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成为孙悟空-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君民不负十五载!

    玄奘心中欣慰,世民在侧,闲话他是不敢说了,与世民闲叙,佯做不经意一般过了承天门,又回太极殿上。

    玄奘更得了当殿赐坐殊荣,百官少不得恭贺一番。

    世民金口玉言,在城外当着百姓面前说了建庙之事,待百官与玄奘叙过,着百官议建庙之事。

    一番争辩,寺名很快定下,名为大慈恩寺,就在明德门不远的晋昌坊划地百亩,由当朝司徒长孙无忌督建,着工部与将作监共建。

    世民当殿拟定了皇榜,着太监出宫张贴去了,又请玄奘细说一路见闻轶事。

    当着满朝文武与当今皇帝,玄奘娓娓道来,隐去夜出瓜州不提,将高昌至灵山最后悟空被五指山镇压,这一路之事细说一遍,世民与百官听得百般惊叹。

    细说一遍梳理过,玄奘才知悟空行事何其坚定,心中不免黯然,待说罢,已到未时。

    光禄寺备好了盛宴,见世民也听得出神,不敢打扰,此时才敢通报。

    世民听后叹道:“沙悟净与西海三太子真是忠勇!美猴王更是忠义无双!唯这猪八戒,憨傻乖滑了些,竟是拜我大唐所赐,不过这八戒胡乱杀生在先,也怨不得钦天监,看在寡人面上,大师莫要计较,寡人听得入迷,竟错过了饭时,怠慢大师了,传命下去,排宴!”

    玄奘取经这一路神话之事,百官听得神往,席间又问,玄奘林林总总又说一遍,似那真假美猴王与大战牛魔王等处,更是说了数遍,这一场欢宴,直吃到酉时才罢休。

    世民率领百官将玄奘送出朱雀门,就见有数千僧人在朱雀大街上翘首企盼。

    僧人们一见玄奘与世民出来,先叩拜了万岁,又拜玄奘。

    席间被长孙无忌邀了,要去国公府安歇,此时见了同门,玄奘慌忙下了龙撵相迎。

    颂扬一番,化生寺方丈越众而出,力邀玄奘去化生寺讲经,玄奘推辞不过,只得向长孙无忌告罪一声,转向化生寺。

    帝王车驾恭送,百官与数千僧人随行,玄奘之风光比之来时也不差,直被送到化生寺寺门前,世民与百官方回。

    在化生寺内,玄奘登坛讲经。

    百官回去后又告知信佛的家眷,却是一传十十传百,当夜又有无数信徒涌向化生寺,晓是这化生寺是长安皇城第一佛寺,也已人满为患,好在众皆有向佛之心,更不敢出声,占地广阔的化生寺只玄奘一人讲经,更是口生莲花,僧众信徒听得如聆佛音,直到深夜子时,玄奘有些疲乏了,化生寺众僧告求,僧众信徒才不舍散去。

    玄奘日夜讲经,又说一路见闻,又向皇帝请命,张贴皇榜寻天下精通梵文的僧人助力译经。

    如此三月有余,举大唐之力,将作监与工部通力合作,加无数民间匠人一齐努力,一座占地数百亩的大寺庙竟然建成,计有十余禅院,重楼复殿云阁禅房一千八百余间,大雄宝殿雄伟不说,更有一座宝塔,高达一百八十尺,专为存放玄奘取来的真经之用,被世民赐名大雁塔,取意大雁归来之意,寓意不言而喻。

    世民又传旨,着褚遂良书就横匾,以自家小印与褚遂良私印鉴其上。

    开山门前,世民帝驾又来,着锦衣侍卫奉上横匾,褚遂良乃当世书法大家,又贵为黄门侍郎位高权重,更不要说上面的帝王印了,虽早知陛下要送匾,真送来,玄奘依然欣喜,急使僧人挂上,恭敬拜过。

    执着细香拜了四方,再遥拜了西方,山门开,玄奘又请世民先入,世民请大师入寺升座,君民客气一番,相携入内,紧随其后的是太子李治与这大慈恩寺首任方丈灵润禅师,其后就是大唐众官与大慈恩寺一众僧侣了。

    世民与玄奘在大雄宝殿上了香,又带世民去往各处观瞻。

    大慈恩寺建造的虽急促了些,大雁塔与大雄宝殿更是工程浩大,好在官民一心日夜赶工,工匠各自用心,所用诸般料子也是上乘,世民见了也频频点头。

    拜别了世民父子,又送走了诸位大臣,灵润方丈亲自带众信徒入寺,请玄奘登坛讲经。

    这三月来玄奘或译经或督建大慈恩寺,更有半数时日在化生寺讲经,信徒也早已无数,今日新寺开山门,无数善男信女涌入,就在那大雁塔下,玄奘直讲到深夜,上万僧众信徒这才不舍散去。

    ————————————

    就在玄奘安定下来,三五日后,长安西门大街上,一群人簇拥在一卦摊前,正闹哄间,却有一中年文士挤进来。

    这算卦的摊子不大,只一先生,旁有一童子侍立,算命幡上写着‘知凶定吉,断死言生!’八个大字。

    敢用这八个字还不被人砸了摊子的,正是当朝钦天监监丞袁天罡的叔父,神课先生袁守诚,先生抬头看一眼文士,说一声“请坐!”,又吩咐童子上茶。

    周围笑闹的多为坊间幼童,少数是闲人地痞,每日来此与袁老头笑闹一番,先生也卜算卜算,更不收分文课金,权为一乐,能得袁老头上茶的也是稀少,众人见了,各自禁声。

    茶毕,袁守诚问答:“公来问何事?”

    中年文士道:“今日心神不宁,特来请先生卜算一卦,问吉凶。”

    袁守诚袖传一课,断道:“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问吉凶,祸在明朝。”

    文士听后一惊,问道:“敢问先生,是何祸事?可能趋避?”

    袁守诚叹口气,起身出了卦摊,看着文士,恭敬礼道:“此祸若不听我言语,可避,若听得,吉凶难料!在下知你是泾河龙王驾临,龙王爷可是要听?”

    这中年文士正是泾河龙王变化的,见袁守诚这般郑重,听他言语,泾河龙王也是一愣,思虑片刻,叹道:“先生神算无双,即知福祸还待要说,定然非同小可,但说无妨!”

    听了两人对话,众人早惊疑不定的打量这中年文士模样的泾河龙王了,还未看到龙角龙鳞等一丝端倪呢,就见袁守诚扑通跪地,恳求道:“大王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后日雨祸长安,大龙神若是有心,万望扣些许点数,每少一寸,可活人无数!”
………………………………

第二百五十六章 雨祸长安

    “每少一寸就能活人无数?”龙王听了一愣,脱口问道。

    泾河龙王因是大国上邦都城龙神,贵为江河龙王之首,地位之尊,仅次于四海龙王,就是黄河水神见了他,彼此也甚是客气,私下更是平辈论交兄弟相称。

    行雨已有无数年,雨祸水灾更是见过无数次,像这般少一寸就能活人无数这般,他也是闻所未闻。

    话说完,龙王才见袁守诚还跪着,慌忙扶起道:“先生如此大礼,折煞小龙了,敢问先生,后日雨水点数几何?”

    袁守诚沉声道:“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啊??!!”听闻先生所言,龙王惊呼一声愣在当场,他是龙王最懂水势,雨过三寸可成灾,更何况十倍于此。

    良久,龙王回过神来,叹道:“若真如此,真是天下大祸!”

    袁守诚道:“如此雨祸,长安倒也罢了,雨水汇入黄河,过孟津后才是天下大祸,若黄河因此决口,河北道,河南道,河东道,三道之万万百姓焉有命在?”

    龙王心中有数,黯然点头道:“诚如先生所说!小龙这就去知会黄河水神,先生速去告于唐王,就此别过!”

    双方拱手为礼,告辞而去,龙王跳入城中河水遁去不提,单说袁守诚。

    先生顾不得卦摊,一步踏出已到街口,下一步就消失不见,看的卦摊前的孩童们惊讶至极。

    朱雀门下,先生高叫道:“袁守诚有十万火急的大事求见陛下!”

    先生名扬大国,术冠长安,宫门守卫谁不知晓?他说十万火急的大事,守将哪敢怠慢,急拽一匹快马同行,更是一路高呼:“袁先生求见陛下!让路!开城门!”

    朱雀门与承天门号角声起,这号角非是重大之事不可轻响,自世民登基以来,十八年只响过三次,两次军中大捷,一次黄河决口。

    号角声起,但有人尽皆避开道路正中,在那墙根下惊疑不定的看着。

    一路畅行无阻,世民听到号角声,也顾不得帝王威仪,自两仪殿急奔太极殿。

    世民刚坐上龙椅,就见一人一骑远来,见那缩地成寸之术,世民哪能坐得住,起身迎上,见是袁守诚,问道:“先生何来?”

    袁守诚道:“今日泾河龙王在我处卜算,算出后日长安有雨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特来告知陛下!”

    “多少?!”世民惊问道。

    “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袁守诚一字一句的说道。

    世民一听也急了,急道:“先生请稍待!”

    又向随驾的太监道:“速去撞钟!十三响!”

    很快,皇城钟响十三声,钟声悠扬,全城钟楼鼓楼几十处,听得皇宫钟响,一时间钟鼓齐鸣,声震全城。

    城中从七品以上官员将领,不管在不在职,也坐不得轿子,各骑快马,尽皆涌向皇宫。

    钟声十三响,皇宫马匹不禁,本是事急所设,今日又用上了。

    太极殿外放满了马匹,太监侍卫们人手一匹牵了,百官们山呼了万岁,半数官将认识袁守诚,礼毕,一个个惊异的看向先生。

    世民请先生再说一遍,朝堂上经过片刻的寂静,随后一片哗然。

    此事事急,百官各有进言献策,很快又论出个轻重缓急。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被封做钦差,去往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防灾抗灾。

    尉迟恭,程知节各自领兵,分往黄河两岸,前去加固堤防。

    这五位都有圣旨在身,有先斩后奏的重权,着两位将军巡堤,更看出世民的决心。

    城内城外更是各处张榜,铜锣声声召来百姓,有识字的大声宣读,百姓口口相传,只一个时辰,长安周边尽知后日大雨。

    ————————————

    次日,泾河龙宫,泾河龙王坐在宫中,与龙子龙孙共鱼卿蟹士苦饮,正叙间,只听半空叫道:“泾河龙王接旨!”

    龙王整肃衣冠,带了水族将天使迎进宫内,焚香接旨,待那金衣力士去后,龙王展开金旨来看,就见上面写着:

    敕命八河总,

    驱雷掣电行,

    明朝施雨泽,

    普济长安城。

    旨意上面点数,果与先生所说一般,正是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叹道:“这袁家名不虚传,真个神算无双,如今我已许诺与他,诸位以为怎生尝诺?”

    龟相奏道:“大王,这旨意是九天应元府下的,这三尺之数是无论如何动不得的,不然就是欺天,只可在零头上动手脚!”

    鲤将军道:“龟相说的有理,巡水的报说昨日大唐已有异动,大王若是有心,将那下雨的时辰向后延延,也算对得起他了。”

    商议一番,最终定下克扣三寸八点,向后拖延一个时辰。

    次日一早,果有九天应元府差下的风婆,雷公,云童,电母来泾河龙宫报道,龙宫上下热情招待,好歹捱到巳时,一同到了长安城上。

    九霄天上,风婆先展巽风袋,云童大施推云手,一时风起云涌。

    午时雷响,未时雨落,大雨势成瓢泼,直下到申时,龙王与风婆雷公等道别,各自散去。

    这一场豪雨,长安内外已成水泽,城内高处寥寥无几,低洼处水深足丈,朱雀街上都已水深五尺,可淹没成人。

    城门处与出城河道水流最是湍急,城内民居官衙不知淹没冲倒了多少。

    在雨落之前,自卯时世民就吩咐大开了宫门,后宫分庭按院安置当朝臣工,整个前朝让与百姓避雨。

    前日已看过皇榜,百姓提前得了消息,各带了细软,有往皇宫的,有往安定坊修德坊的,有往化生寺的,有往大慈恩寺的,也有上了城墙的,城内各高处在皇榜上写的明明白白,下雨的时辰也写的清清楚楚,百姓们倒不惊慌,虽然脚步匆匆,却也秩序使然。

    虽然不明白怎么晚了一个时辰,看着那瓢泼的大雨,百姓们无不庆幸朝廷有道,终捱到雨停,不知谁招呼一声:“皇上圣明,准许我等百姓入宫避灾,此乃救命之恩!如今雨过,官府各处还泡在水中,有水性好的兄弟,随我去官衙里抢救一二,好方便朝中大人灾后布政救灾哩!”

    此话一说,当真是一呼百应,有心急的奔出大殿游走,也有人推出事先抬进宫内的扁舟,一人使稿驾驭,众人推船而走的。

    转眼之间,皇宫内避祸的百姓里,不顾满城大水离去的百姓竟有大半。

    ————————————

    PS:风雨大唐和公主出阁是因果关系,下一章归下一卷了,第十八卷:公主出阁!
………………………………

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线生机

    就在全城百姓争先为官府救灾的时候,一叶扁舟破浪而出,正是袁守诚袁天奇伯侄俩。

    袁天奇站在船尾,暗使法术,小舟无桨无帆,载着船头的袁守诚在水上走的飞快。

    只半个时辰,小舟就驶出长安来到泾河河堤边上。

    天子脚下的堤防何其牢固,也只半日就被冲开数个数丈甚至十余丈的缺口,可见雨势之凶猛。

    小舟自缺口处顺水入河,不久到了河心。

    如此水势还有舟楫前来,巡水的夜叉不敢怠慢,急急上报。

    泾河龙王克扣了点数,与九天应元府众神辞别之后,看着长安内外的无边洪水,勾动恻隐之心,心中那份不安也越发清晰,黯然回了龙宫,闷头苦饮。

    此时众水族皆侍立宫中,手下来报,一下惊动龙王,问明来人年龄相貌,龙王惊道:“莫非是袁先生来了?”

    急分开水路一探,果是袁守诚,龙王大喜,道:“竟是先生驾临,小龙有失远迎,先生恕罪!”

    袁守诚起身礼道:“只因小老儿一句话,龙王大义,束雨长安,更惠及天下,小老儿焉能不来拜谢!”

    “先生客气!”龙王笑道:“此处不是说话之处,先生请入我龙宫一叙!”

    龙王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