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袭水浒传-第3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此时山东路发展了极其强悍的海军,是以从海路进行补给,已经不成问题。其实当年柴荣北伐契丹的时候,这位英武的君王就命手下大将提前疏浚北方河道,希望能通过河道建立补给线,而当时后周军马也是通过河道维持补给线,然后一路打到燕京城下,只不过因为柴荣病故,不得已退兵,否则可能辽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可惜后来宋国没有继续柴荣的国策,宋太宗伐辽自太原起兵一路东进,结果被辽军切断补给线,打得大败而回,精锐的宋国禁军丢了个一干二净。

    是以岳飞提出的伐金战略中,优先考虑建立水路补给线,是以种师中果断放弃深入内陆的临潢府,转进咸平府,依托临清河、辽河等通海水系建立补给线,而中路军则是沿着辽西走廊,靠着海岸一路北上。

    闻得宋军弃了临潢府,转进咸平府,金军只得硬着头皮转而东进咸平府,想要与宋军在咸平府进行决战。

第二卷凤舞九天 第枯七章冰期暴雪难预料 天亡金国大事定

    咸平府决战关乎宋金两国命运,更关乎三娘今后能否顺利登上皇位。此时三娘依靠军势、权威和对金战争的胜利,保持着人望,握有人心,但她知道,若是北伐失利,以人性中墙倒众人推的秉性,到时候她会大失人望,然后什么牝鸡司晨,什么妖女误国都会冒出来,是以这一战不容有失。

    同时,只因这一仗,三娘乃是坐镇后方国都,并未亲身临前线,虽然事前她已经考虑了很多,让岳飞等参谋官推演了无数遍,但战局瞬息万变,她也难以说此战就一定能胜,毕竟金军五十万众,而左右两路军会师咸平府后,只有二十万,而且金军主将乃是完颜宗弼,历史上有名的金兀术。所有的部署都已经完备,三娘也只能坐等前线消息。

    而且三娘还担心天气,北国实在是太冷,她很担心寒冷天气下对宋军精锐的影响,须知后世拿破仑也好,希特勒也好,他们的精锐部队也都是败给了天气。在北伐之前,岳飞推演北伐战略之时,三娘就曾多次让岳飞注意北国的天气,三娘可不想因为天气原因,将自己的精锐都扔在了北国。

    另一边金太宗则是在十一月宣布亲征,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他和宗弼等金国诸将打的如意算盘也是天气。用完颜宗弼的话来说便是,汉人皆南人,不耐苦寒,我大金勇士皆北国人,久历霜雪,可趁苦寒破敌。金人也想到了利用天气因素来致胜,是以选择了十一月出兵。

    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爷似乎和金国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结果导致本该是一场激烈鏖战的咸平府决战,结果演变成了一场金人自掘坟墓的凄凉之战。

    靖康二年十二月初,大雪寒天,金军气势汹汹赶到咸平府,宋军则占据城池,背城列寨。金军士卒皆是兽皮裹身,就如同金太宗等金国将领所预料的那样,金国士卒及耐苦寒,他们熟悉这种天气,知道各种苦寒天气里如何保存自己。反观宋军,虽然也准备了厚厚的冬衣,还有城池、营寨遮风避雪,但宋军没有这种苦寒天气下作战的经验,许多士卒冻伤手足、头面,甚至得了雪盲症的也不少,士气不高。

    第一天金军到来后,前锋军马猛攻宋军城外营寨,宋军苦战多时,才将金人击退,伤亡不相上下,让金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但从当天夜里开始,金人便笑不出来了。

    当天夜里,乔道清找到岳飞,说了算得天气今夜会变得更加恶劣,当收缩兵力入城。宗泽、李纲岳飞三个商议了,便信了乔道清的话,命城外营寨内的宋军连夜焚毁城外营寨,转入城内躲避严寒天气。

    金军见得夜间宋军火焚营寨,金太宗与宗弼等金将都万分高兴,还道是宋军怯弱,放弃了外围营寨,明天便可直接攻打城池,金军上下都欢呼雀跃。

    不想到了后半夜,宋军都退入城内后,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小冰期的天气可是变幻多端,这一回是一股强冷空气南下,带来了一场比以往年份都要酷烈的严寒和暴雪天气。这场暴雪下了一天一夜,积雪达丈余厚,气温更是到了哈气成冰的地步。

    这种天气下,莫说是北国金人,便是爱斯基摩人也只有躲在冰屋内不出来,即便在适应寒冷气候,人始终是抵御不过这种严寒的。

    是以城外的金军倒了大霉,他们的皮革营帐抵挡不住严寒、风雪,身上的兽皮也抵挡不住寒冷,随军的牛羊马匹冻死无数,更糟糕的是,大雪严寒将金军的退路封冻,在这种严酷天气下行军无疑是找死。金军只得掘壕挖坑来躲避风雪,但天气严寒,土地冻得坚硬如铁,很难挖出一个坑来,到了第二天开始,金军之内开始出现冻死士卒的情形来。

    反观宋军,虽然不似金军士卒耐苦寒,但好歹他们退入了城池之内,城内有房屋庐舍,有瓦遮头,有墙壁抵挡风雪。而且宋军入城后,岳飞便号令各军准备抵御严寒,分发了许多烈酒御寒,城头仅留少数兵士监视金军,其余兵马尽数躲进屋内,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房屋。在屋内燃起炭火来抵御寒冷,士卒们抱在一起取暖,勉强挨过了这困难的一关。

    三天后,冷空气南下而去,天气放晴,宋军计点损失,除了几间屋舍被大雪压塌,有数十名士卒受伤之外,宋军士卒们大都安然渡过这酷烈的天气。

    当宋军士兵踏着厚厚的积雪登上城头时,却赫然发现城外只是白茫茫的一片干净大地,金军五十万之众的数十里联营不见了,天地之间,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好干净。

    打开城门,城门洞口积雪丈余,比一人都高出许多来,宋军士兵轮番上前去,勉强挖开一条出城的道路来,岳飞想要派人出去查探。但出城小队只走了里许,便不得不退回城来,只因积雪太厚,实在是难以动弹,只得退回来,等雪稍融再说。

    城内久居此地的辽人也都感叹说,在这里住了数十年,从未曾见过今年这种大风雪,也不知要冻死多少人马牛羊。

    七天之后,雪水稍融,清河、辽河水位暴涨,好在咸平府地势稍高,没被上涨的河水影响,倒是城内积雪融化,整个城池又湿又冷,到处都是积水。

    岳飞派了数支小队出城去查探,积雪融化后,城外漫山遍野显出无数金军士卒尸首来,还有无数的马匹牛羊,各种兵器旌旗散落了到处都是。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显得那么的渺小而不堪一击,即便是有五十万之众的金军。

    又等了半个月后,天气开始转暖,宋军开拔继续北伐,金国不但经受战争考验,而且这一场严寒更是让金国雪上加霜。宋军继续北上,沿途所见都是北地百姓遭受雪灾后的凄凉景象,家中牛羊人口都有被冻死的,都在忙着从死了的牛羊身上取肉储存。北地多游牧狩猎,一场雪灾冻死许多牛羊马匹,北国百姓也不知道来年有什么可吃的。

    以往这种时候,来年北国不论是辽国还是金国,定然都是要南侵宋国,去抢钱抢粮来熬过这种大灾后的年景,但如今不行了,金国正被宋国讨伐,哪里还能出兵南下去打草谷?

    看了北地百姓的担忧和惨况后,宗泽与李纲道:“看来北地开春后便是大灾荒,当申禀朝廷,看如何应对,否则北地没有粮食,这里即便被我们打下,也不能长治久安。”李纲叹口气道:“要想彻底平定北疆,关键的便是要彻底汉化这里,若是不能安养北地百姓,这北患难除啊。”

    岳飞在前军自然不知两个老头在后面商议的事,前军哨探打听得,只因一场大风雪,金军五十万在野地里,被冻死冻伤大半,最后金太宗无奈只得退兵,又在行军途中走散不少士卒,那些士卒大都是逃散的,用北地百姓的话来说,便是上天厌恶大金国,是以降下这种百年难得一见的天灾来,降下惩罚,是以士卒大都逃散,最后跟随金太宗等逃回上京会宁府的,就只剩下不足三万亲卫军马了,而且都是步行,马匹都冻死。

    咸平府决战就在这样一种奇怪的方式下结束了,双方其实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恶战,更多时候双方则是在和大自然斗争,能熬过去的,能保存自己的,便会成为赢家。金国野地扎营,本来他们也不是没在冬日里野地扎营过,但遇上百年一遇的严寒天气,是他们所料不及的。而宋军则托庇于城内屋舍,躲过了一场严寒的侵袭,是以笑到了最后。

    当北伐军的捷报传回开封时,已经过了岁日,这一年便开始用女帝嬛嬛年号,这年号是三娘去岁东昏女帝登基时便定下的,便用的是建炎年号,三娘还是恶搞了一把,继续用后世宋高宗的年号。

    建炎元年元月二十日,北伐军咸平府捷报传来,金军五十万众遭遇大风雪,十不存一,大败而回,宋军大获全胜,准备冰雪消融后,继续北伐。消息传来时,三娘正与女帝对弈,看了这捷报一眼后,三娘继续下棋,只是淡淡的说了句:“天亡金国,大事定矣。”

    嬛嬛则不能那么淡定了,她惊喜的接过捷报看了后,欢喜得蹦跳起来,便连棋也不下了,便换了装束,赶去太庙祭告祖先。三娘缓缓放下棋子,再也装不下去,站起身时撞倒了棋盘,棋子散落一地。

    这一天开封城内外张灯结彩,刚过了岁日的欢庆气氛又重新回来,只因三娘命归还了百姓被掳劫的钱粮,逃难的百姓也得到了安置,军民百姓刚过了一个安宁祥和的岁日,热情未消,如今又来捷报,自然又是一场欢庆。

    朝堂上却没有那么欢庆之声了,北地大雪,来年北地百姓定然衣食无着,如何安定北地,成了新的争论焦点。宋国举国北伐,虽然宋国富庶,但供应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后,也是国库空虚了,只怕是难以再顾及到赈济北地的了,于是很多朝臣都提出,宋军灭了金国后,便即南撤燕山,守住燕云十六州即可,北地百姓就让其自生自灭好了。

第二卷凤舞九天 第枯八章移民内迁固北地 白山黑水擒单于

    当然也有一派朝臣主张不可放弃北地,主张不可放弃的朝臣又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当竭尽全力赈济北地百姓,趁此机会巩固已经占领的北地,一派则认为当内迁北地百姓,通过内迁来同化北地百姓。

    众朝臣议论后,三娘却起身踱了几步,最后缓缓说道:“北地不可丢,百姓可内迁。”众朝臣都是心中一凛,只听三娘续道:“北地游牧屡屡南侵,乃是我北患之重,此趟北伐好不容易平定北方,自当设置郡县管治,不致其再成北患根源。然此时北地受灾,急需赈济,当内迁一部分百姓,以便赈济。而剩下的北地百姓要渡过难关,不能只靠赈济,当在北地行耕种之事,到秋收之时,当可自足。”

    便有黄裳出班奏道:“北地耕种可行,但眼下已经开春,冬麦未下,已然错过了种麦的时机了。”三娘笑着摇摇头道:“北地除了可以种麦之外,其实可以种一季稻米的。”此言一出,朝臣都是议论纷纷起来,只因都知道,水稻只有在炎热的江南才能种植,好似华北等地都不太种植。

    三娘当下命九尾龟陶宗旺出班来,陶宗旺一直负责山东农事,在山东时,也曾随商队深入东北进行考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东北黑土地肥沃,可在最炎热的七八月份种植一季水稻。

    朝臣听了后,恍然大悟,都佩服三娘想得长远,连北地土地能种植什么都去考察过了。三娘缓缓说道:“北地百姓需要迁移一部分入关安置,此乃是分化他们北地部族的做法,而我中原百姓,也当鼓励迁往北地安居,以此让我汉人在北地人口数量增加,方能彻底安稳北地。”

    当下三娘命卢俊义当朝宣布了北地此趟赈济、迁移安置的具体章程。便是调集江南、淮南、京东西两路粮食,赈济北地百姓,赈济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便是就地赈济,一种是内迁赈济。就地赈济便是在北地就地赈济百姓,但此种赈济只赈济旬月便停,而内迁赈济则是在燕云十六州各地设立赈济之所,内迁百姓不但可获迁移所费粮食,到了内迁之地安置后,还可得三个月的粮食赈济,同时发给农具、谷种、土地,便在燕云十六州安家。

    同时鼓励中原汉人北上,凡北上的汉人可分得土地,每人可分百亩土地,国家还免钱粮三年,以此鼓励汉人北上。如今中原大地人口激增,山东路那里人口也多,也会有不少人北上。当然迁移人口是个缓慢而且长的过程,但遭遇天灾、战争时,人口的迁移会加快。

    同时户部也算出了赈灾和迁移所需的钱粮,初步估计需要耗费八千万贯钱粮,也好在北伐军那里攻破金国许多城池,得了不少金国抢掠获得的金银钱财,三娘已经命北伐军海运江南,用这些战争所得去江南购买粮食。同时为了弥补粮食不足,三娘也命江南海军远道占城、婆罗洲等南洋之地去收购粮食。

    由于海运的发展,运输钱粮、人口到北地的所费大大减少,同时也刺激了海贸的进一步繁荣,自此之后,中华的海贸更加发达,此乃后话了。

    三娘在京城坐镇,筹办如何消化安定北地的时候,北伐军也已经到达了金国都城上京会宁。

    建炎元年三月底,北伐军左右两路大军包围了金国都城会宁,城内只有不足八万军马守卫,其中三万便是咸平府决战后剩下的亲卫军马,只有这一部稍有战斗力,其余的都是金太宗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

    上京被围之后,金国群臣也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当遣使求和,暂时忍下这口气,待得国力恢复后,再图复起。另一派则是坚持要抗击到底,这派以宗弼为首,认为金国不能求和。

    最后为了拖延时日,金太宗还是派出了求和使团前去面见北伐军首脑。种师中与李纲也见了使节,但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便是要求金国去了皇帝号,只能称藩王,而后要派质子入京,代表金国国主在二帝灵前守孝,而后割让上京以南所有土地给宋国,赔偿钱粮五千万贯等等。

    这种条件金太宗自然难以接受,宗弼便提议教亲军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