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周贤婿-第3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喘口气,金国又接着来打压他们了。

    借口当初出兵作战不力,金国狮子大开口,对蒙古诸部提出了他们根本无法做到的要求。金国就如李墨所料的那样,在东、南、西三个方向都暂时不宜动兵的情况下,把魔爪伸向了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古诸部。

    蚊子腿再小,那也是肉啊。急于将自家损失找补回来的金人丝毫不在乎蒙古人油少肉柴,摆出一副誓要扒掉蒙古人最后一条裤衩的架势,出兵惩罚蒙古人之前的作战不力了。

    蒙古人自然不肯就范,奋起反抗,怎奈双方实力相差太大,虽然袭扰令金人感到头疼,但却阻挡不住金人征伐的铁蹄,一个个蒙古部落被灭,蒙古人纷纷沦为金人的战俘,如同牲口一样被带回了金国。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蒙古人拼死抵抗金人的欺凌的时候,安西军也发动了。以李墨遇刺为借口,出兵开始讨伐蒙古各部。

    安西军这一动,大周立马松了口气,而金人却是立刻就紧张了起来。李墨遇刺的消息传回金国的时候有不少金国高层那是拍手称快,连称报应不爽。而当得知李墨安然无恙后,这帮人更是连呼老天没眼,咋不把这祸害就此收了呢?

    对金国来讲,李墨的确不是个好东西,坏了他大金国多少的好事。原本辽国已经是囊中物了,到最后却生生被他从嘴里抢走了大半。原本南下大周收获了多少财富,到最后却被这家伙给截胡了。

    按照金人的脾气,李墨若是落到他们的手上那肯定是千刀万剐的下场。可问题是他们眼下拿兵强马壮的李墨没辙,除了背后骂两声,扎小草人诅咒外,明面上却不能有丝毫的不满。

    金人原本以为自己就够不讲理的了,但在遇到了李墨之后,金人忽然觉得自己是文明人了,李墨的安西军才是蛮夷。

    金人灭辽时占了辽国的上京道,而西京道就位于上京道的下方,这次安西军出兵,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直接进入了上京道,横扫上京道以北的蒙古诸部,硬生生从金人的饭碗里挖走了半碗饭。

    金人对此除了抗议也没别的辙。上京道地广人稀,金人占了以后也没想过自己治理,只要按时交纳“保护费”,金人也任由生活在上京道的人们进行自治。但这并不代表着安西军就可以随意进出。

    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这一向是金人用来欺负别人的理由,但现在被人用这个理由欺负,金人才切身体会到了被欺负时忍气吞声是什么滋味。

    现在跟安西军开战时金国高层不愿看到的,对于安西军越境报复蒙古人,金人也只能一面遣使抗议安西军的霸道,一面催促征讨蒙古诸部的金兵抓紧时间,跟横插一杠子的安西军争抢蒙古人口。

    征讨蒙古人是金国高层的一致决定,蒙古人全民皆兵,将蒙古诸部收归己用,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实力,更可以增加金国的人口,提升金国的战争潜力。虽说收买蒙古诸部也是个办法,但金人已经习惯了抢夺,又怎么舍得花出大代价来收买蒙古人。

    经历过由弱变强的金人很清楚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这些民族都是什么秉性,你强大时他会臣服,而当你弱小时,最先咬你一口的也是这些北方蛮族。与其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隐患,倒不如直接将其并入自己的部族。

    也正是因为出于这个考虑,但凡是被俘虏的蒙古部落的头人,无一例外的被满门抄斩,唯有那些原本就身份卑微的牧民才躲过了杀身之祸,成为了金人的奴隶。在草原上,地位越高,拥有的就越多,与之相反,身份越低,那拥有的就越少。一个部落,首领几乎拥有一切,甚至连牧民的妻子都是首领的玩物。而如今金人掠夺蒙古各部落,专杀各部落的头人及其家族,这个结果反倒对那些原本就一无所有的牧民比较有利。

    感到大祸临头的蒙古头人们纷纷率部北逃,这是他们面临危险的一贯做法。草原辽阔,只要拥有牛马人口,家园没了就另外找一处,这没什么大不了。可问题是这回金人的决心看来很大,一副你就是跑到天边去都没辙的架势,许多蒙古头人感到了绝望。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向金人投降,但一想到投降的后果,他们就又打消了那个念头。留下一条性命又有什么用,失去了一切,那还不如一死了之。

    安西军的进入叫那些原本已经有些绝望的蒙古头人看到了一丝希望,虽然安西军的报复也很强烈,但他们不会像金人那样不由分说就直接砍脑袋。就如同被驱赶着的羊群,在金人的威胁下,那些还没被金人光顾的蒙古部落纷纷向安西军靠拢,祈求得到安西军的保护。

    虽然同样是做俘虏,但安西军的俘虏政策明显要比金人的人性化一些,至少不会见面二话不说就砍。虽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自己的性命在保住的同时,还有可能留下一部分财产。两害相权取其轻,在走投无路,又有金人这个榜样在,蒙古人还是选择向安西军投降。

    蒙古人的选择自然就叫金人发了急,好在此时负责前往安西抗议的使者完颜希尹传来了好消息,说是安西军答应了金人的要求,同意撤兵。抱着花钱消灾的念头,金国也同意了安西军保留此战收获的要求。

    安西军有什么收获?自然就是那些投降了安西的蒙古部落,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财富被人带走,金兵自然是感到不满。可安西军强横,金兵暂时招惹不起,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而这股怨气自然而然也就发泄到了那些蒙古部落的头上。

    安西军的撤兵,走的并不是很快,大量的战利品拖延了大军的行军速度,同时这也是安西军故意如此。金人的沿途护送,让安西军心里即解气又开心。解气,自然就是因为安西军有一部分官兵是辽人,以前被金人欺负的不要不要的,但现在看到金人想发怒又不敢的样子,那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而开心,则是因为这回收获不菲,虽然那些蒙古人自己不能支配,但缴获的那些牛羊马匹,里面却有属于自己的一份。

    “八哩丹,别垂头丧气的,我向你保证,将来你一定会为今日的选择感到庆幸。”高宠看着自己身旁低着头,沉默不语的蒙古降将说道。

    “但愿长生天保佑吧。”八哩丹兴致不高的回答道。

第368章 不消停的人

    和平总是短暂的,一年的光景一眨眼就过去,原本相安无事的安西、大周、大金三方势力又开始蠢蠢欲动。

    大周京城,这座曾经被金人兵临城下的城市在今天又迎来了金国的使者。人,都是记仇的,真正能够做到大度的没几个。完颜希尹的这次来访没有受到京城百姓的热情欢迎,反倒是敌视外加警惕的目光收获了不少。

    完颜希尹此行的目的是代表金国与周国商议两国结盟的事情,只是在进入大周,感受到来自周国百姓的敌意之后,完颜希尹对此行的结果已经不抱多大的希望。一想到这事,完颜希尹就有些埋怨完颜宗望的鲁莽。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没吃到狐狸反惹一身骚。把大周得罪了,到头来还没落到好处。明明大周的国库到最后落到了安西的手里,可被敌视,被仇恨的却是大金。可埋怨归埋怨,要做的事情还是不能耽搁。

    一年前由于安西的搅局,大金意图从蒙古各部身上找损失的计划只完成了一半,虽说也找补回了一部分损失,但随着这一年过去,大金的国力反倒被安西以及大周越甩越远。虽然金国的军队依旧强大,但在民生方面,与安西以及大周相比却是相去甚远。

    到了此时,金国也终于意识到了人口的问题。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需要至少十八年,而金国偏低的人口基数让金国现任皇帝吴乞买对未来感到坐卧不安。大周人口有七八千万,安西也有近两千万,唯有大金连一千万都没有。

    完颜阿骨打这位金国开国皇帝在金国与安西签订停战协议不久就与世长辞,早先就已经议定的吴乞买在完颜宗翰以及完颜希尹的支持下成功上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表面上看金国很是风光,但等真成了皇帝以后,吴乞买才发现上任皇帝完颜阿骨打留给自己的是副烂摊子。常年对外征战,战胜了自有大批战争红利,可若是战败了,那就不仅拿不到战争红利,反倒还要付出不少。

    自安西崛起,金国的对外战争就开始变得不顺利,虽然灭了辽国的耶律定,更南下大周缴获大批战利,但由于安西的从中搅局,到最后金国并未获得多少收获,反倒因为战争的先期投入损失不小。

    大金以武立国,但治理国家却不能单靠武力,自身能吏的缺乏让吴乞买不得不大量任用辽国降臣,而这又引起了以完颜宗望为首的武将集团的不满。朝堂上的文武对立让吴乞买必须尽快找到对应之策。而借助外力,就成了不二之选。

    对安西,大金上下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都不是笨人,安西的敌意不论是吴乞买还是完颜宗望,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求助安西无异于与虎谋皮,相比之下,还是自诩汉人正统的大周更值得信赖。

    之前的入侵的确让大金有些犹豫,担心大周的拒绝,可大周率先伸出橄榄枝的举动又让大金稍微安心。完颜希尹会担任这次的出使,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大周的主动。相比起大金对安西的不安,大周对安西更是感到了惶恐。

    安西与大金只是国土之争,而与大周却是正统之争,谁是汉人正统,这直接关系着大义名分的归属。虽然安西并没有公开叫嚣安西才是可以代表汉人正统的势力,但安西在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大周清楚感觉到了安西的威胁。

    在名义上,安西是大周的附属,但实质上安西就是一国,并且国力随着安西君臣的努力正在不断提升。而反观大周,由于皇帝的用人不当,大批的人才流失到了安西,虽不至于让大周朝廷无人可用,但足以独当一面的大才却已是难得一见。

    如今的大周就如同一迟暮的老者,虽坐拥大笔家财,但却也显出后继无人的状态,而安西则不同,就如同红日初升,大批贤才的出现让大周垂涎又嫉妒。

    在封建社会,君主的贤愚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大周天子柴冲虽不能说是一个庸人,但相比起安西的李墨,那还是稍微差了那么一点。而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安西的李墨敢于放权。

    有才华的人往往那性格都有些高傲,功名利禄只能吸引极少部分人,而可以让其放手施为的态度才是他们最看重的。可偏偏柴冲即便明白这一点也无法做到,帝王之术讲究的是一个平衡,柴冲用人总是一面用一面防,总是要给任用的人寻找制衡,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柴冲让人归心的难度。

    可李墨不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八个字被他贯彻的很彻底。像任用吕将,在把西夏的治理全部交托给吕将之后,李墨除了满足吕将所提的要求外,他就没有再插手任何事情。而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吕将也回报了李墨的这份信任,虽说西夏目前还不能为李墨提供什么大的帮助,但已经可以满足自给自足,不再需要安西往里面搭钱。

    一个是在做事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其他,而另一个则是可以专心做事,但凡是有些眼光的都知道该如何选择。至于君臣之大义,看到了李纲的下场,大周那些忠臣也只能望而却步,三思而后行。

    如今的大周朝堂,虽不敢说尽是庸才,但却也是主和声一片,还坚持主战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随着李纲的死,那些主战的人已对大周天子柴冲失望到了极点。主和派占据了主流,大周的对外政策也就随之出现了一面倒的情况。

    江山代有人才出,奸臣也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被李纲除掉了一批奸党,但新的奸党还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奸党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会跟主人对着干,大周天子柴冲在消停了一年之后,那颗“好战”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而对此奸党的反应是附和,没有一人跳出来反对天子,提醒天子不要妄自尊大。

    如今的大周早已不是早年间的大周,历经战乱,民心思安,仅仅一年的太平日子远远不够百姓平复心中对战争的厌恶之感。可柴冲却没有想那么多,他记仇着呐,早在安西归还了大周国库的两成之时他就有心对安西发难,只是那时群臣反对,这才不得不作罢。但经过了一年,粮草军饷都有了一些积蓄,他就又有些不消停了。

    好在柴冲也知道仅凭大周一己之力想要对付安西,即便最后获胜也是两败俱伤,到最后还是会便宜了大金,这才派出使者,想要两家合力,一同对付安西。柴冲的想法很单纯,撺掇大金出兵,到时等安西被灭之后将安东军驻守的朝鲜半岛给大金作为报酬。可问题是大金贪得无厌,仅仅一个朝鲜半岛远不能满足大金的胃口,与贫瘠的朝鲜半岛相比,大金更想要安西所占的西京道,而这偏偏又是柴冲不想给的。

    燕云十六州乃是大周的北方屏障,正是因未燕云十六州被辽国所占,才让大周对辽国的战争总是处于劣势。柴冲自认雄才大略,自然不愿将对大周十分重要的这一战略要地拱手让人。完颜希尹这次会出使大周,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战后与大周如何瓜分燕云十六州的归属。

    安西,大周,大金三方势力,战斗力最强的是安西,最有钱的则是大周,而大金则是属于有人无钱的情况。如今大周与大金有意二次联手,作为被视为目标的安西自然也不会视而不见。

    这是毋庸置疑的!安西的探子早已遍布天下,在得知完颜希尹出使大周商讨两国贸易关系的时候,安西的李墨就嗅到了其中一丝不寻常的味道。要知道,一年前大周被大金给坑了一回之后,两国之间官方的来往几乎断绝,尤其是在两国边境,那小摩擦更是不断。这忽然就变得哥俩好了,里面要是没鬼才怪。

    随着李墨一声令下,隶属安西的探子们开始行动起来,很快,有关这次周金两国开始试探性来往的经过便呈现到了李墨的案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