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貌叹└呱辉境晌蚁啵训勒娴奈薹ǜ谋渎穑俊

  赵构想要继续坚持,发现自己又困了,只能闭上眼睛,熟睡起来。杨戬轻轻地抱着他来到了宋徽宗赵佶的身边,在赵佶的示意下,让奶娘将赵构抱走了。至于,宋徽宗自己则继续与众人痛饮起来。

  直至丑时一刻,众人才昏昏沉沉的告辞下去,宋徽宗也步履蹒跚的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之中。至于,朝中的文武大臣,他们全部都在自己的仆人搀扶下,纷纷坐上自己的娇子打道回府。

  待宋徽宗赵佶离去后,众人出了宫门,纷纷对蔡京表示祝贺。如今,蔡京晋升为右相,手中的权力更大,众人无不巴结起来。蔡京意气风发,趾高气扬地昂首挺胸的在众人簇拥下,高傲的坐上了娇子离开了。

  蔡京坐在娇子上,娇帘拉上了,看不见他的神情。此时,蔡京脸上浮现出愤怒之色,闻着身上的尿骚味,心里一阵反胃,阴险的冷笑一声:“今日让我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就算是换来了右相,又如何?这份颜面,实在是吞不下去!……”

  蔡京回想起自己被赵构的童子尿浸湿后,众人憋住笑意。如果不是他急中生智,化解了尴尬,才挽回局势,还得到了宋徽宗的褒奖。然而,那一刻众人的嘲讽的眼神,蔡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又想起赵构只不过是三月大的孩子,无奈的叹息一声:“唉,这件事暂且放下,日后再说!”

  即使赵构的一泡尿让他颜面扫地,尴尬不已,又被他巧妙地化解开来。自从他得到了宋徽宗赵佶赏识后,无人敢在他头上扬武扬威,却不想被一个三月大的孩子奚落,以致于让众臣看见笑话,尤其是他的政敌等人,嘲讽的看着他,让他这张老脸实在是挂不住了。

  随机想道赵构是三月大的孩童,蔡京再有火气,也无处发泄。并且,他懂得察言观色,知道宋徽宗赵佶对赵构的疼爱。即使心中怒火滔天,蔡京唯有隐忍不发,方是上上之策。如若不然,必定触怒龙颜,故而蔡京才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反而更加得到赵佶的赏识,奚落不成反而让他步步高升。


第十一章 加封郡王


  时光荏苒,转眼即逝!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寒冬腊月,眼看就要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节。遥想当年,赵构每逢春节都会与家人一起度过,直到双亲离世后,一直都是独自一人度过。然而,回到宋朝,赵构再次享受到天伦之乐,就算宋徽宗赵佶日理万机,忙于朝政,无暇顾及他,可是韦氏却时刻陪在赵构的身边。

  如今,赵构已经有八个月了,已然能够开口说话,也学会了站立,更让韦氏震惊的事情,就是八月大的赵构居然会看书,经史子集,没有任何一本书遗漏,视若珍宝似的看着,也不需要太监、宫女诵读,独自一人一坐就是一天,累了就睡着,醒了就继续看。

  “构儿当真与朕有些相似,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宋徽宗赵佶听闻八月大的赵构独自一人看书,有些不相信,便亲自前来查看。当他看见赵构稚嫩的手指不停地翻看着书籍时,连赵佶都愣住了,他是出了名的好书之人,也是请棋书画、诗词等样样精通,回想起儿时的自己,赵佶也不得不称赞道:“此子,天资聪慧,日后必定成为大才!”

  “构儿近日来看得都是些什么书籍?”

  韦氏慈祥的望着认真看书的赵构,眼中满是浓浓的母爱之情,又听到宋徽宗询问之声,慌忙收回目光,急忙回道:“回禀皇上,构儿近日看得书籍比较杂,尤其是喜爱《史记》,还包括《唐史》,对于历史类的特别感兴趣!”

  “就不去打扰他了,一切随他!”宋徽宗点点头,道:“再过些时日便是春节,百姓们必定张灯结彩,欢度新年,文武百官也不必上朝。凡是皇族血统子孙,都需要穿戴整齐前往太祖庙,祭祀先祖,到时候构儿也需要参加。”

  韦氏吃惊道:“皇上,构儿只有八月大,还未到加冠之年,贸然出现在祭祀先祖队伍中,恐怕朝野之中会有反对之声,妾身以为不妥!”

  宋徽宗赵佶微笑道:“你是担心其他嫔妃,或是皇后的责难吗?你担心之事,朕也想过,以八月未到加冠之龄便参与祭祀先祖,的确有些不妥。故而,安排众位皇子前往偏殿,待祭祀大典结束后,朕再带他们几人前往祭祀,无论怎么说他们也是朕的皇儿,更是大宋的皇子,焉能不祭祀祖先。”

  “一切听由皇上安排!”韦氏苦涩的点点头,想要说的话也憋了回去,她知道宋徽宗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心里暗暗地想道:“只希望构儿参加祭祀,不要惹出什么乱子才好!唉!……”

  母子连心,韦氏身为婉容,又是后宫之人,她以前是侍女,早已学会察言观色。当初,八月大的赵构会清楚地喊出父皇、母妃时,韦氏便觉得赵构这个儿子就像是上天赐予自己一样。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皱着眉头,紧绷着脸,她都觉得自己的儿子拥有与常人家的孩子不一样的成熟、稳重。

  八月大的孩子就能博览群书,最爱看史书,对于四书五经之类的,赵构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反而对于其他书籍非常的喜爱。韦氏也算是见多识广之人,从未听说有谁八月大的时候就能诵读书籍,还非常的流利,说话没有一丝结巴。

  虽然赵构甚少说话,也不想其他的同龄孩子那样撒娇,或是牙牙学语,韦氏能够感受到赵构心中有一块大石头压着,让他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尤其是看见自己儿子小小年纪就愁云惨淡,她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了。

  不得不说,韦氏心中所想正是赵构所念,他想起日后大宋面临的灾难,心中着急不已。迫不得已之下,赵构唯有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成熟,拼命的选择读书,实在是想要从书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这种苦楚,赵构却不能对任何人说,只能独自扛着,有时候身边的太监、侍女瞪大着眼睛看着他快速的翻看书籍,赵构都不予理会,仍旧我行我素的继续看书。实际上,赵构是想要从书中找到解决日后危机的办法,他翻看了许多史书,看得最多的也是《史记》,只因赵构认为这部书最有说服力。

  可惜,没有找到赵构想要的东西,又看了大唐王朝的历史。由于宋朝与唐朝相隔不是很远,历史记载的书籍甚多,比后世流传的要多太多了,琳琅满目,堆积如山,全部都是关于大唐王朝的历史记载。

  在赵构的心目中,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真正算得上大气魄之人,唯有秦皇汉武,太宗明皇,尤其是秦始皇收复七国,统一华夏,建立起第一个封建王朝。当时,秦国面临的局势与大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秦始皇魄力、胆识都远甚宋徽宗赵佶,国家军事力量强大,身经百战,大宋偏偏是文臣治国,武将没有权力,就算拥有百万士兵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为何这么多的史书之中,很少记载真正的行政体制方面的举措呢?就算是王安石变法,也都没有太大的起色,难道真的是国情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这样下去距离大宋江山支离破碎的局面,只有二十年不到的时间,这样下去该如何是好!”

  赵构心急如焚,担心不已,他不知道宋徽宗赵佶,也就是自己的父亲为何还如此的淡然,依旧是吃喝玩乐,不顾朝政,对于朝中大事,蔡京等人已然接手了。如今,宋徽宗赵佶更是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之中,不可自拔。

  “如今之计,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实在是太过于心急了。如今的我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干预任何事情,朝中虽有国公之爵,却没有实权。再说,朝中大臣也不可能真的听命于八月大的孩童,如此一来那还不真的是天下大乱!”

  赵构火急火燎,宋徽宗赵佶则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还认为自己管辖下天下黎民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与此同时,蔡京等人趁此机会,开始准备谋划更多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一切赵构知道,却无能为力,任由蔡京等人一手遮天。

  窗外狂风乱舞,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至,赵构的房间内有暖和的火盆,依旧是有些凉意,唯有披上厚实的被子。奈何,赵构的身体太弱小,根本就提不动被子,勉勉强强的站起身来,只能钻进被子中,吹灭烛光,欣然地酣睡起来。

  赵构沉浸在书海之中,忧心忡忡的寻找解决大宋危机之法,苦寻无果。距离祭祖的大典越来越近,宋徽宗赵佶也忙碌起来。毕竟,祭祀大宋的历代君主,是一件大事,非比寻常,必须隆重又隆重,他还沐浴更衣,吃斋三日方能举行祭祀大典。

  对于这一切,赵构没有丝毫的兴趣,最后仍然被自己的母亲韦氏在祭祀大典结束后,依旧是祭拜祖先。当赵构出现在太庙时,赵恒非常的吃惊,也就是赵构的大哥,赵佶的长子,他不明白未满周岁的九弟为何来此地,以他的年纪来说,还是太早了。

  待一切结束后,赵构再次沉浸在书海之中,宋徽宗也不曾干预,任由他翻阅书籍,还为他找寻各个朝代的史书,赵构喜不自禁。一年一度的春节将至,也是赵构首次在此地度过人生当中的春节,情不自禁的喃喃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赵构情不自禁的低声吟诵诗句时,恰好宋徽宗赵佶路过,看着八月大的儿子,又听到他诵念出诗句来,不禁有些失神了。他从窗外眺望,只见赵构满脸愁容,大眼睛中流露出一丝哀伤之情,低声道:“真是怪哉,构儿居然会背诵诗词,又非常的流利,实在是怪哉!”

  赵构情不自禁吟诵的诗,被赵佶听到,他是酷爱文艺之人,心中难免有些激动。宋徽宗慈祥的目光深深的看了一眼赵构,然后转身离去。赵构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想起过世的双亲,又想到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时代,难免有些郁闷,想要抒发心中的苦闷,情不自禁的吟诵此诗,却被赵佶挺进耳朵里。

  于是,大观二年正月庚申日,即农历正月初九,春节刚过去八天。赵构就接到赵佶下达的圣旨,直接加封他为广平郡王。官爵也由蜀国公进为郡王,国公与郡王都是从一品,地位不同了。如果再晋升的话,那就是王了,便是正一品。

  当赵构接到圣旨时,整个人都愣住了,他知道历史上赵构是这个时间加封郡王的。但是,加封郡王与其他皇子有些不同,不仅仅以八月大的年龄成为大宋最小的郡王。当初,赵构研究时,还以为此事子虚乌有,却不想居然是真的。

  由于赵构的年纪未到,只能由母亲韦氏代为接旨,她也是愣了半晌,不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何过去了数个月便成为郡王了,实在是出乎常理。最后,赵构知道自己为何突然加封郡王的原因,赵佶听到他吟诵的诗后,觉得与他非常的相似,喜欢诗词,故而赵构被加封为郡王,官居从一品。


第十二章 权倾朝野


  “大观二年正月,我这么简简单单的成为郡王了?”

  赵构看着母亲手中的圣旨,还是有些不太相信,他这么简简单单的就封为郡王,还是广平郡王。愣了半晌,赵构呆如木鸡的傻愣着跪在原地,神情恍惚,心里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按照历史轨迹,赵构也是这个时候成为郡王,也没有多做解释,只言片语的一笔带过,情不自禁的想道:“难道加封郡王就这么简单?”

  实际上,这一切并非赵构想得那么简单。若非他有感而发,吟诵一篇诗句,恰逢其会宋徽宗赵佶听见,也不会得到赵佶的喜爱。虽然赵构出生天有异象,宋徽宗赵佶对他也是疼爱有加,也不会如此简单地加封郡王,还未满周岁的情况。

  既然赵构被封为广平郡王,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性格,他也没有过多的纠结,仍然如同昔日一样在历史书中找寻救国之法。最后,赵构更是查找了各个朝代的行政之法,期许能够找到救国之法。

  时光飞逝,赵构的年龄也有三岁了。如今的赵构早已将各朝代的史书翻遍了,又博览群书,依旧是一无所获,唯一收获到的是知识增长了不少,以及对历史中的一些明君圣主的评价,比之后世流传的书籍要好很多。

  历史上出现了数次书籍灾难,首次是发生在秦朝,最后几次全部都发生在清朝时期。虽然康乾盛世,也让一些文学名著,史书记载等全部都焚毁了。故而,后世流传的书籍并不全。因此,赵构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大观三年,即公元1110年。宋徽宗赵佶在登基前几年政治举措还算是一位明君,自从蔡京从右相升为左相后,又深受赵佶的宠信。在蔡京的劝说下,宋徽宗赵佶的政绩开始出现混乱的局面,不理朝政,终日沉迷于书画之中,还自得其乐。

  年仅三岁的赵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一切他都无法改变什么,势单力薄。毕竟,他只不过是郡王,年纪尚幼,也无法得到赵佶的重视。即使赵构有心,赵佶也无意。赵构知道大宋羸弱是从此时开始的,他心急如焚,唯有叹息不已。

  元符三年正月,即公元1100年,年仅25岁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只因宋太祖赵匡胤传位于其弟,以致于后来的大宋皇上死后,没有子嗣的话,就传位于兄弟。

  只不过,那个时候朝中大权全部都在宋神宗的皇上,也就是向太后的手中,她把持朝政,又没有子嗣。神宗的子嗣全部都是其他妃嫔所生,与她没有关系。因此,排除有眼患的赵佖后,她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为皇上。

  然而,章惇固执的认为赵佶行为举止轻佻,难以担当大事,不可成为一国之君。向太后气愤不已,怒气冲冲地借用宋神宗的话,驳斥众人:“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

  之后,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人的支持下,毅然决然的立赵佶为帝。只因,赵佶那个时候唯唯诺诺,向太后看来非常的掌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