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局为重,好一个大局为重!”宗泽冷笑一声,“若是大局为重,不如黄大人亲自前往西夏国如何?”

  黄潜善愣住了,气得直哆嗦,支支吾吾的骂道:“你……”

  现在西夏国与大宋生交锋,要是贸然前往西夏国,只怕有去无回,宗泽的话深深地刺痛了黄潜善,不仅如此就连汪伯彦等人都哑口无言。于是乎,众人又展开了骂战,就连高俅等人也加入其中,主和派的人太多,主战的又少,而赵构自始至终都是冷眼旁观,仿佛事不关己似的,赵有恭则是与赵构一样,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第三百三十二章 打得你服

  “全都给我闭嘴!”宋徽宗铁青着脸,怒吼道:“朕让你们来是共商大事,不是让你们争吵孰是孰非,各有各的道理!朕要听的是决策,不是冠冕堂皇的道理!”

  “臣等有罪,还请皇上责罚!”

  争吵不休的众人在赵佶的怒火中消失了,众人也不敢争吵,以免触怒龙颜,纷纷跪地请罪。只是他们彼此间的小动作,赵佶一清二楚,眼下不是处理这些事情的时间,故而没有惩罚,便让他们全部起来,继续共商大事。

  “朕担心的问题便是西夏会不会趁势拉拢金国,如今辽国已经不足为虑,失去了耶律余睹等余部无伤大雅,也无法动摇辽国的根基。但是,辽国民众势必会忧心忡忡,要知道耶律余睹亦是皇族之人,然而萧奉先恃宠成娇,罔顾朝纲以至于发生内乱。”

  赵佶有条不紊地分析道:“辽国已然乱作一团,无论辽国有任何动静,暂时大宋无恙。现在他们的目光看着的是金国,并非大宋,耶律余睹归降于金国乃是喜事,辽国势必针对金国出兵,让他交出耶律余睹。”

  “耶律余睹对于辽国形势非常清楚,金国不可能轻易交出来,就算是辽国动兵,也不敢轻举妄动。若是动了,那大宋也不会坐视不管,故而辽国铁定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金国得到耶律余睹相助,必然锻炼金兵,战斗力更是增添数分,金国、辽国的战马远比大宋的要强太多,兵强马壮之下,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若是真的动兵,无论哪一方于大宋有利无弊。”

  “若是两国相安无事,那么大宋便是腹背受敌,皆是危险;又有西夏掺和其中,对大宋非常不利。金国与大宋有盟约在先,又有辽国虎视眈眈,不敢轻易撕毁盟约,也不敢南下攻宋,此事朕相信他们不敢赌。”

  “至于辽国有萧奉先把持朝政,辽国天祚帝又对他及其信任,而他又大肆打压政敌,辽国也不足为虑,真正重要的是西夏国。可是你们倒好,朕紧急召见,不曾想一丝对策没有,有的只是争吵,朕看你们过得太清闲了,想要奔赴前线体会一下吧!”

  赵佶阴冷的目光扫视众人,难掩心中怒火,他好不容易召见众人共商大事,却不想众人一点意见给不出,公然在会议上大肆争吵,争论孰是孰非,这些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西夏国该如何应对。

  赵佶的怒火惹得众人不敢多言,只得沉默以对。此时此刻,赵佶的深谋远虑看得比任何人都要长远,这也让众人明白了赵佶的变化不仅仅是一改之前的风气,还有最重要的眼光,以及辨别是非。

  若是以前的赵佶谁胜利了就听谁的,也不论是非对错;如今的赵佶一人独掌大权,真正的一言九鼎,谁敢反对。并且,赵构又从中相助,使得失去的权力逐渐回到赵佶手中,他也不愿意继续隐忍不发,一改众人之前的形象,君临天下,让人望而生畏。

  赵佶冷声道:“太子你来说说该如何做?”

  太子赵桓心里一紧,想了片刻,道:“回禀父皇,儿臣以为西夏暂时避其锋芒,不派遣大军与之交锋尚可。”赵佶不说话,示意赵桓继续说明缘由,“自大宋开国以来与西夏共交锋五次,最近一次战役乃是‘横山之战’。”

  “与西夏战役中大宋胜多败少,尤其是最后一战,乃是种师道率领大军亲赴战场,西夏军连连败退,最后对大宋俯首称臣。但是,以儿臣之见西夏崇宗李乾顺此人最擅长隐忍不发,算得上一位枭雄。”

  “当初西夏国君主亲自写下降书,对大宋俯首称臣,现今又派兵攻占大宋数座城池,无非是大宋的敌人是辽国,又有金国。若是儿臣没有猜错的话,西夏国君主只怕也对金国俯首称臣,故而胆大妄为想要攻打大宋。”

  “以儿臣所想,要是大宋派遣大军与之再次交锋,一来所耗物资庞大不说,打败后要是金国出面只怕到时候插手,到时一切付之东流,故而臣以为只需要派兵驻守,丢失的城池暂时不管,眼下重要的还是辽国,此乃真正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拔出收复燕云十六州才行。”

  “太子所言不无道理!”赵佶赞赏的点点头,赵桓所说的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事实,故而赵佶觉得有些道理。与此同时,赵佶又将目光看向了赵构,问道:“构儿,你有何建议?”

  “回禀父皇,儿臣的意见与太子的截然相反,不必避其锋,直接与之一战才是王道!”赵构泰然处之,风轻云淡地回道:“如今,大宋并未毁掉盟约,也没有派兵攻打西夏,更没有占领城池,乃是西夏不知好歹,率先出兵,大宋有出兵的理由,此乃其一。”

  “西夏虽是小国,不过太子所言不无道理,恐怕西夏崇宗早已与金国结盟,仰仗着大宋不敢轻举妄动便出兵攻占城池。不论是否真假,儿臣以为都该出兵与之一战。”

  “若是西夏真的与金国结盟,那么此战只许胜不许败,胜利了不仅仅震慑了金国君主完颜阿骨打的野心,也震慑西夏君主的痴心妄想,唯有用战斗力征服西夏,让他们畏惧了才无后顾之忧。”

  “燕云十六州收复固然重要,然失去的数座城池亦是同样重要,不仅仅是大宋的疆土,其中更有大宋子民,务必收回来。若是西夏拱手让出,那便好说,要是拒不归还那就打得他们服气,不必给予仁义。”

  “西夏并非大宋归属,亦非大宋臣子,必有二心,那就用这场战斗让他们畏惧大宋,不敢觊觎,逾越半分,安分守己才是。若是日后与辽国作战,或是金国战斗,西夏亦不敢动其他想法,故而儿臣以为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宗泽、李纲等人瞠目结舌地望着赵构,他们主战却没有像他那样直言不讳,言明其中利害。但是,赵构毫不犹豫想也没想直接调兵遣将攻打西夏。既然他们敢如此做,那就用血让他们记住大宋不是他们觊觎的。若非之前皇上龙颜大怒,只怕这个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大胜赞同,此乃真正的豪气干云,一往无前,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手软,无愧是骠骑大将军之职。

  

第三百三十三章 废除三舍法(一)

  赵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地话语深深地打动了赵佶,与他所想不谋而合,唯有如此做才能一劳永逸。若是以前赵佶或许不管不顾,任由事态展,现在的他决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要战就战,决不会退缩。

  赵佶大赞道:“构儿所言深得朕心,此乃关键所在,甚是欣慰。”

  于是,赵佶直接下一道圣旨,对西夏用兵,派遣大宋三万大军奔赴前线,与西夏军一决雌雄。与此同时,李纲为主帅即可前往延安府,另外又派遣吴玠、宋江为副将,先锋十几人,又下圣旨至太原府,调兵遣将支援李纲。

  为了以防金国、辽国趁虚而入,宋徽宗又命令河间府、真定府的军队加强防守,又不得轻举妄动,以免给金国落下话柄。此事交给了折可存为主帅,率领数名副将、数十名先锋前往。

  宋江参与此次对抗西夏的斗争中,这让赵构有些惊讶,不仅如此,就连太子赵桓等人都愣住了。不过,赵佶并未解释太多。此外,折可存乃是云中一方豪强,三代皆是朝中大将,可与杨氏一门旗鼓相当。

  赵构次听闻折可存此人,在正史上记载的只有寥寥无几,对他的事迹并不知情。不过朝中大臣,哪怕宗泽、李纲等人对他佩服不已,尤其是折可存三代从军,皆是声名显赫的将领,只是折可存此人甚少入朝,皆是独据府州,镇守西北边陲,无人妄动。

  若是追溯曾经,只怕折氏更是名声响亮,得以独据府州,镇守西北,不必入朝,乃是得到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下得圣旨,可世袭府州的特权,在大宋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折氏满门忠烈,对朝廷忠心耿耿,哪怕赵佶昏庸无能,依然坚守西北,决不让外敌踏入中原半步。

  正因折氏满门驻守西北边陲,故而甚少入京,非大事不可轻易擅离职守,这也是太祖的圣旨,无人敢违抗。此外,折可存的军队没有文人掌控军队,这也是大宋鲜有的情况。

  众人听闻折可存前往真定府、河间府,他本身便是与西夏大军常年作战的将领。‘横山之战’得胜,也与折可存有莫大关系,只是他的不入朝廷,也不贪墨功名利禄,安心驻守西北边陲。

  “诸位是否奇怪,为何朕不让折将军留守西北,反而让他前往真定府?”宋徽宗赵佶扫视一眼,瞥见众人疑惑不解的眼神,淡淡的说道:“折将军在西北边陲驻守多年,西夏军此番突袭,只怕是毫无顾忌。但是,折将军未曾受到朕的旨意,不敢轻易调兵谴将,而朕此番行为,亦是告诉他可以放手一搏,不必顾虑。”

  “李大人,朕让你带句话给折将军:若是西夏军再次卷土重来,突袭大宋城池,不必顾虑,朕准许他有调兵遣将的权力,只许胜不许败,让西夏君主见识大宋的天威。”

  李纲恭声回道:“臣遵旨!”

  “折将军在西北多年,军心早已稳妥,然而真定府、河间府军与延安府军相距不远,唯有让折将军奔赴真定府,以逸待劳,待军心稳定后。若是金国、辽国领兵入侵,可以任由他调兵遣将抵御,不至于束手无策。”

  虽然赵佶没有直言,众人也听出赵佶是想折可存熟悉真定府、河间府的军务,在必要的时候直接领兵出战,也就是说赵佶在做防范,以防金国、辽国出兵突袭,可以看出赵佶的目光长远,远非昔日可以比拟。

  “即日起,朕让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才是天威浩荡。不论金国、辽国,还是西夏等国,只要敢擅自逾越雷池一步,朕便让他们有来无回。”赵佶掷地有声地说道,淡淡的瞥了一眼众人,“朕知道诸位分主战、主和两派,不论之前如何争斗,即日起全力以赴迎击外敌,若有谁违背朕的旨意,那便是抗旨不尊,一律杀无赦。”

  众人恭声回道:“臣领旨!”

  赵佶不咸不淡的说道:“武举考核已然过去数月之久,接下来便是真正的大事,那便是选举人才。”

  “礼部尚书,你且说说!”

  礼部尚书乃是潘良贵,一张国字脸,正气凛然,目不斜视,躬身回道:“回禀皇上,臣自担任礼部尚书以来,共计选举两千一百三十名进士,进士甲科四百一十人,进士乙科一千一百人,进士丙科六百十九人。”

  赵佶再次问道:“如今入朝为官的几何?”

  潘良贵沉声道:“回禀皇上,入朝为官的只有三百五十七人,甲科、乙科皆有,唯有丙科进士无一例外排除在外。甲科中也有一部分人并未为官,朝中各个官职尚无空缺,只得空闲。”

  赵佶皱着眉头道:“为何有如此多的空缺?”

  潘良贵如实回禀,没有任何隐瞒。北宋科举考试,乃是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内容繁杂,考取的科目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然而考取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挥。

  此外,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王安石的和论、策取士。并且,还把称为大经,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明文规定进士考试分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仅考策,限千字以上。另外,至今为止考察官员选拔皆是以王安石的‘三舍法’为主,将太学院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1一百人。

  若是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可入学,平民百姓子弟则需要考试合格方能进入。不仅仅是太学院,就连地方州县等地都延续这样的方式,故而选举官员时容易留下漏洞,被有心人操纵,这也导致选举官员看重的并非才学,而是背景,这也导致有些官员位置人数过多,有些却是空缺,百姓子弟想要为官都难以做到,官员子弟轻而易举的为官,还有一种方式便是贿赂才行,这也导致朝中进士甚多,然而真正的空缺很少,这一部分便是平民百姓子弟占了大部分。

  

第三百三十四章 废除三舍法(二)

  “如此说来,三合法对于地方州县取士有弊端?”宋徽宗赵佶皱着眉头,沉声道:“大宋文人名扬四海,平民子弟或是官宦子弟皆是大宋子民,理应一视同仁方可,若以势力划分,不以真凭实学,只怕于国不利,于百姓不利。”

  潘良贵附和道:“回禀皇上,正是此结果,臣本想过些时日上朝奏禀,‘三舍法’有利有弊。若以京城太学院来说,此法尚且可行,在州县等地则不公甚多,故而臣奏请皇上废除‘三舍法’。”

  “废除‘三舍法’?”宋徽宗惊讶一声,紧锁眉头,他想要获得更多有才能的人才,势必需要以科举考试选拔,只是徇私舞弊早已常见了,又听闻潘良辰的奏请,赵佶有些纠结。

  ‘三舍法’乃是王安石变法留存下来的,亦是宋徽宗的父亲神宗支持的产物。若是废除此法,只怕有些人不愿意见到,势必会对赵佶的声誉有影响,这让他有些难以取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