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工程师-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土井利胜摇头说道:“我们也希望打倒李植,但幕府最多出售三万把铁炮给你们!希望你们武运昌隆,真的能打败李植。”

  ####

  津国公府三殿内,李植听着韩金信的报告,沉吟不语。

  韩金信拱手说道:“国公爷,此番整个江南的士人齐上阵,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打造的这江北二镇不可小视。这些官员士绅们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几百门大炮,在扬州城北日日操练,炮声远传数里。”

  李植点了点头,问道:“这些官绅搞来了多少大炮?”

  韩金信说道:“起码有二百多门,具体数字臣下也搞不清楚。”

  “是什么炮?”

  “据线人说那大炮炮身很长,是青铜铸造的。大炮抛射能打十里,被江南的士绅奉为宝贝。”

  李植冷哼了一声,说道:“能打这么远,这一定是一种欧洲的长炮。能在远东一次为江北二镇装备二百门以上长炮的势力,一定是荷兰人了。这些红毛不甘心失败。”

  荷兰人此时正处于鼎盛时代,在全球有一万五千艘商船,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虽然台湾的据点被李植拔掉了,但荷兰人从其他地区运几百门大炮到东亚来的能力还是有的。

  也只有荷兰人有这样的决心运输几百门大炮来和李植为难。

  韩金信担心地说道:“国公爷,我们这次征讨鞑子,是上奏到朝廷世人皆知的。如果我们大军北上的时候士绅的江北二镇攻打山东和天津,恐怕会给我们制造极大的麻烦。”

第六百三十九章 瞄准镜

  李植看着三殿的门口,冷哼了一声。

  “如果江南的屑小敢趁乱挑战本公,本公就率领虎贲军打到苏州去,将钱谦益从绛云楼里抓出来枪毙!”

  韩金信赶紧拱手说道:“国公英武!在国公面前,钱谦益之流仿如跳梁小丑,不堪一击。”

  李植笑了笑,没有说话。沉默了好久,李植突然一挥手,说道:“我这几天弄出一种新式步枪,韩金信你来看看。”

  韩金信当即答应,随着李植骑马出了国公府,到了郊外的大校场。

  李植很重视新武器的保密工作,让亲卫守住校场的各个方位,才从马鞍下面取出一把步枪出来。

  “韩金信,你看看这把枪。”

  韩金信拿着步枪左看右看,说道:“国公爷,这是一把标准步枪,上面。。。”韩金信注意到了步枪上面的瞄准镜,拿眼睛抵着瞄准镜看了看,说道:“上面有个望远镜。望远镜里有一个红点。”

  韩金信把脸面从瞄准镜前收起,转头问道:“国公爷,在步枪上装一个望远镜是做什么用的?”

  李植笑了笑,说道:“韩金信你看不出来?这叫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可以代替准星和照门帮助瞄准。”

  李植拿起那把步枪,对着瞄准镜瞄了瞄,说道:“这个瞄准镜可以放大四倍的目标,可以帮助射手轻松瞄准四百米外的目标。就算是个眼花的,也能将这个红点对准目标。”

  李植挥了挥手,两个亲卫举着一个靶子跑到了四百米外,把靶子插进了地面里。

  李植熟练地给步枪装药上膛,装好了发射药。然后他举起了步枪,在瞄准镜里对准了那个人形靶,屏息静气一秒,啪一声射出了子弹。

  四百米外的人形靶子应声而倒。

  从韩金信的角度看过去,四百米外的人形靶子只有一个圆点大。韩金信看着那距离遥远的靶子被击中了,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远处的亲卫举起了靶子,骑马将靶子送了过来。李植兴致盎然地接过靶子看了看,笑道:“打了个五环。”

  韩金信有些不敢相信地凑过来看了看,说道:“国公圣明!这岂不是一下子把步枪的射程提高一倍。”

  李植笑道:“也不能这么说。这磨制玻璃透镜的匠人可不好找,我把天津和山东的磨玉匠人全部找来了,也只搜集了一百八十多人,这些人一个月只能磨出二千六百多个瞄准镜的镜片。如今磨镜片全靠手工匠人的技艺,没法将这种瞄准镜式步枪普遍装备。”

  韩金信看了看李植手上的步枪,点了点头。

  李植说道:“不过我们可以在虎贲军里装备几千‘神枪手’。这些神枪手从射击能手中选拔,装备这种有瞄准镜的步枪。”

  “打仗时候,这些神枪手专门瞄准敌人的军官打,可以瘫痪敌人的指挥。”

  韩金信猛地跪伏在地上,大声喊道:“国公爷圣明,有此武器襄助,国公爷取得辽东易如反掌耳!”

  ####

  清宁宫里,多尔衮看着屋顶上镶嵌着的龙纹五彩琉璃,吸了口气。

  如今的多尔衮已经不是往日的睿亲王,而是满清至高无上的皇帝。

  然而这个皇位并未能给多尔衮挥斥方遒的快感。这些天,多尔衮始终有一种时日无多的感觉。

  多尔衮这种坐立不安的感觉来自李植。自从得知李植上奏明国皇帝要远征辽东以后,多尔衮就高度紧张。他朝关内加派了斥候,不放过任何一个新消息。

  开始时候多尔衮还觉得大清对上李植有一战之力,李植毕竟只有两万人。大清若是总动员,尚有十余万可战之兵。而且明国的官场暮气沉沉,仇恨李植的人太多了。李植想要成事,会遇到无数的阻力。

  那时关宁军攻击李植,大清兵不血刃占领辽西走廊,多尔衮还着实兴奋过一段时间。

  然而没想到李植在明国内部左突右杀,愣是把这些阻碍他的人物全解决了。李植在山东杀士绅,在陕西杀晋商,杀得人头滚滚,不知道抄查了多少银子。这些本该阻碍李植的力量反而给李植送去了无数的银子,让李植不断扩军。

  李植的虎贲军先是扩张到三万人,然后扩大到六万人,多尔衮每次听到虎贲军扩军的消息,都是从头凉到脚,仿佛被人浇了一桶冰水似的。

  当初皇兄皇太极派五万铁骑尚不能冲破李植的一万多人,虎贲军的可怕战斗力令多尔衮记忆犹新。如今李植的人马扩张到六万人,大清拿什么能拦得住虎贲军?

  李植仿佛是星宿下凡,有无数的新点子新想法,不断强大。而大清却没有那么多昂首前进的科技,只能日复一日重复过去的老路。多尔衮登基以来,虽然也尝试通过晋商购买红夷大炮,并在辽阳开模铸炮,但忙了一年多,多尔衮也只得了六十多门红夷大炮。

  多尔衮知道,比起李植动辄几百门的炮队,自己的这些火炮根本不够塞牙缝的。

  天气渐渐温暖起来了,想来要不了多久,李植的北伐军就要攻到满洲来了。

  多尔衮想着想着,叹了一口气。

  多尔衮渐渐低下了脑袋,看了看内院大学士范文程,这个在努尔哈赤时代就投奔后金的汉族儒生。

  那时候因为范文程是个秀才,受到努尔哈赤的另眼相待,如今范文程已经是大清汉官之首。

  “范文程,最近有不少汉人包衣逃亡。你有没有想过逃离我满清,到明国去隐姓埋名做一个普通人。”

  范文程看了看多尔衮的脸色,拱手说道:“皇上,从天命三年投奔先帝以来,范文程的命运就和大清绑在了一起。大清兴,范文程荣,大清衰,范文程便是死。如何有逃亡关内的想法?范文程此生要做的,就是为大清的兴盛尽绵薄之力,证明自己投奔先帝的决定是正确的。”

  多尔衮笑了笑,说道:“我听说阿济格强夺你的妻子,这件事情后来怎么办了?”

  范文程说道:“经过臣大义凛然的质问,英亲王已经把臣下的妻子退还给了臣下。”

  多尔衮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范文程身上却有无穷的干劲,他站起来大声说道:“皇上,臣以为,如今我大清面临李植的挑战,正该向南和明国的士绅联合,共同对付李植!”

第六百四十章 文明


  多尔衮沉吟片刻,说道:“然而在汉人眼里我大清是夷狄,汉人恨不得剥我皮食我肉,如何会和我等联合?”

  范文程一甩衣襟,正色说道:“非也。 更新最快虽然我女真人和明人有所区别,但这并不是重点。也许在平头百姓那里,可以能会有一些夷狄之辨,心理上有一些仇恨。然而这些平头百姓日日为三餐劳碌,朝不保夕,即便心里不舒服,又能如何?”

  “这些百姓们只要离开土地半个月,庄稼就会荒芜就吃不上饭。他们的意见和态度,并不重要。”

  “明国的财富,是由士绅掌握的。明国整个国家,是由士绅管理的。只要士绅们认可我们,我们就可以轻松的联合他们。”

  多尔衮看了看范文程,没有说话。

  范文程说道:“表面上,明国的士绅们高举道德,言必称忠孝仁义。但是实际上,士绅日复一日蚕食国家的基层和中枢,在地方上不纳田赋,逃税,还接受小农投奔。利用士绅的身份欺男霸女。在中央控制官场,通过群体的压力不断逼迫明国皇帝后退,基本上控制了大明的官场。”

  “实际上,明国的文官和士绅们所需要的,唯有利益二字。”

  “现在关键的,就是摆明我大清的态度,让士绅明白,我大清是和士绅们互利的。”

  范文程看了看多尔衮的脸色,见多尔衮认真在听自己的话,心里一喜。他一拱手,说道:“皇上,如今明国的士绅在江南设立江北二镇。江南一带的士绅,南京的官员,已经基本上不听明国皇帝的指挥,日夜为江北二镇奔波。”

  “南方的士绅们之所以这样,是对明国的天子极度失望,只能甩开膀子单干了。明国的皇帝这些年十分支持李植。这几年李植在山东和天津大开杀戒屠戮士绅,皇帝却始终没有惩罚李植,甚至还按照李植的要求杀了不少东林党大臣。已经引起士绅的愤怒。”

  “然而因为李植支持皇权,明国的皇帝腰杆又硬了几分,不按照明国文官和士绅的要求行事。明国的士绅实际上已经对皇帝和李植极为愤懑。无论是南方北方,士绅都是怨声载道。”

  “只要我大清站出来声明,说明我们保护明国士绅的利益。明国的士绅就会像百鸟朝凤一样倒向我们,以最大的可能配合我们。只要我们让明国士绅信任,别说联合他们对抗李植,恐怕便是我们入主中原,他们也是十二分欢迎。”

  多尔衮看着侃侃而谈的范文程,有些感触。

  皇太极时代皇帝重用汉人,多尔衮还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汉人官吏威胁了满洲贵族对满清的绝对领导权。然而自己当了皇帝以后,多尔衮才发现汉人确实有不同于满洲贵族的手段比如这联合汉人士绅的法子,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就绝对想不出。

  多尔衮敲了敲桌子,问道:“那么要怎样才能让明国士绅信任我们,认为我们符合他们的利益呢?”

  范文程跪在了地上,大声说道:“臣以为,要让明国士绅信任我大清,需要两策:一曰定科举,一曰免税赋。”

  “科举制度在文皇帝时候已经有过,但举办时间不定,让人感觉不可靠。皇上如今要让明国士绅放心,便要定下三年一试的规矩。”

  “同时,我大清要向外宣布免除有功名士人的田赋徭役。只要定下这一条,则江南的明国士绅一定会十二分支持我大清。”

  “只要定下这两条国策,则江南的士人一定会在李植攻打我们时候发兵攻击李植的后路。”

  多尔衮琢磨着范文程的话,想了好久。

  “定此二策,明国的士人就会发兵支援我们?”

  “一定会。”

  多尔衮想了想,吸了口气:“好,就按你说的,定科举,免税赋。”

  “同时派使者到明国南京去,和明国的文官们宣传我们的新国策。请他们在关键时刻攻打李植。”

  ####

  钱谦益、史可法和张慎言等人坐在绛云楼中,面对着满清派来的使者。

  那使者是个正白旗的甲喇章京,叫作跌作,带着一个翻译。钱谦益和这个跌作说话都要通过翻译,十分的不方便。但即便是如此,满清使者带来的讯息仍然令钱谦益眼前一亮。

  不仅是钱谦益眼前一亮,听到清国明文规定士人免税赋,堂屋里的其他几名官员和名士都是十分激动,忍不住交头接耳起来。

  钱谦益笑着看着跌作,说道:“这么说,清国的皇帝是愿意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了!”

  满清的使者还没有回答,张慎言就哈哈大笑,说道:“清国皇帝的做法,顺天应人。大明尚没有明文规定士绅可以全免田赋徭役,而清国明文做此规定。这是尊重衣冠,复兴文化。”顿了顿,张慎言大声说道:“若是像天津的李植那样屠戮士人,作践经卷,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

  那个跌作听翻译说了一通,这才朝钱谦益说道:“所以我大清希望明国的士人们明辨是非,在李植攻打我大清时候从后方攻击李植。我大清有十几万兵马,江北二镇有八万兵马,合起来二十多万人,可以打败李植。”

  钱谦益哈哈一笑,正要说话,却听到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大声说道:“不可!”

  史可法站了起来,说道:“我们士人和李植斗争,是我们大明内部的事情,岂能把觊觎华夏的蛮夷扯进来?鞑子杀了多少汉人?若是我们联合鞑子攻击李植,那我们和卖国奸人有什么区别?”

  张慎言眼睛一瞪,喝道:“史可法,你没听这使者说了么?清国也有科举,还给士人免赋,这还能称为蛮夷鞑子么?我看这比我大明还要文明。”

  钱谦益也站起来说道:“宪之,事急从权。我看清国尊重士人敬仰文化,也是一个开化的国家,不能简单以蛮夷视之。”

  史可法看了看屋内的其他人,见几个官员士绅都不支持自己的观点,脸上一沉。

  他一甩衣袖,大步走出了堂屋。

  其他的士绅看见史可法的激烈态度,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也有一个文官觉得不能和鞑子联合起来做奸人。但其他几个人态度都和史可法不一样,很快就镇压了怀不同意见的这一个文官,最后屋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