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充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来,形成几种错误认识。
  其一,我为孩子选择了好学校,已经尽到了责任,剩下的教育问题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上了好学校并不是绝对进了保险箱,清华、北大学子照样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持这种观点的往往是事业有成、工作繁忙,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孩子上了3年初中,没开过家长会,不知孩子老师姓什么,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几班,初中毕业没考好,再花高价钱上高中——这样的家长我见过不少。


  其二,有的家长很自谦,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甚至文化程度不高,也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这些家长的着眼点只在孩子的“功课”上,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帮不上忙,所以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
  其三,不好意思打搅老师。这样的家长还真挺多。心里特别想跟老师取得联系,想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状况,或者发现孩子有问题了想求助于老师,让老师给支支招。但是犹豫再三,“算了吧,别给老师找麻烦了”,有的家长还十分通情达理地表示“我这一个孩子都这么费劲,人家老师管40多个呢,别给老师添乱了”。殊不知您的这种好心有时候还真耽误事,失去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另外也可以说明家长们有时真不太了解老师们的心,只要对孩子有好处,能帮助孩子进步,大多数老师对自己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
  
二、家校共同探索孩子们内心世界(5)
我们北英中学逯广芬老师教初三时接手一个底子薄弱一些的班级后,为了改变班级面貌,主动征得家长们的配合,除家访、家长会外,还为全班48个学生每人建立一个联系本,该表扬的、该批评的,学校有什么重要通知,每一次单元测验的成绩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或多写或少写,每天都要逐一落实。学校本无这方面的要求,逯老师自己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
  家校合作并不是中国的创新,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关注。美国早在1900年就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1993年第25届盖勒普民意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家长积极参与其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更出色”。但是中国的教育国情中有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这就决定了家校合作在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家长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力戒浮躁,脚踏实地地、真心实意地和学校、和老师携起手来,直面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相信1+1》1∶1。
  
三、提高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1)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
  从中国传统观念来看,孩子是我生我养的,就该我来教育,还用取得什么教育资格,不是有点荒唐了吗?这话听起来也在理,中国古代《三字经》里不是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吗。我国法律也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长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既天经地义又责无旁贷,谁也不能够剥夺。现在的问题在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在提升。孩子们在社会各种思潮影响下,思维活跃,完全没有了“君臣父子”观念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传统的“我说你听,我管你服,我打你怕”的教育被孩子们嗤之以鼻,而且还不仅仅限于“不予理睬”,还要加上各种形式的反抗,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逆反”。孩子们称家长为“菜鸟”,说他们到了“更年期”,这就反映出了他们既藐视一切又无奈的一种心理。面对此情此景,家长们急于想知道“怎么办”。我就不断地接到家长这样的询问:“孩子什么也不跟我说,怎么办?”“关上门不让我进他的房间,我不知道他一晚上到底在干什么,怎么办?”“我一开口他就烦,摔门就走,怎么办?”“拿起电话最少半个小时,也不让我听,怎么办?”“放学不爱回家怎么办?”“考试成绩不告诉家长怎么办?”……家长们的“怎么办”太多太多了,真可以编一本“家庭教育的N个怎么办”了,而且可能还真有人敢一一写出答案来给家长们“救急”。
  但我要负责任地告诉家长们,家庭教育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问题既然已经出现,“治病”就不能急于求成,中国有句古话叫“去病如抽丝”嘛。老师也好,专家也罢,针对您的“怎么办”决不可能“药到病除”,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在接受家长的咨询或求助时,只能给家长一些建议,一些尝试,家长能认真按我的要求去做了,也许会见到一点点的效果。但我认为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孩子青春期综合症的病根儿未必能治愈。这也是我要提醒家长们的第二个问题:家长们的思路有误,都把“怎么办”作为待解难题,却不追问一下为什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病根儿您找到了吗?社会影响、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自然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但同处青春期,有些孩子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强烈的“逆反”,没有给家长造成多大的困惑,而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呢?
  我坦言相告,就是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造成的。换句话说,孩子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得当的教育。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急于求成的心态,急功近利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真是“好心办坏事”,“欲速则不达”,甚至是“物极必反”。所以今天的家庭教育决非易事,不是谁都能教育出好孩子的;想当个好家长,希望孩子从自己手里走向成功,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资质。专家们提出的“要教育孩子先教育家长”的观点我特别赞同,一来增加家长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二来家长掌握和接受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切合孩子实际的教育思想,才可能提高教子成功率。具体来讲,我给家长们建议就是:
    一要学习
  家长们要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关注、关心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动态。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越是解决了温饱、经济迅猛发展的国家,儿童教育、国民教育越显得格外的重要。我们国家就正处在这样一个经济复苏与上升期,所以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就越发突显出它的重大和深远意义。也许由于我从事的是教育,所以对教育方面的信息反应十分敏感。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国家、社会、媒体、舆论、学校、家庭方方面面对教育、对青少年教育、尤其对青春期教育的极大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全社会都在给予积极的响应。电台、电视台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专题节目比比皆是,报刊、杂志对青少年的动态报道非常及时,孙云晓、卢勤、周歧、王宏甲 等专家们全身心地用出书、讲座等各种方式来点拨和指导家长们学会教育。这一切,作为家长您都注意到了吗?过去一说教育是科学、是学问、是艺术,就被人理解为是指学校教育说的。今天我就更直白地告诉家长:教育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也同样大有学问,也同样有艺术性。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不学习就掌握不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学习您的儿子女儿也许就被您耽误了。
    二要接受
  接受现实,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首先说接受现实。对于家长来说,目前最大的现实就是与孩子们有了“代沟”,理解不了孩子们的所想、所作、所为,不明白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自己出了问题。其实在我看来,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讲,并没出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在社会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信息社会里,孩子们的思维、表现是在追求与社会发展的同步,他们青春期的反应强烈,是因为他们不受传统观念的禁锢,敢于表现。家长们如果扪心自问的话,我们这些“过来人”难道没经历过青春期的困扰吗?虽然“青春期”概念被提出和大量的出现是近十几年的事,可是毕竟是生理和心理变化在这个年龄段的反应,即使没有青春期的说法,它也是个客观存在。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提高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2)
坦白地讲,我在12岁~20岁之间就曾有过青春期的躁动(这本是我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美好的回忆,为了点醒家长们,只好把这羞于启齿的小秘密公布于众)。最初是在上小学六年级时,心里特别喜欢同班某男生。我们俩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好学生,同窗六年,前五年没有什么感觉,不知怎么小学毕业前那一段就开始关注他,想接近他。我们当时上学是“二部制”,就是半天上课,半天家住比较近的四五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到一个同学家里去写作业,我就愿意和他分在一个小组。记得有一次老师为了让我俩分别帮助一些同学,要求我们分别插到两个小组里去,我不高兴了好几天。这不就是青春期心理的变化吗?可是小学毕业后分别考上了不同的中学,时间长了渐渐也就淡忘了,至今已是杳无音信。
  第二段回忆是在17岁到山西插队后,回北京探亲时见到了曾经既是邻居又是小学同学,从小的朋友。他在海军某部队当兵,我们有几年没见了。他小时候个子就高,这时候已经有1米8了,穿一身军装,很英武。这次见面我心中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他约我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礼堂看了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当时的感觉是既兴奋又忐忑,生怕被熟人看见,有一种负罪感,甚至怕他再约我,匆匆“逃离”了北京。以后我们也逐渐失去了联系,但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然后就是插队期间。我们是北京女三中的五个女生和十三中的7个男生在一个村子插队,一起吃饭,一块儿干活,朝夕相处。那时候快20岁了,对某些男同学由好感到产生想法,应该也是正常的。但仅仅是想法而已,直到今天,我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们仍旧是最真挚的朋友,相互间都有着一份牵挂。
  我的故事讲完了。说真的,50多岁的我第一次公开披露我这些人生经历中的小插曲,还确实先鼓了鼓勇气。但是当我写出来后却产生了两种突出的感觉,第一个感觉是美好、甜蜜,这种回忆原来是一种享受,好像突然间意识到“我也从青春期走过”。第二种感觉是青春期的心灵躁动是如此正常,如此平常又如此美妙。我相信我不是“个别”,不是“另类”,现在正在为孩子的青春期而困惑的爸爸妈妈们,我相信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灵深处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青春期保留着一个小小的角落。学学我,把它挖掘出来仔细地品味一下,一定有助于你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今天的孩子们,尤其是当老师既神秘又气愤地告诉您,“您的孩子和某异性同学好”的时候,您能够冷静地,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才不至于人为地扩大和孩子的间距。与孩子感情间距越短,才越有机会走进孩子心中,也就越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接受利于疏导,而拒绝是自设障碍。
  再说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从哲学上来讲,思想、理念属于意识范畴,要源于客观实际。中国封建社会的“父为子纲”,“棒打出孝子”显然不符合今天社会发展的实际了,更新教育观念是为人师、为人父、为人母者的当务之急。传统观念不可全弃,但固守传统也行不通。有许多家长自认为“我已经够民主了”,“我已经很宽松了”,但殊不知,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所谓民主、所谓宽松反而成了无原则的溺爱。2004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手、足、情,说的是某大学老师给学生留的暑假作业是回去给父母洗脚。首先我认为这个创意是好的,因为父母们经常在抱怨孩子不懂亲情,不体谅父母,不会关心他人。这不是给孩子们一个纠正自我的机会吗?真去做了的孩子很有感触,可是在演播室现场就有家长不屑地表示:“洗哪门子脚啊?有那时间让他学习,写作业好不好!”我很为这样的家长悲哀,看起来为子女的这种“无私”其实内含着潜在的危险。孝道本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现在却要当作一种新理念来弘扬了。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平等”和“欣赏”。“平等”显然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挑战,讲的是孩子与师长在人格上的平等。这种观念是现代的,是进步的,是正确的,是绝对应该提倡的。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家长,那种居高临下地管教孩子的方式确实应该摈弃,但如何理解“平等”二字的内涵却是我们在接受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如果把这种教育理念表面化,形式化了,不见得有好的效果。我就曾亲耳听到学生的议论:“还说和老师平等呢,她们能穿高跟鞋,不让我们穿,他们能换着样穿衣服,我们只能穿校服……”这就是孩子对平等的理解。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低声下气,无原则的迁就,自称已经“丢掉了父母的尊严”,这也叫平等吗?据说有的学校提出“和学生谈话请学生先坐下”、“上课迟到了不用喊报告进教室”,从形式上来讲这些都不能算错,但这样的做法就能真正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吗?我看未必。
  
三、提高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3)
28届雅典奥运会网球金牌得主孙甜甜的妈妈说:“别人家都是父母骑自行车带着孩子,我不这样,甜甜8岁以前我总喜欢骑着自行车,让她在后面撒丫子跑,我问她累不累,她说不累。”这位“狠心”的母亲为培养孙甜甜的奔跑速度打下了最早的基础。你能说这对母女不平等吗?能说妈妈对女儿不尊重吗?
  所以教育上的平等、尊重,需要我们这些育人者用心去体验,懂得它的真谛才能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欣赏教育”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