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历四年-第5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回到了客栈,卡尔就着油灯的灯光,从行李中翻出了一直以来视若珍宝的那些草稿,开始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他这一天的经历。

  “这个国家的首都现在还在野蛮人的控制之中,作为副都的南京就成了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中心。不过,这座城市的主人却并不是此前向教皇陛下求援的那位皇帝陛下,而是皇帝陛下册封的一位战无不胜的统帅,正是这位齐王殿下以一己之力从野蛮人手中收复了多大数个法兰西的失地,是东方文明世界现阶段最负盛名的英雄和中国最大的实权派,甚至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今天,我来到了这座城市,更有幸的见到了尊贵的齐王殿下,他有着充满了坚毅和自信的目光,英武过人,只要一看到他,就让我想起了伟大的凯撒大帝……”

  “他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失风趣,自信心即便是初见的我也能够轻易的感受到。不过作为一位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他仅仅是出身于一个被中国人称之为世袭百户的骑士阶级家庭,没有太说得过去的贵族血统,实在是一种遗憾。”

  “但是根据我的了解,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在乎高贵的血统,明帝国的开国皇帝甚至曾经是一个低贱的乞丐,凭借着将一度在欧洲引发巨大恐慌的蒙古人赶出中国的丰功伟绩被臣民们拥立为帝,这位齐王殿下的未来或许也会和他的那位前辈一样……”

  “按照原本的计划,欣赏过了南京的繁华,我应该启程北上,看一看被中国人称之为雄壮的北方大地。但是有了这一次和齐王殿下的会面,我想如果错过了一场代表着文明复兴的针对野蛮人的战争的话,我一定会抱憾终身的。”

  “或许过几日,再行求见的时候,应该向尊贵的齐王殿下表达我愿意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观察员旁观即将在最近的一两年内必然将爆发的战事的诉求,但愿齐王殿下能够看在我远隔万里而来的艰辛,暂且遗忘掉我没有能够携带帝国颁发的任命的事情,但愿……”

  卡尔*冯*哈布斯堡行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畅想着未来能够亲眼旁观江浙明军北伐的盛况的同时,陈文在第二天便启程出发,护送王翊的女儿到宁波完婚。

  送亲的工作,一般都是娘家的男性来完成的,奈何王翊殉国,他还在世的亲戚也都是些远房的亲属,反倒是王翊的女儿这些年一直与王江的母亲住在一起,与大兰山出来的陈文他们关系更为密切。

  随着官制的改革,陈文的工作量也减少了许多,此番王江、孙钰他们还要继续为今年下半年的北伐做着准备工作,也要彻底理清楚各部门的职权,实在没有机会参加婚礼,陈文便自告奋勇,同时也是以亲王的身份为王翊的女儿日后在黄家的地位撑上一回腰。

  送亲队伍启程,自南京出发,奔着杭州而去,再经杭州渡过钱塘江,直抵黄家在余姚的老家。

  一路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张,车驾的速度不慢,但是马车行在官道上,难免磕磕绊绊的,使得一向端庄自持的新娘子也很不舒服。

  “可惜了,南京环城轨道现在还没有计划呢,京杭轨道就更别提了。”

  陈文摇了摇头,也只得是吩咐王家的下人妥善照料,其他的他也是没什么办法。所幸一路上都有事先准备,倒也是安全、省事。不过行在路上,陈文却也冒出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担忧,唯恐会适得其反。奈何如今已经上了路,反倒是不便改换行程。

  马车一路前行,半个月后,送亲的队伍抵达余姚。王翊的女儿住进了王翊的旧宅,那里早已被余姚县衙妥善修整。而陈文则改住了驿站,一方面是避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与宁绍的熟识以及前来参加黄宗羲儿子婚礼的士绅交流。

  数日之后,婚期总算是到了正日子,黄家接亲,王翊的女儿才算是进了黄家的门。不过此前作为“娘家人”来送亲的陈文由于亲王的身份,也被黄宗羲请到了黄家观礼,同时也是作为这场婚姻的见证。

  “齐王殿下为报王忠烈公的知遇之恩,亲自护送忠烈公的遗女到余姚完婚,这份知恩图报,实在是天下楷模啊。”

  “谁说不是呢,当年杀害忠烈公的那个叛徒也是齐王殿下从万军从中生擒回来的。忠烈公的遗女也是女中豪杰,手刃杀父仇人,颇有古之遗风啊。”

  “是啊,那一日在下也是有幸观礼,忠烈公的遗女确有乃父之风,不让须眉。就是日后这黄家的家宅里面,嘿嘿,只怕是少不了毋鸡司晨了。”

  “噤声,人家家宅里的事情,你说这个干嘛。”

  行了礼,拜了天地,一对新人入了洞房。外间的酒宴正酣,陈文身份尊贵,坐在黄家的主席之上,与这几年都没有再见的黄宗羲正是比邻而坐。

  “得蒙齐王殿下亲自送亲,实乃我黄家的荣幸。便是完勋在九泉之下有知,想来也是能够含笑的了。”

  “若非是故王经略,我陈文只怕是早在永历四年就已经死在了四明山上,便是不提此事,梨洲先生当年也曾多番冒死赶往金华报之浙江虏师虚实,这一遭,也是应有之义,无需挂怀。”

  提及当年,二人不胜唏嘘。说起来,陈文与黄宗羲之间的关系很是复杂,当年在大兰山上,王翊的那一封书信让冯京第和黄宗羲认定了陈文是心向阉党的,后者还好,起码还涉及不到,前者则是费劲了心力,结果得来了一场惨败,就连黄宗羲也是万万没想到。

  后来随着陈文收复金华,鲁监国朝廷却是被清军赶出了浙江,黄宗羲便开始了奔波于南京、宁波以及金华这三点之间,将他得到一切情报都尽可能的送到陈文军前。

  那时候称得上是陈文与黄宗羲之间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候,黄宗羲甚至还替陈文向周家求亲,但是随着陈文对士绅态度的明朗化,陈、黄二人的关系急转直下,很快就降到了冰点,由此才有了黄宗羲复起大兰山的事情。

  奈何,复起大兰山惨遭清军突袭,险些连命都丧在了大兰山上,最后还是陈文亲自领兵救援,他们才能幸免于难。可是到了那个时候,双方的关系也不再是像从前那般对等,黄宗羲等人面对大败满洲八旗的陈文其心理上是处于严重的劣势的,便是转为合作态度其实也多是迫不得已。

  正是因为如此,黄宗羲这几年也是尽可能的不去见陈文,干脆在宁波著书讲学,但是家中经营的茶庄和工坊,也或多或少的与陈文有着关联,此番见了陈文也是颇有些尴尬。

  “前些日子,拜读梨洲先生关于田赋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的文章,余以为很有道理。”

  “辅仁过誉了。”

  陈文与黄宗羲相谈甚欢,甚至重新恢复了以表字相称的旧观,在座的众人互相对视了一眼,万泰也抓住了一个空子向黄宗羲使了一个颜色。然而,后者接到了暗示,却并没有立刻做出反应,反倒是沉思了片刻,才出口向陈文问道:“辅仁,”。。。


第一百零九章 黄宗羲

  重开科举?

  中国自古以来,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直到隋唐时才确立了一直延续到清末的科举制度。

  从隋唐至今,科举制度已有千年的历史,其间有过衰落,无论是唐末五代的武人乱政,还是暴元时针对三、四等汉人的种族歧视,都未有彻底的断绝科举制度的存在。其后的大一统王朝,无论是两宋,还是明清,都是科举制度大行其道的时代。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所谓的传统,更重要的还是科举制度比之此前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是有着先进性存在的,其中的公平性对于寒门士子而言乃是敞开了一扇大门,而非是原本那般全部掌控在世家大族的手里。

  不可否认,科举得中者,官绅富户家庭出身的是要占据多数,因为他们有着更多的资源,他们可以聘请名师,可以购置书籍,可以游学各地,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对知识的更好吸收,甚至还可以贿赂考官和获取试题,靠着作弊的手段来达成目的。但这并非是科举制度的错误,因为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无论换了什么制度,有权有势的人们总会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资源,而获取更多资源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是根本改变不了的。

  用后世的一句话说来,没有高考,你拿什么去和官二代、富二代比拼,同样的道理,没有科举,寒门士子又有什么资本去和官宦子弟,去和富人家的孩子挤那一条独木桥——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起码总比连一个机会都没有要强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取代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具有着跨时代的进步意义,甚至到了明朝末年依旧是如此。

  科举对于士人来说的意义毋庸置疑,无论是优免制度,还是作为步入官场的途径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此时此刻,随着黄宗羲把话挑明了,席上的众人无不是一脸期待的望向陈文。而陈文也很清楚,黄宗羲的这句话没有向永历朝廷发问,而是问向了他陈文,不仅仅是立场的试探,本身也是一种站队的表态,此间他们也正在用期寄的目光等待着预期的回报,哪怕只是口头上的承诺。

  “不瞒梨州先生,此事我在启程南下之前,与牧翁,与齐王府的高层官员都进行过讨论。计划是在北伐结束之后,说到底,未能全面收复失地,仅仅在江南半壁进行科举考试,名不正言不顺不说,对北方的士子也是不公平的。”

  “那些北方人不是都降了鞑子了吗?”

  陈文把话说得很明白,更是称得上合情合理,席上众人听了登时便是面露喜色。可也就在他们准备起身向陈文敬酒,进一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的时候,一声腹诽响起,席上当即就是一静。

  气氛有异,更是万泰请拉了一把,那人连忙起身告罪。这大喜的日子,陈文也没有怪罪,只是心中暗道明朝惯出来的这些士大夫身上的臭毛病看来一时半会儿也不是那么容易扳过来的,便继续与黄宗羲等人饮宴。

  陈文不喜欢明末的士绅,对那些自称遗民,但却鼓励后辈子侄入仕清廷的家伙心存不满;对那些口口声声是为国为民,实则为求扩大自身利益而酿成了如今悲剧的东林党充满着敌意;对那些不顾礼义廉耻,投身清廷的卖国求荣之辈更是深恶痛绝。

  然则,这却并不是堵死这条寒门士子的上进之途的理由。现在江浙明军控制区奉行的文官训练班体制其实同样是科举的一个变种,陈文无法确保如今靠着孙钰个人的操守才能实现的人尽其用的现状会不会随着人类正常的生理周期而遭到破坏,更不打算因为这等事情与儒家士人阶级决裂。更重要的是,他从来不认为科举是像后世所言的那般万恶,真正的毒瘤是八股取士,是考试的内容而非形式。

  科举传承千年,八股不过是明清才有的东西,此前在唐宋之时,考试的内容一直在变化——经义、诗赋、策论乃至是明算、明字、明法,其中也有很多具有实用性,完全不似八股那般将士人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框框之内。

  如今的文官训练班,教授的多是数算、刑名之类的科目,经义什么的反倒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是八股了。经过文官训练班考核合格的官员,先要到衙门里实习一段时间,有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缴纳一份合格的策论,到了地方上起码不至于被奸商、劣绅、刁民以及小吏蒙蔽太甚。而陈文打算的,正是通过修改考试内容来实现对儒家士人阶级的改造工作。

  “如果想要国足捧起大力神杯,其实办法很简单,只要在高考时加入一项足球的考试项目,三年之内,足球就得跟兵乓球一样被挂上国球的称号,外国人再也别指望什么冠军了。”

  同样的道理,改造明末士人的空谈成风,就要用考试的内容让他们徜徉在更具实用性的知识的海洋之中,知识浩如烟海,满脑子都在琢磨这些东西,也就没时间空谈了,现在江浙的那些醉心于杂志的士绅就是例子。

  想到了这句话,陈文的嘴角上撇过了一丝笑意,转瞬即逝。不过身份不同,此间虽是黄家迎娶新妇,但陈文却始终是席间的焦点,刚刚的那丝笑意被很多人捕捉到了,各有各的心思,其中最多的还是如万泰他们这些切实的听到陈文许诺会在北伐之后重开科举,就更是直接将这丝笑意解读为陈文为收取了士心而洋洋自得。这其中,唯有黄宗羲是个例外,因为他比在座的所有人都要更加了解陈文,仅此而已。

  酒宴结束,客人纷纷告辞,黄宗羲心有忧虑,便请了陈文稍坐,想要将这份忧虑确定或是说解除下来。

  一对新人那边已经就寝,就连听墙根的都已经早早散了。陈文来到黄宗羲的书房,随手翻看着黄宗羲正在写着的那部的草稿,直到黄宗羲把客人都送走了,才匆匆赶回,与陈文叙话。

  “实在抱歉,客人刚刚送走。”

  “无妨,梨洲先生的这部新作,我可是期待已久了,如今能够亲眼看见正本,也是一桩快事。”

  是黄宗羲思想的结晶,其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具有着启蒙意义。

  陈文早年时听说过的那个“黄宗羲定律”便是出自这部著作,只是让陈文有些意外的是,这部著作好像诞生得有些提前了,不知道是不是被江浙的新政刺激出来的。

  “这还只是初稿,而且也是刚刚有些想法,很多东西还不成熟,辅仁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但请直言。”

  黄宗羲的思想从后世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身处于这个时代,陈文却并不看好其现实价值。别的不说,如果黄宗羲的思想得以成真,那么受益的绝不会是普通百姓,而是他所代表的儒家士人阶级——以着明末士绅的风气,以及整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只会对国家造成更大的危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