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归大宋-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弭德超可不认为十五万大军突然调动的事能瞒过那帮人,此时他若是不快点往大宋赶去,等到十五万大军真的覆灭了,那帮人势必会呈上军报,到时弭德超若还没见到赵光义的面儿,情况可就两说了。

    十五万大军的覆灭,赵光义定然会暴怒,这是肯定的,可若是弭德超赶在军报前见了他,弭德超又是三成把握可以让赵光义按捺住杀他的心。

    虽然三成机会依旧不大,但相较于损失了十五万大军的大过错而言,这个几率也不小了。

    没办法,谁叫大宋皇帝是赵光义呢,在他那里,常理根本行不通,谁叫他‘深谙权术’呢!

    换句话说,弭德超打算和军报赛跑,看看谁先让赵光义第一个看见。

    既已决定,弭德超当即带着十一个属下,直奔东方而去。

    他们却没注意到,在他们身后的山丘之上,夏大人站在寒风中,正在平静的注视着他们。

    直到确认了弭德超等人已然往大宋而去,夏大人下了山丘。

    “走吧,西夏危局已解矣!”

    “大人,您等等我!”夏大人身后的侍女连忙跟上,其中一个梳着包子头的侍女喊了一声后,突然脚下一滑,直接摔了下去。

    本以为自己就要摔下山丘,不想一个有力的臂膀揽住了她,包子头侍女抬头一看,却见夏大人不知何时拉住了她。

    “谢谢大人。”包子头侍女脸色一红,道。

    “下次小心些。”

    夏大人说完,脸色古井无波的松开包子头侍女,再次当先离开。

    包子头侍女揉了揉歪了一下的脚,在同伴的搀扶下跟上了夏大人,打量了前方的夏大人一眼,包子头侍女小声对另一个侍女问道:“芳姐,为什么大人说西夏危局已解?难道大宋折了这十五万大军后,就不会再对我们西夏动兵了吗?”

    “你这笨丫头,那是因为弭德超回去了呀。”被称作芳姐的侍女笑道。

    “什么意思?”包子头侍女追问道。

    “你想呀,弭德超是赵光义在大宋军方的支柱,一旦他回到大宋后,赵光义定然舍不得杀他,可其他大臣定然不会同意,这么一来,大宋朝堂之上定然会一阵动荡,他们哪里还有空进犯我们?”芳姐解释道。

    “原来如此,夏大人真是太聪明了。”包子头侍女露出了崇拜的神色。

    芳姐大概三十多岁,是所有侍女中最大的,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之色。

    “是啊,夏大人很聪明,从她被取名叫做夏微冰时就很聪明了,她可是老爷和夫人心中的公主呢!”

    “芳姐你说什么?”包子头侍女没听清芳姐的话,问道。

    “没什么,赶路吧,咱们马上就又要迎接一场新的战斗了,咱们都要打起精神来!”芳姐道。

 第二百四十一章 跌宕(1)

    走在来时的路上,大宋夏国公弭德超大将军的心情十分别扭,想着自己随后的处境,他的一张脸直接苦成了苦瓜色。

    冬月的西夏大雪连连,冰封千里,湖面结冰,人迹罕至,人走在白茫茫一片片的大地上,若不是时不时会有几只飞鸟和野兔快速闪过,几乎看不到任何活物。

    弭德超一行人自军营离开到今天,已是过了十天时间,好在夏大人倒是真心想他们安全回归大宋,留下的马匹里粮食倒也充足,一行人才不至于冻饿而死。

    十天的时间,弭德超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当天傍晚进入了大宋境内。

    在驿站里换了马匹,一行人马不停蹄,再次往开封方向奔去。

    这一来一去,淳化三年的日子便没剩几天了,眼看着腊月就要到来。

    此时的大宋境内,举国欢腾,热闹之极,所有人都都在准备着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大肆采购各种必用之物,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气,讨论着各种大事或小事。

    百姓们讨论的小事大多是些家长里短的事情,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大事则是僵持了将近两年的西夏局势。

    上次弭德超送来的军报上说,他率军突袭了西夏的粮仓之一,百姓们听闻后自是骄傲不已,西夏在往年里可没少骚扰大宋边境,大宋百姓早就恨极了这帮反骨仔。

    如今大宋终于一雪前耻,纯真善良的百姓们自是高兴,茶楼、饭馆、酒楼等地,随处可见讨论西夏局势的人群。

    弭德超回到大宋后,亲眼所见百姓们的殷切盼望,不由越发心急。

    一行人不敢想象,当西夏的最新战败军报被人们知晓后,百姓们将会对他们这帮人何等失望。

    他们越发马不停蹄的赶路了,其中有两个将军因为得不到充足的休息,竟直接病倒了,但他们依旧没有掉队,得病事小,若是没有第一时间赶回开封,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了。

    腊月初五这日,开封城终于遥遥在望了,赶了一路的弭德超一行人终于松了口气,骑着快马直奔城门而去。

    守城士兵正要拦截,当看到弭德超的令牌后,立刻放弭德超等人进了城,随即一帮守城兵便聚在一起低声讨论了起来。

    弭德超此人在大宋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是这几个守城兵,在弭德超西征前曾在城门口见过他,因此一下子就认出了他。

    士兵们不解的是,弭德超不是在西夏吗?怎么现在就回来了?而且还搞得这么狼狈?

    难不成西夏出了什么变故?

    既然有士兵认出了弭德超,开封城这么多人,认出他们的人自然也不在少数,就在弭德超一行人直奔皇宫而去时,就已有不少人听说他们回来了,这其中更有一部分官员。

    好家伙,长了一个狗鼻子的官员们纷纷猜测起西夏的局势,不少人都觉得弭德超此次怕是又闯祸了。

    之所以说是闯祸了,那是因为大宋和西夏的对战中,一直都占据了上风,此时弭德超灰溜溜的回来了,定然不是在正面战场被打败,而是发生了其他变故。

    不得不说,不管在哪个时代,当官的人永远都是最聪明的那一批。

    此时,开封府不少官员虽然不清楚西夏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却已经把经过猜测了一个大概。

    赵光义作为弭德超的顶头上司,对于弭德超此人也十分了解,当他听说弭德超一行人跪在皇宫外请求觐见,立刻也意识到西夏出事了。

    当下,赵光义连忙让弭德超进来了,一见他们一行人灰溜溜的样子,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

    “发生了什么事?”赵广义冷着脸问道。

    弭德超缩了缩脑袋,但最终还是一五一十将西夏之事说了出来。

    并非是他不想隐瞒,可此事赵光义早晚会知晓,隐瞒根本起不到作用。

    赵光义听完弭德超的叙述,一张脸已经直接变成了猪肝色,红中透着黑,黑着透着紫色,精彩之极。

    “来人呀,把这些废物给我拖出去砍了。”没过一会儿,赵光义似是下定了决心,暴怒道。

    左右立刻有禁军进来了,压着弭德超一行人就要往外拖,吓得弭德超一行人脸色越发惨白。

    “皇上,请听罪臣一言。”弭德超脸上已是冷汗连连,高呼道。

    赵光义直接摆了摆手:“言什么言,朕苦心积虑积攒了几年的兵马粮草被你损耗一空,大宋更是被区区西夏打败,让朕丢尽了颜面,你纵是万死也难赎其罪。”

    弭德超磕头如捣蒜,求饶道:“皇上,罪臣知道错了,罪臣知道错了,求皇上饶恕啊!”

    并不理会他的求饶,赵光义不耐烦的对禁军道:“还愣着干什么,拖出去。”

    禁军不再停留,拖着弭德超就往外拉,仿佛拉着一只死狗。

    弭德超却不甘心,突然喊道:“皇上,您在大宋军方可就只剩下罪臣一个心腹了,若我死了,你以后靠谁管制军方呢?须得防范‘陈桥事变’重演啊!”

    听到这话,暴怒中的赵光义突然顿了一下,盯着弭德超的目光中满是火气,但最终他还是挥退了禁军。

    坐在龙椅上,赵光义思索了许久,方才疲惫的说道:“传旨,夏国公弭德超西征以来,虽屡屡建功,却遭奸人陷害,致使西夏失守,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今剥夺其夏国公爵位,贬为禁军偏将,其余十一名西征将领各官降三级,发配边疆守城。”

    “多谢皇上不杀之恩。”弭德超等人大喜,连忙跪谢。

    “尔等好自为之。”

    赵光义说完,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跟着也回了后宫,不知在想些什么。

    从皇宫出来后,弭德超等人已是汗流浃背,湿透了内衫,彼此对视一眼后,纷纷回归府邸,紧闭大门,竟是打算闭门谢客了。

    事实上,这正是弭德超在进城之前的吩咐,弭德超是非常了解赵光义的,知道若是他真的要赦免自己等人,一定会激怒文官们,到了那时,赵光义自然不会替弭德超他们背锅,所以弭德超等人回府后最好的办法就是闭门不出,等到风头过去再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

 第二百四十二章 跌宕(2)

    弭德超等人刚刚回府,处置他们的圣旨便下来了,一众文官面面相觑,不知道赵光义这是在打什么哑谜。

    直到西夏战况被曝光,文官们这才知道,原来弭德超竟然兵败至此!

    一时之间,大宋朝堂的风气为之一变,再也不复平时的安静祥和。

    半个时辰内,参劾弭德超的奏折便像是雪花一般,纷纷飞到赵光义的案头,其中大部分人都请求将弭德超斩首示众。

    这一类人里,又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府尹李符最为激进,直接要求在紫宸殿大朝会上审问弭德超,让他将西夏的大事小情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清楚。

    对于这一类奏折,赵光义看过后,并没有马上回复。

    事实上,对于屡屡坏事的弭德超,赵光义也是深恶痛绝,但正如弭德超所说,赵光义在军方并没有多少嫡系,若杀了弭德超,无异于自断臂膀。

    可若是不杀的话,那帮文官实在是有够烦人的,而且若是此事不能圆满解决,赵光义定然会被冠上任用小人的名声,这对于一向好面子的赵光义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赵光义急的火气上升,却始终找不到办法解决,弭德超已经犯了大错,若是包庇他,势必会和文官们反目,可若是放任文官们处置他,自己苦心维持多年的军方平衡就会被打破,到时还不知道要生出什么乱子。

    赵光义没想到,自己的一道圣旨竟然引起了这么大的波动,让一直讲究温良恭俭让的文官们如此反对自己,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打脸。

    要知道,作为皇帝是有权利圣心独裁的,圣旨便是他们的意志,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臣子敢反对的。

    可此时大宋的文官们却几乎全部反对这道圣旨,根本就是在用一种遮羞的方式反对他这个皇帝。

    虽然赵光义不认为文官们有动机造反,但笔杆子可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今日之事被写进史书,赵光义将势必会成为一个笑柄。

    作为一个皇帝,你发的圣旨被大部分官员反对了,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是你不得人心还是你的圣旨发的太弱智?

    实际上,文官们之所以这次如此不给赵光义面子,是有起因的。

    遥想前年北伐之时,赵谷制定好了北伐计划,四路大军同时进攻燕云十六州,弭德超却轻敌冒进,致使朔州城失守,数万大军死于非命。

    当时,朝中就有人参劾过弭德超,但北伐最后还是胜利了,燕云十六州全境收复,他也算是有些功劳,加上赵光义宠信他,参劾一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说上次西征,弭德超又中了埋伏,致使十万大宋军队覆灭,大宋险些因此结束西征,大损颜面。

    文官们那一次也曾参劾过他,但赵光义存了心想让弭德超立功,在军中建立威望,因此将此事按了下去。

    文官们也能理解赵光义的用心,毕竟军中的老将们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嫡系,赵光义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也是情有可原。

    但文官们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所谓事不过三,加上这次被人赶回开封,弭德超已经犯了三次大过错,难不成文官们还能继续放任他不成?

    这便是文官们不肯罢休的原因,似弭德超这样的人,已经不能用废物来形容了,而应该用坑货来给他命名。

    纵观弭德超领军的这三次大战,因为弭德超的失误而损失的大宋军队足足超过了十五万人,再加上十万西夏降兵,大宋竟因为他便损失了二十五万大军。

    这可是二十五万个活生生的生命啊!

    自古文死谏武死战,若是文官们眼见弭德超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那定然是不可能的。

    一场针对弭德超的风暴在开封城中渐渐卷起,势大力沉!

    腊月初六日朝会,李符第一个提出了审问弭德超,引得满堂大臣真相呼应,赵光义脸色铁青,有心逼退文官们,又忌惮自己的名声,只得在心里暗骂了弭德超几句,装作身体不舒服回到了后宫。

    然而事情还没完,大臣们散朝之后,不知是谁有心或是无意的说了一句话,竟转眼之间就在开封城内流传开了。

    这句话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观今日之弭德超,比起唐玄宗时的杨国忠更要误国误民,而当今陛下之所作所为和唐玄宗何其相似,亲小人远贤臣,也不知大宋的国祚是否能有大唐那般深远,真叫人心里发凉啊!

    说出此话的到底是何人,已经无从考证,但此人所说的话却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官员们听到这话自是暗中琢磨,想要表示赞同,又怕得罪了赵光义,百姓们却没这么多弯弯绕绕了,直接就在大街上、酒楼里、住宅内议论开了。

    此时,弭德超兵败西夏的消息已经流传开了,百姓们对于屡次致使士兵无辜惨死的夏国公自是埋怨不已,去年西征朝廷无粮,还是跟百姓们征收的粮食供给前线,可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百姓们心中不舒服是可想而知的。

    尤其是此次跟随弭德超西征的士兵们的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