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泽州刺史是李密的心腹大将王伯当,他与李隐也算是老朋友了,当年李隐为瓦岗寨十头领的时候,王伯当也已在瓦岗寨,两人虽未深交,但关系也并不算差。

    因为兵力不多,所以王伯当将泽州其余城池的兵力,全都集中在了泽州治所晋城,打算死守晋城。

    李隐兵围晋城后,让人在城下喊话,劝王伯当主动献城投降。李隐原本是有心想与王伯当叙叙旧的,但想起了王伯当“百步穿杨”的美誉,这才打消了那个念头。

    劝降之人在城下喊得嗓子都快干了,王伯当却未现身,李隐知道王伯当这是铁了心要一直追随李密,便不再多言,立即下令全军开始攻城。

    双方交战数个时辰,在各种精良攻城器械的配合下,唐军几度就要攻占晋城的城墙,在王伯当亲自带领人马拼杀下,才勉强抱住城池未时。

    黄昏之时,李隐下令鸣金收兵,晋城算是暂时保住了,然而任谁都看得出,面对大唐精锐的进攻,这座泽州要地的已是岌岌可危,王伯当要想守住晋城,可谓难上加难。

    无论是潞州还是泽州,为李密所占据的时间并不长,人心未尚未归附,大部分的百姓这时仍是以大唐子民自居的,当他们听闻晋王李隐带兵来收复晋城的时候,人人都是大为高兴。

    当晚,晋城小吏李高任等人,带领数百名普通百姓于三更时分突然发难,杀死了防守北门的士兵,将北门打开以迎唐军。

    李高任夺城门前,并未与李隐取得联系,当他夺得北门派人通知李隐的时候,李隐身边的将领还以为是王伯当的什么阴谋。

    不过李隐当机立断,亲率骑兵疾驰晋城北门,然后让苏定方等将领率步兵随后跟上。

    李隐很快率领骑兵到达晋城北门,其时王伯当的士兵已开始疯狂反扑,欲重新夺回城门,李高任等人武器简陋,许多百姓手上拿的,都是菜刀、锄头、木棍,所以在王伯当士兵的反扑之下,只不多时已是死伤大半,不过仍死死的以生命护着城门,终于将李隐给等来了。若是李隐稍有迟疑的话,这五百百姓的血只怕就要白流了。

    骑兵如洪流般冲入了城中,将那些之前屠杀百姓的那些士兵踏成了肉泥,然后四散冲杀,王伯当军纷纷溃逃,不再抵抗。

    在刺史府中的王伯当,在得知北门已失后,大为懊恼,一度组织士兵反攻,但在后来唐军步卒也入了城后,才无奈的带着残部从南门逃出了城,晋城遂被唐军所攻占。

    晋城既定,泽州其余的城池也随之纷纷向李隐献降,被李密趁乱所占的两州之地,于是全部被李隐所收复。

    大军在晋城休整了五日,之后继续南下,直往李密的老巢河内郡而去,李隐这是打算趁胜追击,将李密给连根拔起了。

    但这时房玄龄却向李隐劝道:“李密留之,对晋王有用,不如夺河内要地而返。”

    按照之前房玄龄等人与李隐的定计,是养寇以镇河东,李密若是彻底被消灭了,那河东地区最大的寇可就没了,这与原定的计划相左,所以房玄龄才出言劝谏。

    李隐听后,沉默不语,许久好才说自己会再考虑考虑的,房玄龄无奈,只得退了下去,很是想不通李隐对李密的恨意为何如此之大。

    李隐虽未做出决定要不要将李密消灭,然而当他率大军到达位于河内郡北部的天井关之时,却忽然传来了惊人的消息,李密竟率兵五千,放弃了自己的老巢河内郡,奔逃河北,投靠窦建德去了!

    这个消息传来后,无论是李隐还是其他的将领,都是感到大为诧异,谁也没曾想到李密竟会做出这样壮士断腕的决定。

    李密之所以做出如此决定,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

    刘武周既败,河东局势渐趋稳定,他李密若想再图谋河东之地,已然是没多大可能。李隐攻潞州、泽州,兵锋甚强,出兵以来,仅仅用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已打到了河内附近,其势难挡。

    河内郡北有太行天险,天井关也是天下雄关之一,确实较为容易防守,然而李密知道李隐用兵,向来的正诡相辅自是不会规规矩矩的只攻打关城,是否能守住河内郡,李密并无太大的信心。

    在这时,李密听闻窦建德在攻打幽州罗艺时,又遭遇了败仗,实力稍损,于是顿时就起了别的心思。

    河东既不可谋,何不谋河北?

    一想到这点后,李密原本有些黯然的心便立即再次火热起来。

    河北可是个好地方,无论是物产,或是人口、地形,都足以成为争霸天下的基础,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正是凭着河北之地,扫平**,一统天下的!

    再三考虑之后,李密这才毅然的做出了撤离河内郡的决定,带着仅存的五千精锐,投奔窦建德而去了。

    李密知道凭着自己现在的实力,是无法用强硬的手段抢得河北的,所以便打算在投靠窦建德后,再对河北徐徐图之……

    李密既已主动放弃河内郡,河内郡的豪强至天井关迎接唐军,李隐这下是想不攻占河内,也是不行了,于是挥兵南下,顺顺利利的接管了毫无抵抗能力的河内郡。

    赶走了李密,得到了河内郡,这个结果其实也挺好,虽是少了个河东大寇,但河内郡的南面便是河南,乃王世充的地盘,而为王世充无疑的大唐接下来要对付的最主要的敌人之一。

    所以李隐虽少了个对付李密的理由,却有了对付王世充的理由,也是可以继续带兵在外的。


………………………………

第247章 尉迟恭VS李元吉

    窦建德在九月末的时候,再次发兵攻打幽州罗艺。

    幽州对河北全境而言,地势居高临下,地形险要,多易守难攻的战略要点,实乃河北的屏障。

    在原本的历史上,五代十国之时,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之后,为了向强大的契丹求援,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致使中原从此赤果果的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再不得安宁……

    那幽云十六州中,有七州便是处于现在罗艺、高开道所控制的地盘之内,所以对欲占据河北,南争中原的窦建德而言,罗艺、高开道都他是势在必得的,这便是他数次亲自带兵北征的原因。

    当窦建德再次包围蓟城后,猛攻了月余,未能攻克,蓟城是河北最为坚固的城池,十分不宜攻打。

    不过若是让窦建德一直这样有条不紊的进攻下去,蓟城就算再坚固,也会迟早被他攻下。

    于是罗艺向高开道告急求援,阐明唇亡齿寒之理,这时高开道是向窦建德称了臣的,但他在思考良久后,最终决定亲率数千精骑救幽州。

    窦建德因军队疲惫,在闻高开道带兵来援后,便下令撤离了幽州,高开道于是再次随罗艺派遣使者降唐。

    十一月二十五日,唐任命高开道为蔚州总管,赐他姓李,封为北平郡王。

    高开道的面颊上有一枚箭头,找来郎中,让他拔去箭头,郎中道:“箭头太深,没法拔。”高开道一生气,杀了那郎中,之后另外又找来一位郎中,问了同样的问题后,郎中回答:“要拔箭头恐怕很痛。”

    高开道又杀了这位郎中。

    第三次找来一位郎中,这个郎中听闻了前两个同行的事迹,不敢多言,直接道:“有办法拔。”

    于是他凿了高开道的颊骨,钉入楔子,骨头裂开一寸多的缝,到底取出了箭头;手术时高开道依然打着节拍地欣赏奏乐舞蹈,脸不改色,众人听后都大为佩服。

    窦建德从幽州返回后,得知了李密前来投靠自己,感到大为高兴。李密以前可是他窦建德依附过的人物,没想到现在却来投靠了他,这顿时让窦建德不由的感到大为畅怀。

    ……

    十二月末,李渊分别下诏与李隐和李世民,让他们尽快返回长安,一来接受封赏,二则是共度除夕,再则商议来年的作战方略。

    李隐与房玄龄等商议之后,决定不再找借口推辞,将大军托付给李世绩和苏定方统辖,然后带着罗士信、程咬金和尉迟敬德等人往长安而去。

    大唐来年的作战目标,定是中原的王世充,李隐既已屯兵河内,又仍为并州总管,对付王世充怎么着也应该是少不了他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这已是李渊第二次下诏让李隐回长安,且理由充分,李隐如果再拒绝的话,不太合适。

    李隐和李世民相隔不到一天先后到了长安,李渊都下令让官员至得胜门恭候两人的返回。

    当李隐与众官员寒暄过后,忽有人阴阳怪气的道:“二兄一出马,河东便被平定了,真是让人钦佩啊!”

    如此这样对李隐说话的,全天下除了齐王李元吉,不会再有别人。话音落下后,只见李元吉骑着匹高头大马,出现在了李隐的面前。

    李隐哼了一声,“若不是你在晋阳胡作非为,河东局势何至于糜烂到要我挂帅出征的境地?我此次返回长安,定要向父皇面前参你一本,非要让他好好治你的罪不可!”

    李元吉听后,脸色变得十分的难看,他万没想到,李隐竟会在众官员面前,如此不留情面的数落他。

    李元吉气呼呼的道:“我有没有罪,自有父皇定夺,可不由你说了算!”

    接着,李元吉不待李隐再说其他,便看着李隐身后的尉迟敬德道:“你就是原来刘武周的那个手下尉迟恭?”

    尉迟敬德拱手行礼道:“末将正是,不知齐王有什么见教?”

    李元吉道:“本王听说你极善于马上避让长矛,而本王又被誉为唐军中使长矛的第一人,你我不如较量较量,看看到底谁更厉害吧!”

    尉迟敬德确实是以善于避让长矛,而称雄于军中,每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敌人密集的长矛刺来,却始终伤不了他,他还能夺取敌人长矛回刺过去。

    而李元吉又颇以擅长骑马使长矛自负,当尉迟敬德归附李隐的消息传来长安后,常有好事者怂恿李元吉与尉迟敬德斗一斗,看看到底是他这个擅长使长矛的人厉害,还是擅长夺长矛的尉迟敬德厉害。

    李元吉为了面子,对于那些好事者的怂恿早早就答应了下来,说只要尉迟敬德来长安,他定会与之一决高下,将尉迟敬德打败!

    如能将尉迟敬德打败,既能大长他李元吉的面子,又能折李隐的威风,对李元吉可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他才会在李隐等人刚到长安后,便迫不及待的来这寻战了。

    尉迟敬德道:“武器无眼,齐王身份尊贵,末将不敢与你比试。”

    李元吉不耐的道:“你我各自去掉矛头相互较量便是,你现在也算得上是晋王府中的有数人物了,怎么做事如此婆婆妈妈?”

    尉迟敬德将目光看向了李隐,请求他的指示,见到李隐向了他点了点头后,才抱拳道:“敬德自当去矛头,齐王却不必去。”

    李元吉听到尉迟敬德如此看不起自己,心中暗恨,遂不多言,立即以未去矛头的长矛向尉迟敬德的要害之处刺去。

    这时,附近的百姓听说李元吉要与晋王李隐的帐下大将较量武艺后,都齐齐的围了过来,李元吉到了长安后,虽不敢像在晋阳时那样放肆,但坏事也做了不少,所以长安百姓都是对他毫无好感,这时的心中都是希望晋王的手下能给他一个教训。

    尉迟敬德从容不迫的在马上翻飞避闪,李元吉一连刺出了四十多次,每次都是直往尉迟敬德的要害刺去,但却连尉迟敬德的衣服也没摸到。


………………………………

第248章 除夕比斗

    李元吉又与尉迟敬德交手了许久后,手中的长矛仍是一点都没碰到尉迟敬德,李隐向尉迟敬德问道:“避矛和夺矛哪个更难一些?”

    尉迟敬德在马上一边躲闪着李元吉的进攻,一边脸不改色的回答道:“夺矛更难一些。”

    李隐道:“那敬德不妨夺下齐王手中之矛来,让大家见识一下?”

    尉迟敬德道:“末将谨遵晋王之令!”

    尉迟敬德说着便将手中的武器扔到了地上,待李元吉再次以长矛猛的向他刺来的时候,他不避不闪,双手向前迅速探出,众人只觉眼前一花,便见李元吉的长矛已到了尉迟敬德的手上。

    李元吉顿时恼羞成怒,立即叫尉迟敬德将长矛还回给他,然后手持长矛跳上马,接着突然出手,以长矛往尉迟敬德的心脏刺去,但却被警惕心强的尉迟敬德给躲开了,且长矛再一次被他夺走。

    李元吉仍不甘心,又要回长矛与尉迟敬德交战,但没过多久,长矛又被夺走,连接三次长矛被夺走,李元吉已的脸上无光之极,且四周百姓的喝彩之声,更是使得他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李元吉内心深以为耻且恼怒不已,但嘴上赞叹了尉迟敬德几句,然后便匆匆骑着马灰溜溜的离开了。

    四周的百姓见李元吉吃了大亏,心中都十分高兴,口中都对尉迟敬德与李隐都大肆称赞不已。

    李隐入了城后,按制先入宫觐见李渊,李隐与李渊在殿中见过面后,亲切的交谈起来,主要还是李隐详细的向李渊禀报平刘武周的全过程,虽然他说的,基本都在之前的奏报中向李渊禀明过。

    交谈了许久后,李渊忽然沉吟了一会,然后脸带笑意的向李隐道:“河东既已重归大唐疆土,朕不如就让皇儿永镇河东,为我大唐看守此要地,你看如何?”

    李隐听后,心中莫名的升起一股寒意,不过脸上没露出任何异常,神情恭敬的道:“现在河东仍不稳定,父皇让儿臣出镇河东,儿臣自是义不容辞,不过将来若是天下大定,到了放马南山之时,儿臣还是希望能回到长安,与家人待在一起,所以‘永镇’二字还是免了罢。”

    李渊听后,微微的点了点头,似是对李隐的回答感到比较满意,他又继续向李隐问道:“那皇儿以为,到了放马南山之时,河东该如何管理才比较好?”

    李隐道:“依儿臣愚见,无非是将权力过重的总管之制废除,然后再派贤明的大臣出任刺史,具体该如何,儿臣也没多少头绪,朝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