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建设盛唐-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果打扮得太好,那不是来拉仇恨么。但是太不显眼也不行,有金黄色伞盖给太平公主遮挡太阳,让大家知道,“哎,这是谁啊?”“太平公主殿下,她也给她阿郎送行!”

    以太平公主的身份,站在皇帝身边给韦晞送行全无压力,但韦晞有意让她出来做秀,这样一来,大伙儿就知道家也出动军人为国效力。

    不止是他,凡是勋贵大臣家中有子弟出战的,统统也是街头送行,亮相给民众看,以此营造出全民皆兵同仇敌忾的场景。

    经过南市,那里的富商大贾早就有备,事先搭棚,写着某某某商行、某某某祝我军大胜归来的字样,准备了红色的“得胜包”,里面有茶叶、牛肉干(都是韦氏商行出品,韦晞大赚一票)、各种药品、火石、铅笔本等合用的食品和物件,贴了个红红的“胜”字,十分喜庆。

    过来的军士们每人塞一个,喜气洋洋,搞得队列凌乱,军官亦不管。

    因着上次京城杀突厥人之事,富商们尤其是胡商如惊弓之鸟,对于军队的赞助那是不遗余力,竭力巴结讨好,倒是便宜了普通军士。

    离开洛阳,径投郑州,那里新建好的黄河大桥。

    桥长达到了恐怖的十五里,水泥钢筋结构,底部基础雄厚,若没有倾国之力,真是无法完成。

    很长、很阔、很壮观!

    底下的黄河水滔滔,一桥飞架南北。

    新建好的黄河大桥已经成为了大唐的门面,任何有点影响力的歪果仁到访,都会安排他们路过此桥,以便让他们体会大唐帝国的伟大之处。

    许多胡人,见过大桥,会生出一种膜拜之心,他们做梦不能想象会有这么壮阔的大桥!

    部队络绎不绝,如同长龙,前不见后不见尾。

    接到的军令是打乱步子,乱步过桥,莫名其妙的将令,但听是大将军的命令以后大队军队过任何桥梁时都得这么做,

    过了大桥一路往北,道路很好走,沿途官府安排食宿丰富,肉食不少,皆有热水供应。

    只是出征确实消耗体力、大伙儿都是风餐露宿、多是步行。

    打仗的马匹金贵,普通骑兵都舍不得骑,行李用驴骡来托。

    行程也忒够无味,当时的山地丘陵多,反正入目处都是一片绿,看多了就厌了。

    到得朔州地界,骑兵部队徒地阔绰起来,大量的马匹集结,开始分配给骑兵,每个骑兵多则四马,少则二马。

    膘肥马壮,结实耐骑,

    现在是春夏之交,本来冬过来的马普遍马瘦,春才刚刚草长,马匹往往瘦而无膘。

    但输送来的马匹都很结实,这就是有组织豢养的好处了,都是从陇右、河西一带养马地调来的,它们有豆子可吃,自然就不会掉膘。

    均打上了马蹄铁,也经过了教导,骑兵们欣喜地领新马,就象过节一般。

    马匹有了新主人,虽然有点认生,但骑兵们普遍懂得训马,很快就把马儿弄得服贴,当然也有些笨蛋,摆平不了新领的马匹,马与人象斗鸡般对峙,给同僚哄笑不止。

    今时不同往日,往日出兵打仗,哪怕是禁军也只有一匹马,顶多随伤亡随补马,而一些地方的骑兵打没了马只能当步兵,除非是很能战的部队才可能补马。

    现在嘛,一般骑兵都有两马。

    当然这么奢侈的后果是骑兵只得十二万,其它的都是步兵,而胡族自己养马,后勤压力,上阵都是骑兵。

    出了朔州,游骑放出百里外,警惕突厥人。

    与朝廷的通讯都有,送来的都千篇一律:我军进至某地,没有战斗。

    三十万大军浩荡前进,进抵目的地,上报开始筑起受降城,报告都没有任何战斗,哪怕是十人以上的都没有,简直有如郊游般。

    突厥人竟然可耻地避而不战,望风逃遁!

 第五七一节 突厥人跑路

    “大唐以驸马都尉、征夷大将军大将军韦晞为主帅。

    率领的将领有王孝杰、契苾明、程务挺、杨成献、程伯喜。

    起马步军三十余万众,支前民工达五十万,声势浩大!”

    “情况就是这样了,你们怎么办!”金帐内,斥侯官介绍完到来的唐军情况后,可汗阿史那骨笃禄环顾四周,询问大家道。

    一片寂静,哪怕是再狂妄的蕃将也噤若寒蝉,谁也不敢逞能,万一守不住嘴嚷嚷起来,给可汗来个“甚好,你去当先锋。”那就进退两难了。

    人的名字树的影,那韦晞虽没与突厥人干过仗,但吐蕃人给他干没了,不妨害突厥人用他的名字去吓自家孩子不得啼哭。

    程务挺也是好手一把,打得突厥人狼狈不堪,见了就跑。

    而且,唐军的马匹,他的膘肥体壮,而本军马匹都是瘦瘦的,明摆着就是来欺负突厥人。

    突厥人散养马匹,固然方便,但春瘦避免不了,他们可没有唐军这样的农业生产力,中原王朝用粮食喂马,奢侈到用豆子喂马不掉膘!(因此胡人往往是秋高气爽马匹吃了一夏草有膘了才来大举南侵,否则没膘的马跑起来跑不动且不算,长途容易挂掉)

    打是打不过,逃跑轻则被人笑,重则给可汗拖出去打皮鞭岂不危哉。

    胡人直率,王弟阿史那默啜干脆利落地道:“没法打!跑吧!”

    正合大家心意,全票通过!

    我们胡人耶,打不过就跑乃是性,我们做乌龟,就做乌龟咋地。

    人至贱则无敌,唐军前出,沿着黄河北岸走,一地开阔,骑兵跑起来很舒服,但心情却是郁闷……………没个开糊。

    得,前面来了一队的突厥人,大队部族,好多人怕不有二千之众!

    大家眼睛暴亮,旋即熄火似的暗淡下来。

    那些突厥人,有唐军持节打旗前导,应该是来投奔唐军的部族,打不得。

    他们没有猜错,突厥人与“中国”汉人恩怨纠缠了上百年,固然有许多坚定的反唐分子,但也有不少的唐粉,此时唐军大进,有部族心思活动,径来投效。

    来之前,与唐军接洽人员商讨过,唐军今时不是往日,不再是自治,而是实际归顺,彻底汉化:用汉文、起汉名、穿汉衣、习汉俗、信佛教等等。

    归顺之后,一切按唐人待遇,一视同仁,该分田纳税什么的,都要做,当然官府会给补助和教导,以便让新入的部族融入大唐。

    至于头人,看人数多少,可以授官,有更高的奖励。

    但有一条,用过唐人的钱,以后再反,绝不接受,唯死而已,别把唐人当凯子,现在管事的可是韦大将军!

    韦晞做事很稳妥,专门成立了“安置办”(/朝特色),规格很高,归参谋长姜咨直管,钱款人员都不成问题,从扫盲教书先生到和尚一应俱全,提供一条龙服务。

    那个部族的汉化程度较高,头人和有点身份的都会汉话(但不会写),听过宣传,条件宽大,可以接受,因此整个部族都来投奔。

    作为头一个来投的部族,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参谋长姜咨亲自去看情况(不用他办理接待),与那个部族的头人谈话,得到了一些信息,遂回中军与韦晞商量。

    “突厥人都跑了,王廷牙帐移到了杭爱山(往北走的蒙古地界,距离黄河大几字形上千里地),一起跑的,至少有二十万人马。”

    姜咨强调道“一起跑的”。

    韦晞立即明白是什么意思,人有伤虎意,虎有食人心,突厥人只是示弱,但在集结军队,跑了有二十万,很可能继续集结有三十万控弦也不出奇,毕竟他们全民皆兵。

    要是唐军远出,那形势倒转,对方以逸待劳,与唐军打上一仗,胜负两。

    胜,唐军可能是惨胜。

    败,韦晞的不败光环被打破,重挫唐军士气。

    想不想试试汉朝霍骠骑到杭爱山故事?“不管,先按计划把城修筑起来。”韦晞淡定地道。

    大军沿黄河北岸走,姜咨不断派出游骑兵侦察,知道前方三百里的宽大正面上均无突厥人,于是作出调度,大部分步兵不再推进,只用上五万人和一万工程兵,大部分的步兵基本上停止在朔州代州不再前行。

    骑兵十二万则尽皆出动,还有十万支前民夫,如此倒是省下了大量的银子。

    省下银子并不能让洛阳方面满意,一夜之间,官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风言风语。

    “这是去打突厥么,来武装大游行有意思吗?浪费国家钱粮!”

    “好大喜功,以此加强自己威望,若有不臣之心,大家悔之晚矣!”

    当然也有人给韦晞撑腰的:“我军威风,曾几何时,突厥人想来就来想打就打,但现在怕了我们,而且我们筑城顺利,达到了目的。”

    武则很沉着,什么人坏话只是个听,不干涉前线事务。

    唐军三部很顺利地进抵各自地域,立即开始筑起受降城。

    一般地,城寨周长达到千步者,称为城;之下到五百步者,称为寨;而五百步以下,就仅仅是堡;至于不到两百步的,勉强算个烽火台。

    作为军城,普通的是千步城,换算成里,也就三里出头,四里不到的样子。

    弄了个二千步城出来,高达十米,墙宽十二米,修建时使用水泥立桩作为支撑,再使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成千上万的人吆喝着日夜赶工。

    不仅修城,还在周边大修烽火台、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这人多力量大,仅仅一个月时间,三座城屹立在黄河沿岸,又修建配套的居住房屋、楼房、仓库、贮水池、牲畜栏、校场等,因突厥人不来骚扰,乃动用更多人力把修好的城池东面沿两边扩展扩大了一倍(不过新建的城墙稍低和稍窄,万一敌人势大防守军即退回主城)。

    ……

    直到七月初,朝廷得到了消息是唐军筑城成功,而韦晞将率十万骑兵直扑杭爱山,与突厥人决一雄雌。

    朝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人不看好韦晞的进攻,认为难以重演汉霍骠骑封狼居胥的伟业,更多的人则盲目相信韦晞的成功。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节。

    这节日传自汉代,相传牛郎织女之事,而到了唐朝,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汪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此后流传开来,到了今,洛阳城沉浸在一片节日的喜庆中。

    下午时分,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待举刚刚从朝中回府,还没坐定,就听得街道上阵阵喧哗声。

    “捷报!捷报!捷报!我军斩契丹三万!”去探听消息的家相急急冲进正堂道。

    “什么?是契丹?不是突厥?”郭待举猛吃一惊,一把抓着家丁道。

    “正是契丹,是契丹!”家丁喘着大气道。

    郭待举松开了手,喃喃地道:“怎么可能是契丹!”

 第五七二节 廷议契丹(一)

    消息不断地传来,越来越明确,韦晞打的确实是契丹,杀的契丹人数目节节上升,他还好意思来露布报捷!

    契丹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路,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共分八部。 太宗以后,置松漠都督府,赐头领姓李。

    管辖在赤峰、通辽一带,治所潢水城(林西县),距离黄河大几字形右角的东受降城(呼和浩特)约有千里路途。

    同样地,突厥人所在的杭爱山脉距离黄河也有上千里。

    韦晞这厮,不按要求打突厥,却跑去打起了契丹!

    由于猝不及防,契丹人情况大劣,十天时间,唐军报来斩杀契丹男丁十万,生俘十五万,牲畜三十万!

    契丹在唐廷里是有代表的,唐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部族领窟哥为使持节,都督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掌管各部事宜,并赐姓李。

    显庆五年(66o年),李窟哥死,继任松漠都督的阿卜固与奚族连兵叛唐,不久兵败,阿卜固被擒送洛阳。高宗皇帝以李窟哥孙李枯草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个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已被大唐养成了肥胖如猪的李枯草离一身素衣地跪在了宫门前,扬言朝廷一日不将征夷大将军韦晞捉拿进狱,他一天就不起来!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大声叫喊道:“我阿翁(爷爷)对朝廷素来恭顺,我与弟弟同样对朝廷忠心不二,朝廷如欲征伐契丹,何需动手,一纸诏书召我与我弟,束手就擒,我们兄弟俩断无二话,为什么要杀死我们无辜的族人呢!”

    引得来往官员侧目,指指点点,影响不好。尽管宫里来人数劝他回去,有事好商量,但他不为所动。

    长生殿上,武则天脸色严峻地坐在了宝座上,而皇帝则陪伴侧边。

    站着的大臣是裴炎、裴炎、刘景先、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再有两武:武三思与武承嗣。

    武家亲戚开始抬头了!

    武三思一直走武将道路,虽然没打过什么仗,但他的身份资历摆在那里,现在以右卫将军兼兵部侍郎,掌握兵部大权。

    武承嗣虽说前阵子因涉嫌与突厥私通但没给爆光,武则天将他冷置一段时间后转为太常卿,正三品高官,为太常寺的长官,朝廷举行大礼时常由太常寺卿赞引。地位尊崇,但不是实务官。

    二武是什么货色,武则天知道得一清二楚,奈何她没有更好的人选,唯有捏着鼻子认了。

    他们初次参加这样的高峰会议,聪明地光听不说,虽然很想置韦晞于死地,但不急于出手,自有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已任的大臣来攻打韦晞。

    殿上除了他们,还有一位女子:上官婉儿,她负责秘书事务,只是大臣们谁也不敢小看她。

    “婉儿,你将韦晞的奏报说给大臣们听听。”武则天脸沉如水地吩咐道。

    “是!”上官婉儿应道。

    她肌肤胜雪,容貌冷艳,声调清冷,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惹得两张心痒痒地,都在暗暗地偷看站在武则天侧右的她。

    特的,韦晞这小子,娶了天下第一贵女太平公主不算,还把这等美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