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太平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贾南风不太对付,被调到了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做平北将军。他既是刘渊的老上司,也是距离离石战场最近的一个藩王,如果没有他的纵虎归山,刘渊是不可能脱离晋朝,得以割据一方,执掌兵权的,照理他和刘渊之间勾结是可能性最大的,既是旧交,又可以互为依托,如果是他突然发难,战场形势立刻会从根本上产生大的变化,但仔细一想又有疑问,因为自从后党倒台之后,自己一直刻意在安抚藩王,也没有主动挑起和司马颖的冲突,没有理由他会跳出来旗帜鲜明的站在刘渊这边,公然和朝廷对抗。

    至于司马颙,比司马颖要长一辈,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承袭父爵之后被封在河间为王。少年时有名声,轻钱财厚待贤士。晋武帝赞叹其为藩王的表率。但杨柯知道他其实是属于狐狸尾巴夹得比较紧,隐藏得比较深得那种人。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是个干出了废掉太子,挟持皇帝这种大事的狠人一个。

    只是现在,到底是其中的哪一个?还是两个人都有份?参与了刘渊的造反,必须是要搞得清清楚楚的大事,否则,敌明我暗,麻烦可就大了去了,杨柯可不想自己全力对付刘渊的时候,背后突然被人狠狠的插上一刀。

    这一路的纵马狂奔,到第二天清早,终于赶回了大营,杨柯走进大帐,第一眼看见的是马隆,正翘首以盼,而在他身边站着的赫然竟是张昌,杨柯心中一惊,张昌亲自前来,一定是出大事了。

    果然,张昌带来的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司马颖和司马颙兵马调动频繁,正积极向离石一带与自己防地交界的位置布置重兵。”

    马隆焦急之色溢于言表:“休烈,我军现在夹在三股势力中间,可是腹背受敌啊。”

    杨柯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张昌,突然问道:“这两个藩王可有大规模征调粮草的迹象?”

    张昌摇摇头:“这倒没有,辎重保障分属于不同的辎重营,只看到兵马调动,但没有发现粮草集结的动向。”

    马隆狐疑的问道:“休烈,你的意思是他们并没有出征的打算?”

    杨柯点点头:“如果他们真的想加入这场混战,必然要远征运粮,如此大规模的调兵,不先完成粮草的集散和统一的调配,显然是不可能保障大兵力作战的粮秣之需的。”

    张昌被一句话点醒:“是啊,如果他不集中粮草,就说明他们没有远征的打算,可为什么他们要频繁调兵呢?”

    杨柯淡淡一笑:“无他,各打各的小算盘,想御敌于国门之外而已。”

    “御敌于国门之外?”张昌和马隆同时不解的问道。

    杨柯解释道:“在他们眼中,朝廷大军何尝不是敌人,他们自家封地又何尝不是国中之国。”

    一语惊醒梦中人,两人同时会过意来,原来这两个藩王防的是朝廷大军趁隙进他们的封地,夺他们的权,所以才调兵不调粮,摆的是个防御的态势而已,不禁十分佩服杨柯的眼光独到。

    “虽然他们还没有反心,但军国大事,不能靠孤注一掷的赌运气,子平兄,你辛苦一下,连夜赶回京都,让文候与裴瓒调动两万人马,抵近驻扎在他们封地附近,每日操演即可,如此可保我军后顾无忧。”杨柯吩咐道。

    马隆与张昌哈哈大笑:“妙计,这一下该轮到这两个藩王睡不着觉了。”

    张昌告辞道:“事不宜迟,我这就会京都。”说完,从怀中掏出一扎书信,递给了杨柯:“这是太后、张大人、还有幼芳小姐的书信。”

    杨柯接过书信,对张昌笑道:“军情紧急,我就不留子平兄了,大军凯旋之日,我们再痛饮一番。”

    张昌匆匆辞别而去之后,杨柯言简意赅将前方战局战况对马隆描述一遍,同时将马雄的伤情也如实相告,马隆兴奋不已,一来首战告捷,而且是一举掌握了全局的主动权。二来儿子立下了大功,虽然受伤,索性并无大碍。三来杨柯片言只语之间,将藩王调兵的心腹之患化解得干干净净。此时此刻,他对杨柯的感官再不是初次见面时候的敬而远之,而是诚心敬服了:“休烈,你立此大功,我即可向朝廷表奏。。。。。。”

    杨柯微微摇头:“大将军,柯并非自谦,此一战少将军身先士卒,血战匈奴,三千汉家儿郎伤亡惨重,才换来了这战果,柯怎么能忝据将士们用命换来的功劳,大将军再也别提这些话了,初次见面,柯就对大将军言道,我来就是做个参军而已。”

    马隆到此刻,才是真真正正对杨柯的才德敬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将如此大功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这可是比让给自己更要让他这个当爹的高兴的事。

    “好兄弟,接下来该怎么打,老哥哥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杨柯淡淡一笑,心里清楚,从此刻开始,他和马隆是完全同心同德了,自己麾下又多了一个忠心不二的死党了。

 第八十章 岌岌可危

    杨柯淡淡一笑:“此次匈奴骑兵被我们阻隔在北山坡外,只可惜还是有漏网之鱼,近千名骑兵逃了回去,估计明天刘渊就能收到消息了。”

    马隆听完之突然眼睛一亮:“老弟,你是想半道而击之?”

    杨柯摇摇头:“调兵遣将是你这位大将军的职责,我可什么都没说。”说完,没事人一样,转身出了大帐,飘然而去。

    马隆愣了片刻,马上会过意来,杨柯这是要将功劳让给自己啊。不禁心中暗暗感激。暗自思忖:“刘渊不可能舍弃掉自己的骑兵不去救援,那是匈奴部队的精锐,也是刘渊的嫡系,只是刘渊何时发兵救援?又要在何处设伏?双方兵力对比悬殊不大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全歼刘渊?此次是杨柯送给自己天大的一个人情,如果把握不住,可就于公于私都交代不过去了。”想到这里,他一刻也不敢松懈了,下令营中将校以上全部来中军大帐议事。

    聚将鼓三声响罢,一众将校齐聚大帐,马隆将北山坡大捷的消息通报给了部下,大家一听,既兴奋又焦急。兴奋的是首战告捷,焦急的是前锋营打得有声有色,作为主力部队的众将还寸功未立。马隆老于行伍,如何不明白众人的心思:“你们也不用犯嘀咕,马上就有一件天大的功劳要送给你们,只是要看你们接不接得住。。。。。。”

    “请大将军下令,我等一定尊奉号令。”众将人人争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马隆。

    马隆将目前的敌我形势做了一个清楚明白的交代:“北山坡之战,前锋营故意放走了少量的溃兵,明早之前,就应该能逃回离石城报信。而骑兵主力现在被死死困在了北边,成了一只孤军,坚持不了几天就得断粮。刘渊必然会去救他们,我们就半途设伏,今天我们就是要抓紧时间商议这一仗该如何打。”

    马隆此言一出,所有的将官都明白了,此时晋军绝对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态势,于是纷纷献言献策,中军大帐内讨论得热火朝天。

    战略部署和规划可能就是一句话,或者一个思路,但真正要落到战术和细节上,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双方兵力的对比、兵种的预估和分析、刘渊到底会孤注一掷全军出动、或者留部分守城派主力出动、甚或是有没有可能直接攻击中军主力,再去救援匈奴骑兵等等。每一种变化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打法,地形的选择、兵力的配备、物资的调配,将校的任务划分,这一来二去,足足商议了几个时辰,才将各种方案制定得非常详细。议事完毕之后,部下纷纷回营,紧锣密鼓的去做准备工作去了。马隆伸了个懒腰,拖着疲惫的步伐迈步出了大帐。大帐之外不知不觉已经是月上中天了,大营之内到处是整军备战的喧闹之声。马隆看了看沉沉的夜空,深深吸了一口气,凉风入肺腑,让整个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自言自语道:“苍天保佑我大晋军此战能获全胜,也希望两路藩王按兵不动,缓过这口气,大晋就能熬过此劫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将军运筹帷幄,策划周祥,准备缜密,苍天也会看在眼里的,必会佑我大晋。”一个声音响起,马隆循声看去,是杨柯缓步走了过来。

    “老弟,你怎么还没睡啊。”马隆关切的问道:“刚经历过一场大战,你又往返奔波,还是早些休息吧。”

    “大将军你忠于国事,年纪也比我大,担子更比我重,深夜了还在聚将议事,我可不敢偷懒啊。”杨柯笑道。

    “老哥哥我是在军中打熬惯了的身子,老弟你可不一样,身子金贵着咧。”马隆打趣道。

    杨柯抱拳行礼道:“刚才大将军聚将议事,柯没有打扰,现在是来向大将军告辞的,我要赶回北山坡,大将军还有何吩咐没有?”

    马隆伸手握住了杨柯的双手:“老弟,你我虽是初交,但一见如故,说实话,自来军中统兵大将与朝廷派来的监军都是面和心不合,唯独老弟你,是真让我马隆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仅是马隆之幸,更是朝廷之福啊。北山坡的战事就拜托老弟你了,知道你牵挂着战局,我也就不虚劝你了,老弟一定要保重贵体,大军凯旋之日,我与老弟你大醉三天。”

    杨柯看着马隆的眼中满怀关切,也十分感动:“大将军也要珍重啊,你是三军主帅,更不能有任何闪失,我等着喝大将军的庆功酒。”

    两人依依惜别,杨柯连夜赶去了北山坡,马隆也进了大帐,一拨拨的斥候不分白天黑夜的往离石城方向往来巡查,马隆在沙盘前将源源不绝的军情一一汇总,再根据变化的敌情在沙盘上重新标注,大帐之中灯火通明,彻夜不息。

    离石城中的刘渊此刻也是彻夜未眠,但他可就没有杨柯与马隆的那份从容与淡定了。刘渊的双眼满是红丝,从他看到从北山坡逃回的小部骑兵那刻起,心中就满是懊恼和自责。

    “太轻敌大意了,仅仅因为马隆善用军器,善于攻城就判断敌军会将离石城作为主攻方向,而让骑兵部队孤悬离石城外,这一步迈得太大,也太心急了。”刘渊在大堂之中来回转圈,一边自言自语。阶下济济一堂的部将和各部落的首领也在用焦灼的目光看着自己的主帅。

    “单于,刘钦手中可是我匈奴的精锐骑兵啊,您要早作决断啊,他们随身携带的军粮顶多能支持个十天,一旦粮断了,就会有覆灭之灾啊。”说话的是刘渊帐下的大将刘昂,也是刘钦的亲弟弟,大哥遇险,他心中当然是火烧火燎,恨不能立刻带兵去救援。

    “是啊,单于,要早做决断啊。”众将也是一片鼓噪。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刘渊相反冷静了下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匈奴之主,在不利的态势下,更不能再轻敌冒进,孤注一掷的冒险了。

    “刘将军是老军伍了,即使不能冲出北山坡,他也不会坐以待毙的,从北山坡绕道一百余里,他依然可以躲过晋军兵锋,撤回离石城。”刘渊安慰众将道。

    “单于,刘将军一向忠于职守,未奉军令,不可能临阵撤离,就算他想到了撤退,那一百余里可是茫茫大漠,荒无人烟,这骑兵大军走进去可是生死难料啊。”刘昂急忙提醒刘渊。

    刘渊摆了摆手,制止了刘昂话头:“刘将军遇困,本单于何尝不心急如焚,不过此刻马隆一定已经布下了伏兵在半道上等着我们,我们贸然分兵去救,一定正中他的下怀,那时不但救不出刘将军,连离石城也岌岌可危啊。”

 第八十一章 瞬息万变

    刘钦派出的前锋营不到一个时辰便被打退,看着溃不成军的部队,刘钦却一句责备的话也说不出口,他只是摆摆手,示意他们下去修整。

    刘钦盯着地图,一动不动,直到侍从亲兵将行军干粮递到他手中,刘钦才从沉思中惊醒过来:“你去传各营的营官过啦议事。”

    亲兵本想劝他先吃点东西再议事,不过他熟知刘钦的脾气秉性,此时此刻,大军陷于危地,他哪有什么心情吃东西啊,便默不作声的下去传达军令去了。

    就是一些行军马扎,众将或坐或站,围坐到刘钦身边,看看自己身边的部下,刘钦的心情异常沉重。这些人要么是自己的亲眷子侄,要么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都是一个锅里搅马勺的生死兄弟,这一仗打得如此窝囊,不是军队不用命,而是刘渊和自己定的战略出了问题。现在被死死堵在了北山坡这个咽喉要道以外,而且断粮在即,不知道这只匈奴精锐的骑兵能否逃出生天?刘钦的心里其实也是惴惴不安。他没有绕弯子,用单刀直入的实话做了开场白。

    “仗打成这样,不怪大家,是我的错,不该将部队摆在这块绝地之上,现在晋军堵死了北山坡,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谷口狭窄,兵力也展不开,我们如果强行突破,就像添油扑火一般,不断的用人命去填那个无底深坑,这样下去是死路一条。”说到这里,刘钦看看各位部将,他们的面色十分平静,正认真听自己说话。很显然这种战场态势他们心里像镜子似的,一清二楚,自己没有委过于部下,而是主动承担责任,不但无损于自己带兵的威信,反而有助于凝聚军心。顺着这个思路,他继续说了下去。

    “我军所带的军粮还能坚持五六天,如果北山坡现在过不去,五六天以后还是会过不去,晋军现在坚守不战,其实就是打定困我们直到断粮之日,再轻松取胜的主意,所以我们必须得当机立断,马上调整部署。”

    “将军请说吧,让我们怎么办?”众将七嘴八舌问道。

    “自此地向西北方向七十余里,就可以绕到离石城的背后,只要再能穿过胡杨滩,咱们就逃出生天了。”刘钦指着摊在地上的地图,用手指出了一条大大的弧线。

    众将都是匈奴人,对于周边地形可说烂熟于心:“将军,胡杨滩可是一百多里的茫茫大漠,我们没有军粮,根本不可能走得出去啊。”

    “是啊,将军,老一辈的人都说过,胡杨滩胡杨滩,十过九不还,何况我们很多兄弟身上还带着伤啊。”

    “就是啊,何况单于给我们的命令是就地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