授对你的照顾,明天买点礼物,老哥带你去感谢人家。”林子轩叮嘱道。

    这就是人情往来。

    林子轩虽然不清楚这个旁听名额是什么来历,但能在电影学院自由上课就很能说明问题,何况还牵扯到林晓玲明年的转正,以及以后几年在电影学院的生活。

    他带着妹妹去感谢郑洞添是应有之义。

    林子轩在艺术中心里找从电影学院毕业的人打听了一下,知道郑洞添人品和风评不错,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样的人送礼不宜过重,买盒中等价格的茶叶就行。

    郑洞添收不收是一回事,自己的心意要表现出来。

    “连晓玲这孩子都要走上导演的道路了,时间过得真快,你说张亿谋他们这帮人被称作第五代导演,到了晓玲这一代就该是第六代了吧。”冯晓刚感叹道,“晓玲争口气,这第六代导演就看你得了。”

    他们在艺术中心闲聊的时候,郑洞添把导演系四个年级几十名学生召集起来,到小放映厅里看片子,作为电影学院的学生,看片子是他们的必修课。

    尤其是能看到一些禁片和外国的电影。

    这些学生没想到这次看到的竟然是一部国产片,画面非常粗糙,声音杂乱,片子里的风声经常会盖过人的声音,很难听的清楚。

    整部片子就是一个带着红围脖的女孩不停地跑动着问人问题。

    但就是这样的片子让这些人看的很激动,这和他们以前看的那些正儿八经的片子不同,和华国以前的纪录片不同。

    他们激动的是原来片子还能这么拍,这才是真实的纪录片。

    不需要大投资,不需要一个几十人的剧组,只要两三个人,一台摄影机,满大街的跑,就能拍出这么真实,这么令人深思的片子。

    他们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拍摄方式。

    这些人不知道林晓玲的名字,只能叫她红围脖女孩,在他们的心目中,红围脖女孩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新的拍摄理念,一种反传统的电影形式。
………………………………

第一百七十七章 谈谈人生和理想

    林子轩带着妹妹去感谢郑洞添,两人聊了十几分钟,说了点影视圈的事儿。

    这就是攀关系,京城演艺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旦聊开了,总有大家都熟悉的人或者事,有了这些话题,至少不会有陌生的感觉。

    郑洞添这才知道林子轩还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一个小领导,制作过多部热播的电视剧。

    像《渴望》和《京城人在纽约》这种剧集他自然熟悉,只是没想到和林子轩有关,从这点就能看得出华国的电影圈和电视圈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隔膜。

    拍电影的人都有一种优越感,觉得他们弄的是艺术,电视剧不够档次。

    别看姜闻拍了《京城人在纽约》,可他对电视剧的看法并没变,以后要是没有特别好的本子,他基本上不会演电视剧了。

    巩莉就不会演电视剧,葛尤出名后也把工作重心移到了电影上,这不光是演电影的片酬高,在演艺圈的地位也高。

    由此可见,艺术也是分档次的,那些能进入电影圈的演员很少会回头演电视剧。

    林子轩和郑洞添不熟悉,聊一会就行了,别占用人家太多的时间。

    这次来主要是把旁听的事情定下来,领取一份申请表格,等到高考之后,带着高考成绩一起到电影学院递交申请。

    旁听生的名额需要系主任和电影学院的教务主任批准才行。

    有了郑洞添的推荐,这是十拿九稳的事儿,只要林晓玲的表现良好,第二年转正没有问题,如果没办法转正,那就拿不到毕业证书。

    离开导演系,林子轩让妹妹到电影学院门口等着,他去开车。

    这时候京城电影学院规划的很乱,没有正经的停车位,车棚里都是学生的自行车,汽车只能停到教职工行政楼前面,距离不近。

    等林子轩开车回来的时候,就看到林晓玲正在和一个推着自行车的男青年说话。

    远远看去,这人个子不高,略显黑瘦,精神状态不太好,很消沉的样子。

    这名叫做贾章柯的青年同样是这一届的考生,他考的不是导演系,而是文学系,因为他听说电影学院的文学系更好考。

    这已经是他第三年报考电影学院了,前两年专业课成绩不错,可就是文化课成绩不行。

    贾章柯上学那会不好好学习,数学成绩很差,那时候他就是个当地的小混混,整天在街头晃荡,靠看录像、打台球消磨时光。

    不过他喜欢看电影和跳舞,算的上是个文艺青年,跟着县文工团到处走穴,跳霹雳舞。

    1991年,还在混日子的贾章柯被父亲送去学画画,因为艺术院校高考录取的分数低,学画画更容易考上大学。

    但他不喜欢画画,反而喜欢上了电影,决定报考京城电影学院。

    只是糟糕的高考成绩让他前两年都落榜了,这是第三年,他在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专业课成绩是第一名,可他并不觉得高兴,他没信心能通过高考。

    他已经考了三年,再考不上的话就要回老家挖煤去了。

    那样的话华国可能会少一名电影工作者,而多一位晋省的煤老板。

    贾章柯在京城演艺圈里没有人脉,也找不到门路,更没有信息来源,拿到专业课成绩后他就要回晋省准备高考了。

    虽然知道希望渺茫,却也只能做最后的尝试。

    就在他骑车子经过电影学院大门口的时候,他看到了林晓玲。

    确切的说他看到了林晓玲手中的那张申请表,也亏得他眼神不错,看到了“电影学院旁听生”几个字样,这是个什么东西?

    贾章柯握住自行车的手闸,紧急刹车,一个转弯来到林晓玲的面前。

    “同学,额打听一下,这个旁听生是啥意思?”贾章柯用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问道。

    这时候林晓玲正喜滋滋的看着申请表,就像是看着她美好的未来,她看贾章柯是从电影学院出来的,倒是没怀疑这是坏人。

    不过旁听生毕竟不怎么好听,不值得夸耀,晓玲同学要面子,对着一个陌生人就不怎么想说,只是眨眨眼睛,装作没听懂。

    “额是这一届的考生,都考了三年了,还是没有希望,就问问这个旁听生能进去听课么?”贾章柯一脸腼腆的问道。

    林晓玲一听,不由得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她也考了两年,要不是今年电影学院的改革,她连旁听生都没有机会。

    “这是今年电影学院的新政策,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